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2)
2016年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答案:
1.4分)貯,醞釀,“婉”改為“宛”(書寫工整,一字1分。)
2.(2分)C (不是疑問句,不能用問號) 3.(2分)B(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和前面“使人”重復)
4.8分,書寫工整,每格1分,有錯即扣。 扣完為止,不多扣。
(1)謬以千里(2)行遠必自爾(或“邇”,因未標明出處)(3)我想那縹緲(或“"飄渺”,因未標明出處)的空中(4)切問而近思
(5)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隨君)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6分)(1)B612,只關注抽象的數(shù)字而不注重問題的實質。玫瑰花,蛇。(每空1分,共,4分)
(2)C(沒有興奮,而是無可奈何)(2分)
6.(1)(2分)上網(wǎng)、手機閱讀
(2)(3分)讀者須知,借書處。書名略。
(3)(3分)稱呼1分,畫面構成1分(答到一點,意對即可),含義1分(答到一點即可)。(參考要點:以下是圖案的設計說明,批改時解說內容可參照此說明的內容。1.標識以“飛行器”、“月球”和傳說中的“嫦娥”設計成一個“中國”的“中”字,以直觀明了的形象表達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涵義。2.圖案剛柔相濟,既有中國民族傳統(tǒng)底蘊,又充滿現(xiàn)代理念。“飛白”增加了升騰的動感和太空廣袤的空間感。3.下部粗大的“中國”的英文“CHINA”中的“I”字,用紅色,猶如運載火箭發(fā)射時噴發(fā)的火焰,增強動感和視覺沖力力。4.同時又突出“I”的含義,是我國依靠自己的科學技術和人才研制的飛行探測器以及實施整個探測工程計劃,體現(xiàn)出我國對該項工程的實力、信心和雄心!)
7.(6分)(1)(1分)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2)(2分)D(運用哀景來襯托哀情)
(3)(3分)運用典故或直接抒情(1分,答到其一即可),表現(xiàn)了詩人(或征戰(zhàn)將士)誓死駐守邊關、不打敗敵人決不還家的壯志豪情。(2分,意對即可)【關于典故的補充。樓蘭,漢時西域 國名。據(jù)《漢書》載:漢武帝時,曾遣使通大宛國,樓蘭王阻路,攻截漢朝使臣。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樓蘭,用計斬殺樓蘭王。唐時與吐蕃在此交戰(zhàn)頗多,王昌齡詩中借用傅介子斬樓蘭王典故,表明征戰(zhàn)將士誓平邊患的決心?!?/p>
附:今譯和鑒賞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本詩描繪了邊塞將士在漫長而嚴酷的戰(zhàn)斗生活中誓死殺敵、"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前兩句以高度的概括描繪了綿延千里陰云慘淡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的長云使綿亙千里的雪山變得暗淡無光,身在烽火孤城戰(zhàn)斗的我猶不時遙望著西北邊陲玉門關外的戰(zhàn)事。寫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將士們的艱苦,長,突出邊塞濃云,襯托戰(zhàn)場的 悲涼;暗,天色陰暗,戰(zhàn)斗已經(jīng)持續(xù)到日暮。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 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 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 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 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 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 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 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后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表現(xiàn)了將士們保家衛(wèi)國,抵御侵略者的決心和氣概。
后兩句,對戍邊將士的戰(zhàn)斗生活與胸懷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現(xiàn)和抒寫。意思是說,在荒涼的沙漠里,戰(zhàn)斗繁多,將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連身上的鐵盔鐵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邊患還沒有肅清,就決不解甲還鄉(xiāng)。唐代西方的勁敵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軍與吐蕃貴族軍隊多次交戰(zhàn)、激烈爭奪的邊防前線;而玉門關一帶,則西臨突厥,這一帶也是烽煙不絕、激戰(zhàn)連年。“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就是這種戰(zhàn)斗生活的強有力的概括。這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其中,“黃沙”二字既是實景,渲染出了邊塞戰(zhàn)場的典型環(huán)境,又道出了邊庭之荒涼蕭瑟;“百戰(zhàn)”二字,形象地說明了將士戍邊的時間之漫長、邊塞戰(zhàn)斗之頻繁;而“穿金甲”三字,則渲染了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說明將士為保家衛(wèi)國曾付出了多么慘重的代價,乃至犧牲。但是,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壯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他們內心激情的直接表白。這里化用了樓蘭的典故。漢代樓蘭國王與匈奴勾結,屢次攔截殺害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jiān)傅介子前往樓蘭,智取樓蘭國王之首級勝利歸來,掃除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障礙。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貴族的當權者。詩中所寫的將士,并無久戰(zhàn)思歸的厭戰(zhàn)情緒,為了捍衛(wèi)家國的安全,他們置個人利益于不顧,毅然地表示在大敵當前要繼續(xù)奮戰(zhàn)到底。“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七個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
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 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 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8.(6分)(1)①……的人②疲勞,疲倦③睡,睡覺④用棒打,用杖打(4分)
(2)C(C相當于“而”,其它都是“用”)(2分)
9.(2分)(1)虎 /自 林 間 出(標在主語后)
(2)愈 覺/ 其 怪 (標在動詞后)(每題1分)
10.(4分)(1)老虎不能夠靠近(耕田的人),口水流到地上才離開了。(2分)
(2)一國軍隊的主帥可以被改變,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氣卻不可以被改變。(或:一國的軍隊可能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能被強迫改變志向。)(2分,附“奪”的解讀:許多人認為,這里的"奪"就是"被奪走",王力《古代漢語》的注釋就是:"三軍人數(shù)雖多,如果軍心不齊,它的主將也會被人奪走。"主將能被人奪走,志向也能被人奪走,這都不好理解,是說不通的。其實,這里的"奪"并不是奪走,而是"改變"的意思。"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三軍中最重要的統(tǒng)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鬃诱f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2分)
11.(2分)牛救了農夫,農夫卻冤枉了牛。這件事告訴人們做事要多一點調查,多一點冷靜,多一點反省,少一點主觀臆斷或冤枉。(結合農夫做法1分,啟示1分,意對即可)
附譯文:
以前,在華州的一個村子里有個耕田的人,天色已晚,他很疲勞,就枕著犁具睡覺。這時老虎從樹林里跑出來,瞪著眼睛看著種田的人,想要吃他。老虎每次上前,??偸怯米约旱纳眢w跨立在農夫身上,向左向右用角很用力地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夠靠近,口水流到地上才離開了。那個人睡得熟,并不知道(這件事情)。
老虎已經(jīng)走遠了,種田的人醒來后,看見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厭惡它,認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牛不能說話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著牛,越來越感覺牛奇怪,回去就殺了牛,剖開它的身體,吃了它的肉,卻不后悔。
12.(3分)運用設問(1分),點明本文的說明內容(1分),引起讀者的思考,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1分)。
13.(5分)(1)不能,“之一”表明這只是其中一個秘密,還有其它秘密。(1分)去掉與事實不符,“之一”一詞體現(xiàn)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1分)
(2) 列數(shù)字、打比方。(1分,每個0.5分)列數(shù)字,從數(shù)量上具體準確地說明蚊子采用“不抵抗”策略時,受到的雨滴沖擊力之小;(1分)打比方,形象地說明了被雨滴擊中的蚊子采用“不抵抗”策略的效果。(1分,意對即可)
14.(2分)(1)蚊子的體重極輕;(2)覆蓋蚊子全身的細毛具有疏水性。
15.(4分)運用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2分),既寫出了我認出魯迅時的激動興奮之情(1分),又表現(xiàn)了我對周圍環(huán)境的警覺,表現(xiàn)了我對魯迅先生的愛護。(意對即可)
16.(4分)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 表示親密無間;父親,表示崇敬熱愛;師傅,表示仿效學習;戰(zhàn)士,則是熱烈地歌頌了魯迅為革命而戰(zhàn)斗的品質和形象。(圍繞“尊敬、熱愛、謳歌、贊美”這些關鍵詞來答,答對一點得1分,意對即可)
17.(2分)魯迅,作品略。
18.②夏收勞動(田野勞動)時(“我”)期盼一片“陰涼”。④夏天母親在院子里的樹下“陰涼”里做針線活。⑤夏日里我總時?;叵肫鸸枢l(xiāng)的“陰涼”。(每點2分,共6分,表述能緊扣段落內容,意對即可)
19.(1)運用動作和場面描寫以及排比的手法,具體生動地寫出了人們勞動閑暇時在樹蔭下享受陰涼的悠閑情景。表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的滿足,以及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留戀。(3分)(意對即可)
(2)我和母親對于香椿樹去留的爭議,讓我明白了個人的欲望不能違背生活的法則,美好的東西也不是輕易可以得到的道理。(2分)(意對即可)
20.C(文章并沒有寫現(xiàn)代文明對生活的沖擊,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對往日鄉(xiāng)村陰涼的回憶。)
21.(1)都抓住太陽下的景物特征進行描寫;都寫到了太陽下人的感受;都運用了比喻手法。(答到2點即可)(2分)
(2)《夏》:寫太陽,是為了突出夏天的旋律熱烈、夏天的色彩金黃的等特點。(2分,意對即可)
《夏日里那一片陰涼》:寫太陽,是為了突出夏天的酷熱,表現(xiàn)人們烈日下勞動的艱辛和對陰涼的渴望,(和下文人們在陰涼下的愜意享受形成對比。)(2分,意對即可)
22.(60分)按照泰州市中考作文評分標準評閱。批改時以45分切入。
看過2016年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