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的必修一的復習提綱分析
想要學習好歷史,對于課本的知識點學生一定要數值,下面學習啦的小編將為大家?guī)砀咧械谋匦抟坏恼n本的復習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的必修一的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有利于周朝開發(fā)邊遠地區(qū),擴大統(tǒng)治區(qū)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xiàn):分封制(互為表里)。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史實:早期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史實: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圩罡邎?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史實:商代的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西周的諸侯國對于周王室處于附屬地位,但也是政治實體,諸侯以嫡長子繼承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
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郡縣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
?、倏たh制的建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陸續(xù)出現(xiàn)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形式。秦滅六國后秦始皇采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诳たh制的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設郡守、郡尉、監(jiān)御史等職官;“縣”隸屬于“郡”,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
郡縣制的特點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
(1)皇帝制度的創(chuàng)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襲
(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jiān)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注意:秦始皇時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縣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さ淖罡咝姓L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影響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chuàng)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 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處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1)漢初: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xiàn)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現(xiàn)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
(3)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zhèn)割據現(xiàn)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設置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處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1)漢朝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稱為中朝,而丞相淪為執(zhí)行機構稱為外朝。
(2)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3)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tǒng)治機構
(4)唐朝 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分宰相軍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宣政院為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理x藏地區(qū)
2、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
特點:相權日益分散削弱,君權日益加強。(中央日益集權于皇帝)
史實:①漢武帝從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形成了與屬于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實際削弱了丞相權力。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后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也等同于宰相,實際上分散了相權。③宋朝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以分割相權。
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特點:地方權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日益集權于中央)
史實:①西漢初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國勢力,解除諸侯王軍政大權;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作為監(jiān)察區(qū),設刺史監(jiān)察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使權力受中央的節(jié)制(民政、軍政、稅收);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央以監(jiān)察機構進行監(jiān)督,同時采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課 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A、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B、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歷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置軍機處
雍正帝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2、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鞏固,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后發(fā)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yè)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fā)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tǒng)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
專題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第一課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位于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要沖
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境內多山少平原
海洋資源豐富, 廣泛的海外貿易的希臘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 海外殖民希臘文明的影響 經濟、文化交流 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
城市國家
城邦 小國寡民
共同的文化特征孕育了民主政治
城邦特色 發(fā)達的商品經濟
繁榮的思想文化
公民范圍 成年男子,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
希臘的公民
具有參政素質
公民特征 追求自由,充滿個性
第二課 卓爾不群的雅典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1、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基礎)
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雅典執(zhí)政官后,開始民主改革以緩和社會矛盾。
主要內容:①經濟上:頒布“解負令”,使那些債務奴隸重獲自由,并實行一系列措施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②政治上:(A)按財產多寡將雅典自由民分為4個等級;(B)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C)設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審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訴。
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紀末(形成)
內容:a 劃定10個行政選區(qū)取代氏族關系;b 設立500人會議;c成立十將軍委員會;d陶片放逐法。
意義:確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現(xiàn)(鼎盛)
?、俪畬④娡?,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诿裰髡蔚闹饕獧C構如“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等擁有最充分的權力,“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fā)言權和表決權;
③“五百人會議”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力;
④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參加國家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fā)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
得:雅典民主政治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時代輝煌局面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
失:①就民主的范圍而言,廣大奴隸、婦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诰推湫再|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種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鄢楹炦x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被濫用和誤用。
雅典古典時代的輝煌誕生于民主政治的寬松和自由的氛圍中;雅典后來的衰落也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盛也民主,衰也民主)
第三課 羅馬人的法律
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佟妒~表法》: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作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羅馬成文法發(fā)展史的起點。
②公民法:內容側重于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專門適用于羅馬公民的法律。
③萬民法:注重調節(jié)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萬民法適用于羅馬境內各族人民。
?、茏匀环ǎ核皇蔷唧w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認為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guī)的指導原則,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資格享有某些基本權利。這種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西塞羅—“自然法之父”)
2、羅馬法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中的價值
①對羅馬而言,羅馬法的制定與實施,激發(fā)了國民的愛國熱情和參政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有利于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趯κ澜缍?,羅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xiàn)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
專題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fā)展
第一課 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光榮革命”
時間:1688年。 國家:英國。
原因:復辟后的斯圖亞特王朝統(tǒng)治,直接威脅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他們決定聯(lián)合起來推翻它。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結果:建立了由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專政(議會控制下)的新政權。
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2)《權利法案》
時間:1689年。
主要內容: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須定期召開議會。(限制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
結果: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3)內閣權利:對議會負責、控制立法程序;首相:下院多數黨領袖(首相)--行政權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國王是國家元首,但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
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內閣行使行政權,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第二課 美國1787年憲法
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lián)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tǒng)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特點及其作用
主要內容:①聯(lián)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權利大大加強,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谥醒胝臉嫿w現(xiàn)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最高行政權屬于總統(tǒng);最高立法機構是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最高司法機關歸最高法院。
特點:體現(xiàn)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②憲法體現(xiàn)了“制約與平衡”的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③憲法一定程度調和了各方面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wěn)定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局限性: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2)比較美國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同:都是資產階級專政(國家性質相同);議會的作用及其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地位相同;都是司法獨立。
異:①國家元首的稱謂與產生方法、職能不同:美國總統(tǒng)由選舉產生,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行使最高行政權,總攬軍政大權;英國國王是世襲的,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只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沒有實權。
?、谧h會與政府的關系不同:美國的行政與立法相互獨立;英國政府(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jiān)督,掌握行政大權。
不同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民主共和制)
國家元首(稱謂與產生方法、職能) 國王,世襲、終身。
“統(tǒng)而不治”、國家的象征 總統(tǒng),選舉產生并有任期。
是政府首腦,總攬軍政大權。
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掌握行政大權 政府首腦即總統(tǒng),行使行政權。行政與立法相互獨立。
議會和議員產生方式 議會由上院和下院組成,
下院議員民主選舉產生。 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
兩院議員均由民主選舉產生。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專政;都體現(xiàn)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議會都行使立法權,實行兩院制;都是司法獨立。
第三課 民主政治的擴展
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fā)展中的作用
(一)法國近代政體演變:
(二)“一票共和”
2、法蘭西共和國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內因:第一:法國的封建勢力強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臺。在這78年間,資產階級與封建復辟勢力,共和派和帝制派之間斗爭不斷。第二:共和國時期政局動蕩、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滿。第三:法國小農經濟發(fā)達,君主制傳統(tǒng)還很濃厚。第四:由于法國工業(y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相對緩慢,致使法國工業(yè)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而法國同一時期的大資產階級與金融貴族的力量比較強大,所以法國共和制的確立相當不易。
外因:周邊國家都是君主制,法國率先廢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對,甚至外來武裝干涉。
3.一票共和:1875年1月,國民議會以一票多數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而使共和政體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4、《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1941)
a.內容:行政權--總統(tǒng)、7年、連任(兩院聯(lián)席議會選出)
立法權-兩院制議會:(眾議院-普選、參議院 9年-間選)
內閣-議會中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lián)盟)組成
b.意義:確立共和政體,促進法國工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三)脆弱的德國民主:
德意志的統(tǒng)一:
三次王朝戰(zhàn)爭(1864-1871)
普丹、普奧、普法戰(zhàn)爭
2、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71年--第二帝國
3、《德意志帝國憲法》 1871年
?、佟⒙?lián)邦制的君主國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聯(lián)邦議會和帝國議會)
內閣首腦: 宰相(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
?、凇⒘⒎C構--兩院制議會:
聯(lián)邦議會(上議院)-首相為議長
帝國議會(下議院)-立法權
意義:特點: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封建殘余重
作用:完成統(tǒng)一、建立資產階級性質的國家,推動資本主義發(fā)展。
近現(xiàn)代國家政治制度比較一覽表
國家
項目 中國 英國 美國 法國
1875-1940 德國
1871-1918 日本1889-1945
國體
(國家性質) 社會主義
人民民主專政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
政體
(政權形式) 人民代表大會
制度 議會制
君主立憲 總統(tǒng)制
共和制 共和制 二元制
君主立憲 二元制
君主立憲
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度 聯(lián)邦制 聯(lián)邦制
政府組織原則 民主集中制
原則 分權與
制衡
政黨政治
多黨合作 自由黨保守黨工黨等 民主黨
共和黨
立法機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議會 國會 議會 君主
議會 議會
國家元首 國家主席 世襲君主 總統(tǒng) 總統(tǒng) 世襲君主 世襲君主
政府首腦 國務院
總理 首相 總統(tǒng) 總統(tǒng) 君主
宰相 首相
英國 德國 美國 法國
政體
(國家制度) 君主立憲制 民主共和制
行政權 首相內閣 皇帝宰相 總統(tǒng) 總統(tǒng)內閣
立法權 上下兩院 議會 國會 國民議會
權力中心 議會 皇帝 總統(tǒng) 議會
特點 君主虛位
議會至上 軍事封建
皇帝權重 總統(tǒng)共和制 議會共和制
相同點 都有形式上民意選舉的議會;
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原則。
代議制特征:選舉和議會立法。
歐洲大陸代議制確立的意義:
其一 有利于歐洲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其二 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其三 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最終戰(zhàn)勝封建主義;
其四 對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qū)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專題四、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第一課 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1)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
?、?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fā)展,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②中國正值封建社會末期,國力減衰,內部危機嚴重,處在發(fā)生巨變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zhàn)爭 1840—1842 英國發(fā)動的鴉片戰(zhàn)爭
1856—1860 英法發(fā)動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883—1885 法國挑起的中法戰(zhàn)爭)
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
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發(fā)動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3)《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條約 主要內容 危害
《南京條約》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④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①香港島的割讓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②賠款開創(chuàng)了列強勒索賠款的惡例,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五口通商使中國東南沿海門戶洞開,便利了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④協(xié)定關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便利了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馬關條約》 ①割遼東半島(后因俄國等干涉未能得逞)、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①臺灣等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②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債,便利列強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③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④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辛丑條約》 ①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③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①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勒索;為支付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難,社會經濟更加凋敝。②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③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兇。④列強控制京津地區(qū)使清政府完全處于外國軍隊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4)列強侵華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①列強侵華戰(zhàn)爭嚴重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
a.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燒殺搶掠使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b.列強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毀壞中華我們遺產。
c.政治上強迫清政府簽訂割地賠款條約,破壞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完整。
d.經濟上向中國瘋狂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同時通過政治借款、勒索賠款、在中國設廠筑路等,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谠诹袕姷臉屌谙?,中國國門洞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第二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1、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A、清政府的腐敗統(tǒng)治,階級矛盾激化B、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C、自然災害嚴重
D、西方____思想影響
2、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
A、標志:1851年金田起義 B、發(fā)展:1853年定都天京(標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C、轉折:1856年天京變亂D、失?。?864夏,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3、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特點、失敗原因及意義
性質:反封反侵略的農民戰(zhàn)爭
失敗原因:主觀上:戰(zhàn)略的失誤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
功績:深重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教訓:農民階級無法承擔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4、治國方案
方案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
時間 1853年頒布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振興太平天國
內容 土地分配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方法: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產品分配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 政治:中央集權,廣開言路
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
文教:獎勵技術發(fā)明,興辦學館
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來
評價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空想性:體現(xiàn)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 進步意義: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農民革命斗爭實踐的產物,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迫于形勢,并未實行。
第三課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黃海海戰(zhàn) 黃海海戰(zhàn)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zhàn)。
爆發(fā)時間:1894年9月
清軍愛國將領: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管帶劉步蟾、“致遠”管帶鄧世昌、“經遠”管帶林永升、“靖遠”管帶葉祖珪等。
結果:北洋水師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wèi)軍港,“避戰(zhàn)保船”,從而失去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最終在威海戰(zhàn)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2)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背景:1895年甲午戰(zhàn)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臺灣人民“愿人人戰(zhàn)死而失臺,絕不愿拱手而讓臺”)
力量:邱逢甲、徐驤領導組成的義軍和劉永福的黑旗軍
意義:臺灣軍民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以劣勢裝備與日軍血戰(zhàn)5個月,充分表現(xiàn)了臺灣軍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此后50年里,臺灣人民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從未停息過。
第四課 辛亥革命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905年孫中山、日本東京。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zhí)行部庶務。創(chuàng)辦機關報《民報》
三民主義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民族)
創(chuàng)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
平均地權:資本主義土地綱領(民生)
三民主義的評價:積極: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消極: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觸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會成立的意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武昌起義的爆發(fā)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參加力量: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
結果:占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
3、中華民國的成立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定都南京;五色旗為國旗;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政府:南京臨時政府,是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為限制袁世凱專權,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主要內容: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體制、責任內閣制。
性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5)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傩梁ジ锩墙袊谝淮瓮耆饬x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谛梁ジ锩品饲宄姆饨ńy(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
?、坌梁ジ锩⒘速Y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苄梁ジ锩侵袊鐣M程中顯著的里程碑。
?、轂槊褡遒Y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⑥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據是: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敗的依據是: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高中歷史必修一的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