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歷史復習資料:新文化運動
會考歷史復習資料: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會考歷史《新文化運動》的復習資料以供大家學習。
會考歷史復習資料: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及代表人物
①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從此拉開了序幕。
②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nèi)容
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3)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傩挛幕\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在民主和科學旗幟下對封建專制思想發(fā)起了全面的進攻。傳統(tǒng)的權威被打倒,為新思想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各種各樣的“主義”涌入中國,各種新思想涌現(xiàn),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馬克思主義也作為一種新思潮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
?、谛挛幕\動還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特別是青年學生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民族覺悟和愛國熱情空前高漲。他們紛紛成立社團,出版刊物,加入到新文化運動的陣營中,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③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zhuǎn)型運動,它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文學、藝術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白話文的使用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1920年,國內(nèi)的中小學都開始使用白話文語文教材。這場文化革新,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苄挛幕\動對傳統(tǒng)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他們把一切中國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也當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進步的。這種形式主義的偏向,產(chǎn)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
會考歷史復習資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
?、倭簡⒊?902年發(fā)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馬克思,稱他是社會主義的鼻祖。1906年,革命黨人朱執(zhí)信在《民報》上發(fā)表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學說。此外,一些無政府主義者也曾介紹過一些馬克思的學說和思想。
?、谑赂锩院螅貏e是五四愛國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zhì)。俄國革命的勝利,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威力,給正在尋求救國之道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帶來了新的希望。
?、?918年11月,李大釗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紀世界革命的先聲,是人類歷史的新曙光,也是勞工主義的勝利;號召中國人民應該向十月革命學習,為在中國實現(xiàn)“勞工社會”而奮斗;宣稱“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專號》、李大釗發(fā)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介紹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李大釗還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分別開設了與社會主義有關的課程,利用講壇向?qū)W生宣傳社會主義思想。
會考歷史復習資料: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①提出:1905年8月,在同盟會成立中制定了“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所寫的發(fā)刊詞中,第一次明確解釋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簡稱為三民主義。
?、诤x:民族主義——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爭取實現(xiàn)民族的獨立自主。
民族主義的提出,把反對清王朝統(tǒng)治者與建立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結(jié)合起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時代的要求。
民權主義——創(chuàng)立民國,即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民權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是孫中山所主張的社會革命,具體辦法是:核定全國地價,現(xiàn)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用以解決土地問題的綱領,它反映了孫中山維護廣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
?、圩饔茫喝裰髁x又被孫中山稱為“救國主義”。它是在孫中山在潛心研究各種資產(chǎn)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實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經(jīng)濟生活和社會現(xiàn)狀以后描繪的振興中華的藍圖。它作為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集中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愿望,代表了時代前進的方向。三民主義成為鼓舞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理論旗幟,在辛亥革命時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結(jié)束封建君主專制、促成中華民國的建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起了巨大的作用。
(2)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nèi)容及作用
?、賰?nèi)容:與辛亥革命時期的三民主義相比,新三民主義有了質(zhì)的飛躍和進步。在民族主義方面,辛亥革命時期的三民主義所突出的是“反滿”,矛頭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義則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并主張國內(nèi)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權主義方面,過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現(xiàn)在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即“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shù)人所得而私”;在民生主義方面,過去只有“平均地權”的政綱,現(xiàn)在則提出了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的辦法,承認“耕者有其田”,并謀求改善工人和農(nóng)民的生活。因此,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又被中國共產(chǎn)黨人稱為“革命的三民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
?、谧饔茫簩O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同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大革命時期的旗幟,這是孫中山在開拓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邁出的嶄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