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7課翻譯
語文教材作為八年級語文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對教師和學(xué)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學(xué)習(xí)啦為大家整理了8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7課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8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7課翻譯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jīng)]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答謝中書書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翻譯: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dāng)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dāng)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記承天寺夜游作品鑒賞
文章中的“美”首先來自內(nèi)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fā)了作者的游興,想到?jīng)]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么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shù)字,語言精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毫無修飾,卻體現(xiàn)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zhǔn)確地表現(xiàn)了藻荇姿態(tài),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zhuǎn),連發(fā)二問,既親切自然,富于韻律,又拓展時空,發(fā)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jié)尾的“精”。從文章結(jié)構(gòu)看,結(jié)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閑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nèi)心深處,他也不愿做一個“閑人”。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dāng)起,止于當(dāng)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分層賞析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dāng)篤厚。當(dāng)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第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dāng),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第三層轉(zhuǎn)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dān)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lǐng)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dāng)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2]
語句賞析
“月色入戶”中“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yīng);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是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寫出這一對朋友情懷相似;對方的“未寢”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lǐng)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lǐng)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dāng)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短短三句,沒有寫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卻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積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橫”是從松柏倒影來烘托;。兩句之間,又有正面與側(cè)面描寫之分,為讀者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境界。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zé)o塵俗的襟懷。 這幾句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個透明的夢。
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來并不顯得新穎,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澄的水中交錯著藻荇的清影,觸類生發(fā),把隱喻又推進一層,使人感到撲朔迷離,水月莫辨。正當(dāng)讀者恍惚迷惘之時,作者卻輕輕地點出:“蓋竹柏影也。”使讀者恍然大悟。一個“影”字不明寫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現(xiàn)。
答謝中書書作品鑒賞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jié)構(gòu)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于耳;形態(tài)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后呼應(yīng),上下貫通。就是最后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統(tǒng)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dāng),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jié)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蕩,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并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xiàn)出多么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觸,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dāng)高的美學(xué)價值的文學(xué)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8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7課翻譯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