四年級下冊語文28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28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8課《父親的菜園》表現(xiàn)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zhì)。學習啦小編為四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8課《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1
《父親的菜園》是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選讀課文,因為上一個學期單元測試時曾出現(xiàn)過這一篇文章,孩子們基本能解讀文章蘊含的道理。于是我想,在這一堂課的學習過程中還是重點引導孩子關(guān)注文中父親的一些言行表現(xiàn)體會他對土地的熱愛之情吧。
課開始了,我們在通讀的基礎(chǔ)上,開始交流。孩子們隨意地開始暢談自己的學習所得,有的說,父親是一個勤快的人;還有的說,父親是一個很愛家的人;有的則說,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得遠(去年的單元測試中曾有這樣一道題目)。
這時生1站起來說:我重點研究了課文的第一段,課文中說“一條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綠的菜園。我們的心情都不大舒暢,沒有了新鮮的蔬菜,對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來說,就像嬰兒斷了奶。”我們都知道對于一個嬰兒來講,奶是最美味的食物,斷奶時一定是很痛苦的。
生2緊跟其上,說:對,我也這樣想,對于我們一家人來說,這一個四季翠綠的菜園就如同是嬰兒每天要喝的奶一樣,非常重要。
生3說:我是從下一段中聯(lián)想到的,‘父親望著飯桌上總也盛不滿的菜碗’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了這一塊菜地,意味著我們一家人再也難以吃到足量的蔬菜了。在孩子們的啟迪下,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條有意思的通道,眼前如同出現(xiàn)了一片新的天地,毅然收回原有的一些設(shè)想,引領(lǐng)孩子們奔向一片新的天空。
師:沒有了菜地,可以再開辟一片呀,作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的父親現(xiàn)應承擔起這一份責任啊!終于有一天,父親望著飯桌上總也盛不滿的菜碗,說要重新開一塊菜地。你能讀懂這一句話嗎?
生4:我讀懂了,終于有一天,說明父親想了又想才作出決定的。
師:為什么要想了又想才作出決定呢?父親做事是不是有點不夠果斷哪?
生5:不,因為‘在我們這里要找一塊可以當菜園的地,是相當困難的。’
生6:雖然很困難,但父親說這一句話的神情是非常‘堅毅’的。
生7:我是從我們的神情當中了解到開辟新菜園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當時的神情是“詫異”,是“疑惑”。
師:那么開辟這樣一塊菜園究竟將面臨那些困難,父親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大家細細研讀課文,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略)
師(結(jié)課):經(jīng)歷了這樣一番曲折和艱辛,當我們一家面對這一片四季翠綠的菜園時,我們是怎樣的快樂與自豪啊!讓我們一齊讀。
生齊讀: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直到現(xiàn)在,那一塊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園。春有菠菜,萵筍,夏有黃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蘿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誘人的翠綠。
就在我?guī)缀鯖Q定在《父親的菜園》前匆匆走過的時候,孩子們細膩的觸覺卻吸引了我和我們的孩子們在這一片“菜園地”前駐足不前,細細地欣賞這一道由“責任”,“辛勞”,“堅毅”,“熱愛”筑成的風景,這一道同風景可欣賞可品嘗,如翡翠般美麗,更如翡翠般珍貴。于是,我想一道曾經(jīng)的風景,換一種心境,換一個角度,帶給我們的也是別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節(jié)課,換一個角度,也許會帶給我們一份從未感受過的欣喜。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8課《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2
《父親的菜園》中有這么一個片斷:
父親辛勤勞作后有了回報,菜園里長出了一片綠綠的豌豆。父親卻把這些豌豆要來肥田。
教學這個片段時,設(shè)計在課件中出示豌豆的圖片,然后提問:假如這綠綠的豌豆就在眼前,是你家的,你有什么想法?孩子們頓時興奮了起來。“我想吃了他。”“我想賣掉它。”……“但父親是怎么做的?”就像我想象中的一樣,我順勢提出了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后問道:“老師,干嘛偏要用豌豆來肥田,到山上摘些樹葉肥田不就行了嗎?”“對呀,其實,把豌豆摘下來一半要來吃,一半賣了要來買化肥可以嗎?”……看來孩子們都舍不得把豌豆要來肥田。其實,我也這么想,但是……。面對孩子們的質(zhì)疑,說什么好呢?尷尬死了!哪個家伙寫篇這樣的鬼文章。
在這堂課的最后,我設(shè)計了這么一個問題:假如現(xiàn)在這位父親就在眼前,你會跟他說些什么呢?孩子們又興奮起來了。
“叔叔,你好!”麥勝焯一站起來就吐出了這么一句。“你好!”幸好,我的反應也不慢。”“你能教我們怎么種蔬菜嗎?”“當然能!”我像條件反射似的的回答。“那就先交學費吧!”末了,我心血來潮又補充了一句。全班哄堂大笑起來。
“叔叔,我建議你在地里種些地瓜。”黃偉明說。“你一定很喜歡吃地瓜了。”我說。“可惜我的兒子不喜歡吃。”我又補充了一句。同學們又笑了,我也跟著他們在快樂地笑。
……
我不知道這樣的教學是否合符規(guī)范。但我覺得這樣的課堂很快樂,學生快樂,我也快樂!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8課《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3
《父親的菜園》是根據(jù)教育部2000年頒發(fā)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編寫的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八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對于從教20多年的我來說,卻還是一篇從未嘗試過的新教材。
課文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依次寫了:
1、失去菜園。
2、決定開墾新菜園。
3、開墾荒地。
4、壘上石墻。
5、種上豌豆。
6、用豌豆肥田。
7、拾糞肥田。
8、菜園獲得豐收。
作品通過對父親的言行的具體描寫,意在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勤勞、堅毅的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依據(jù)教材的編寫意圖,也就是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其中的一個教學重點是學習文中的父親的優(yōu)秀品質(zhì)。在課堂教學中的質(zhì)疑問難、討論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了下列的現(xiàn)象:課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親用“豌豆肥田”的情節(jié),文中有這么一個句子──“父親卻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訴作者:“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針對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學生們展開了爭辯,褒貶不一。有的學生認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說家里的菜碗總是盛不滿,說明家里缺少菜,這些豌豆果實應當讓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辦法,如去遠點兒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來……還可以……老師,您說是嗎?我沒想到學生會鉆“牛角尖”鉆到這兒來了,學生的這種觀點是對教材內(nèi)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點?這是我在備課時始料不及的,真讓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著:在高喊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今天,怎么來了個這樣的教材……課堂上,為了維護做老師的尊嚴,只好自找下臺階的路,絞盡腦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輕松地說:“看來你們舍不得用豌豆來肥田。──其實,我也這么想,我贊賞同學們的見解。但是,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豌豆肥田’的細節(jié),你們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對其他情節(jié)中那‘父親’的言行,老師更表示敬佩,從整體上說,‘父親’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不敢保證我的學生們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講臺后返回辦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這一教學難關(guān)呢?我靜下心來重研教材,覺得課文的教學難就難在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上。
我們以前沒有特別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細細想來,過去的語文教學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沒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學內(nèi)容,它本身就蘊涵著人文性,無論你關(guān)注還是不關(guān)注都是脫離不了的。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難也難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xiàn)。時下有的語文課,為了體現(xiàn)人文性、開放性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lián)系,內(nèi)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安排過多的非語文活動,喧賓奪主,以有別于內(nèi)容分析、機械訓練的形式,造成了同樣的后果──語文效率、質(zhì)量的減損。我們應牢記“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語文課的專務。我們一定要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其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xiàn)”的論斷,我最為欽佩。我覺得人文性應當附屬在工具性之中。
語文教學需要問題,但我們需要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這個“意義和價值”應該建立在“課文的整體內(nèi)容”或“語言環(huán)境”的基礎(chǔ)上,沒有這個前提,而去沒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問題,我們就會失去語文教學原本的意義。例如有人教學《司馬光》一課,讓學生討論“還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學生奇思異想,解決的方法五花八門,稱其“這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我們沒有注意到荒誕的一面,倒是特別欣賞孩子的思維力。如果我們把課文做為載體,這樣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挖掘會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思維的創(chuàng)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這恐怕也不是素質(zhì)教育所追求的。想到這兒,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下來,雖然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但已不再為課堂上的“教導”擔心,也顧不了學生們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權(quán)且如此而已。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