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給孩子的一封信
于丹給孩子的一封信
于丹給孩子的一封信中說了什么?又有什么值的我們深思的呢?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于丹給孩子的一封信,歡迎閱讀!
于丹給孩子的一封信篇一
我參加過鳳凰網(wǎng)的一個節(jié)目,主題是“寫給孩子的一封信”。讓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的女兒還太小,作為一個母親,我只希望告訴她一些最質(zhì)樸的人生感悟。
第一點,尊重并遵守常識。
我不要求我的孩子做到盡善盡美,但希望其方方面面都在常識之上。常識是決定我們的生命這一木桶容量的短板。所以,無論何時都不要笑話你在幼兒園和小學里面所學到的經(jīng)驗,因為那些是常識。我甚至覺得,我們應該回到幼兒園,重新補習常識。
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知道領(lǐng)水果要排隊,不能哄搶;而成年以后,大家都想著加塞。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們見到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要打招呼;而長大之后,起碼的禮節(jié)都丟失了。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知道要遵守作息時間,中午睡不著覺也得到小床上躺著,因為規(guī)矩是不能違背的;但是成年以后,很多人連法律都敢踐踏,還有什么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呢?當我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常識卻缺失得厲害。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如果能夠尊重幼兒園和小學學到的知識,他的品性基本上不會有大問題。
第二點,要學會為自己買單。
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不犯錯,但學會認錯比不犯錯更重要,承諾改錯比認錯更重要。認錯是改錯的前提,改錯是放下的前提。學會認錯和承諾改錯就是為自己買單。所以,家長要培養(yǎng)小孩認錯和道歉的能力。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剛剛開始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奶奶往往就會馬上抱起孩子,然后用腳跺地:“這個破地,它摔我寶寶,咱們打它。”孩子被桌子腿絆倒了,父母會摟著孩子說:“寶貝,咱劈這個破桌子,絆疼我孩子了。”大人的這些舉動,會讓孩子覺得,他做錯的一切,都會有一個可以宣泄的對象替他買單。長此以往,長大了以后,孩子能認錯嗎?
所以,一旦孩子犯錯了,就要說:“我錯了,對不起。”一個小孩說這句話不丟人,一個四歲沒有學會道歉的人,四十歲再讓他拉下臉來去道歉,已經(jīng)為時過晚。所謂三歲看老,孩子在五歲以前一定要學會道歉。做到這一點,是為了讓他在五十歲以后成為一個仍然有涵養(yǎng)的人。
如今,很多對現(xiàn)狀不滿的人總在抱怨,社會不公平,老板有問題,家人不關(guān)心……其實,問題的本質(zhì)是他已經(jīng)沒有能力為自己買單了,所以要逼著別人為自己買單。我承認現(xiàn)行社會制度需要改進,但是周圍的埋怨實在是太過度了。一個深層原因就是這個人對自己氣餒,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為自己買單、對自己負責。
第三點,不要被偽命題綁架,要學會自己做判斷。
我們總是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裹挾著,萬分糾結(jié),猶疑不定。遇事的時候,自己一定要想一想,學會辨別。
有一次,女兒在飯桌上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537減107和537減100加7結(jié)果一樣嗎?”我不假思索地認為一樣。她哈哈大笑:“媽媽,你算算看,不一樣。”我仔細一算,果然不一樣。后來,就這件事情,我對女兒說:“這是你上二年級的時候,在餐桌上給媽媽出的一道題。我認為是一樣的,但是仔細算出來不一樣。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乍一看以為是對的,但仔細考慮一下,才知道是錯的。所以,你要記住這個問題,別因為想當然而陷入偽命題。”
如果做決定的時候猶豫不決,不妨拿一張白紙對折一下,在左邊寫上做的好處,在右邊寫上不做的好處。相信經(jīng)過權(quán)衡,你一定能夠做出恰當?shù)呐袛?。所以,一旦有問題,不要滿世界去問別人的意見,把一個個理由白紙黑字地擺出來,你就會得出自己的判斷。
第四點,無論做什么行業(yè),都盡量保持對藝術(shù)和科學的信任、熱愛。
信任科學可以讓我們避免無知,熱愛藝術(shù)可以讓我們活得有趣。無知往往會給人帶來恐慌。遠離無知,就能活得安靜、從容。生活有種種的困頓、逆境,所以活得有趣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比如,很多人對食品安全非常恐慌,問題固然存在,但是有多少人在超市中能夠認真閱讀食品說明?比如,很多人學習藝術(shù)只不過就是為了專業(yè)考級,卻不曾了解琴聲、畫境中到底有多少是可以安頓自己的。所以,科學和藝術(shù)可以讓一個人安身立命、托付自我。
第五點,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相信,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吃虧。
在生活中,從一時、小處來看,你可能吃虧了,但是從長遠、大處看,你一定不會吃虧。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性格不是先天決定,關(guān)鍵是后天因素,如孩子受到了什么樣的教育,成長環(huán)境等。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他人,教育孩子,需要從父母做起。
于丹給孩子的一封信篇二
孩子:
媽媽現(xiàn)在跟你說的這些話,只是我現(xiàn)在的想法而已。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不敢說我現(xiàn)在的想法一定正確,你長大以后可以去修正它們,但這是我現(xiàn)在最想對你說的話。
孩子,人要有常識,要懂得社會上最基礎(chǔ)的東西。你剛剛上完幼兒園時堅信的那些道理,媽媽希望你長大以后也堅信如初。比如,任何事情要有秩序,要排隊,要有先來后到。人越是長大,越是容易變得對很多事情不屑,會覺得那些事情很幼稚。其實,一個人忘了幼兒園規(guī)矩的時候,反而是自己特別狂妄、特別無知的時候。媽媽曾經(jīng)給你講過木桶理論:一個桶,如果它是由長短不齊的板子箍起來的,決定水容量的是哪塊板呢?你的答案很正確:最低的一塊板子。
常識,就是我們的最低板。如果你對于這個世界的常識,包括你自己生活的各方面指標都能夠達到60分以上,我不會太關(guān)注你有幾個90分。如果你都在60分以上,那你已經(jīng)是一個好公民了,你已經(jīng)能夠?qū)ψ约贺撠煛?0分是人生命里的錦上添花,但60分是人生命里的雪中送炭。我只希望你方方面面都在常識以上。
規(guī)則
社會在進步,但有時候我們只欣喜于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媽媽和你童年的游戲方式有著天壤之別。媽媽小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錢可以買一大把,然后我們一根一根地把它們套起來,連成一根皮筋,從腳踝到腿彎到大腿到腰間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舉”。那時窮有窮的玩法,而且我們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輸了絕對不許耍賴,誰輸了誰就得下來撐皮筋。這是一種游戲規(guī)則。
現(xiàn)在,小區(qū)里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滑板車、一副輪滑鞋,你們滑到彼此面前,打個招呼又散開了。你們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但你們已經(jīng)失去了一個群體游戲的環(huán)境?;遘嚭洼喕o了你們自由奔跑的速度,卻缺少了大家都必須服從的規(guī)則。為什么有些小朋友容易耍賴?因為他們處于規(guī)則之中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媽媽小時候和同齡人一起跳皮筋、砍沙包,你要是耍賴,人家就不和你一塊兒玩了。所以我們會自己解決規(guī)則認同的問題。你們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你們在玩的時候就缺失了對規(guī)則的協(xié)商和認同。當所有的孩子都踩著滑板車在速度中獨往獨來時,你們怎么能懂得犧牲和謙讓?
媽媽希望你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建立在服從基礎(chǔ)上的自覺。這種服從是倫理的服從,規(guī)則的服從,個人對集體的服從。為什么很多考上大學的高材生,卻總是磕磕碰碰、與人有那么多沖突呢?到了你念大學時再告訴你什么叫做“規(guī)則”,已經(jīng)晚了。
犯錯
孩子,人犯錯是難免的?!墩撜Z》里子貢說過,一個君子犯了錯,就像太陽的日食、月亮的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后,大家照樣會仰望它。所以,媽媽從來不希望你做一個完美的孩子,但媽媽希望你犯錯以后,能勇敢站出來承擔自己的責任,能說一聲對不起,這就是勇氣。人總是要為自己買單的,任何事,不管是做錯了,還是受傷了,沒人能替代你,最愛你的人也不能替代你。
敢于認錯,比不犯錯重要,能改錯比敢于認錯更重要。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生命的修復能力
你四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有一天你“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一角摔出了一個三角口子,你“哇”地哭了。我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我們又是剪又是貼,你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后,我們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你和我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我聽了很欣慰。但讓我微微郁悶的是,后來家里每逢打壞什么東西,你都特別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沒壞的時候更好,我們的底線只能是不讓它更壞。這是一種生命的修復能力。一個人一輩子會遇上什么事情,我們無法左右,但是修復生命的能力,卻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這種能力,我覺得在四歲時告訴你,并不算太早。
偽命題
孩子,很多時候人是被自己嚇著的,是被別人的以為擊垮的,人這一輩子要是不被偽命題綁架,可以避掉很多煩惱。
這是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電視上、網(wǎng)絡(luò)上、微博上,會有太多聲音去評判一件事情的是與非。別人的以為,并不一定能替代你的判斷。
前兩天吃飯時,你問過我一個你們小學二年級的四則混合運算題,你說527減107,跟527減100加7相等嗎?我當時吃著飯,真是不假思索就說,相等啊,一樣啊。你聽了哈哈大笑。你說,媽媽你算算看。我停了筷子認真地想,527減107是420,527先減掉100,再加上7,是434。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兩個看起來那么相近的式子,結(jié)果卻不一樣。
所以你看,我們以為的事情有多少其實并不是真相呢?我們總是習慣于以自己的經(jīng)驗去判斷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我們常常被自己的以為害了。我們更容易被害的,是眾人的以為。如果所有的事情,用自己的心去好好考評,你長大后會發(fā)現(xiàn)人的煩惱、恐懼、惶惑,很多不安都是并不存在的偽命題?;蛘呤羌词勾嬖?,但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夸張。
科學與藝術(shù)
孩子,媽媽希望你能夠保持對科學、對藝術(shù)的信任。科學能讓人避免無知,藝術(shù)能讓人活得有趣。
你曾經(jīng)在三四歲的時候拉著媽媽看迎春花和連翹有什么區(qū)別。你帶我看它們的花瓣形狀、它們是向上長還是向下長的,你觀察之仔細、描述之清楚,令我自愧不如。你也是從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喜歡彈鋼琴。雖然你后來練琴很辛苦,但那真的是你小時候堅持的。
不知道你長大以后對科學和藝術(shù)還會這么信任嗎?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shù)的困難,一個相信科學的人,不會陷落于愚昧,也可以少掉很多因無知而來的恐懼。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在你小時候還記憶不深的這個社會,是喧囂、浮躁的。我特別希望,我的學生——那些哥哥姐姐,還有你,希望你們長大以后的社會能更理性。每一個公民的理性,其實是從他們信任科學的態(tài)度開始的。媽媽是一個數(shù)理化學得很差的人,但我深信科學能帶給人理性。
你常說,我媽媽會背那么多詩,但我媽媽不會彈鋼琴。我很慚愧,這一點我不如你。但我不要求你鋼琴一定要考過多少級,我只希望你能夠保持對藝術(shù)的熱愛,能在藝術(shù)里找到一種釋放。不論你長大后遇到多少挫折,甚至受多少傷害,我依然希望你能保持對善良和尊嚴的信任。你能夠救你自己。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現(xiàn)在,社會上關(guān)于成功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標準,但只是成長的一部分標準。成長是一套綜合、多元的標準體系。一個人,只要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對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很不服氣,有一天他捉了一只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后,問老酋長:“我手里的小鳥是生還是死?”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我就手指一捻掐死它;你要說是死的,我手心一張就讓它飛起來。結(jié)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寬容地一笑,他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這是一個好故事,它關(guān)乎生命的成長。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quán)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jié)論;
成長是相關(guān)于生命的評價,成功是相關(guān)于社會的評價;
成長是一個內(nèi)在的系統(tǒng),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
媽媽更希望你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標簽。
孩子,你長大以后,可能會修正媽媽的想法。再過十年八年,也許媽媽也會修正自己的想法。但這些是我現(xiàn)在最想跟你說的話。媽媽就是希望你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和快樂能力的好人。
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