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2)
8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列強瓜分狂潮中對鐵路權的爭奪
19世紀末,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壟斷組織要求加快資本輸出,重新分割世界,在這一背景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他們以做中國債主,奪取路權、礦權和開辦工廠等方式,在中國投資,擴大在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勢力;與此同時,他們又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為了各自的利益,列強間出現(xiàn)激烈的爭奪,以至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在列強侵略中國的各種方式中,對鐵路權的搶奪尤為激烈。
首先,從鐵路權爭奪的背景看。
鐵路事業(yè)是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深入而發(fā)展起來的。鐵路運輸能夠促進生產(chǎn)規(guī)模、原材料供應范圍和產(chǎn)品銷售市場的擴大,加速區(qū)域開發(fā),使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19世紀中期列強來到中國后,限于條件,他們的運輸工具主要是輪船,但輪船運輸業(yè)的局限性無法滿足他們?nèi)找嬖鲩L的傾銷產(chǎn)品、掠奪原料的需要,于是列強在中國籌修鐵路。
早在1874年,英國即已籌建吳淞鐵路(吳淞到上海),這是外國人擅自在中國修筑和經(jīng)營的第一條鐵路。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各國為了替壟斷資本找到投資的場所和有利的投資條件,開始搶奪路權,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1885年的《中法新約》中,法國首先取得在中國修筑鐵路的特權。甲午戰(zhàn)爭后,各國在華投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爭奪鐵路權(修筑權、經(jīng)營權、借款權)。1896年,法國爭得修筑由越南境內(nèi)至廣西的鐵路權利。同年秋,俄國與清政府簽訂合同章程,規(guī)定俄國可以修筑連接境內(nèi)、橫貫西伯利亞,再通過中國境內(nèi)直達海參崴的中東鐵路。俄國還從中攫取了鐵路沿線的行政權、采礦權和減免商稅的特權。接著,列強爭奪路權的斗爭更加激烈,截至止1898年11月,列強在中國爭得的鐵路投資權達6420公里,其中英國多達2800公里,俄國多達1530公里。
其次,從爭奪的目的看。
修筑鐵路需要大量投資,這符合壟斷資本向中國輸出“過剩資本”,獲得高額利潤的需要;同時,可以奪得鐵路沿線的大量土地和資源,進一步把貿(mào)易深入到中國內(nèi)地,擴大商品輸出和原料掠奪。日本的《朝日新聞》曾經(jīng)鼓吹說:“鐵路所布,即權力所及。凡其他之兵權、商權、礦權、交通權,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縱于鐵路兩軌,莫敢誰何。故大鐵道者,猶人之血管機關也,死生存之系之。有鐵路權,即有一切權。有一切權,則凡其地官吏,皆吾頤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边@是“亡人國”而“亡之使不知其亡”、“分人土”而“分之使不知其分”的絕妙方法。因此甲午戰(zhàn)爭后十余年間,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經(jīng)濟侵略的主要目標是搶奪鐵路修筑權和礦山開采權。
再次,從爭奪的情況看(以俄、英為例)。
三國干涉還遼后,慈禧和李鴻章等人對俄國產(chǎn)生了很大的幻想,主張“一意聯(lián)絡俄人”。俄國也利用這一點,尋機取得了中東鐵路的修筑權。1897年,沙俄乘德國侵占膠州灣的機會,出兵強占旅順、大連,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自由出入太平洋上常年不凍港的權利。1898年3月又迫使清政府正式訂立了《旅大租地條約》,租期為25年,“但經(jīng)雙方同意得延長之”,實際上取得了長期占領的特權。此外,還取得了東清鐵路支線(從哈爾濱到大連)的修筑權,以及要求清政府承認俄國在滿洲和蒙古地方有鐵路和工礦的獨占權。這樣,就把中國東北及蒙古變成了沙俄的“勢力范圍”,并形成了南下的態(tài)勢。
與此同時,法國也以干涉還遼有功,把云南、兩廣變成了它的“勢力范圍”,并企圖從越南經(jīng)滇桂北上。這樣,俄、法就形成了對英國在中國侵略地位的一種鉗形攻勢,于是英與俄、法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1898年,英國在南方租“新界”,在北方租威海衛(wèi),目的在于鞏固自己的地位,且向中國南北兩翼伸展觸角。
沙俄為了南下侵入長江流域,支使比利時銀行團取得該路的借款、承造和經(jīng)營權(清朝以比利時是“遠國、小國”“別無他志”,而與比國銀行團簽訂了合同)。而比利時根本沒有力量,它需要依靠俄、法的支持。當英國洞悉此事后,立即向清政府提出修筑5條鐵路(天津至鎮(zhèn)江、山西經(jīng)河南至長江沿岸、九龍至廣州、浦口至信陽、蘇州經(jīng)杭州至寧波)的要求。另一方面,竭力要求京奉鐵路(北京至奉天,即北京至沈陽)的投資權。英國的用意就是把已奪得的長江流域和華北連成一片,以鞏固在這個地區(qū)的優(yōu)勢地位,阻止沙俄勢力向南擴張,并通過京奉鐵路把勢力伸入東北,打破沙俄在東北的獨占權益。這樣的明爭暗斗有所緩和是因為在1899年英法達成互相妥協(xié)的協(xié)議。下面就是摘自《中外條約》的英俄換文協(xié)議的內(nèi)容:
一、“不在中國長城以北為他自己或英國臣民或其他人謀求任何鐵路讓與權?!?/p>
二、“不在長江流域為他自己或俄國臣民或其他人謀求任何鐵路讓與權?!?/p>
這一換約的實質是英、俄雙方互相承認各自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特權,矛盾暫時緩和的前提是犧牲中國的利益。
到1911年前后,中國已有鐵路九千六百余公里,其中由中國自己控制的不超過7%,其中帝國主義直接投資的鐵路占46%,貸款建筑的鐵路占40%,中國人自建的占14%。這些鐵路在中國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是:
(一)便于列強侵略。鐵路伸到哪里,列強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掠奪那里的資源,傾銷商品,輸出資本,變其地為它的“勢力范圍”,鞏固對這一地區(qū)的控制。所以列強特別熱衷于路權的爭奪,鐵路投資一直是帝國主義在舊中國投資的最大項目。
(二)客觀上加快中國舊生產(chǎn)方式的解體,加強了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城市和鄉(xiāng)村的聯(lián)系,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鐵路權利的喪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阻礙了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正如《國聞報》的文章所言:“通中國之鐵路,均屬西人之鐵路,路成而中國亦遂不國矣。”
正是由于鐵路權利的喪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20世紀初,在各階層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控制中國鐵路、礦山的收回利權運動中,收回鐵路權利的斗爭尤為激烈,而保路運動的高漲正造成了武昌起義的大好時機。因此,教學中在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方式時,應該重點突出列強在路權爭奪方面的情況。
猜你感興趣的:
8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