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化學同步練習詳解
2017高考化學同步練習詳解
理科離不開做題,多做題才能夠熟練掌握知識并加以運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挠嘘P于高中化學的同步練習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17高考化學同步練習(一)
一、選擇題
1.(2015·上海十三校聯(lián)考)下列有關鈉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鈉的還原性很強,可以用來冶煉金屬鈦、鋯、鈮等
B.鈉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鈉元素只能以化合態(tài)存在于自然界
C.鈉極易和水反應而被還原
D.鈉、氧化鈉、氫氧化鈉的焰色反應均顯黃色
解析:鈉單質中鈉的化合價為0,化合價只能升高,鈉只能被氧化,C錯誤。鈉、氧化鈉、氫氧化鈉都含有鈉元素,所以這三種物質的焰色反應為黃色。
答案:C
2.(2015·唐山模擬)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 )
A.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劑
B.NaHCO3的熱穩(wěn)定性大于Na2CO3
C.乙醇可與金屬鈉反應放出氫氣
D.金屬鈉著火時,用細沙覆蓋滅火
解析:NaHCO3受熱分解而Na2CO3受熱不易分解,故Na2CO3的熱穩(wěn)定性強于NaHCO3。
答案:B
3.(2015·大慶模擬)觀察是研究物質性質的一種基本方法。某同學將一小塊金屬鈉露置于空氣中,觀察到下列現象:銀白色變灰暗變白色出現液滴白色固體,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①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了過氧化鈉
B.④只發(fā)生物理變化
C.③是碳酸鈉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形成了溶液
D.②變白色主要是因為生成了氫氧化鈉
解析:金屬鈉露置于空氣中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為:NaNa2ONaOHNaOH溶液Na2CO3對照選項分析判斷,D項正確。
答案:D
4.(2015·上海寶山一模)一定條件下,將Na與O2反應的生成物1.5 g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 mL濃度為0.5 mol·L-1的HCl溶液中和,則該生成物的成分是 ( )
A.Na2O B.Na2O2
C.Na2O和Na2O2 D.Na2O2和NaO2
解析:混合體系用設未知數法,設n(Na2O)=x mol、n(Na2O2)=y mol,列方程62x+78y=1.5;最終生成NaCl,所以2x+2y=0.04,解方程x=、y=。
答案:C
5.(2015·上海金山一模)關于Na2O2的敘述中正確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 ( )
A.7.8 g Na2O2含有的共價鍵數為0.2NA
B.7.8 g Na2S與Na2O2的混合物,含離子總數為0.3NA
C.7.8 g Na2O2與足量的CO2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0.2NA
D.0.2 mo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7.8 g Na2O2,轉移電子的數目為0.4NA
解析:7.8 g Na2S與Na2O2的物質的量均為0.1 mol1 mol過氧化鈉中含有1 mol氧氧共價鍵,A錯誤;1 mol過氧化鈉、Na2S中均含有3 mol離子,B正確;1 mol過氧化鈉與足量二氧化碳反應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1 mol,C錯誤;0.2 mol Na參加反應轉移0.2 mol電子,D錯誤。
答案:B
6.(2016屆遼寧省沈陽鐵路實驗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NaHCO3和Na2O2按2?1的個數之比混合,在密閉容器中加熱使之充分反應,然后趁熱排出氣體物質,容器內殘留物的成分是 ( )
A.Na2O2和NaHCO3 B.NaHCO3和Na2CO3
C.NaOH和Na2CO3 D.只有Na2CO3
解析:根據碳酸氫鈉和過氧化鈉的比例為2?1,從原子的角度分析,鈉原子和碳原子比例為2?1,則反應生成碳酸鈉,選D。
答案:D
7.(2016屆福建省福州四中高三10月月考)有甲、乙兩個完全相同的裝置,分別在它們的側管中裝入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試管中各有10 mL相同濃度的鹽酸(如下圖),同時將兩個側管中的物質全部倒入各自的試管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甲裝置的氣球膨脹速率大
B.若最終兩氣球體積相同,則一定有c(HCl)≥2 mol·L-1
C.若最終兩氣球體積不同,則一定有c(HCl)≤1 mol·L-1
D.最終兩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相同
解析:NaHCO3與鹽酸反應的速率大,A錯誤;n(Na2CO3)=0.01 mol、n(NaHCO3)=0.01 mol,完全反應時分別消耗HCl的物質的量為0.02 mol、0.01 mol,生成CO2均為0.01 mol,所以當鹽酸過量時生成的CO2體積相同,B正確;當c(HCl)<2 mol·L-1時,兩氣球體積不同,C錯誤。
答案:B
8.純堿和小蘇打是廚房中兩種常見的用品,它們都是白色固體,下列區(qū)分這兩種物質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
A.分別用砂鍋加熱兩種樣品,全部分解揮發(fā)沒有殘留物的是小蘇打
B.用浩凈鐵絲蘸取兩種樣品在煤氣火焰上灼燒,使火焰顏色發(fā)生明顯變化的是小蘇打
C.取兩只小玻璃杯,分別加入少量的兩種樣品,再加入等量的食醋,產生氣泡快的是小蘇打
D.先將兩樣品配成溶液,分別加入澄清石灰水,無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小蘇打
解析:小蘇打NaHCO3受熱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有Na2CO3殘留,A錯誤;純堿和小蘇打的焰色反應的顏色均為黃色,B錯誤;向二者的溶液中分別加入澄清石灰水,均有CaCO3沉淀生成,D錯誤。
答案:C
9.已知A是一種金屬單質,B顯淡黃色,其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則C的以下性質錯誤的是 ( )
A.溶液呈堿性
B.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產生白色沉淀
C.與足量鹽酸反應放出氣體
D.受熱易分解
解析:由題意知A為Na,B為Na2O2,C為Na2CO3,D為NaOH。Na2CO3受熱不分解,D項錯誤。
答案:D
10.(2016屆湖北孝感市高級中學高三10月調研)為精確測定工業(yè)純堿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含少量NaCl),準確稱量W0 g樣品進行實驗,下列實驗方法所對應的實驗方案和測量數據合理(除W0外)的是 ( )
選項 實驗方法 實驗方案 測量數據 A 滴定法 將樣品配成100 mL溶液,取10 mL,加入酚酞,用標準鹽酸滴定 消耗鹽酸的體積 B 量氣法 將樣品與鹽酸反應,生成的氣體全部被堿石灰吸收 堿石灰增重 C 重量法 樣品放入燒瓶中,置于電子天平上,加入足量鹽酸 減輕的質量 D 量氣法 將樣品與鹽酸反應,氣體通過排水量氣裝置量氣 排水體積 解析:測量堿石灰增重的方法是重量法而不是量氣法,B錯誤;C項樣品中加入足量鹽酸,燒瓶內物質的質量增加而不是減輕,C錯誤;D項中因部分CO2能溶解到水里,且與水反應生成H2CO3,故排出水的體積并不是CO2的體積,D錯誤。
答案:A
2017高考化學同步練習(二)
二、非選擇題
11.(2015·石家莊檢測)小蘇打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變質(部分轉變?yōu)镹a2CO3),某研究小組欲測定某小蘇打樣品中NaHCO3的質量分數,設計如下實驗方案:
Ⅰ.加熱分解法
利用圖1裝置,充分加熱小蘇打樣品。
(1)儀器a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測量的數據有:
①儀器a的質量;
?、赺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測量氣體體積法
利用圖2裝置,測定反應生成氣體的體積。
(1)組裝好儀器后,首先進行的操作為________。
(2)導管g的作用為________。
(3)為了減小實驗誤差,B、C中最好用________溶液代替水。
(4)待反應結束,氣體冷卻至室溫后,利用圖示裝置讀取氣體體積時,應注意的事項有:
?、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所取樣品的質量為m g,反應前滴定管C的讀數為V1 mL,反應結束后滴定管C的讀數為V2 mL,則樣品中NaHCO3和Na2CO3的物質的量之和為________(氣體體積均已換算為標準狀況下的體積)。
解析:Ⅰ.(1)儀器a是坩堝。(2)還需要測量的實驗數據有“加熱前,儀器a和樣品的總質量”和“加熱冷卻后,儀器a和殘留物的總質量”。Ⅱ.(5)根據碳原子守恒,1 mol碳原子對應1 mol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質的量為 mol,所以樣品中NaHCO3和Na2CO3的物質的量之和為mol。
答案:Ⅰ.(1)坩堝 (2)②加熱前,儀器a和樣品的總質量?、奂訜崂鋮s后,儀器a和殘留物的總質量
Ⅱ.(1)檢查裝置氣密性 (2)平衡分液漏斗與錐形瓶內的氣壓,使液體順利流下;滴入錐形瓶的稀硫酸體積等于進入分液漏斗的氣體體積,從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氣體體積誤差 (3)飽和NaHCO3 (4)①讀數時應上下移動C管,使B、C兩管液面相平?、谝暰€與液面最低處相平 (5) mol
12.(2015·南昌調研)純堿在工業(yè)上非常重要。
(1)取一定量純堿細小粉末置于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可以得到顆粒較大的晶體A。燒杯溫度升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上述燒杯中得到干燥純凈的晶體A,實驗順序為________(填序號,可重復使用)。
?、僬舭l(fā)結晶?、诜湃敫稍锲髦小、坜D移到過濾器中
④用水洗滌2~3次?、萦靡掖枷礈臁、藜訜嶙茻?/p>
(3)取13.92 g晶體A,進行熱重分析,直到質量不再改變,生成物質Z,具體數據如下:
物質 樣品A T1 ℃時得到物質X T2 ℃時得到物質Y 600 ℃時得到物質Z 質量/g 13.92 11.75 7.45 6.36 通過計算確定樣品A的化學式是________。
解析:(3)加熱到質量不再變化時物質乙為Na2CO3。設樣品A的化學式為Na2CO3·nH2O
則Na2CO3·nH2ONa2CO3+nH2O
106+18n 106
13.92 6.36
(106+18n)?106=13.92?6.36
解得n=7,故A的化學式為Na2CO3·7H2O。
答案:(1)發(fā)生反應:Na2CO3+nH2O===Na2CO3·nH2O,反應物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的總能量,反應放出熱量 (2)③⑤② (3)Na2CO3·7H2O
13.(2015·西安八校聯(lián)考)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網上收集到信息:鉀、鈣、鈉、鎂等活潑金屬都能在CO2氣體中燃燒。他們對鈉在CO2氣體中燃燒后的產物中的白色物質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將燃燒的鈉迅速伸入盛滿CO2的集氣瓶中,鈉在其中繼續(xù)燃燒,反應后冷卻,瓶底附著黑色顆粒,瓶壁上粘附著白色物質。
【提出假設】
假設1:白色物質是Na2O
假設2:白色物質是Na2CO3
假設3:白色物質是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假設】該小組對燃燒后的白色產物進行如下探究: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 方案1 取少量白色物質于試管中,加入適量水,振蕩,樣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 溶液變成紅色 白色物質為Na2O 方案2 ①取少量白色物質于試管中,加入適量水,振蕩,樣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 出現白色沉淀 ②靜置片刻,取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 無明顯現象 【思考與交流】
(1)甲同學認為方案1得到的結論不正確,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學認為方案2得到的結論正確,白色物質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過方案1和方案2的實驗,你認為上述三個假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鈉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同學認為白色物質有可能是氫氧化鈉,你是否同意丙同學的觀點,并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了Na與CO2反應的實驗探究,意在考查考生對化學實驗方案的分析和評價能力。(1)Na2O、Na2CO3溶于水所得溶液均呈堿性,因此不能通過加入無色酚酞試液后溶液變紅判斷白色物質為Na2O。(2)~(3)方案2的①中產生白色沉淀,說明白色物質中有Na2CO3,②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溶液不變紅色,說明白色物質中無Na2O,因此白色物質為Na2CO3。(4)根據Na轉化為Na2CO3可知,Na作還原劑,則CO2作氧化劑轉化為C,化學方程式為:4Na+3CO22Na2CO3+C。(5)丙同學的觀點不正確,因為反應物為Na、CO2,不含氫元素,故不可能生成NaOH。
答案:(1)Na2CO3溶液顯堿性,也會使酚酞變紅 (2)Na2CO3 (3)假設2 方案2的①中出現了白色沉淀,說明有CO,②中加酚酞無明顯現象,說明無Na2O (4)4Na+3CO22Na2CO3+C (5)不同意,因為反應體系中無氫元素(或其他合理答案)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