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歷史第三單元測試題的習題及答案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是歷史第三單元的知識點,為了讓同學們檢測自己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七下歷史第三單元測試題的習題及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七下歷史第三單元測試題的習題
一、選擇題
1.“八股文”形成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明太祖改革行政機構,在地方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其中,分管地方刑獄工作的部門是( )。
A.按察司 B.布政司 C.都指揮使司 D.督察院
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的加強君權的措施有( )。
①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 ②設立特務機構東廠 ③在地方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④實行削藩政策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下列關于鄭和下西洋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曾先后六下西洋 ②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③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了半個多世紀 ④促進了中國和亞非拉各國的經(jīng)濟交流 ⑤鄭和下西洋的活動,都是發(fā)生在明成祖時期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明代時,全國的絲織業(yè)中心是( )。
A.蘇州 B.南京 C.成都 D.益州
6.清代廣州的十三行是( )。
A.政府的外貿(mào)管理機構 B.官營貿(mào)易機構
C.政府特許的外貿(mào)商行 D.外商設立的貿(mào)易機構
7.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進一步強化的是( )。
A.設置軍機處B.廢除丞相
C.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D.制造“文字獄”
8.鄭成功從下列哪一國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
A.葡萄牙 B.日本 C.俄國 D.荷蘭
9.清朝時,中央設置的掌管少數(shù)民族事務的機構是( )。
A.布政司 B.按察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10.“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字獄”三者的根本目的是( )。
A.控制知識分子 B.摧殘思想和文化
C.調(diào)整政策的需要 D.加強封建專制
11.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階級矛盾尖銳
12.下列歷史事件,發(fā)生在順治年間的是( )。
A.設置駐藏大臣 B.冊封“__喇嘛”
C.土爾扈特部回歸 D.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13.下列歷史事件,與康熙皇帝有關的是( )。
①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②設置臺灣府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④進行雅克薩之戰(zhàn) ⑤設立軍機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4.先后冊封西藏佛教首領為“__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皇帝是( )。
A.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B.順治帝和康熙帝
C.順治帝和乾隆帝 D.康熙帝和乾隆帝
15.乾隆時從俄國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屬于( )。
A.回族 B.哈薩克族
C.維吾爾族 D.蒙古族
16.關于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的結果,下列說法哪一項是錯誤的?( )
A.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wèi)作用
B.不利于我國的海外貿(mào)易
C.有利于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D.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
17.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是( )。
A.《天工開物》 B.《本草綱目》
C.《夢溪筆談》 D.《農(nóng)政全書》
18.代表我國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高峰的作品是( )。
A.《三國演義》 B.《西游記》
C.《紅樓夢》 D.《水滸傳》
19.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的一個新劇種是( )。
A.京劇 B.元曲 C.徽劇 D.昆曲
20.下列各種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 )。
①《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施耐庵 ②高鶚續(xù)寫了《紅樓夢》后40回 ③《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劇作家湯顯祖 ④明末著名的畫家有徐渭、陳洪綬 ⑤董其昌是清代著名書法家 ⑥“揚州八怪”指的是明清時期活躍于江蘇揚州地區(qū)的八位畫家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④⑥
二、連線題
《本草綱目》 宋應星
《天工開物》 湯顯祖
《農(nóng)政全書》 施耐庵
《牡丹亭》 李時珍
《三國演義》 吳承恩
《水滸傳》 徐光啟
《西游記》 曹雪芹
《紅樓夢》 羅貫中
三、讀圖題
你到過長城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哪個朝代修建的?它的起止點在哪里?
四、簡答題
1.印度尼西亞有個港口城市叫三寶壟,附近山上有個洞叫三寶洞;馬來西亞有座山叫三寶山,山下有口井叫三寶井;印度有三寶石雕刻像。
為什么這么多國家都有“三寶”的名稱?請用你所學的知識進行說明。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然而,此后的百余年間,知識界卻出現(xiàn)了逃避現(xiàn)實、萬馬齊喑的局面。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哪些后果?
3.請結合本學期所學知識,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五、材料解析題
附圖片資料:
圖一:明代施復夫婦住在蘇州,靠繅絲織綢過日子。由于他們的產(chǎn)品很受歡迎,不到十年,施復夫婦就添置了三四十臺織機,雇人織綢,成了大機戶。
圖二:商人賺錢后修建精美的家宅,購置大量良田。
圖三:此圖描繪明朝中后期北京商業(yè)繁榮的情景。
圖四:明代《南都繁會圖》的局部,上邊有“東西兩洋貨物俱全”、“西北兩口皮貨發(fā)客”等招牌。
根據(jù)上面四圖,結合所學的知識,描述一下明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七下歷史第三單元測試題的習題答案
一、選擇題
1.C 2.A 3.A 4.A 5.A 6.C
7.A 8.D 9.D 10.D 11.B 12.B
13.A 14.B 15.D 16.C 17.A
18.C 19.A 20.A
二、連線題
三、讀圖題
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
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余公里。
四、簡答題
1.“三寶”是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的另一稱號。明朝初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過東南亞和印度的許多地方。鄭和船隊所到之處,都與當?shù)厝嗣窆浇灰?,受到人們的熱情歡迎。題目中提到的三寶壟、三寶洞、三寶山等,是后世人們?yōu)榱思o念鄭和而命名的。
2.原因: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從思想領域嚴格控制知識分子,經(jīng)常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借題發(fā)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文字獄”。
后果:清代的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3.(1)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jīng)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jīng)“和同為一家”了。唐與吐蕃關系日益密切。
(2)元朝時,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qū)。元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qū)的行政事務。
(3)清朝時,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①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領袖__五世,賜予他“__喇嘛”的封號;后來,康熙帝又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后,歷代__和班禪,都必須經(jīng)過中央政府的冊封。②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后來,清政府頒布法令,明確規(guī)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__、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③清政府在中央又設理藩院,管理包括藏族在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事務。
五、材料解析題
通過圖一可知:明朝中期以后,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絲織業(yè)中,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施復夫婦擁有三四十臺織機,開設機房,雇用機工進行生產(chǎn),“機戶出資,機工出力”。他們之間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和被雇傭關系。
通過圖二可知:明清時期,徽商是我國商人群體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們經(jīng)營范圍廣,資本雄厚,所以自己居住的房舍也建造得極其豪華。
通過圖三、圖四可知:明朝時,商品經(jīng)濟非常活躍,北京和南京成為全國性的商貿(mào)城市,國內(nèi)外的各種貨物一應俱全。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