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從1840年到1949年統(tǒng)稱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的知識點總結以供大家學習。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1.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五四精神
1919年初,法、英、美等國召開巴黎和會……會議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侵占的一切權益轉給日本。消息傳來,舉國震驚,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
5月4日,北京十余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到天安門廣場和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區(qū)舉行集會、游行等抗議活動。“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聲響徹云霄。6月5日,上海工人舉行罷工,聲援學生運動。反帝愛國運動的重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的主力逐漸由學生轉向工人。北洋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中共“一大”召開的史實。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次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
3.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南昌起義成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4.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意義。
毛澤東創(chuàng)建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5.紅軍長征;長征精神
結合地圖(北P79)、詩歌(北P78)了解長征,知道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甘肅會師,可根據(jù)自己體會,認識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1934年10月,紅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進行戰(zhàn)略轉移。
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以后,紅軍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穿過草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zhèn)。1936年10月紅軍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qū)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
1.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zhàn)
共同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zhàn)。
2.七七事變的史實,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從此開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突然進攻盧溝橋的中國守軍,遭到中國軍隊奮起反抗。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從此開始。(識圖:“中國守軍在盧溝橋上奮起抗戰(zhàn)。北P91
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
在占領南京后的六周內,屠殺手無寸鐵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達30萬人以上。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向中國駐軍發(fā)動突然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zhàn)爭從此爆發(fā)。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4.中國軍隊血戰(zhàn)臺兒莊和百團大戰(zhàn)的史實
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揮下,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大敗日軍,消滅日軍一萬多人,臺兒莊戰(zhàn)役是抗戰(zhàn)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1940年,在彭德懷等指揮下,百團大戰(zhàn)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百團大戰(zhàn)是抗戰(zhàn)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
5.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間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6.西安事變的史實;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實行“兵諫”,扣押蔣介石,并向全國發(fā)表通電,提出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它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