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的(2)
高一歷史的知識點介紹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主要體現在“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一邊倒(倒向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
2、1953年12月,周恩來找中印雙邊會談中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準則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4、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是在日內瓦會議
5、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也叫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同:遭受殖民主義的災難和痛苦;解除殖民主義的痛苦和災難,發(fā)展民族經濟。
異:指各國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會議的意義:加強中國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24課 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內恢復了一切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改善關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1972年,剛剛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因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簽署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3、新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是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
4、由中國主導創(chuàng)立的地區(qū)性國際組織是上海合作組織(SCO)(還有亞太經合組織)。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1、二戰(zhàn)后美蘇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沖突。
2、二戰(zhàn)后,美國以經濟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歐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
3、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歐洲出現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
4、二戰(zhàn)后形成的兩級格局解體的標志性事件是蘇聯解體。
5、二戰(zhàn)后美國在亞洲地區(qū)的熱戰(zhàn)主要是侵略朝鮮和侵略越南戰(zhàn)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的原因:根本原因: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現實因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喪失;
外部因素:美蘇爭霸的影響;
歷史因素:統一情結的歷史淵源。
2、“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fā)展。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
歐盟經濟政治實力增強,推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擺脫美國控制;
日本經濟發(fā)展,實力增強,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俄羅斯國際地位提高,擁有和美匹敵的軍事力量;
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并發(fā)揮越來越大作用;
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高,積極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美國仍然最強大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