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章打一歇后語的答案
八股文章打一歇后語的答案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jīng)中的原文。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八股文章打一歇后語的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八股文章打一歇后語的答案
八股文章--千篇一律
八股文拓展之介紹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賅括地默寫某一種經(jīng)書的注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并未完全廢除讀“經(jīng)”。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經(jīng)義”試士,學子任治一經(jīng),考試時發(fā)揮“經(jīng)義”為文字,這不同于唐代專重記憶注疏原文,考試概括來書寫答案的“帖經(jīng)”,而是發(fā)揮對經(jīng)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因而名為“經(jīng)義”。
元代考試,用“經(jīng)義”“經(jīng)疑”為題述文,出題范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經(jīng)義”,其后此種文字講求格律,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顧炎武《日知錄》中說道:
“經(jīng)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于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如《樂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如《責難于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于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若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是為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人相傳謂之八股。長題則不拘此,亦有聯(lián)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shù)對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八股文拓展之發(fā)展
宋朝
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的經(jīng)義,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帖經(jīng)取士,浮華不切實用,于是并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jīng)義。
考試的文體并無規(guī)格,沒要求對仗排偶。當時有的考生主動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被某些歷史學家視為八股文發(fā)展的開端。
元朝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用“經(jīng)義”、“經(jīng)疑”為題述文。但把出題范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經(jīng)書中??荚嚂r的文章格式還沒有限定對仗排偶。王充耘以《書經(jīng)》登第,“此乃所作經(jīng)義程式”。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才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
例如鄧之誠在《中華二千年史》卷四“制藝文”道:“宋熙寧中,王安石始廢詩賦用經(jīng)義,元祐后復罷,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舉考試法。于是王克耘始選八比一法,名《書義矜式》,遂為八股濫觴。”
明朝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guī)。明憲宗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經(jīng)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漸形成了以講究格律、步驟,并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由“經(jīng)義”變?yōu)殚_考八股文,規(guī)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嚴格,限定字數(shù),不許違背經(jīng)注,不能自由發(fā)揮。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說過: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
清朝
清順治三年(1646年)宣布恢復科舉取士,沿用明朝的八股文,做出一些小改變。后來的康熙皇帝意識到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空疏無用,實于政事無涉”,于1663年廢止八股文。1665年,禮部侍郎黃機上疏:“先用經(jīng)書,使闡發(fā)圣言微旨,以觀心術。不用經(jīng)書為文,人將置圣賢之學于不講,請復。”1668年,康熙恢復八股文考試。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書乾隆皇帝:“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況積弊日深,僥幸日眾。應將考試條款改弦更張,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乾隆組織討論之后,發(fā)現(xiàn)沒人能提出替代科舉之方,這次提議暫且結束。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試文格式》謂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緒末年始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舉考試使用八股。1904年,清政府舉行了最后一次科舉,翌年起廢除。
新文化運動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論。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適合領導人們口胃的八股來,大家都已經(jīng)感覺著頭痛。”
八股文章打一歇后語的答案相關文章:
3.八字歇后語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