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解釋意思
七年級語文古詩詞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小編整理了關(guān)于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解釋意思,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翻譯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神龜?shù)膲勖m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fā)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保養(yǎng)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賞析】
南朝鐘嶸寫了一部《詩品》,品評詩人,區(qū)分第等,把曹操的詩置于下品??墒?,曹操的詩卻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無數(shù)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jié),壺口盡缺。為什么理論家的眼光同讀者的賞愛如此大不相同呢?這是一個頗為發(fā)人深思的問題。王大將軍擊節(jié)贊賞的詩,是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章--《龜雖壽》。曹操當(dāng)時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烏桓,躊躇滿志,樂觀自信,便寫下這一組詩,抒寫胸懷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此時曹操已經(jīng)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一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莊子?秋水篇》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 同矣!”“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云駕霧,本領(lǐng)可謂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長生之術(shù)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diào),慷慨高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干一番事業(yè)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這首詩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fā)壯懷激烈的高唱,復(fù)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guī)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最后再談到人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一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但也不是完全聽?wèi){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養(yǎng)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壽嗎?曹操所云“養(yǎng)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yǎng),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tài)是最重要的,不應(yīng)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fā),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不又是一篇絕妙的養(yǎng)生論嗎!《龜雖壽》更可貴的價值在于這是一首真正的詩歌,它開辟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jīng)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xué)得不到發(fā)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fēng)云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fā)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jīng)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nèi)興文學(xué)”,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jīng)戰(zhàn)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xiàn)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fēng)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鄽庖病?rdquo;尤其是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fēng)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fēng)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fēng)骨及其內(nèi)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著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zhì),使建安文學(xué)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閃灼著奪目光彩。鐘嶸將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這樣一位豪氣蓋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鐘嶸六朝時人,當(dāng)時文學(xué)之士很講究文彩華美,所謂“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鐘嶸對曹操的評價過低,顯然是時代風(fēng)氣使然。我們知道,任何文學(xué)--包括詩歌在內(nèi),文彩較之內(nèi)容,畢竟是第二位的。關(guān)于曹操的文學(xué)地位,過去常為其政治業(yè)績所掩,而不為人重視,其實,他在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別對建安文學(xué)有開創(chuàng)之功,實在是應(yīng)當(dāng)大書一筆的。 (張鐵明) 《龜雖壽》寫于孟德東平烏桓之后,此時,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應(yīng)抓緊時間干一番一統(tǒng)中原平天下的事業(yè),這首詩正是他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雄心外現(xiàn)。 這首詩共分為三個層次:
一、“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為詩歌第一層。“神龜”,古人認為龜為長壽之物,性通靈,故稱;“騰蛇”:傳說中能興云駕霧的、與龍同類之物。詩人在這里以龜蛇起興,說明世間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暫的,都不能逃離“竟時”“成灰”的命運。這四句看似極消沉,極頹傷,而且,在他的詩作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所以,梁鐘嶸評其曰:“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認為這是不足之處,所以將操詩排于下卷之中,這是不對的。而清劉熙載則評價說:“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這是很有見地的評說。 回首前塵往事,人生倏忽,彈指間,已屆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暫。詩人在這幾句詩中,有一種正視生命的勇氣和憂患意識,這絕不是所謂的消極情緒,恰恰是一種質(zhì)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邁的氣概的勃發(fā)。
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宏壯的音調(diào),顯示了詩人老當(dāng)益壯的雄心,即對歷史的責(zé)任感和對前途的自信心。“老驥”,年老體衰的千里馬;“烈士”,胸懷壯志之人。詩人以老驥自況,將其心思宣泄無遺。 如果一個人,因體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傷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淚換取人們的同情,并用這種同情來撫慰自己受傷的靈智的話,就會失去人生的目標(biāo)和追求,就會在消極的苦境中茍活,那么,他的詩作和話語就會成為頹廢主義的說教,是不會給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緒上的激昂的感發(fā)的。相反,曹操正是因為認識到了人生難永,所以要用繼續(xù)建功立業(yè)來消彌人生短暫這一大憾事。曹操的這一要在暮年創(chuàng)建偉業(yè)的豪邁進取,使這一句成為傳誦千古的規(guī)箴警言。
三、“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人的壽命長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強人的主觀修養(yǎng),也可延年益壽。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長壽的心愿,因為時間,對他這樣暮年的人來說,已彌足珍貴,他需要時間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負,這一點我們可以和前一節(jié)聯(lián)系互證。這一層的說理,把激蕩人心的詩情和對人生的睿思哲理融為一體,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也給壯年者深深的啟示。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一句是為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nèi)容無涉,所以筆者在前面抄錄全詩時如上排列。
總之,本詩是一首慷慨多氣的抒情詩,體現(xiàn)了建安風(fēng)骨的鮮明特點,讀起來鏗鏘有力,決無纏綿凄惻的情調(diào),透露著詩人堅定的意志和內(nèi)外如一的質(zhì)直個性。不僅如此,這首詩詩情與哲理交融,構(gòu)思新巧,語言清峻剛健,將詩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氣雄力堅。
過故人莊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fēng)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nèi)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dǎo)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步豐富、發(fā)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里,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huán)抱,顯得自成一統(tǒng),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xiàn)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jīng)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nèi),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忘情在農(nóng)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萊圃,在綠陰環(huán)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
于是,我們不僅能領(lǐng)略到更強烈的農(nóng)村風(fēng)味、勞動生產(chǎn)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qū)和季節(jié)的特征。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jié)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gòu)成一幅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風(fēng)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guān)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邊。它不同于純?nèi)换孟氲奶一ㄔ矗歉挥惺⑻粕鐣默F(xiàn)實色采。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jīng)慨嘆過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nóng)莊的環(huán)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nóng)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jié)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lián)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jié)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一個普通的農(nóng)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xiàn)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你只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fēng)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nóng)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xiàn)了形式對內(nèi)容的高度適應(yīng),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樸實的農(nóng)家氣氛;三四句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xiàn)心情與環(huán)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流露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nóng)村風(fēng)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不絢奇抉異……若公輸氏當(dāng)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shù)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shù)水平高超的表現(xiàn)。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體上下,整個兒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別動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種天然的顏色和氣韻使人驚嘆。正是因為有真彩內(nèi)映,所以出語灑落,渾然省凈,使全詩從淡抹中顯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濃飾盛妝了。 (余恕誠 《唐詩鑒賞辭典》)
《題破山寺后禪院》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首聯(lián)描寫的是古寺周圍的環(huán)境,還沒有進入后禪院,而詩題是《題破山寺后禪院》,因此詩人所寫的重點在后禪院,這樣頷聯(lián)就是隨著詩人的行進而作進一步的描繪,寫禪房的幽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人穿過佛殿步入后禪院,經(jīng)過的是一條修竹夾道的小徑,置身在這翠竹掩映,靜謐無喧的氛圍中,自然會有一種超塵出世之感。“幽處”的禪房在茂密的花木叢中,一個“深”字十分準(zhǔn)確而生動地描繪出僧人們居處的幽雅寧靜。綠樹成蔭,百花盛開,陣陣清香,這真是使詩人神往和留連忘返的“幽處”!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極口稱贊這兩句詩,他說:“吾嘗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其語作一聯(lián),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晚來青州,得一山齋宴息,因謂不平生想見而不能道以言者,乃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fàn)柲@一言。”(《題青州山齋》)歐陽修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推重這兩句詩意新而自然,不矯揉造作,不堆砌詞藻,妙意天成,這是很有見地的。就藝術(shù)的獨創(chuàng)性而言,這一聯(lián)詩人以自己內(nèi)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懷,抓住破山寺后禪房突出的景物特點,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深淡雅的藝術(shù)意境,可謂“抒寫胸襟,發(fā)揮景物,境皆獨得,意自天成”(《原詩》)。
頸聯(lián)“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描寫詩人在后禪院的所見所感。紅日高照,林木蒼翠,百花繁茂,風(fēng)光無限,使得鳥兒也怡然自樂,在花木叢中婉囀鳴叫。雀鳥本來是沒有情智的,客觀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或險惡,不會引起它的喜和憂,但在這里,詩人以所見景物的強烈主觀感受,寄寓于無知無情的飛鳥,好象它們也為這幽美旖旎風(fēng)光所感染,歡快愉悅。這種“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的藝術(shù)描寫,不僅不直率淺露,而且構(gòu)思新巧,別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則是詩人正面抒寫在后禪院幽雅寧靜的特定環(huán)境中觀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樣明晰,那樣澄凈,觀之使人雜念頓逝。這就很有“禪悟”的意味?!端胃呱畟鳌份d,臨川郡守裴某,篤信佛教,“每至海霞斂空,山月凝照,心與境寂,道隨悟深”。常建雖然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響,所以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審美體驗,有可能觸發(fā)自己的情懷,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視為契合自己主觀“禪悟”的東西。這“潭影空人心”一句,正是詩人在清凈無擾的破山寺后禪院,睹“潭影”而雜念俱消的感受。這一聯(lián)是一個轉(zhuǎn)折,由刻畫后禪院的幽靜轉(zhuǎn)向表現(xiàn)詩人內(nèi)心之靜,靜境得到深化。
尾聯(lián)緊承“潭影空人心”,進一步通過靜中有聲,愈顯其靜的描繪,突出地表現(xiàn)詩人意中的靜境。“萬籟此俱寂”是詩人雜念消除凈盡,“心與境寂”的具體表現(xiàn)。在后禪院中的詩人,由“潭影”觸悟而雜念消除,此時此刻又使詩人感到萬籟俱寂,也就是客觀世界靜得連一點聲音都沒有。就詩人的內(nèi)心活動而論,萬籟俱寂也就是詩人萬念俱寂的表露。不過萬籟俱寂,并不能成功地創(chuàng)造靜境和表現(xiàn)靜趣,因為靜到?jīng)]有任何音響的靜境,是一片死寂,給人的審美感受是不寒而栗。但常建是盛唐時期善于創(chuàng)造靜境和藝術(shù)地表現(xiàn)靜趣的詩人之一,他深知“寂處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詩意的靜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意中之靜,所以詩人用“但余鐘磬音”作結(jié)。這就是說,在“萬籟此俱寂”的時候,只有佛殿傳來裊裊的鐘磬之音,給人的感受是那樣強烈,那樣鮮明,很有余音繚繞,不絕于耳的感覺。也就是說,詩人在這里十分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一種富于靜趣的靜境,同時那種難以表現(xiàn)的詩人的意中之靜,也由此而充分表露。這種以聲顯靜的藝術(shù)手法,在創(chuàng)造幽靜的詩歌意境方面,效果是異常突出的。
這首詩是寫破山寺后禪院的,所以詩人著力創(chuàng)造一種幽深寂靜的意境,層層深入,脈絡(luò)分明。詩中有禪味而又不用禪理說教,靜趣濃郁。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fā)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biāo)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譯文〗
楊花落盡啦,子規(guī)鳥兒不住地在啼,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biāo)去,一路上要經(jīng)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結(jié)構(gòu)〗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nèi),切合當(dāng)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fēng)飄到龍標(biāo)。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特色〗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fēng)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yōu)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shù)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shù)魅力的真正原因。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賞析一】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jié)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fù)出現(xiàn),令人回腸蕩氣。“何當(dāng)”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泊秦淮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代詩人)
煙籠寒水月籠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③》。
譯文:
煙霧彌漫秋水,月光籠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歌女為人作樂,那知亡國之恨?她們在岸那邊,還唱著后庭花。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dāng)權(quán)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quán)貴沉溺于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調(diào),借陳后主之尸,鞭笞權(quán)貴的荒淫,深刻犀利。
[說明]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游秦淮,在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后庭花》,綺艷輕蕩,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dāng)年陳后主長期沉迷于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為兒戲,終于丟了江山。陳朝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fā)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陳后主的后塵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dāng)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jīng)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
杜牧另有一首《江南春》,是寫金陵春色的,基調(diào)開朗得多:“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讀罷這二十八字,閉目就能想見唐朝的金陵春色:黃鶯于紅花綠柳,酒旗飄在水村山郭,風(fēng)景是極動人的則是許許多多的寺廟,它的縷臺在煙雨中放光,這些寺廟是南朝留給金陵的宗教藝術(shù)財富。
浣溪沙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起初只知道有這一句話,并不知道是誰留下來的,也不知道是屬于哪部作品。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知道它出自宴殊的《浣溪沙》,于是憑著對“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喜好,常去讀這首詞,漸漸被它游園惜春以及相思懷人之情打動,在它明白如話的語言里卻蘊涵著深廣的意蘊,給人一種哲理性的思考。
本詞起筆平淡,首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xiàn)狀,對酒聽歌應(yīng)該是件享受的事,但詞人卻想到“去年”的情景,和現(xiàn)在一樣的暮春,亭臺,清歌美酒.然而在一切似乎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到有的東西已經(jīng)起了難以逆轉(zhuǎn)的變化,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里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悠悠逝去的歲月和與此相關(guān)的人和事。“夕陽”總是給人以悲傷之感,如暮春讓人惋惜,但又無法挽回,但詞人仍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xiàn),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上片詞人由眼前景觸發(fā)對美好事物情事的流逝,對時光飛逝的惆悵,以及對美好事物再現(xiàn)的渺茫的希望。這住要是寫不變中的變化。
下片主要寫變化中的不變?;牡蛑x,春的消逝,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所以“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落花,還有翩翩起舞歸來的燕子,而且是似曾相識的燕子,正好對應(yīng)上片的“幾時回”。“花落,燕歸都是眼前景,但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聯(lián)系在一起就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的意味。在惋惜與欣慰中蘊涵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的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小時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xiàn),生活不會因為消逝而邊得一片虛無。
“小園香徑獨徘徊”在小園落英繽紛的小路上,詞人獨自徘徊著,沉思著,像是要對所見所感所思來一番反省與思索。這是詞人在惋惜,欣慰,悵惘只余獨自的沉思。上下片混然天成,不帶一分雕琢的痕跡。
本詞情,景,思融合一體,景中見情,情中見理。常讀常新!
過松源晨飲漆公店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譯文: 莫說下山容易無艱險,這只不過是你的錯覺,未免高興的太早了,小心詭詐的群山騙了你!下句一個“賺”字,一個“錯”字,把行人在山間跋涉的剎那感受寫得惟妙惟肖。不是嗎?你興致勃勃地爬過一道山巒,以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剛過,一山又橫越面前,攔住了你前進的道路,原來你又陷入群山的重重包圍之中。這不令人掃興得很嗎?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閱讀并鑒賞這類詩歌,有助于提升對事理的認識,同時增強議論文寫作的思辯色彩。
如夢令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這是一首追憶舊游之作。描敘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尋幽探勝的經(jīng)歷。開篇用“常記”二字點出所敘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歷久不忘。“沉醉”言風(fēng)光秀美,令人流連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詞中通過對小溪、亭臺、藕花、鷗鷺等等的描寫,展現(xiàn)出一幅生動而富有詩意的畫面。“誤入”、“爭渡”、“驚起”幾個動詞的連續(xù)運用使詞意更加妙趣橫生,搖曳多姿。整篇詞的語言淺俗,通篇白描,風(fēng)格清新自然,雖為易安早期詞者,然已盡顯能者之風(fēng)。
這首詞歷來有被作蘇軾詞(楊金本《草堂詩馀》前集卷上),或作呂洞賓詞(《唐詩紀》卷五、《古今詞話》卷上),無名氏詞(《詞林萬選》卷四)。但諸多前人從詞的韻味和風(fēng)格來看,一致公認為李易安的作品。
這首《如夢令》從各個角度抓住生活片斷的一瞬間,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間,情真興逸。“爭渡”一節(jié),讓我們真切的感覺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當(dāng)時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驚起一灘鷗鷺”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鳥紛飛的瞬間景色。景色清新迷人?;野档哪荷c白色的飛鳥形成強烈的反襯,突顯了立體空間中的靈動感。而船劃,鳥飛又同時襯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靜,這種動靜之間的相互包容與自然切換,將種種的不調(diào)和與矛盾如交響樂般,在各種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終回歸統(tǒng)一,由不和諧,達到更大層面的和諧。所有這一切最終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極富立體感的真實生活場景。
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書中的內(nèi)容。問那方塘的水怎么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xué)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xué)習(xí)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七年級語文課外關(guān)于冬雨的詩句
1、《渡西陵十六韻》
唐·李紳
雨送奔濤遠,風(fēng)收駭浪平。
截流張旆影,分岸走鼙聲。
獸逐銜波涌,龜艨噴棹輕。
海門凝霧暗,江渚濕云橫。
雁翼看舟子,魚鱗辨水營。
騎交遮戍合,戈簇擁沙明。
謬履千夫長,將詢百吏情。
下車占黍稷,冬雨害粢盛。
望禱依前圣,垂休冀厚生。
半江猶慘澹,全野已澄清。
愛景三辰朗,祥農(nóng)萬庾盈。
浦程通曲嶼,海色媚重城。
弓日鞬櫜動,旗風(fēng)虎豹爭。
及郊揮白羽,入里卷紅旌。
愷悌思陳力,端莊冀表誠。
臨人與安俗,非止奉師貞。
2、《朔中即事》
唐·李頻
關(guān)門南北雜戎夷,草木秋來即出師。
落日風(fēng)沙長暝早,窮冬雨雪轉(zhuǎn)春遲。
山頭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絕時。
自古邊功何不立,漢家中外自相疑。
3、《虞美人·冬雨》
瀟瀟一晌殘梅雨,獨立無情緒。
且隨湖柳入微茫,渾記荷花那日小池塘。
人生多少春秋里,留住一冬季,
怎禁嫵媚破東風(fēng),幾綴杜鵑紅在雨絲中。
4、《清平樂 寄徐都司》
元·曹伯啟
昨朝*諾。世事真難托。
旅舍淙淙冬雨惡。怎地觥籌交錯。
東籬尚有花叢。他時不避慳風(fēng)。
傳語徐卿二子,佳懷足慰衰翁。
5、《寒雨》
宋·蘇轍
江南殊氣候,冬雨作春寒。
冰雪期方遠,蕉絺意始闌。
未妨溪草綠,先恐嶺梅殘。
忽發(fā)中原念,貂裘據(jù)錦鞍。
6、《旅行》
孟郊
楚水結(jié)冰薄,楚云為雨微。
野梅參差發(fā),旅榜逍遙歸。
7、《雪夜小飲贈夢得》
白居易
同為懶慢園林客,共對蕭條雨雪天。
小酌酒巡銷永夜,大開口笑送殘年。
久將時背成遺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應(yīng)有以,曾看東海變桑田。
8、《橫吹曲辭·雨雪曲》
翁綬
邊聲四合殷河流,雨雪飛來遍隴頭。
鐵嶺探人迷鳥道,陰山飛將濕貂裘。
斜飄旌旆過戎帳,半雜風(fēng)沙入戍樓。
一自塞垣無李蔡,何人為解北門憂。
9、《上古之什補亡訓(xùn)傳十三章·我行自東一章 》
顧況
我行自東,山海其空,旅棘有叢;
我行自西,壘與云齊,
雨雪凄凄;我行自南,烈火滿林,
日中無禽,霧雨淫淫;
我行自北,燭龍寡色,何枉不直。
我憂京京,何道不行兮?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解釋意思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