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政治復習資料
重復復習,是七年級學生的政治學習基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編的七年級政治復習資料,感謝欣賞。
七年級政治復習資料(一)
人格不可辱
一、我們的姓名和名譽
1、 姓名權是公民人格尊嚴權的重要內(nèi)容。它包括:(1)公民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guī)定改
變自己姓名,禁止他人干涉、假冒和盜用。(2)夫妻雙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
(3)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
2、 綽號并非都具有侮辱性質(zhì),但故意給別人取不雅的綽號或者不分場合隨意喊別人的綽
號,其實質(zhì)都是取消別人,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侵犯了別人的人格尊嚴。所以,給人取綽號,應慎之又慎。
3、 每個人都要愛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譽,還要學會尊重別人的名譽。
4、 誠信不僅是經(jīng)商的道德基礎,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還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
一個人有了良好的信譽才能獲得良好的名譽。如果失去了信譽,即使暫時欺騙了別人,最終遲早會身敗名裂。
二、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1、人格尊嚴權包括: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和名譽權。
2、人與人之間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依照規(guī)定,侵犯人格尊嚴的,受害人有權要求侵害人或者法院責令侵害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精神損失費。
3、在商品和服務市場上,尊重和禮待是雙方的,顧客與經(jīng)營者應該遵循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則。
4、對于公民來講,權利和義務是統(tǒng)一的,不做有損人格的事,才能真正維護人格尊嚴。
七年級政治復習資料(二)
敬人者 人恒敬之
一、受人尊重的奧秘
1、 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這
就是受人尊重的奧秘。
2、 尊重的作用:人們在彼此生活中應該相互尊重,這樣社會才會和諧,大家才能心情舒暢,
才能更好的學習和工作。
3、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平等是指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4、 人格,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做人的資格。人與人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是在做人
的資格上是絕對平等的。任何人的人格尊嚴不容侵犯。如果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時如果有人公然侵犯我們的人格尊嚴,自己就有權制止(合法手段)或者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
5、 公民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
(2)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
(3)在我國,沒有特殊公民,任何人只要違反了法律,都要負法律責任。
6、 我們要尊重別人,必須首先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認識人與
人之間是平等的,這是做到尊重他人的前提。
二、學會尊重別人
1、 我們?nèi)绾巫龅狡降却?,尊重他? ①不能以家境的貧富、智力的差異、父母職務的高低來論人,決不能把他們作為我們另
眼看人、不尊重他人的理由。
?、谖覀円降茸鹬厮?,還必須做到不凌弱欺生。
?、壅莆栈镜慕煌Y儀,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2、 平等尊重他人的最基本表現(xiàn):對人有禮貌
3、 平等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現(xiàn):愛護公共環(huán)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七年級政治復習資料(三)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意思: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者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
給別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對待他人。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用:人世間的糾紛就會大大解少,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份
溫馨和和諧。而能否做到這一點,關鍵就是我們在對待他人時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換位思考
二、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1、 愛心不僅是一份內(nèi)心的感動,更是一種行動。愛心有時是驚天動地的,但更多的時候在
于點點滴滴的真情實意中。
2、 愛心是一份情感,一種責任,它需要啟迪、激活、熏陶和培養(yǎng)。我們應該努力把自己的
愛心獻給社會,關心幫助別人。
3、 愛心獻給他人的意義?
① 對他人而言:別人因為我們的幫助而使生活更加快樂和幸福,
?、?對自己而言:我們就會得到心靈的凈化、精神的滿足和道德的升華,人生就會更有
意義、更有價值。
?、?對社會而言:社會更加文明和諧
4、 愛是一種關懷,是一種理解,是一種奉獻。愛不能斤斤計較,不能患得患失,但也不能
沒有原則。愛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礎上的,只有分清是非后的愛才更加可貴和真實可靠。
七年級政治復習資料相關文章:
2.初一上冊政治復習資料
3.政治復習資料七年級上
5.七年級政治復習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