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萬能議論材料
高考語文作文寫作中離不開素材的運用,考生需要積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呖颊Z文萬能議論材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萬能議論材料
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每當我在燈下展讀太史公的史記總是感慨萬千,總是充滿了感喟。
一、苦讀和壯游。
年輕的司馬遷每日在油燈下一卷一卷地翻看著歷代的歷史,我揣想,在閱讀的過程中,年幼的司馬遷早已在心中揣測這樣的問題:歷史究竟是什么樣的歷史?在現(xiàn)在看來,所有的歷史都是后設(shè)的,所有的歷史都是勝利者的歷史。我揣想,司馬遷當時已經(jīng)洞悉了這一切。他所看到的歷史都缺乏現(xiàn)場感,他所看到的史書都有著這樣那樣的不真實。于是,他決定去壯游,彌補史書現(xiàn)場感的不足。他決心要寫出一部具有現(xiàn)場感的、靈動的、具有立體感的歷史。
(魯國)為了探訪孔子的蹤跡,司馬遷踏上了魯國這片熱土。手捧一抔魯國的黑土,仿佛嗅到了當年孔子的氣息;手捧一把魯國的清泉,飲之如飴,仿佛當年的孔子也在這條江邊和他一樣品嘗這河里的水。在飲水之際司馬遷突然明白,只有在魯國這樣的土地,這樣的和諧之邦,才能誕生孔子這樣閑適的圣人。一顆現(xiàn)場感的種子在司馬遷心中落下。
(越國、吳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之間不斷交戰(zhàn)。多少次,當司馬遷展讀吳越之間的戰(zhàn)事,總不禁生發(fā)出一個更深層次的疑問:究竟是什么樣的文化精神讓這兩個國家連綿征戰(zhàn),不斷積累他們的仇怨?然而,當他親自來到了吳越這片熱土上,司馬遷豁然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們有一種“俠”的精神。他們自古尚武,而這尚武之精神已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開出了絢麗的花朵。于是,司馬遷更好地理解了為什么吳越兩國連綿征伐。(積累寫成《史記》的底蘊)正因為司馬遷當年種下了這樣一顆體察現(xiàn)場感的種子,我們才看見了史記如斯生動的歷史場景。
二、宮刑。(苦難)
生存還是滅亡?司馬遷身被宮刑后,我揣想,那一刻,司馬遷的天空都黯淡了。多少次,他一定在“是生存還是滅亡”的抉擇中輾轉(zhuǎn)反側(cè)。留下還是離開?為理想繼續(xù)奮斗還是因屈辱而淹沒于人世?也許當時的司馬遷頭腦中回響起了年輕時壯游的情景,天邊的啟明星似乎突然亮了。經(jīng)歷了生死掙扎的司馬遷終于下定了決心:“歷史!歷史!我要為中國寫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啟明星更加明亮的時候,司馬遷已伏案在桌前為他那部偉大的史書整理資料了。
三、《史記》的滑稽列傳
多少次我在燈下翻讀中國的歷史,中國歷史上竟沒有任何一部歷史能像司馬遷那樣記述一批為人們所不知的人。渺小,他們的確很渺小。他們身份卑微,他們不值一提,他們只是為人耍笑的玩偶。然而司馬遷在史記中第一次告訴我們這樣一批人的名字——他們叫做“滑稽”。司馬遷為他們寫下了“滑稽列傳”。身份已是卑微,但靈魂的高貴無與倫比。這正如司馬遷一樣。我終于理解什么叫做“感同身受”。當司馬遷以同樣卑微的身份卻同樣高貴的靈魂去體會那些滑稽小丑的行為的時候,他真正理解了滑稽的內(nèi)涵。
四、《鴻門宴》
多少次我在燈下展讀《鴻門宴》,深深地為項王的英武、正直、憨厚所動容,又深深地氣憤于劉邦的狡黠。我不斷地在想,歷史總是勝利者的歷史,司馬遷活在漢代,而漢代又是劉姓的天下。什么叫囹圄之書,什么叫現(xiàn)場感,什么叫打破后設(shè)性,所有的一切都在司馬遷的《鴻門宴》中告訴我們:我活在漢代,漢代是劉氏的天下,然而當我面對的歷史的時候,我就要真實地告訴人們項王和劉邦真實的面目!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多少次,我在燈下展讀東坡詞,總是淚流滿面。然而也許對我來說,我更加喜歡的是東坡的另一首詞。(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東坡全集,其豪放曠達的意境讓我滿心欽佩。)記得那次捧讀東坡全集,兩句詞映入我的眼簾:“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欣賞東坡的豪放曠達,然而多少次,我在心中不斷地做出這樣的思考,蘇詞何以才能做到“曠達”?蘇軾一生三次被貶。多少次,我又不斷地問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讓東坡詞竟達到曠達之境界?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定風波》描寫的是蘇東坡去沙湖道相田途中的情景。當大雨傾盆而來之時,他所有的朋友頓時離散四處。他的朋友們都為尋找避雨的工具奔忙,只有東坡依然悠閑地騎著馬,前行不語。天氣放晴,雨后彩虹映在天上,所有人又驚嘆于彩虹之美,只有東坡仍目視前方,泰然處之。這種對待風雨和晴空的態(tài)度,讓我想到了兩個字“淡定”?;叵霒|坡一生,被貶無數(shù)次,升遷無數(shù)次,黃州、密州、儋州,被貶的情形已然淡忘。曾有一次,東坡被貶嶺南,竟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欣然之筆。何謂風雨?風雨不就是仕途中的坎坷磨礪?何謂“晴”,晴者,不就是仕途中的升遷境界么?而這一切的一切,對于東坡來說,早已看淡。我知道,東坡是一個正宗的中國文人,而所有的中國文人無一都具有一種深重的仕隱情結(jié)。何謂文人,首先,他一定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是正直的,與世無爭的,擁有者閑雅的趣味,然而文人更有一種道義擔當。我想,如此看透世事的東坡,為何一定還要在朝廷做官?與陶淵明相比,我更喜歡東坡,一味的逃遁并不是真正的文人,在我看來,“大隱隱于朝”。我想,東坡未必沒有閑雅的趣味,然而,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道義擔當,這樣一個文人,寧愿放棄正直、無爭和閑雅之趣味,而為朝廷獻力,而為人民做主,而為道義擔當作了官。這種奇妙的仕隱情結(jié)在東坡身上體現(xiàn)的如斯生動。
屈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每當我在燈下展讀“屈騷”之時,感慨良多。揣想當年,當屈原被放逐到遠方的時候……然而對百姓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讓屈原慢慢堅定了信心:我的品格如香草啊,我的品格如美人,我是那么的純凈,是那么的堅貞,為什么會因為小人的讒言被放逐,繼而一蹶不振!輕易地毀滅嗎?不!我不要毀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要繼續(xù)為理想而奮斗。……于是他開始著筆寫那樣一首在中國古代史上光輝燦爛的歷史的名篇《離騷》。
魯迅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如旗手一般無時無刻不跑在時代的最前沿,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戰(zhàn)士。魯迅的雜文像極具威懾的匕首投槍,或以此說彼,或借古諷今,或故隱其辭。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魯迅,是一個被神化了的魯迅。我卻想說,與其相信一個被神話了的魯迅,不如相信一個人間魯迅。展讀《中國小說史略》以及《漢文學史綱要》,它們是魯迅用文言文寫的學術(shù)著作。魯迅曾經(jīng)研究過魏晉時代干寶的《搜神記》,研究過唐傳奇,研究過宋明的話本和擬話本如《封神演義》,研究過清代的《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1917年新文化運動開始,《新青年》雜志已經(jīng)興起了幾個月。然而此時的魯迅正在經(jīng)歷他一生中最陰暗、最迷茫、最困惑、最彷徨的時代。他在北京家里的故紙堆中抄著古碑上文字,對中國失去了信心。他的朋友錢玄同多次約請魯迅為《新青年》寫稿,他都婉言謝絕。讀過兩次《魯迅全集》,我對魯迅的性格似乎已經(jīng)頗為了解。我深深地清楚魯迅是一個懷疑一切的人,對于周圍的所有事物都冷眼批判。但當懷疑一切的人一旦有了某種信仰,在他認定這個運動是一個進步的、先進的、能夠引領(lǐng)時代潮流的、改變?nèi)嗣裆畹倪\動時,他就會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并且完全相信,成為跑在最前面的旗手!此時我想起魯迅的兩部小說《吶喊》與《彷徨》,我不禁感嘆,一個人,有了彷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有經(jīng)歷了彷徨,才能在鐵屋子里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真正的吶喊;只有經(jīng)歷了彷徨,發(fā)出的吶喊才真正有力!
……魯迅的散文《朝花夕拾》和《野草》。我難以忘記,年幼的魯迅在書桌上刻下的那一個個“早”字;難以忘記,年幼的魯迅在《山海經(jīng)》上描摹的一幅幅奇異的畫卷;難以忘記,年幼的魯迅在檐下摘取的一串串紫紅的桑椹;難以忘記,年幼的魯迅興致勃勃地聽長媽媽給他講述美女蛇的故事。這時的魯迅不僅僅是一個激進的人,還是一個溫情敏感的人。
其他角度:
——豐富的、立體的、完整的人,才能真正被稱作是一個“人”。事物都是兩面的,魯迅是一個糾結(jié)的矛盾體:反封建與熱愛封建,陰暗面與革命面,只有經(jīng)歷過反復思考,才能真正為相信的東西去付出。
——依托:小時候接受的私塾教育,才成就了他高深的國學造詣。
成就依托于個人的態(tài)度。
老舍
多少次……
舒慶春,一個有著滿族正紅旗血統(tǒng)的老北京人,曾在20歲時留學英國,學習英國文化。在倫敦大學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時候,老舍閱讀了大量狄更斯的作品。從《雙城記》中,他體會到了純正的英式幽默。于是,老舍大量學習英式幽默,正式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他陸續(xù)寫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貓城記》《離婚》等小說,在《二馬》中,他描寫了旅居英國的父子小馬和老馬的經(jīng)歷——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但這部作品“只讓人覺得好笑而已”。老舍前期的幽默而油滑的,它是一個中國人,一個北京人模仿外國人寫的,只學到了外國文化的皮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老舍回國后開始在北京尋找真正的、中國文化的思想,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好像一個熟透了的桃子”。他發(fā)現(xiàn)人們都在關(guān)注生活中的細微末節(jié)。北京的市民文化,竟涵蓋在“吃喝玩樂”四個字里。正如老北京胡同人們喜歡玩逗蛐蛐,逗鳥,喜歡吃六必居的醬菜。而也只有在中國,才能發(fā)展出如此宏大的、不可思議的“飲食文化”。于是老舍開始思考,希望通過自己的小說,向人們展示那樣一個軍閥混戰(zhàn)、黑暗統(tǒng)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真實的生活。于是老舍后期的作品《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誕生了。他文字中的幽默是含著眼淚寫的,經(jīng)歷過了思考、成熟了的他終于發(fā)現(xiàn),真正的“幽默”是植根于祖國,植根于現(xiàn)實的,嘲諷的對象也包括他自己,包括與他一樣的老北京人民。老舍的作品中寫了兩類人:老北京新派的市民和老派市民。一方面,老舍把他們寫的很逗樂:長袍馬褂,行為完全不符合時代潮流;另一方面,又體現(xiàn)了北平淪陷后的畸形世態(tài)中,日寇鐵蹄下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與震撼。將老北京人的復雜感情和幽默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
看了“高考語文萬能議論材料”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