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歷史 >

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全國卷帶答案

時間: 詩盈0 分享

  我們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時候,絕不能單獨的進行學習,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高三歷史,歡迎大家學習哦

  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全國Ⅰ卷含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時

  A.“五經”為闡發(fā)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

  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D.儒學傳統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

  25.圖4位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tài)

  B.精耕細作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

  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

  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p>

  A. 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2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yōu)槿局系牡胤阶罡咝姓L官。這一變化有助于

  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28.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雖窮鄉(xiāng)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表明

  A.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

  B.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

  C.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

  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

  29.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yōu)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

  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A. 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 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zhàn)指揮

  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 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zhàn)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

  作”“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

  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關系 B.竭力塑造戰(zhàn)時政府的形象

  C.與中共爭奪抗戰(zhàn)的領導權 D. 力圖維護一黨獨裁的局面

  31.1965年,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在進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這種

  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

  A. 實現了與西方國家的正?;?B. 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歐美對華經濟制裁

  32.德國文學家歌德說,羅馬法“如同潛入水下的一只鴨子,雖然一次次將自己隱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卻從來沒有消失,而且總是一次次抖擻精神更=飽滿地重新出現”,對此的正確理解應是,羅馬法

  A. 是近代歐洲大陸國家法律的基礎 B.為歐洲近代社會確立了行為規(guī)范

  C. 所維護的民主制度歷史影響深遠 D. 不斷地改變了歐洲歷史發(fā)展方向

  33.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繼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延誤占多數席位的輝

  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這說明當時在英國學.科網

  A. 議會無權制裁國王 B. 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

  C. 內閣制已基本確立 D. 《權利法案》遭到破壞

  34.

  成立時間 名稱

  1955 國際茶業(yè)委員會

  1960 石油輸出國組織

  1962 可可生產者聯盟

  1970 填入橡膠生產者協會

  推動表1所列國際組織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A.發(fā)達國家經濟高速增長造成的資源緊缺 B. 新興獨立國家對不離的國際經秩序

  C.經濟全球化開始擴展到生產領域 D. 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取得顯著成就

  35.1947您,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復興計劃,并督促歐洲國家方面現=先擬定一項聯合性質的計劃,要求該計劃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應征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馬歇爾計劃體現出來的美國對歐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鋼聯營的建立 B. 促成了歐洲平等伙伴關系

  C. 導致歐洲出現對峙 D. 成為德國分裂的根源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題-第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42題-第48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需求做答。

  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wěn)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yè)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qū)“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與前”“田地責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yè)人均收入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

  材料二

  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西北諸省土曠人稀,東三省、蒙古、新疆疏曠益甚,人跡既少……早謀移遷徙”。嚴復則認為興辦現代實業(yè)較墾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國時期,有人認為,人口增加是無休止的,食療的增加是越來越困難的,即使我們能開墾荒地改良實業(yè)、增加生長,總是趕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業(yè)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資,短期內難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認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jié)育。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等等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13分)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他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主權不可轉讓,也不可代表,議員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當人民的“辦事員”。英國人“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權不可分割,否則主權者將被“弄成是一個支離破碎拼湊起來的怪物”。

  ——據盧梭《社會契約論》

  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制度構想與實踐”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簡述須有史實依據)。

  請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題目計分。做答時,請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題目題號的方框涂黑。

  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時,士族族譜是選任官員的重要依據。唐朝初年,舊士族雖已沒落,但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數家所謂“山東士族”,仍憑借起祖先的影響,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這些家族編寫族譜,標榜為華夏“高門”,自詡“家風”優(yōu)良,相互間通婚。唐初那些以軍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與他們通婚視作榮耀。

  唐太宗決心從族譜入手,改變這種狀況。他下令修撰全國總譜《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淵源,收集當時全國各地具有影響的293個家族,排出等級,但不作為任用官員的依據。編寫者受習慣影響,將當時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為第一等。這讓唐太宗頗不高興,下令:“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庇谑腔首灞涣袨榈谝?,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當時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從草原南遷,也因此躋身“高門”之列。

  ——摘編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內容。(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作用。(6分)

  46.【歷史——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5分)

  材料

  1721年,英國議會首次隊行政高管進行質詢,1783年,下議院長宣布,任何議員都有權向大臣或官員提出問題,被咨詢者可以拒絕答復。1835年,質詢首次出現在英國議會下院的議事程序單上,并公布于眾,被質詢者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做出答復。從此,質詢成為英國議會對內閣進行監(jiān)督和問責的一項固定制度。進入20世紀后,質詢時間固定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時間,對于普通質詢,被咨詢人可在7天內答復,對于緊急質詢,被咨詢人必須3天內答復。70年代后,下議院設立了與政府向對應的多個專門委員會,各委員會可以分別就政府的內政和外交問題向有關政府官員提出質詢,發(fā)現政府工作中的問題,督促有關部門加以改善。

  ——摘編自埃佛爾•詹寧斯《英國議會》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議會質詢制度的發(fā)展變化,并指出這一制度的實質。(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議會咨詢制度的積極作用。(6分)

  47.【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升級后,中國正度在加強對越南的軍事援助的同時,向美國政府傳遞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國不得將戰(zhàn)爭無限制升級。美國決策者對此頗為重視,加強相互間的“信息傳遞”,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將中方的可能反應作為制定戰(zhàn)略決策時必須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國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美國表現出某種謹慎與克制,朝鮮戰(zhàn)爭式的中美直接軍事沖突沒有重演。

  1969年上臺的尼克松政府,面對美國在越南問題上的困境,以及從亞洲收縮力量的需要,對美國的對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試圖使之適合美國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國內國際條件。1973年,美國與北越在巴黎簽訂了協定,越南戰(zhàn)爭基本結束。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與中國在越南戰(zhàn)爭中沒有發(fā)生直接軍事沖突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結束越南戰(zhàn)爭的原因。(7分)

  48.[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隨著唐朝的發(fā)展,由少數民族將士組成的“蕃兵”“蕃將”,成為唐朝開邊拓土的重要力量,高麗人高仙芝出身于將門之家,唐玄宗開元后期出任安西都護府,鎮(zhèn)守西域,天寶六年(747),高仙芝率一萬騎兵,歷經艱難險阻,長途奔襲阻斷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境內),俘其國王,經此一役,“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服”。

  天寶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國(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國)不守番薯之禮為由,率軍征討,大肆殺掠,掠得大量金銀珠寶,皆入其家。石國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國)軍隊進攻唐安西四鎮(zhèn),與高仙芝率領的唐軍戰(zhàn)于暹羅西域(在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唐軍大敗,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擴展受阻。

  ——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高仙芝成為唐朝名將的時代背景。(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書高仙芝的功過。(6分)

  文綜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題號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A B C C D B A B B A

  40.(15分)

  (1)原因:統一與穩(wěn)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高產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

  影響:人地關系緊張;土地過度開發(fā),環(huán)境破壞;貧困化,社會矛盾加劇。

  (2)主張: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區(qū)移民;發(fā)展實業(yè)吸收勞動力;增加耕地,改良農業(yè)生產;節(jié)制生育。

  評價:可以總體評價,也可以就主張分別評價。

  總體評價:多角度提出緩解人口壓力的方法,為后世提供了借鑒;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分別評價:康有為的主張是緩解人口壓力的傳統方法,但向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地區(qū)大量移民不可行;嚴復的主張符合時代發(fā)展方向,但當時條件尚不具備;節(jié)制生育有可取之處,但未認識到人口因素的積極面。

  41.(12分)

  答案(略)

  45.(15分)

  (1)朝廷主持修撰全國總譜;擴大入選范圍;否定譜牒在選任官員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門第標準。

  (2)加強皇室地位;肯定現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維持政權穩(wěn)定;抑制舊士族的影響;有利于維護統一;鞏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46.(15分)

  (1)發(fā)展變化:質詢時間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絕回答到有問必答;專業(yè)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實質:立法機構監(jiān)督、問責行政機構的民主制度。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動政府改善工作;進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47.(15分)

  (1)冷戰(zhàn)時期,美國的戰(zhàn)略重心在歐洲;吸取朝鮮戰(zhàn)爭的教訓;中國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國采取了避免直接沖突的一些措施。

  (2)國內反戰(zhàn)運動的高漲;調整國際戰(zhàn)略,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戰(zhàn)爭給經濟造成巨大負擔;戰(zhàn)爭勝利無望,欲從戰(zhàn)爭中脫身。

  48.(15分)

  (1)強大的綜合國力,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對外貿易繁榮;積極的邊疆政策;開放的民族政策與用人政策。

  (2)維護唐朝的統治;為絲綢之路的暢通與西域穩(wěn)定做出過貢獻;個人貪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朝的西域開拓。

  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全國Ⅱ卷附答案

  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題前,考生務必在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試卷上無效。

  3. 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4. 考試結束,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4.圖3為三國曹魏《三體石經》的殘片,經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這三種字體反映了 ()

  A. 當時統一文字的努力 B.漢字演變的歷史過程

  C.當時字體流行的實際情況 D.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25. 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

  A. 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26. 宋代,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土地的“客戶”,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因素是 ()

  A.經濟嚴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調整 C.坊市制度崩潰 D.政府管理失控

  27. 福建各地族譜中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xiāng)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 ()

  A. 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臺灣安居繁衍 C.內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臺灣 D. 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

  28. 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雖窮鄉(xiāng)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边@種狀況表面

  A.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 B.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

  C.日常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 D.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

  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英山縣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達到五成,出現“赤色區(qū)米價一元一斗,白色區(qū)一元只能買四五升”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根據地

  A.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高 B.紅軍英勇奮戰(zhàn)保衛(wèi)農民生產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產 D.人民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30.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治將日偽紡織企業(yè)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政治高層解釋稱,商民在抗戰(zhàn)之后,對于所接收之敵偽紗廠,“即便有人承購,事實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維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撥款接辦,國庫并不因出售紗廠而有大量之收入”。這反映了此時期

  A.政府視圖緩解民族工業(yè)困境 B國家實行對輕紡工業(yè)的統治

  C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開始衰落 D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

  31“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住宅建設占基本建設投資額的比重不斷減少,其他非生產性建設投資也開始受到抑制。這表明我國

  A致力于奠定工業(yè)化基礎 B國民經濟結構臻于平衡

  C.大力壓縮基本建設投資規(guī)模 D.城市化的進程趨于緩慢

  32. 公元前5世紀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時讓行使警察職能的公共奴隸,用染成紅色的繩子驅使公民去參加大會。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紅色痕跡,他將被處以罰款。這反映出當時的雅典

  A. 公民大會形同虛設 B. 民眾失去政治熱情

  C. 參政是公民的義務 D. 參政喪失民眾信任

  33. 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環(huán)境極其惡化 B.化學工業(yè)污染嚴重

  C. 人口膨脹食物短缺 D.醫(yī)療技術水平下降

  34.1928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未受到美國人的關注,四年以后這種情況發(fā)生變化,美國出版了大量關于蘇聯的著作,如《俄羅斯的黎明》《俄國今日:我們從中學到什么?》。當時蘇聯吸引美國人的主要是

  A.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較小 B.工業(yè)化取得顯著成就

  C.農業(yè)集體化保證城市供應 D.公有制顯示出優(yōu)越性

  35.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一位著名黑人爵士樂演唱家,在美國新聞署的資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贏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過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國。美國政府機構支持該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爭取國內黑人選民支持 B.展示美國的經濟實力

  C.抵制不結盟運動的發(fā)展 D.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題-第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42題-第48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需求做答。

  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人數達到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期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yè)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qū)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到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fā)達國家。

  ————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17分)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歷經艱辛,十余年中,行程數萬里,游歷百余國,回國后,他譯出佛經1300多卷,精煉而準確。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鑒真(688--763),深明佛學,50余歲時,受日本邀請,發(fā)愿東渡。他排除千難萬險,歷時12年,經6次努力,最終到達日本。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塑、醫(y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據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

  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12分)

  請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題地理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做答時用2B鉛筆子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

  選考題(共4小題,共15分,請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第一題計分。作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

  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八旗軍是清朝的正規(guī)軍隊,八旗講師領取餉銀。甲午戰(zhàn)敗后,袁世凱組織新建陸軍,張之洞組建自強軍,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舊式武舉,創(chuàng)辦武備學堂,編練新軍,操練新式槍炮。1903年設練兵處,作為全國招募和訓練新軍的中央機構。1904年決定改建整個兵制,擬建新軍36鎮(zhèn),為常備軍,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礎上征募士兵,并有嚴格的資格限制。1906年,兵部與練兵處合并為陸軍部,后來又建立海軍部。陸海軍均由滿人官員掌控,皇帝是最高統帥。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革命黨在新軍中的組織迅速擴大。

  ——據《清史稿》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八旗軍相比,新軍具有哪些特點。(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清政府軍事改革的影響。(6分)

  46.【歷史——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5分)

  材料

  太平天國后期,洪仁玕受命總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張。他認為,對于“世道人心”關系甚大的事務,應“立法以為準”,立法者應“洞悉天人性情,熟諳各國風教”。他認為當時世界各國中,美國“禮義富足”,“其力雖強而不侵凌鄰邦,有金銀山而招別邦人來采,別邦人有能者冊立為官”。他注意到美國“邦長(即總統)”“五年一任”,并非終身制,國家大事則由“各省”(即各州)公議決定,官員選任在規(guī)定時間、地點匿名投票產生,“以多人舉者為賢能也,以多議是者為公也”。他重視郵政、新聞報紙的作用主張“設書信館以通各省郡縣市鎮(zhèn)公文;設新聞館以收民心公議”。他認為下情上達、官員匿名投票選舉是實現“權歸于一”的重要手段。

  ——據洪仁玕《資政新篇》

  (1)根據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張及其目的。(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洪仁玕對西方民主制度的認識。(7分)

  47.[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15分)

  材料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是著名的反戰(zhàn)活動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他即發(fā)出致德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公開信,呼吁反戰(zhàn),遭到拒絕。從1914年到1918年,他連續(xù)發(fā)表文章,譴責交戰(zhàn)各國政府是戰(zhàn)爭的罪魁禍首,呼吁立即結束這張自相殘殺的戰(zhàn)爭,但不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國也被指責為賣國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他發(fā)表《精神獨立宣言》,總結大戰(zhàn)的教訓,呼吁知識界保持精神獨立,以防戰(zhàn)爭再次爆發(fā)。

  在二三十年代,他發(fā)起組織了國際反戰(zhàn)反法西斯委員會,不久當選為名譽主席。在世界反戰(zhàn)大會上,他被選為大會主席,并在大會發(fā)言中指出反對指向蘇聯的一切威脅。

  保衛(wèi)蘇聯。后被提名為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名譽主席。

  ——據楊曉明《欣悅的靈魂:羅曼?羅蘭》

  (1)根據材料,概括與一站時相比,羅曼?羅蘭二三十年代反戰(zhàn)活動的變化。(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羅曼?羅蘭反戰(zhàn)活動變化的原因。(10分)

  48.[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

  鄭板橋,清代杰出的藝術家、文學家,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從小生長在農村,歷經康、雍、乾三代,鄭板橋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筆墨之外有主張”,反對“解釋古人之唾余”。他說:“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斷律。”鄭板橋一生最愛蘭、竹、石,其畫構圖簡單。主題鮮明,詩、書、畫、印完美結合。他尤喜畫竹,曾在一幅畫上題詩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的詩畫極富生活氣息,深受時人喜愛。他晚年靠賣畫為生,曾題詩云:“畫竹多于買作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摘編自白壽彝里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板橋畫作的醫(yī)術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鄭板橋藝術風格形成的倆是背景。(7分)

  文綜 歷史部分

  第Ⅰ卷

  24.B 25.D 26.B 27.B 28.C 29.A 30.D31.A 32.C 33.A 34.B 35.D

  第Ⅱ卷

  40.(25分)

  (1)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fā)達地區(qū)向落后地區(qū)遷移,逐漸轉變?yōu)橹饕砂l(fā)展中國家向發(fā)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

  (2)特點:中國大規(guī)模海外移民出現于鴉片戰(zhàn)爭之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冷戰(zhàn)期間西方的封鎖;中國的改革開放。

  貢獻: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戰(zhàn)。(共17分)

  41.(12分)

  示例:

  觀點:中國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論述:中國古代的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四大發(fā)明經絲綢之路傳到歐洲。這一傳播促進了歐洲的社會發(fā)展,火藥的傳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fā)展;指南針促進了地理大發(fā)現;造紙術和印刷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fā)展,為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條件。

  45.(15分)

  (1)設立專門招募、訓練軍隊的中央機構;仿西式軍制及訓練方法,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確立近代陸海軍制,提升軍隊戰(zhàn)斗力,推動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進程;軍事改革未能加強清政府統治,新軍成為清政府的掘墓人。

  46.(15分)

  (1)主張:權力集中;強調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學習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國和平相待;重視民心民意。

  目的:服務與現實,視圖重振太平天國。

  (2)對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認識模糊不清;有一定先進性;由此提出的主張不符合實際。

  47. (15分)

  (1)由個人宣傳反戰(zhàn)到組織反戰(zhàn)活動;由反對歐洲交戰(zhàn)各國政府到反對法西斯,保衛(wèi)蘇聯。(5分)

  (2)總結—戰(zhàn)教訓:交戰(zhàn)各國宣揚極端民族主義,蒙蔽廣大群眾,個人反戰(zhàn)未能取得明顯效果;

  形勢變化:一戰(zhàn)是非正義戰(zhàn)爭,交戰(zhàn)雙方政府都負有戰(zhàn)爭責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興起,成為和平的最大敵人,攻擊矛頭指向蘇聯。(10分)

  48. (15分)

  (1)個性鮮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畫風題材生活化、寫實化;多種藝術形式完美結合。(8分)

  (2)江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江南社會的世俗化:“經世”思想的發(fā)展。(7分)

  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全國Ⅲ卷有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yè)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

  A.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 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

  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 D.青銅器的功用發(fā)生重大歷史改變

  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逼湟庠谡f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

  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

  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6.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地位的確立,是因為

  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評判

  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

  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化時說,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順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化反映了

  A.市鎮(zhèn)經濟與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B.政府積極推行重政策

  C.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D.農業(yè)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

  28.甲午戰(zhàn)后,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曾賦詩“泱泱哉我中華……物產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國言非夸。君不見英日區(qū)區(qū)三島尚崛起,況乃堂矞吾中華!”這反映出“詩界革命”

  A.倡導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動了白話文運動

  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

  D.成為改良思想的開端

  29.1903年,張之洞等擬《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guī)定禁止使用“團體”“膨脹”“舞臺”“影響”“組織”“運動”“報告”“觀念”等新名稱,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維新思想的傳播 B. 保證民族語言的純潔性

  C. 反對向西方學習 D. 維護傳統的意識形態(tài)

  30.圖4是1932年出產的一款火柴上的圖案。

  A. 民族火柴工業(yè)舉步維艱

  B.新的營銷方式得到采用

  C.開始興起實業(yè)救國思潮

  D. 全國抗日救王運動的高漲

  31.1980年與1975年想不,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減少6.884萬畝,總產量卻增加674億斤;面糊哈播種面積減少53萬畝,總產量卻增加652萬擔;油料作物和天草播種面積共擴大3 626萬畝,其總產量分別增加70%和150%。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農民生產自主權擴大 B.農業(yè)生產技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完成 D.國家取消對農副產品的統銷政策

  32.古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講述的是,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懲罰的故事,劇中借普羅米修斯之口說:“說句老實話,我憎恨所有的神”該劇深受雅典人的喜愛,這反映當時雅典人

  A. 宗教意識淡薄 B.反對神靈崇拜

  C.注重物質生活 D. 強調人的價值

  33.19世紀60年代,總長度3萬英里的美國鐵路有多種軌距。南部采用鐵路軌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采用最普遍的軌距四4.9英尺,部分地區(qū)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軌距。這反映當時美國

  A. 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國內市場 B. 鐵路部門是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D. 戰(zhàn)爭破壞了基礎交通設施建設

  34.圖5為近代以來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來

  A.傳統美術流派相繼被淘汰B.理性思維的不斷深化

  C.批判精神備受重視的趨勢D.美術流派演變的歷程

  35.1875年以后,法國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處于政治運行的中心,黨派林立,內閣更迭頻繁。1958年,戴高樂就任總統,修改憲法,規(guī)定總統擁有任命總理、解散議會等權利。這一政治體制的變化

  A.有利于政局穩(wěn)定 B.確定了總統國家元首的地位

  C.剝奪了議會的主要權力 D.有助于兩黨制的形成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題-第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42題-第48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需求做答。

  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會救濟是中國古代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明初設養(yǎng)濟院收孤苦無靠者,按月發(fā)口糧。明律規(guī)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yǎng)而不收養(yǎng)者,杖六十?!边@是正律中首次納入社會救濟保障條款。清代的法律也有關于社會救濟的規(guī)定,主要有災荒救濟,高齡老人贍養(yǎng),設棲流所以收養(yǎng)流浪貧民,孝子節(jié)婦貧苦者救濟,貧苦讀書人救濟等。

  ——摘編自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者,在家接受濟貧;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yǎng),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jiān)獄或送入教養(yǎng)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guī)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yè)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

  ——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fā)展》

  (1) 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明清時期救濟制度和英國近代濟貧制度實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濟方式的異同。(18分)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近代濟貧制度相比,西方現代福利制度有哪些發(fā)展?(7fen )

  4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來,在列強的壓力下,中國被迫開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動開設了30余個商埠。

  ——據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等

  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有關自開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簡要分析。

  請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題目計分。做答時,請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題目題號的方框涂黑。

  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廟號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仿中原傳統制度設立太廟,早先草原部落聯盟時代的首領以“太祖”“高祖”等廟號受到祭祀,他們的子孫被封為王公,享有政治軍事特權,成為北魏政權的統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廟號,不再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設廟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為了不違“天子七廟”這一儒家禮制,孝文帝甚至前無古人地在太廟中為自己虛設一廟,廟號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孫”及異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據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

  (1)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廟號改革的內容。(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孝文帝推行廟號改革的意義。(7分)

  46.【歷史——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5分)

  材料

  1895年,嚴復說:“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國誰竊?轉相竊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薄拔餮笾灾握咴唬簢?,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仆隸也。”他認為,開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嚴復在與孫中山交談中說:“以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害之除于甲者將見于乙,泯于丙者將發(fā)之于丁。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凱為復辟帝制,組建籌安會,嚴復參與其中。同時他認為:“吾固知中國民智卑卑,號為民主,而專制之政不得不陰行其中,但政體改變,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實,何必再居其名?!?/p>

  ——摘編自《嚴復集》

  (1)根據材料,概括嚴復關于“民智”的認識。(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在不同歷史時期嚴復的“民智”主張。(10分)

  47.【歷史——選秀3:20世紀的戰(zhàn)爭和和平】(15分)

  材料

  1981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國會演說中提出了“十四點”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公開外交訂立和平條約、公海航行自由、貿易平等、民族自決、裁減軍費、公正處理殖民地爭議。建立國際聯盟等?!短┪钍繄蟆吩u論其“似乎沒有考慮到形勢的某些嚴峻現實”。盡管交戰(zhàn)雙方接受“十四點”為停戰(zhàn)基礎。但是實力依然強大的殖民大國英法只是口頭贊同。“十四點”計劃的實施嚴重受阻。

  ——摘編自楊生茂《美國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的背景。(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威爾遜“十四點”計劃嚴重受阻的原因。(7分)

  48.【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

  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期間,發(fā)現德國大學校長和各科學長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會公選。1916年底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的北大,校長獨攬大權,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監(jiān)主任、庶務主任等少數幾個人辦理,連各科學長也無權與聞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長后,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凡大學“立法”均須評議會通過;同時,它又是全校最高權力機構,凡重要事項經評議會審核通過才能付諸執(zhí)行。評議會由評議員組成,校長是當然的議長,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主任教員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組織選舉產生各學科教授會,規(guī)劃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他聘請教員不拘一格,不問思想流派,只問學問能力。1919年3月,《東方雜志》載文稱蔡元培“使數年來無聲無臭生機殆盡之北京大學挺然特出,褒然獨立……學風丕振,聲譽日隆”。

  ——據周天度《蔡元培傳》

  (1) 根據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校務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況北京大學校務改革的特點,并評價蔡元培的貢獻。(11分)

  文綜 歷史部分

  第Ⅰ卷

  24.B25.B26.C27.A 28.C29.D30.D 31.A32.D 33.A34.D35.A

  第Ⅱ卷

  40.(1)共同目的:救濟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政權認同。(6分)相同:政府主導;設置救濟機構;立法保障;因類而異。(8分)不同:英國的救濟對有勞動能力的貧民帶有懲戒性質;中國救濟制度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

  (2)從單純的救濟發(fā)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福利種類眾多;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7分)

  41.評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確清晰,必須源自材料;(3分)論據準確,史實引用合理,圍繞所提取的信息; (6分)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區(qū)。沿海地區(qū)已有眾多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對便利、經濟相對發(fā)展;自開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條件,促進地區(qū)發(fā)展,并抵御外侵。

  45.(1)確立新的原則,不再尊奉部落首領;確立北魏創(chuàng)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禮制,為自己虛設一廟;將廟號改革與爵位改革結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權將拋棄草原傳統,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決心;削弱鮮卑族的政治軍事特權,減少改革阻力。(7分)

  46.(1)民智低下;發(fā)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開民智是實行民主的先決條件。(5分)

  (2)戊戌時期,主張開民智,宣傳啟蒙思想,為變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動社會變革,具有進步意義;辛亥時期,認為民智未開,主張改良;北洋政府時期,以民智未開為由,與專制妥協。(10分)

  47.(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接近尾聲;防止大戰(zhàn)重演、重建戰(zhàn)后秩序成為關注的焦點;蘇俄政府發(fā)布《和平法令》產生很大反響;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8分)

  (2)過分理想化;列強之間關系錯綜復雜,對戰(zhàn)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國的實力還不足以主導世界;美國國會中意見分歧,反對力量強大。(7分)

  48.(1)北大原有管理體制存在嚴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善于借鑒國外教育管理經驗。(4分)

  (2)特點:成立相應管理機構,權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貢獻: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使北大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推動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7分)


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全國卷帶答案相關文章:

1.高考歷史真題全國卷

2.歷史高考文綜真題及答案

3.高考歷史選擇題及詳解

4.高考政治全國卷3試卷

5.歷年全國卷高考政治題

419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