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畫家和牧童》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古代歷史人物故事,講述了唐朝一位著名的畫家戴嵩勇于承認錯誤,謙虛地向牧童學習。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1
《畫家和牧童》一課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兩位主人公人物形象豐富,情節(jié)生動,其中所蘊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畫家畫畫本領大,而且虛心,知錯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觀察。
在教學時,我是這樣來讓學生深刻體會這兩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的.我多次請小朋友朗讀畫家和小牧童說的話,然后說說你覺得他怎么樣,你從哪兒感受到的,你能虛心(和藹、勇敢)地加上動作讀一讀嗎?從讀中感悟人物品質,在感悟中提升朗讀水平。這樣,讀一點,悟一點,再讀一點,再悟一點,層層推進,層層深入,入情入境,學生的情感由淺到深,體會更到位,朗讀更精彩。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2
《畫家和牧童》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人物情感豐富,形象生動,內含深刻哲理。大畫家的謙虛,小牧童的勇敢率真深深打動我們的心,很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討論稿教案中,我重在引導孩子們體會兩位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采用了對比感悟,讀文感悟。雖然學生能說出兩位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但是總感覺理解得比較膚淺,沒有在讀中深入體會。
在修改稿教案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改中感受語言,畫中學習語言。體現在:
1、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修改稿中,突出了以讀代講的學習方式,以師評、學生互評的評讀方式,創(chuàng)設一種想讀愛讀的讀書氛圍,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促使學生較好的體會到了大畫家作畫的認真態(tài)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見的精神。
2、指導方法,培養(yǎng)習慣:
在教學中,貫穿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教學思想。如圈畫“夸贊、稱贊、贊揚”等近義詞,畫家畫畫的句子,以及人們紛紛夸贊的句自子并通過朗讀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3、自覺參與,主動學習:
讓學生體會課文中兩位人物的品質,僅靠老師的指導,學生的理解是膚淺的。所以在修改稿中,我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展開合理想象,充分體念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如在交流小牧童指出畫的錯誤時,引導學生想象其他的人對這句話是什么態(tài)度,會說些什么?進一步體會到小小一個牧童,面對地位尊崇的畫家出現的錯誤,不顧旁人的態(tài)度,竟然“擠”進贊嘆著的人群,大聲喊著“畫錯啦”,是何等的率真,何等的膽識,真是了不起!在學完課文后,回到課題,再次來審視課題,就會明白,雖然牧童年齡小,地位低,但他與大畫家一樣,具有讓人稱頌的好品質,所以把課題寫成一大一不太合適,從而,修正課題。這樣既升華了主題,又做到了首尾呼應,給人完整的感覺。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3
一、扎實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關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教師注重抓住語言文字的典型信息,即抓住課文內容的精彩之處,抓住語言運用的精彩之處,真正體現出了語文濃厚的人文氣息。例如老師在講課中都注意了語言的感受、訓練與積累。在引導學生欣賞戴嵩的畫后,出示“詞語寶庫”,讓學生選擇其中的詞語贊美畫。此時,學生語言的清泉汩汩流出,妙語連珠,口吐蓮花,讓人驚嘆(這也充分說明,孩子大有潛力可挖,要充分相信孩子),這也說明孩子平時的語言積累較好。再例如在讀贊美的話時,老師先讀,然后讓學生挑戰(zhàn)老師,學生興趣盎然,讀的很有感情。在民主的課堂氣氛中,在師生平等和諧的對話中,學生不知不覺融入了角色,不僅突出了朗讀指導,更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與人交往,提高了學習與生活的自信。
二、關注、鼓勵多元解讀
課文中的對話,幾位老師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的同時,充分考慮不同學生對文章不同角度的感受,鼓勵他們嘗試在朗讀中體現自己的情感。例如:一旁欣賞的客人是如何贊賞戴嵩的;牧童是如何提出自己不同看法的;戴嵩謙虛、慈祥的語氣口吻如何體現,都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自己去領悟;并運用恰當的評價語言,理解和鼓勵學生對文字的不同感悟,讓他們敞開思維,自由馳騁于語文的天地,真正在美的熏陶與熱烈地交流中提高語文能力。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