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優(yōu)秀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教學大綱 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教案
3.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重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難點〗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素質要求〗
知識方面: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運用:運用這一原理說明鄧小平理論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
能力方面:
⑴在引導學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辯證思維的能力。
?、圃谝龑W生運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說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特別是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教學,使學生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鮮明地體現(xiàn)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有深刻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重點解決辦法】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問題
之所以說這是重點,是因為:
(1)從理論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問題,是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關鍵。只有弄清了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確地認識事物、解決矛盾。
(2)從實踐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建設有申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jù)。只有弄清了這一原理,才能比較深刻地理解和運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3)從認識論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既是科學的認識方法,也是科學的工作方法、領導方法的哲學基礎。學習這一原理,有利于我們領會這些科學方法的精神實質,逐步學會在實踐申加以應用。
同時,這又是教學難點,因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理論性很強,又很概括、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相當?shù)碾y度。其申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
《課程標準》只是在 "教學內(nèi)容"一欄中規(guī)定要講述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運用",沒有講明把這個原理講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是矛盾問題的精髓,內(nèi)容極其深刻。對高中學生究竟要不要講,講到什么程度為宜,是有不同意見的??赡苁怯捎谶@個原因,就把 "難題"留給了教材的編寫和教師的教學活動。教材對這個原理的敘述,限定為最基本的東西,著重強調(diào)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舉了不少事例。但是,學生還會感到難以理解。教學要注意對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證學生議論,穿插一些口頭練習,糾正學生原有的錯誤認識 (如認為"個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關于這個原理的運用,主要講了"五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幾點。它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課程標準》的要求,因為《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針對教學活動而言的?!墩n程標準》提出的第一個運用要求是:"根據(jù)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tǒng)一的原理,說明個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這是一個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學習的過程就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是"個別——一般——個別"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以學習物理課來說,上課主要體現(xiàn)了"個別 一般"。學生常常說的"解題要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要找出同類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著共性和個性的關系的道理。學生如果能夠自覺地運用共性和個性辯證統(tǒng)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學的學科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無疑是千舉兩得的事情。教師應事先向學生請教,討論這一間題,然后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課程標準》提出的第二個運用要求是:"根據(jù)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tǒng)一的原理,對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談談自己的認識。"提出這一要求,主要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時代的步伐。教材的敘述提供了一些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教材為基礎,講明理論觀點。然后引導學生就這個問題談些見解。不必要求學生有全面深刻的認識,那是辦不到的。但學生的認識也應達到會用原理來解釋這個結論。建議采取以講授為主,以讀、議為輔的方法,同時選放反映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程(如農(nóng)村改革、特區(qū)建設等)的紀錄片,以增強學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直觀感受,從而加強教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難點解決辦法】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對于這難點,應該在抓住"癥結"、突破誤解、巧用事例、深人淺出上下功夫。所謂抓住"癥結",即抓住難點,分析其"癥結"所在,重點加以突破。根據(jù)以往的教學實踐,學生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難理解,產(chǎn)生的問題較多。有的同學甚至反其意而理解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究其"癥結",主要是因為對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個性)的含義不夠朋確,存在著兩個誤解:一是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誤解為"多數(shù)"與"少數(shù)"的關系,如認為"張山"這一特殊性,只是一個人,而"人"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張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約翰遜,包括了古今申外所有的人,從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叫 的結論。二是把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誤解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把金屬當成"整體",而把金、銀、銅、鐵、錫……當成"部分",因而認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所謂"巧用事例,深人淺出",是指要巧妙地運用具體實例,深人淺出地講清理論。對于事例,一是要選好,舉例的目的就是為了講清概念、原理,所以應通俗易懂,如果一開始就選用學生不熟悉、老師講不清的例子,就很難達到目的;二是要分析好,要緊緊住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含義來分析事例,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二者的關系。如對張山、李冰、王洋等等每一個具體的人,都可以從各個方面去進行具體分析,在高矮、胖瘦、長相上,在思想覺悟、待人接物、知識水平、業(yè)務能力上,在性格、脾氣、興趣、愛好和特長上,他們每個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特點;如果再對喀秋莎、約翰遜、璧德拉也進行分析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差別更大,如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性別不同等等。這就是他們各自的特點,即個性、特殊性。那么,張山、李冰等等這些具體的人,有沒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質、性質呢?這當然只有在張山、李冰等這些具體的人中去我,而不能離開一個個具體的人去找。張山、李冰等雖然各有特點,千差萬別,但通過觀察和思考,總是可以找到他們的共同性:如他們都有一個腦袋兩只手、都要進行新陳代謝,而普遍具有”自覺能動性“則是人的共同的本質。這一共同本質是在個性中存在著,是我們從個性中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而不可能離開張山李冰等個性而單獨存。因此,正確的結論?quot;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個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復習提問
(1)什么是矛盾普遍性?
(2)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它有幾種表現(xiàn)?
(設計這兩個題目的目的是,通過回憶已學過的關于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知識,引出今天要講授的主要內(nèi)容,即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導入新課
兩千多年前,我國有個叫公孫龍的思想家,牽著一匹馬出關,把關的人對他說,法令規(guī)定不許帶馬出關。公孫龍卻說:“我牽的是馬嗎?我牽的白馬,不是馬!白馬和馬是兩回事,規(guī)定只說馬不準出關,但并沒有說白馬不準出關呀!"經(jīng)過一番舌戰(zhàn),公孫龍還是牽著馬出關去了。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夸大了白馬的個性、特殊性,而否認了白馬作為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與特殊性(個性)二者的關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 謬的結論,這說明客觀事物本身不僅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同時包含著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
三、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板書)
1.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板書)
從剛才我們講的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中,我們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聯(lián)結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板書)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板書)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這里則演化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為什么這樣講呢?先請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什么是普遍性(共性),它是從哪里來的?
第二,它原來存在于什么地方?
(學生議論、回答,教師總結。)
普遍性是同類事物中許許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質和特點,它是人們對同類事物總結、概括、抽象出來的,原來它就存在于一個個具體事物之中,所以我們說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種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過特殊性而存在,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張三、李四、王五……等一個個具體的人之中。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質即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點點到即可,下冊書還要具體學習),在階級社會,都帶有階級性,就是從具體的張三、李四、王五......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沒有這些具體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過來說“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先聽我講一段故事:
這個故事是明朝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寫的。據(jù)說,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沒寫完的《詠菊》詩,開頭兩句是“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后,不以為然,心想,菊花敢與秋霜 戰(zhàn),至死焦干枯爛,并不落瓣,怎么會“吹落黃花滿地金”呢?于是依韻續(xù)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見到續(xù)詩,心中不快,但想到,蘇東坡不曉得黃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報天子,調(diào)他到黃州當了個團練副使。蘇在黃州當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園賞花,不禁大吃一驚,只見菊花棚下,滿地鋪金,校上全無一朵。至此方知,同為菊花,竟也有落瓣與不落瓣之分。
結合這個故事,我們再重新分析剛才的問題,能否說“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
(學生議論、發(fā)言、教師總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菊花的個性是十分豐富的,有大小、顏色、花型、花期的差別,也有故事中講到的落瓣與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屬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種菊花的所有屬性。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個性)是千差萬別、豐富多采、具體生動的,而普遍性(共性)則是拋開了事物各自特殊的東西,拋開了許多豐富多采、具體生動的個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們的共同的本質,因此,不能說"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中所以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既不是"多數(shù)"與"少數(shù)"的關系,也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同學們要特別注意加以區(qū)分。
?、崽厥庑砸搽x不開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板書)
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處,比如張三、李四、王五”……無論在身體條件、思想水?、性格特点荡_矯嬖躚厥猓煌誄H耍且脖囟ǘ忌鈐諞歡ǖ納緇峁叵抵校誚準渡緇嵋脖囟ùυ諞歡ǖ慕準豆叵抵校換浦蕕木棧ň」藶滸輳慘歡ㄊ薔哂卸嗄晟荼局參錚ブ繃ⅲ種蠆環(huán)種Γ蝗崦灰堵研沃僚胄危鹱辭沉鴉虬肓眩卸癱煌紛椿ㄐ潁笮〔灰壞染棧ü餐奶卣鰲?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板書)
普通性換一個場合可以變?yōu)樘厥庑?,反之特殊性換一個場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嗎?你能舉個例子具體地說明一下嗎?
(學生舉例,教師歸納。)
通過同學們所舉的事例,我們確實發(fā)現(xiàn),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它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當空間范圍、時間階段發(fā)生變化的時候,都可以相互轉化,這是由客觀世界范圍的極其廣大和事物發(fā)展的無限性決定的。
學習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我們的生活、學習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正確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9頁第7自然段、第8自然段并思考:
?、偈裁词强茖W的認識方法?
?、嘟滩纳狭信e了幾種科學的工作方法,你能運用哲學道理就其中的一種加以分析嗎?
(學生看書并思考,回答問題) 。
江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chǎn)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jīng)驗總結,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 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jīng)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建議教師把這段話制成投影片,邊出示邊講解。)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江講到的這“兩次歷史性飛躍”體現(xiàn)了唯物辯證法的什么原理?"兩大理論成果"產(chǎn)生過程的哲學基礎或哲學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儀論、發(fā)言,教師概括。)
體現(xiàn)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因此,這一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jù)。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jù)(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lO0頁,并找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別是什么?(學生閱讀、回答,教師和學生一起看教材,加以明確。)
由于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主義產(chǎn)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及其本質特征,所以每個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都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原有的基礎不同、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左鄰右舍不同等,因而社會主義一般規(guī)律及其本質和特征的實現(xiàn)形式、途徑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l)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板書)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科學地把握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jīng)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2)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鮮明地體現(xiàn)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tǒng)一。(板書)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則,如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共產(chǎn)黨的領導、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國的實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使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
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內(nèi)容之一的對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認識,便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江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jīng)濟制度。”
這一制度的確立,就是把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及共同特征和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即“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jīng)濟制度的基礎;第二,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第三,一切符合 ‘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其它內(nèi)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chǎn)物,因而它不僅具有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國特色,因而最有利于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們要始終不移地堅持。
小結: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以及在這一原理指導下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并進一步了解到這一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哲學依據(jù)。
鞏固新課
課下通過學習江十五大報告,如何進一步理解鄧小平同志所講“把社會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jīng)驗得出的基本結論。”的這段話。
【學生活動設計】
1、活動方式:小品表演 (導人設計)
2、教師的組織過程
第一步,課前準備,指導學生把下列笑話改編成小品,并抽時間排練好。表演時間5-8分鐘,角色至少安排六個:醫(yī)生、父親、兒子、水果攤販一、水果攤販二、水果攤販三。笑話改編可適當請語文教師指導,盡量把人物形象、個性化語言突出來。
笑話:一個平時認為自己很聰明的人,生病后看醫(yī)生,醫(yī)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兒子買了蘋果,他搖頭;買了梨,他也搖頭;買了西瓜,他還是搖頭;最后買了桔子,他卻非常生氣地說:《醫(yī)生讓我吃水果,你怎么去買蘋果、西瓜!"兒子回答說:"水果攤里就這幾樣水果,你讓我買什么水果鏟 醫(yī)生知道后,給病人寫了一張紙條:"世上水果多又多,但無抽象的水果;不識具體水果癡,哪能埋怨兒子錯!"
第二步,指導學生表演小品《水果癡》。表演前先把教室作適當布置成"L"型。
第三步,對學生的表演作適當點評,同時給以充分肯定和欣賞。表演結束后提問:那個要吃水果卻又不吃水果的人犯了什么錯誤?這個病人能吃到抽象的水果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展開討論分析,作出回答。
第四步,教師總結歸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事物通過個別事物表現(xiàn)出來。
3、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小品等文藝節(jié)目的自編、自導、自演能力。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寫作、形象思維、口頭表達、藝術鑒賞等多種能力。
(3)通過活動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地利用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給學術以美的享受,實現(xiàn)思想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
看過" 高二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優(yōu)秀教案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