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茶道藝術(shù)文章
茶文化與茶道藝術(shù)文章
21世紀是文化世紀,茶文化的弘揚與茶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茶道更是一種藝術(shù),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茶文化與茶道藝術(shù)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茶文化與茶道藝術(shù)文章:茶的濃淡與口味
一次走進茶座,昂貴的茶資使我想起自家的茶水之廉價。我家中有一只陶瓷茶壺,大概是很久以前祖輩留下來的,雖不是古董,但也是父親的寶貝。父親喜歡喝茶,記得兒時,家里沒柴,煮飯都是青柴熏煙,全村人沒有一家舍得喝茶,只有父親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晴天還是雨天,都要母親給他準備一壺茶。有時左鄰右舍看不下去說父親幾句,父親就與他們理論:“你們懂得喝茶的情趣嗎?不懂,當然舍不得喝茶,免得浪費柴。”。母親只好順從父親,每次煮飯都蒸一碗開水倒在茶壺里泡茶,讓父親喝。
父親喝茶有一個特點;他喝茶就像別人喝烈酒一樣,倒一小盞,放在椅子旁邊的凳子上,人靠在椅子上翹起二郎腿。每喝一口茶之后,就閉目養(yǎng)神一刻。特別是夏天的黃昏,他手里多了一把扇子,閉眼搖扇,神態(tài)悠然自在。我小時候,看父親喝茶那么神氣,我便抱起杯子牛喝,卻是淡淡的沒有一點滋味。父親看到我牛喝平淡的說:“吃東西不放在嘴里咀嚼,直吞喉嚨能有味道嗎?”我聽出父親的言外之音,于是,也學著父親喝一小口含在嘴里,半天也品不出什么滋味。我說父親是騙人的,其實,他也根本品不出茶的味道,只是故作高深。父親說:“吃東西什么時候最有味道?”我很快的回答:“當然最餓的時候。”出口之后才知父親想說,喝茶最有味道。
一個夏天,我在烈日下干重活,流過很多汗,口渴唇裂。于是,我也學著父親的那種靠在椅子,喝一小口含在嘴里,閉目養(yǎng)神。此刻,我品出茶是甜的,一種幸福感洋溢在我心田。我感到濃茶的滋味,感到生活的濃縮,原來幸福是在艱辛之后。
從那以后,以為自己已經(jīng)學會了品茶。每次喝茶總是要等到口渴才喝,隨著日子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都在幸福中品茶,茶味漸漸變淡,覺得自己根本品不出茶味。淡,是因為平時吃得好,不口渴。生活也一樣,幸福之后是一種平淡。平淡總是最穩(wěn)、最充實、最美的。以前總想著追求幸福,是因為沒有幸福才追求幸福,有了幸福自然會回歸平淡。如果上班只為工資,說明還沒有找到幸福的感覺,還是為錢發(fā)愁,為錢奔波;如果上班是為了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不是為了錢而工作,說明他已經(jīng)生活在幸福中。
生活就像喝茶的過程,反反復復,時而濃得發(fā)苦,時而又淡得無味。不管怎樣,茶是要喝的,生活是要過的。茶的濃淡都是一種生活,人生如茶,品味人生的幸福是一杯淡淡茶,越幸福茶味越淡;越艱辛的時候,口最渴的時候,茶味越甜;痛苦的人生,不僅茶的滋味不對口,什么東西都不是滋味。
我喜歡在酒后喝茶,在醉熏熏的時候,用茶來清醒自己的大腦。我喜歡在那一片寧靜中品茶,可以讓我獨自靜思。我品著茶,茶也品著我。我、茶、人生都是一個味。
茶文化與茶道藝術(shù)文章:茶道
茶具如同其他飲具、食具一樣,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一,從粗糙到精致的歷程。隨著“茶之為飲”,茶具也就應運而生,并隨著飲茶的發(fā)展,茶類品種的增多,飲茶方法的不斷改進,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制作技術(shù)也不斷完善。
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一般認為我國最早飲茶的器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這種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韓非在《韓非子》中就說到堯時飲食器具為土缶。如果當時飲茶,自然只能土缶作為器具。史實表明,我國的陶器生產(chǎn)已有七八千年歷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當時食具兼作飲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現(xiàn)有史料而論,一般認為我國最早談及飲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漢(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約》其中談到“烹荼盡具,已而蓋藏”。
這里的“荼”指的是“茶”、“盡”作“凈”解?!顿准s》原本是一份契約,所以在文內(nèi)寫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凈器具的條款。這便是在中國茶具發(fā)展史上,最早談及飲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確表明有茶具意義的最早文字記載,則是西晉( 公元265-316年 )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內(nèi)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這“鼎”當屬茶具。唐·陸羽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引《廣陵耆老傳》載:晉元帝(公元317-323年)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接著,《茶經(jīng)》又引述了西晉八王之亂時,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90-306年蒙難,從河南許昌回洛陽,侍從“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國在隋唐以前,漢代以
后,盡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xiàn), 但食具和包括茶具、 酒具在內(nèi)的飲具之間,區(qū)分也并不十分嚴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兩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茶具
由于唐時茶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更加講究飲茶情趣,因此,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賞價值,且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fā)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zhì)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
有詳盡記述。本世紀80年代后期,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記述的民間茶具相映生輝,又使國人對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認 識。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有關(guān)唐代宮廷茶具,下面已分件專述。這里,將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開列的28種茶具,按器具名稱、規(guī)格、造型和用途,分別簡述如下:
風爐 形如古鼎,有三足兩耳。“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爐內(nèi)有床放置炭火。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風。上有三個支架( 格 ),用來承接煎茶的。爐底有一個洞口,用以通風出灰,其下有一只鐵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風爐的爐腹三個窗孔之上,分別鑄有“伊公”、“羹陸”和“氏茶”字樣,連起來讀成“伊公羹,陸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賢相伊尹,“陸氏”當指陸羽本人?!掇o海》引《韓詩外傳》曰:“伊尹……負鼎操俎調(diào)五味而立為相。”這是用鼎作為烹飪器具的最早記錄,而陸羽是歷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創(chuàng)者,所以,長期以來,有“伊尹用鼎煮羹,陸羽用鼎煮茶”之說,一羹一茶,兩人都是首創(chuàng)者。由此可見,陸羽首創(chuàng)鐵鑄風爐,在中國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創(chuàng)造。
灰承 是一個有三只腳的鐵盤,放置在風爐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炭撾 是六角形的鐵棒,長一尺,上頭尖,中間粗,握處細的一頭拴一個小。也可制成錘狀或斧狀,供敲炭用。
火筴 又名筋,是用鐵或銅制的火箸,圓而直,長一尺三寸,頂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夾 用小青竹制成,長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時翻茶用。
紙囊 用剡藤紙(產(chǎn)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內(nèi))雙層縫制。用來貯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內(nèi)圓外方,既便于運轉(zhuǎn),又可穩(wěn)固不倒。內(nèi)有一車輪狀帶軸的墮,能在圓槽內(nèi)來回轉(zhuǎn)動,用它將炙烤過的餅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鳥羽毛做成,碾茶后,用來清撣茶末。
羅合 羅為篩,合即盒,經(jīng)羅篩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內(nèi)。
則 用海貝、蠣蛤的殼,或銅、鐵、竹制作的匙、小箕之類充當,供量茶用。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鋸板制成,板縫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來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會生苔穢和腥澀味的生銅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攜帶。惟用鐵制作是不適宜的。囊可用青竹絲編織,或綴上綠色的絹。囊徑五寸,并有柄,柄長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還需做一個綠油布袋,平時用來貯放漉水囊。漉水囊實是一個濾水器,供清潔凈水用。
瓢 又名犧杓。用葫蘆剖開制成,或用木頭雕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夾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長一尺,兩頭包銀,用來煎茶激湯。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鋸板制成,板縫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來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會生苔穢和腥澀味的生銅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攜帶。惟用鐵制作是不適宜的。囊可用青竹絲編織,或綴上綠色的絹。囊徑五寸,并有柄,柄長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還需做一個綠油布袋,平時用來貯放漉水囊。漉水囊實是一個濾水器,供清潔凈水用。
瓢 又名犧杓。用葫蘆剖開制成,或用木頭雕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夾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長一尺,兩頭包銀,用來煎茶激湯。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湯,“育湯花”用。
鹺簋 用瓷制成,圓心,呈盆形、瓶形或壺形。 鹺就是鹽,唐代煎茶加鹽, 鹺簋就是盛鹽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用來取鹽。
碗 用瓷制成, 供盛茶飲用。在唐代文人的詩文中,更多的稱茶碗為“甌”。 此前,也有稱其為“盞”的。
畚 用白蒲編織而成,也可用,襯以雙幅剡紙,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夾住栟櫚皮,作成刷狀,或用一段竹子,裝上一束櫚皮,形成筆狀,供飲茶后清洗茶器用。
滌方 由楸木板制成。制法與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來盛放洗滌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滌方, 容量五升,用來盛茶滓。巾用粗綢制成,長二尺, 做兩塊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種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狀或架狀,能關(guān)閉,漆成黃黑色。長三尺,寬二尺,高六寸。用來收藏和陳列茶具。
都籃 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編成三角方眼; 外用雙篾作經(jīng)編成方眼。 用來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種器具,是指唐時為數(shù)眾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飲茶時必須件件具備。 這在陸羽的《茶經(jīng)》中說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3、宋(含金、遼)茶具
宋代的飲茶方法與唐代相比,已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飲茶逐漸為宋人摒棄,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本世紀以來,河北宣化先后發(fā)掘出一批遼代墓葬,其中七號墓壁畫中有一幅點茶圖,它為我們提供了當時用點茶法飲茶的生動情景。
到了南宋, 用點茶法飲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飲茶之法, 無論是前期的煎茶法與點茶法并存,還是后期的以點茶法為主,其法都來自唐代,因此,飲茶器具與唐代相比大致一樣,只是煎茶的,已逐漸為點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專門寫了“論茶器”,說到當時茶器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列出的茶器有碾、羅、盞、筅、缽、瓶、杓等,這些茶 具的內(nèi)容,與蔡襄《茶錄》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審安老人真實姓名不詳,他于宋咸淳五年( 公元1269年 )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以傳統(tǒng)的白描畫法畫了十二件茶具圖形,稱之為"十二先生",并按宋時官制冠以職稱,賜以名、字、號,足見當時上層社會對茶具鐘愛之情。“圖”中的“十二先生”,作者還批注“贊”譽。
其實,《茶具圖贊》所列附圖表明;韋鴻臚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爐,木待制指的是搗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轉(zhuǎn)運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員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羅樞密指的是篩茶用的茶羅,宗從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閣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盞托,陶寶文指的是茶盞,湯提點指的是注湯用的湯瓶,竺副師指的是調(diào)沸茶湯用的茶筅,司職方指提清潔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的飲茶器具, 盡管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 與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講究法度,形制愈來愈精。如飲茶用的盞,注水用的執(zhí)壺(瓶),炙茶用的鈐,生火用的銚等,不但質(zhì)地更為講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細。
4、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茶葉加工,還是飲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一個過渡時期。
元代統(tǒng)治中國不足百年,在茶文化發(fā)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專著,但仍可以從詩詞、書畫中找到一些有關(guān)茶具的蹤影。在當時既有采用點茶法飲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沖泡散形條茶飲用的方法已較為普遍,這不僅可在不少元人的詩作中找到依據(jù),而且還可從出土的元馮道真墓壁畫中找到佐證。在圖中,沒有茶碾,當然也無須碾茶,再從采用的茶具和它們放置的順序,以及人物的動作,都可以看出人們是在直接用沸水沖泡飲茶。用于點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執(zhí)壺。
明代茶具,對唐、宋而言,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因為唐、宋時人們以飲餅茶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點茶法和與此相應的茶具。元代時,條形散茶已在全國范圍內(nèi)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這樣,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zhì)地上有所變化。
另外,由于明人飲的是條形散茶,貯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時顯得更為重要。而飲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飲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飲茶全過程而言,當時所需的茶具, 明·高濂 《遵生八箋》中列了16件,另加總貯茶器具7件,合計23件。 但其中很多與燒水、泡茶、飲茶無關(guān),似有牽強湊數(shù)之感,這在明·文震亨的《 長物志 》中已說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試之法”,“簡便異常”,“寧特侈言烏府、云屯、苦節(jié)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張謙德的《茶經(jīng)》中專門寫有一
篇“論器”,提到當時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8件。
不過,明代茶具雖然簡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樣講究制法、規(guī)格,注重質(zhì)地,特別是新茶具的問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藝的改進,比唐、宋時又有大的進展。特別表現(xiàn)在飲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是出現(xiàn)了小茶壺,二是茶盞的形和色有了大的變化。
總的說來,與前代相比,明代有創(chuàng)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在這一時期,江西景德鎮(zhèn)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 明代茶具,對唐、宋而言,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因為唐、宋時人們以飲餅茶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點茶法和與此相應的茶具。元代時,條形散茶已在全國范圍內(nèi)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這樣,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zhì)地上有所變化。
另外,由于明人飲的是條形散茶,貯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時顯得更為重要。而飲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飲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飲茶全過程而言,當時所需的茶具, 明·高濂 《遵生八箋》中列了16件,另加總貯茶器具7件,合計23件。 但其中很多與燒水、泡茶、飲茶無關(guān),似有牽強湊數(shù)之感,這在明·文震亨的《 長物志 》中已說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試之法”,“簡便異常”,“寧特侈言烏府、云屯、苦節(jié)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張謙德的《茶經(jīng)》中專門寫有一篇“論器”,提到當時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8件。
不過,明代茶具雖然簡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樣講究制法、規(guī)格,注重質(zhì)地,特別是新茶具的問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藝的改進,比唐、宋時又有大的進展。特別表現(xiàn)在飲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是出現(xiàn)了小茶壺,二是茶盞的形和色有了大的變化。
總的說來,與前代相比,明代有創(chuàng)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在這一時期,江西景德鎮(zhèn)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
6、清代茶具
清代,茶類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除綠茶外,又出現(xiàn)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 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所以,無論哪種茶類,飲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在這種情況下,清代的茶具無論是種類和形式,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guī)范。
清代的茶盞、茶壺,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繁榮,以
“景瓷宜陶”最為出色。清時的茶盞,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鎮(zhèn)生 產(chǎn),其時,除繼續(xù)生產(chǎn)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還創(chuàng)制了粉彩、琺瑯彩茶具。清代的江蘇宜興紫砂陶茶具,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又有新的發(fā)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任溧陽縣令、“ 西泠八家 ”之一的陳曼生,傳說他設(shè)計了新穎別致的“十八壺式”,由楊彭年、楊風年兄妹制作, 待泥坯半干時,再由陳曼生用竹刀在壺上鐫刻文或書畫,這種工匠制作,文人設(shè)計的“曼生壺”,為宜興紫砂茶壺開創(chuàng)了新風,增添了文化氛圍。乾隆、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還推出了以紅、綠、白等不同石質(zhì)粉末施釉燒制的粉彩茶壺,使傳統(tǒng)砂壺制作工藝又有新的突破。
此外,自清代開始,福州的脫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編茶具、海南的生物( 如椰子、貝殼等 )茶具也開始出現(xiàn),自成一格,逗人喜愛, 終使清代茶具異彩紛呈, 形成了這一時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7、現(xiàn)代茶具
現(xiàn)代茶具,式樣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質(zhì)量也屬上乘。在這眾多質(zhì)地的茶具中,貴的有如金銀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還有用瑪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勝數(shù)。
彩云之南 茶飄香
茶葉變成貨幣的通道
種茶幾百年的云南鳳慶,光自己吃是吃不完的,茶葉要上市變成錢。在當今就是拿到自由的集貿(mào)市場上,但在幾百年前得通過一條茶馬古道輸送出去,才能找到銷售市場。不能不理一理一條“順下線”的茶馬古道,不能不理一理由這條茶馬古道系著的茶史。明崇禎12年(公元1639年),年已53歲的大地理學家徐霞客,不遠數(shù)千里之遙,前來云南考察。八月秋高氣爽的時候,來到滇西順寧(今鳳慶縣)境內(nèi),他順著一條下關(guān)到順寧的逶迤小路,來來回回地走著,讓他感興趣的不是這里樹木茂密的山崗,不是這里水流湍急的大河,不是這里眉清目秀的山妹子,也不是這里一山對著一山對唱的山歌俚曲。一位梅姓老人用太華茶招待他,把茶放進土茶罐,在文火下泛出絲絲縷縷純正香味,再倒入開水,一掂一抖,起起落落。茶水倒入茶碗中,品起來苦后泛甜,清新甘醇,解暑消渴,讓大地理學家不能忘懷。從鳳慶縣城經(jīng)魯史古鎮(zhèn)到下關(guān),是一條老得不能再老的茶馬古道,路基大多下陷,石塊踏成深坑,加上現(xiàn)代交通的發(fā)展,已很少有人走了。順寧府存在的1913年以前,鳳慶曾經(jīng)是這一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鳳慶有此地位,是由于這里種茶歷史悠久,素有茶鄉(xiāng)之稱,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茶產(chǎn)區(qū)之一,馳名中外的“滇紅”茶就誕生在這里。因而這一地區(qū)的發(fā)展變遷,就與茶業(yè)的發(fā)展和茶馬古道的變遷緊密相聯(lián)。300多年前的鳳慶已形成了交易自由市場,大理、下關(guān)、麗江等地的茶商前來采購毛茶。幾十匹騾馬為一隊的數(shù)十隊馬幫,來往于順寧和下關(guān)之間,為各地茶商運輸茶葉,由此帶動鳳慶茶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鳳慶茶葉的運銷,是由馬幫完成的。一條五六尺寬的古道,維系著鳳慶與下關(guān)以至西藏的交通,源源不斷地把鳳慶優(yōu)質(zhì)茶原料送出外地。茶馬古道在我的老家詩禮身邊橫過,老家的茶因此也得益于這一條上了年紀的路。現(xiàn)在,仍然可以在踏凹下去的青石板上讀到逝去的馬蹄聲。鳳慶的茶葉從“順下線”到達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qū)、再由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
有的還從西藏轉(zhuǎn)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qū)一條重要的貿(mào)易通道。我的祖輩每采三片茶葉中就有兩片流進“茶馬古道”。云南人不能老指著歷史的輝煌過日子,茶葉要發(fā)展,茶農(nóng)要生存,而且要生存得好,步入小康的道路,如今的艱難恐怕不比當年把茶葉從茶馬古道上賣到外面容易!茶葉生產(chǎn)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如何提高單產(chǎn)、在品質(zhì)上作文章,是一個新的問題?,F(xiàn)在,云南人已經(jīng)把茶葉做到國外,在西部非洲的馬里共和國,一個滇西縣級茶廠的老總以中國專家組長的身份,把云南茶本帶到那里,接受了撒哈拉大沙漠的考驗,成功地種下了一百公頃。茶是友誼的介質(zhì),又是經(jīng)濟的支撐點,盡管這些年咖啡的擴種,國外飲料的沖擊,但在云南這片紅土地上茶葉仍然是一個支柱產(chǎn)業(yè)。鳳慶縣人民政府為感謝茶葉帶給茶鄉(xiāng)人的幸福,在1991年3月5日首次舉辦了盛大的茶葉節(jié),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第十三屆了。人們還在為茶葉歡歌,為茶葉慶典。
茶香:一個科研文化的永恒主題
生產(chǎn)茶葉的人們,也是茶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在鳳慶縣,茶在賣錢的同時,也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從出生要用茶葉水替嬰兒漱口到死后要用茶葉水給死人凈身,從娶媳婦要用茶作首禮到客人來臨要用茶當酒的習俗,是最普通的茶俗。而三道茶、苦米茶、罐罐茶又是茶文化的傳承方式,一片山間的綠葉竟是這變化無窮的茶文化禮數(shù)的媒介,不能不嘆服茶的神奇。當我從茶技校學成畢業(yè),回到故鄉(xiāng),為老茶樹動手術(shù),給老茶園坡改梯,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又不得不離開茶樹,到只需要握著茶杯發(fā)表茶的演說的城市,在各級茶葉機構(gòu)上報的報表里感知茶的生長、茶的發(fā)展。老家的茶園,經(jīng)過政策性的扶持,先后增加投入,改良品種,讓老百姓已失望的產(chǎn)業(yè)出現(xiàn)蓬勃生機。與此同時,鳳慶縣還把茶葉深加工作為茶葉這一產(chǎn)業(yè)的一個重點課題加以研究,先后引進印度的CTC紅碎茶系列設(shè)備,一邊進鮮葉,一邊出精品,再加上深厚文化底蘊的外包裝,把一片土生土長的茶葉通過注冊商標等形式引入市場,引入競爭機制,茶葉這一古老的產(chǎn)業(yè)不僅沒有落伍,而且還占據(jù)著主導產(chǎn)業(yè)的地位。
茶在加大包裝力度的同時,權(quán)威檢測機構(gòu)卻從一些成品的茶葉中檢測到了農(nóng)藥的殘留成分,而且這個成分一直在增加,隨著化肥與農(nóng)藥的大量投放,茶葉這一國飲當然地受到了不利的侵害。端起茶杯,面對隨之泛起的芽葉,心也隨之泛起許多并非杞人憂天的思考,在提高單產(chǎn)與增加品質(zhì)的方程式上,我們當如何演算出最佳模式,尋求出一條中國茶葉生產(chǎn)路子,教給千千萬萬種茶的農(nóng)民?在綠色消費之風勁吹的時代,茶農(nóng)又要如何面對減污這個問題,才能回答新時代消費者提出的考卷?
茶生長在彩云之南下面的山坡,隨著一場雨水長高,隨著一支山歌走進機器里面,讓機聲重重復復地背誦。茶香,是一種永恒的氣息,像春天的泥土,隨便哪一場風都會讓它鉆入人們永恒的記憶。而茶文化植根彩云之南,并非導演在虛擬的舞臺上編排出來一場臨時演出。世界上沒有一種飲料附加如此豐富的文化,茶文化之所以一代代傳承,還因為最美的茶歌在彩云里飄蕩,是動情的茶舞在茶農(nóng)心里彩排。
女人如茶的考證
女人有許多地方與茶相像,你信嗎?女人像什么,很多時候,很多書上,把女人比喻為花朵,茉莉女人,玫瑰女人,桃花女人,金桂女人,一個字,就是花?;ǘ湟字x,而茶回味長,一杯茶與另一杯茶沒有相同的香,只有一份不同的回味,因此,女人是茶,或者茶是女人,都會讓男人在品嘗中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女人,自己的女人又是什么滋味。
女人如茶,潑辣的女人是鐵觀音。此茶枝繁葉茂,香飄四面八方,過去曾是皇上的用茶,葉質(zhì)厚重如鐵,香味讓人難忘,此茶據(jù)說是觀音托運夢所賜,又用鐵鍋栽種,每一片芽葉都富含鐵質(zhì)。這樣的女人讓人想到花木蘭、鐵木真甚至楊家將。性格風風火火,辦事果斷,遇事有些沖動卻不毛燥,在愛情上敢愛敢恨。好茶!端著這樣的茶,作為男人,你應該對自己的茶女人負責,讓她在事業(yè)上有所進步,如果你是一個小家子氣的男人,或者心里一點容積都沒有的男人,最好的辦法是,當命運端給你這樣的茶杯時,自己量一量心胸,看一看肚量,能喝得下去嗎,又能喝出鐵里的回甜、愛中的甘味嗎?
爛漫的女人是花茶。茶最容不得香味的進攻了,一點點味道就會改變茶的本真,采茶的少女施不得粉黛,制茶的工人喝不得酒水,就是這個性質(zhì),卻偏偏有人在茶里摻花,而且一摻就摻出個好名牌來。茉莉花茶,是個歷史悠久的花茶,傳說是一個年輕的茶商名叫陳古秋的人,首次加進了芳香馥郁的茉莉花,使原來苦澀的茶水,變得甘醇美妙。只是這樣的花,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花香就是花香,怎么還要把茶與花合并一起呢。在數(shù)學上說他們不是同類項,在化學上說,茶與花已經(jīng)充分反應,還是茶與花的味道嗎?
花茶女人年輕貌美,具有魔鬼身材,有很高的魔力指數(shù),但這類女人多情善感,遇到溫水也會泛起陣陣清幽香,讓花癮大的男人不解渴,花茶女人一般都出身殷實,家境較好,因此,這樣女人的最好用法不是紙杯,也不是茶碗,而是鑲金邊的小杯小盞,細品之中體會,慢喝之中愛撫,茶味是好,卻久遠不了,這樣的女人需要一顆憐香惜玉之心關(guān)愛,一副抵擋風雨的肩頭,一雙能撐住命運的大手,一個能載渡幸福的船長。
你可以嗎?雖有憐香之心而沒有惜玉的能力,你走開吧。
龍井茶女人,是一類出身高貴的女人。她們一般都有一個或者兩個省部級以上供職的父母,家里衣食不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父母則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大的出息,能做大事,盡管是個女孩,在其身上的投資不可能少,在其身后的輔助不可能少,這樣的茶女人卻向往貧民的愛情,像傳說里的天上仙女愛上放牛的董永,像富人家的千金愛上打長工的小伙子,這樣的愛本來就是一個大坎,能跨過去就是勇氣,能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福氣,可是在欲結(jié)合的時候,需要受氣。
茶之舞蹈
一片片茶葉,在水中翩躚起舞,如同一個個靈魂在水中游走。欣賞著茶的舞姿,傾聽著懷舊的音樂,過去的時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我相信茶是有生命的。很多時候,我被茶清頎和優(yōu)美從容的舞姿陶醉,想像她如同一位秀美的女子長袖飄飄,氣若幽蘭。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有時候茶是非常寂寞的,寂寞地等待一個人的欣賞。
在南方碧綠的茶山之上,茶在快樂地生長,每日與陽光和空氣自由對話,與風雨雷電玩起游戲,看著夕陽與朝霞捉迷藏。在一棵不知名的茶樹上生長,看青山與綠水,取天地之精華,這是茶的生命中令人神往、為之撫掌的極致之美。
在生命最為華美的時候,茶離開了生命之樹,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之后,茶沒有了昔日嬌嫩清純的模樣。然而,當她來到一個精致的玻璃杯中,與自然之水相遇,一個新的她又誕生了。與清水的融合,與清水的共舞,讓她散發(fā)出淡雅的氣息,那是一種夢想與現(xiàn)實結(jié)合的境地。茶經(jīng)歷了春夏秋冬,吸吮了天地精華,不就是為了這一瞬間的美嗎?
那是一種怎樣的美?
那是一種為了瞬間的精彩而釋放全部生命的悲壯之美,那又是為了瞬間與水的自由舞蹈而生發(fā)的相知之美,那是為了將一生凝聚的精華盡情展露的大氣之美。
一片片綠葉的舞蹈,在水中幻化著茶山的寧靜和澹泊,幻化著生命的沉重和輕盈。如果你思考,如果你欣賞,如果你品味,茶之舞蹈也許就是一個人的舞蹈,一個人在清水中盡情旋轉(zhuǎn)身姿與你自由的對話。
茶亦醉人何必酒
心靜之時最愛品茶,閑來泡上一杯清茶,讓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時間都已停止。
百姓喝茶是一種需要,和尚飲茶是一種禪,道士品茶是一種道,而文人飲茶則是一種文化。對于我來說,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飲茶已經(jīng)融入了我的生活。
品茶是快樂是消遣是享受,晶瑩透明的玻璃杯內(nèi),放入一小撮茶葉,沏上開水,在裊裊升騰的水汽中,那一片片清香的嫩葉緩緩舒展著身軀左右搖擺,上下漂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則浮出了水面。但無論是沉是浮,它們都默默無聞、毫不保留地奉獻著自己的綠色和清香,直到生命耗盡。一片茶,一個人,透過杯中茶葉看人生。人何嘗不是這樣,從學語的幼童到年富力強的青年,有的人喜歡爭名奪利,有的人做事低調(diào),但不管怎樣,最終我們都會走向人生的盡頭。
品茶是有講究的,一杯茶應分三口喝。第一口試茶溫,第二口聞茶香,第三口才可以慢慢啜飲。呷茶入口,茶湯在口中回旋,頓覺口鼻生香,茉莉的飄香爽口,碧螺春的柔和鮮甜,云霧的香馨醇厚,龍井的香郁味甘,一切盡在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境。靜心獨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齒頰留香,從一片茶葉中可品出山川風景與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煩惱憂慮,心靈復歸寧靜。處于喧囂或煩悶中,難品茶中真味。只有無瑣碎事擾心,無嘈雜聲亂耳,靜心地去品茶,方會沉醉其中。
古人把茶當做陶冶性情、鍛煉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徑和方法。唐代的劉貞亮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禮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為范,以茶載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與人性相通,茶品與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韻,構(gòu)筑出淡泊謙和的意境。
人生如白駒過隙、草露風燈,短暫得就像這片片茶葉。我們不應該刻意地去計較生活中的得失,我們應該活得實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樸、活得坦然。功名利祿只是過眼云煙,不必為追求短暫的大紅大紫而窮盡一生,其實人生如茶味一樣清淡略帶苦澀實為最佳。風雨人生、辛酸遍嘗,這樣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實的、幸福的。
拋卻任何功利思想而言,飲茶是一種情趣,是一種樂趣。愛茶的人容易醉茶,不過,茶之醉有別于酒之醉,難怪有詩云:“茶亦醉人何必酒。” 在喧囂的紅塵中,能夠坐下來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樂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清茶一杯話陸羽,以茶代酒祭茶圣
——湖州民間連續(xù)15年自發(fā)組織陸羽紀念活動
清茶一杯,茶果待客。11月18日,第15次“紀念茶圣陸羽文體活動”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妙西鎮(zhèn)舉行,來自海內(nèi)外的50余位人士參加了這一民間自發(fā)組織的紀念活動。
湖州是《茶經(jīng)》的誕生地,唐時,陸羽從湖北流寓至江南湖州,并寄居于杼山妙喜寺。在湖州,陸羽寫有《顧渚山記》、《杼山記》、《吳興圖經(jīng)》等一系列著作,并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從此“茶道大行”,茶成為風靡神州之“中華國飲”,陸羽也被后人尊為“茶圣”。
鑒于陸羽在茶學、方志學等多個領(lǐng)域的建樹,唐大歷七年(732年),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特邀陸羽等文士共同編修大型類書《韻海鏡源》。次年,為紀念與浙西觀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高,“詩僧”皎然和陸羽等人在杼山的雅集,表彰《韻海鏡源》在杼山順利竣編,顏真卿在杼山筑亭。由于該亭系“癸丑歲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經(jīng)陸羽提議被命名為“三癸亭”。為此,顏真卿、皎然還留下了傳頌詠千古的“三癸”詩篇,而杼山也成為唐代“江東名士”的聚會之地。而陸羽過世后,亦歸葬于杼山,其墓和生前忘年好友皎然的靈塔夾谷相望。
妙西是湖州名茶之鄉(xiāng),歷史上,有傳為陸羽采茶處的“茶窠”,元代韓禪祖庭霞霧山,明代杼山野茶和珍珠名泉等。近年來,還開發(fā)創(chuàng)制了三癸雨芽、陸羽居茶、三癸白茶等名優(yōu)茶品,同時也是“浙北名茶母本園”所在地。妙西茶文化底蘊深厚,茶產(chǎn)業(yè)前景喜人。1993年11月18日,是農(nóng)歷“三癸同干”的日子,為緬懷陸羽的豐功偉績,妙西將這一天定為“茶圣陸羽紀念日”。每年的11月18日,湖州妙西民間以書畫茶會、“舞獅子”、“行旱船”和登茶山等文體活動形式祭祀陸羽。
在本次紀念陸羽茶話會上,妙西鄉(xiāng)賢、老知青、書畫家和茶人朋友們濟濟一堂,共話茶事、揮毫潑墨,為湖州妙西的“兩個文明建設(shè)”和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推波助瀾。其間,慕名而來的韓國中華茶文化研究會會長李根柱先生題寫了“茶香萬里,茶人一家”賀詞。
會后,海內(nèi)外茶人一起登臨古茶山吳興杼山,晉謁陸羽墓,并瀏覽了三癸亭。
“六大茶山”的傳說
易武茶山的古茶樹種群較為單純,大都屬普洱茶種(學名為阿薩姆種),較有代表性的古茶樹有易武村落水洞,高10.33米、基圍1.32米、樹齡約七百多年的茶王樹;有易武村銅箐河高14.52米,基圍1.8米、樹齡約四百多年的大茶樹。
歷史上,易武曾是西雙版納12個承擔田賦的地區(qū)之一。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里宣慰史刀應勐將其管轄地劃為12個版納時,“六大茶山”為一個版納——茶山版納。清雍正七年(1729年),江內(nèi)六版納實行改土歸流,易武始改屬普洱府思茅廳。民國18年(1929年)成立鎮(zhèn)越縣,易武一度成為縣府所在地。
在現(xiàn)有的典籍和傳說中,易武地區(qū)對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傳說中易武茶山在漢朝已有茶,孔明來時才教授采茶飲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稱孔明為茶祖。他們在每年農(nóng)歷7月23日,舉行孔明生日集會紀念,稱為茶祖會。而到了清嘉慶、道光年間,這里年產(chǎn)的干茶已達7萬余擔。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間,許多石屏人紛紛遷居易武種茶樹,進一步促進了易武茶葉的種植,使易武成為一座著名的茶山。因茶而興,因茶而旺,茶葉讓易武商賈云集,也讓易武產(chǎn)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號極響的茶莊,留下了一批極具收藏價值的普洱茶珍品。
當然,易武之所以后來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產(chǎn)量。這里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天然就是產(chǎn)上等茶葉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設(shè)廠制茶,帶來了先進的制茶技術(shù),自然就生產(chǎn)出讓人難以忘懷的精妙茶品。易武茶山所產(chǎn)的茶葉屬大葉種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茶味濃郁,適宜于制成普洱茶,經(jīng)久藏后,其湯色褐紅,陳香活現(xiàn)。尤其是陳舊的易武春芽,湯色紅潤耐泡,葉底呈現(xiàn)褐紅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極品。一些資深的普洱茶品嘗家都清楚,若從越陳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葉種普洱茶實屬最佳。也正因為易武茶的天生麗質(zhì),古六大茶山貢茶大都產(chǎn)自于易武鄉(xiāng)周圍,一些茶商在制作茶葉時,常常在包裝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從產(chǎn)茶量和茶質(zhì)兩方面都一躍為古代版納的茶山之冠。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設(shè)置了“錢糧茶務軍功司”,專門管理茶葉、糧食的購銷貿(mào)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隨著普洱茶被立為貢茶,易武茶區(qū)(易武、曼撒兩茶山)每年必須解決貢茶66666斤,貢茶未完成前茶葉不許上市買賣??梢哉f正是借助產(chǎn)量與茶葉卓爾不群的品質(zhì),當年的易武成為了云南為數(shù)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稱為“利潤城”。
手腳涼喝玫瑰花茶(圖)
不僅喝起來香甜,看起來更是美艷動人——這就是時下頗為流行的花草茶。更為重要的是,每一種花草都含有天然的營養(yǎng),讓飲用者無形中得到滋補強身的健康效益。那么在冬季飲用花草茶,有什么禁忌和講究呢?
湖北省中醫(yī)院藥事部主任藥師馮漢鴿說,作為食用的花草大多是性溫、性寒和性平一類的。其中,性寒的有金銀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有合歡花、玉米須、芙蓉花、薰衣草等。應視個人體質(zhì)和氣候來選擇。在冬季,天氣普遍寒冷,因此最好選用性平或偏溫的花草。
許多女性冬季容易出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不暢,手腳冰涼。這時來杯花草茶,能讓身心都暖和。對于她們來說,最適合選擇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紅花等花草茶,尤其玫瑰花,有活血、美容、滋潤肌膚和驅(qū)寒的功效,適合各種體質(zhì)的女性在冬季飲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玫瑰有活血的作用,經(jīng)期最好少喝。(
與茶多酚降血脂、瘦身作用的分子機制
1998年,我們實驗室以綠茶粉喂食老鼠63周后,獲得相當明顯的效果。與對照組相比較,喂食綠茶粉實驗組老鼠血清中三酸甘油酯下降25%、總膽固醇下降20%體重下降18%。2005年,我們再利用各種不同茶葉喂食老鼠,比較老鼠體中脂質(zhì)含量。實驗結(jié)果顯示,各種茶都具有降脂與降體重作用。因此,我們得到一個結(jié)論,茶對動物體中脂質(zhì)合成有抑制作用。
茶對脂肪合成酶的作用
FAS(脂肪合成酶)是生物體能量代謝的重要蛋白酶,過量時常會表現(xiàn)出一些人類疾病如肥胖與癌癥。一般,人類與動物癌癥細胞都表現(xiàn)高量的FAS。一些FAS的抑制劑,可抑制這些癌細胞的生長與擴張。
在試管實驗中,表沒食子兒茶素-3-沒食子酸酯(EGCG)可抑制由雞肝所分離出來之FAS活性,其抑制部位在FAS分子上之β-酮?;€原酶,NADPH可競爭這個抑制作用。
我們實驗首先在癌細胞中進行,F(xiàn)AS蛋白質(zhì)表現(xiàn)量可被茶與茶多酚抑制。我們的研究顯示在人類乳癌細胞株MCF-7當中表現(xiàn)高量的FAS,其表現(xiàn)更受表皮生長因子(EGF)之加強。低濃度(30μg/ml)綠茶與紅茶水萃取物不會抑制FAS的表現(xiàn),但高濃度(120μg/ml)綠茶與紅茶水萃取物會抑制FAS的表現(xiàn),更進一步研究顯示綠茶中EGCG可抑制FAS蛋白質(zhì)表現(xiàn),而兒茶素、表兒茶素(EC)及表沒食子兒茶素(EGC)無此作用。另一方面FAS蛋白質(zhì)表現(xiàn)也受紅茶中茶多酚茶黃素(TF-1)、茶黃素-3-單沒食子酸酯(TF-2a)、茶黃素-3′-單沒食子酸酯(TF-2b)及茶黃素-3,3′-雙沒食子酸酯(TF-3)之抑制。在分子機制方面,我們也做了深入的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劑LY294002(5μM)可完全抑制FAS之表現(xiàn),另一方面EGCG與TF3可抑制AKT之活化作用,并阻斷SP-1轉(zhuǎn)錄因子與FAS構(gòu)造基因結(jié)合。由EGF誘發(fā)的脂質(zhì)合成包括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及脂肪酸皆可被EGCG及TF3抑制。更進一步研究結(jié)果顯示,由EGF誘發(fā)MCF-7細胞株的增生作用也受到EGCG及TF3的抑制。綜合這些研究結(jié)果指出茶與茶多酚抑制FAS的表現(xiàn)是由阻斷EGF-receptor/PI3K/AKT/SP-1訊息傳遞途徑所導致。最近我們的研究也證明在老肝臟中FAS的表現(xiàn)也受茶與茶多酚的抑制。
能量與體重
體重之恒定有賴于細胞能量攝取(Energy Intake,EI)與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EE)之平衡。若EI大于EE則趨向肥胖。一般食物都提供EI,但有一些食物則可能提高EE,如茶。據(jù)研究顯示,每天喝茶中可能含有690mg兒茶素,12星期后可降低身體中之脂肪,因此喝茶有益瘦身。
喝茶可增加EE,其作用原理可能在于茶中之成分可促進脂肪之氧化。
茶中之咖啡因也可促進EE增加,部分作用可能由于咖啡因可促進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用,而增加放熱作用與脂質(zhì)之氧化。
AMPK與細胞能量調(diào)控
AMPK是蛋白激酶群中一種新近走紅的下游成員,負責感應細胞中能量之動態(tài)。它的主要任務在于調(diào)控身體中能量代謝,同時擔任保護員的角色,預防身體發(fā)生二型糖尿病與肥胖。AMPK的突變可引起心肌肥大與心律顫動,最近證明LKB1基因經(jīng)磷酸化可激發(fā)AMPK的活性,LKB1的突變可引人類的某些癌癥。因此,LKB1可認為是一種抑癌基因。
本實驗室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綠茶多酚EGCG、EGC、ECG、EC、兒茶素與紅茶多酚TF1, TF2及TF3皆有明顯的抑制脂質(zhì)形成作用,其中以紅茶多酚TF3最強。由研究結(jié)果顯示,其抑制原理可能經(jīng)由促進AMPK與LKB1之活化,進一步抑制乙酰輔酶A羧化酶(ACC)活性所致。
茶與茶多酚的瘦身作用
研究結(jié)果顯示攝取咖啡因200~300mg可增加代謝速率2~12%。在放熱作用與脂質(zhì)的氧化作用方面,茶中之茶多酚與咖啡因互有加乘作用。
值得注意的一個研究指出正常體重的人,攝取烏龍茶可以增加身體中之EE及脂質(zhì)的氧化,并維持體內(nèi)脂質(zhì)含量屬于低標的良好狀態(tài)。
茶中之兒茶素與咖啡因可影響身體中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性。因為兒茶素可以抑制兒茶酚-O-甲基轉(zhuǎn)移酶的活性;另一方面咖啡因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兒茶素與咖啡因之合作可刺激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之脂質(zhì)氧化作用。
早期的研究已指出茶多酚包括EGCG及茶黃素可抑制核轉(zhuǎn)錄因子NFκB的活化進而調(diào)控PPAR之作用。PPAR直接調(diào)控下游基因如一些脂質(zhì)代謝的酶群,包括乙酰輔酶A氧化酶與乙酰輔酶A脫氫酶之表現(xiàn)。
茶多酚對FAS之抑制作用及其對降脂與瘦身作用值得進一步討論。依本研究室之研究已證明FAS基因之表現(xiàn)依EGFR/PI3K/AKT/SP-1之訊息傳導路徑進行,茶多酚可以在EGFR之鍵合,AKT之磷酸化及SP-1之鍵合三個步驟阻斷FAS信息傳遞的進行。最近我們的研究也證明茶多酚可以抑制ACC的活性,其作用機制是由LKB1-AMPK系統(tǒng)來調(diào)控。
茶杯在上 茶壺在下
一個滿懷失望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了法華寺,對住持釋園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佩服的老師。”
釋園笑笑,問:“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的沒遇到一個好老師?”年輕人深深嘆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我見過他們的畫,有的畫技還不如我呢!”釋園聽了,淡淡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來了筆墨紙硯。
釋園說:“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愛品茗。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于是調(diào)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shù)筆,就畫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輕人問釋園:“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園微微一笑,搖了搖頭。釋園說:“你畫得確實不錯,只是茶壺和茶杯放錯了位置。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反在茶壺之上的道理?”
釋園聽了,又微微一笑說:“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茶,但你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茶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
年輕人思忖良久,終于恍然大悟。
掃雪煮茶 漢書下酒
話說范用老先生愛酒,坊間所稱“范用三多”:書多、酒多、朋友多,酒便占其一。他家酒櫥里置放有黃永玉先生送來自制一缽泥質(zhì)“萬菏堂”,上書“范用酒家一賞”,風雅間透一派掃雪煮茶、漢書下酒的閑逸。老友酬酢間雅趣輕妙,不免惹人想象,借此可知酒于文人之重要。不過兩位制酒愛酒的耄耋老人似乎并不著意將酒寫到自己的文字里去,真要可惜了范老先生滿屋子瓶壇陶甕的佳釀。
“閑趣坊”系列新出《茶人茶話》與《酒人酒事》兩書,是“閑趣”之人說茶談酒文字的匯集。這些茶酒文字與飲食文章不同,多以閑聊清談入文,說的是個人感受,席地品茗,仰天嘯傲,讀起來頗有些味道。茶酒都是我喜歡的閑適品,緣由當然與風花雪月最近。兼因飲酒喝茶這兩大嗜好從來都在文人的筆下蔓延,茶須靜品,酒要熱鬧,也正是文人與之相反的兩種性格。本來“寒夜客來茶當酒”一句,茶酒都在其中,但似乎酒更多出一些話題。舊時有“賞花須結(jié)豪友,觀妓須結(jié)淡友,登山須結(jié)逸友,泛舟須結(jié)曠友,對月須結(jié)冷友,待雪須結(jié)艷友,捉酒須結(jié)韻友”之說,多在狂放之列,顯出一些可愛來。
《酒人酒事》分四輯而成,輯目作得灑脫:輯一“何以解憂”、輯二“壺邊天下”、輯三“酒話連篇”、輯四“酒界往事”,統(tǒng)共收文69篇,約二十六萬余字,是匯集58位作者的作品而成,使人想到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名句,陶醉其中也當必然。文人談酒本是肆意放達的愜意事,那種長歌當哭舉杯豪飲的壯闊,一直視作男人本色。但談酒又不必太過豪情,以低吟淺唱為佳,因此紅袖添香引來溫暖的浮想,抖落滿懷春意最是撩人。所謂“偏于豪放,不廢婉約”多可仿效。于是好酒的讀者必讀唐魯孫《談酒》、臺靜農(nóng)《談酒》、周劭《乾隆二年的酒》這類“酒經(jīng)”文章,要的是逸興,求的是心得。
西方諺語說“嘴唇與酒杯之間有許多失誤”,也是很形象的飲君子狀態(tài)。豐子愷《湖畔夜飲》一篇寫得滿含醉意,在“西湖不像昨夜的開顏發(fā)艷,卻有另一種輕顰淺笑,溫潤靜穆的姿態(tài)”中暢飲,可知那一番酣暢快意。金受申《飲酒》將老北京的小酒店描述一過,又有唐魯孫《曲蘗優(yōu)游話酒缸》對應著:“在北平住久了,會吃的朋友都不愛進大館子,講究吃小館”聽上去就知意興風發(fā),酒趣盎然。“故友金受申是泡酒缸的行家,據(jù)他說,好的二鍋頭,首推鼓樓永興酒棧。”這唱和憑添趣味,讀起來大呼過癮。
知堂老人喜作文談酒,倘使連同打油詩算在內(nèi),該有十余篇這類文字。本書只選其三篇,當是囿于編選局限。但似乎入選這三篇都只在形式,寫得較好如《紹興酒》等并不納入此冊,至為可惜。他雖號“苦茶”,但談茶文字遠不如談酒,這也說明談酒更為隨性放意,姿色全在其中。遇到善飲知飲的讀者,能從文字間聞出酒香,品到芬芳韻味,當然醉心。不過章克標《煙酒》一文,所談非純粹的酒,搜進是書似不大妥當。因談酒的好文章頗多,若以名人來入選則大可不必。
《茶人茶話》分“茶雅”、“茶俗”、“茶話、“茶事”四輯,收周作人、范煙橋、林語堂、黃裳、董橋、唐魯孫等五十四人談茶文章共70篇,約23萬字。原來談茶的文字,大約在沖淡與平和,要的是踏雪尋梅的那份淡雅,少卻煙火氣,流露平常心,才為一種境界。話說開去,飲茶習俗到了日本,發(fā)展為茶道與禪道聯(lián)系緊密,完全不問俗務,亦無關(guān)風月,倒是靜心的好時光。這些與該書勒口上的編輯扼要:“對茶賦文,蕭散沖淡之中,流露出幾多人生況味;精致細微之下,蘊藏著如許文化精義”大抵相近。
知堂老人有“苦茶庵”閑章三方,可知他對茶另有傾心。本書收周作人談茶文章5篇,大約“苦茶庵”說茶的文字皆備于此。而知堂談茶文字,以作于1924年那篇《喝茶》為佳,文中有“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句,頗有美感。此深得喝茶之道,有放然寫意的神態(tài),“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正亦斷不可少。”一種隨性所為的身姿,最為可喜。梁實秋《喝茶》里說:“其實,清茶最為風雅??箲?zhàn)前造訪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見出八道灣舊時月色灑落的清輝。
書中范煙橋、周瘦鵑、華吟水、秦瘦鷗幾位鴛鴦蝴蝶派人物談茶的文字,帶著舊學的生澀言辭,讓讀者見識到鴛蝴派的文筆情趣,仿佛他們的主業(yè)合當停留在慘綠的愛情上,談茶并不地道。不過華吟水那篇早先發(fā)表在《半月》雜志上的《英茶小史》尚寫出一些滋味來,閱得些許彼邦典故,探來遠方的消息,總歸是有益。
這冊談茶書中,以周作人《喝茶》、林語堂《茶和交友》、黃裳《品茶》、曹聚仁《陸羽茶山寺》、唐魯孫《北平四川茶館的形形色色》、《談喝茶》這幾篇為佳,可值一薦。“一個人在這種神清氣爽,心氣平靜,知己滿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領(lǐng)略到茶的滋味。”林語堂說的恰是實處。
茶、酒本來趣事多,可資談論的話題亦多,這里不妨說兩則題外話,聊充茶余酒后的談資:一是此茶酒二書特制40冊毛邊本,多贈癡茶嗜酒的同道。寒舍得編號30的兩冊,閱讀時執(zhí)裁紙刀邊讀邊裁,從容間正體會這書的閑趣。一是編者陳平原夏曉虹伉儷各主一冊,攜各自的學生執(zhí)其事,又巧各自的學生也正是夫妻,到底印合“茶酒不分家”這句老話,也可算作“閑趣坊”里一則閑趣罷。
秋之茶語
行走在人世的繁華中,穿梭在秋天的時空里,不知不覺中,京城已是金黃一片,秋風起處,落葉蕭蕭如蝶飛舞;寒霜過處,煙雨迷濛氤氳飄搖;山里林間,到處是滿山的紅楓怒染秋的靜美,是滿樹的鮮果彌漫秋的馨香。
愛茶的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品茶的好時節(jié)。始終以為,喝茶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三五成群圍成一桌,倒上一杯清茶,慢慢地品著茶香,敘敘家常,論論時事,聽聽小曲,自然是一種愜意的消遣,心緒便如湖水般寧靜;讀書之人品茶,一捧香茗,一卷詩書,神情專注而沉思,悠悠然沉醉于書中的意境,在書香中體味人生的精華。
一個人的安謐,幾個人的知己,都是非常中國味的。茶本就是很中國的東西,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有著士大夫的優(yōu)雅情懷和隱士的恬淡風骨??磿险f,古人喝茶異常講究:夏天,用絹帕裝一撮碧螺春,黃昏擱在將開未開的荷花心里,第二天早晨拿出沖泡,清香淡遠。秋天,用一塊方巾,包一勺龍井,掛在盛開的桂花之間,四五個小時后取下,沸水沖過,濃香沉郁。甚至有人將一袋茶隔夜系于稻花叢中,回歸田園。
現(xiàn)在的都市人大多數(shù)忙于生計,奔波忙碌,偶爾也偷得浮生半日閑,雖鮮有機會去山野林間煮水烹茗,但在自家陽臺上,取清涼的礦泉水,煮茶烹食,在“高山流水”的古箏曲中,沉浸在滿室的茶香中,依然可以享受到一份恬靜,一份悠閑,一份自然的野趣。
由此看來,茶是和氣的。茶融入社會后,似乎與誰都合得來,柴門土屋進得,朱門大院也進得,不卑不亢,既能和柴米油鹽醬醋一起靜靜過日子,也能和琴棋書畫詩酒一起托物言志,釋放心靈;既能滿足人的“牛飲”,也能讓人慢慢品味,還有色香味俱佳的茶道,美不勝收。
于茶,我實在懂得不多,但又實在偏愛。毛尖清麗,銀針秀美,龍井稍澀,烏龍偏甜,碧螺春清淡。唯有鐵觀音卻恰到好處。朋友曾送給我三種安溪名茶——“鐵觀音”,三種鐵觀音形狀看似相近,香氣和湯味卻是迥然不同。傳統(tǒng)制法的火香、清幽細長的清香、馥郁芬芳的濃香,在那薄如蟬翼的白瓷蓋碗中交替演繹,各顯風騷,細細品來,直覺咽喉間回甘徐徐。
古人總結(jié)說,茶,一可解毒,二可健體,三可養(yǎng)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不同的人從茶那里能獲取不同的享受。一杯茶香入口,會反復感悟出生命里的另一種顏色和滋味。人生的旅程里有多少初嘗的苦澀,就有多少隨之而來久存的香甜。
一杯茶,水意蔥蘢,清香流動。禪言:杯盞人生。讀罷,杯水盈盈方寸間,萬念聚攏,欲語還休。個中滋味,自曉自知。晚秋,且讓我們一起吃茶去吧。
夜雨茶香悟人生
細雨將月光鎖在了夜的外面。沏茶,臨窗而坐,仔細聆聽著夜雨。
人生是一場雨,經(jīng)歷著快樂、哭泣、快樂的一個個輪回??鞓啡缜缋实奶炜找粯用髁粒煺廴鐭o情的雷鳴。我想,因為眼淚,蒼白的天空才變得如彩虹般絢麗多彩,也正因為眼淚,平凡中顯出了一點韌性。
品一口茶,清澀的味道涌進喉嚨。葉片還都未舒展開自己的身體,漂浮在杯口。香的逸出,難道也需要奮力的掙扎而掙脫束縛?那一片片漂浮在杯中的,仍如人生的顛沛流離而往復上下沉浮。我尋找著答案。
驀然一種“漠漠輕寒上小樓”的感覺,于是輕吟“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細雨絲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人生幾何,幾何人生?
我雙手撫杯,絲絲暖意緩緩流淌到心間。打開杯蓋,突然一股濃郁的清香逸出,讓我陶醉,讓我癡迷。我慢慢地深呼吸,享受著這來自杯中的饋贈。輕風伴著絲雨掃著落葉,我突然頓悟:答案就在杯中。
昨日種種不幸,都如“自在的飛花”輕飄似夢。哎,惟有那樣笑傲痛苦,不懈努力,才能用自己有力的臂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品味茶聯(lián)
對聯(lián)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現(xiàn)象,而茶與對聯(lián)相結(jié)合產(chǎn)生的茶聯(lián)文化,更是一種生在民間,與老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的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茶、茶館、茶聯(lián),品茶賞聯(lián),不論是文人士大夫還是販夫走卒,都能從喝茶與賞聯(lián)當中獲得自己的人生樂趣。
不少茶聯(lián),寫出了人們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情調(diào)。喝茶是一種享受,儒、道、佛中人都愛飲茶,各人的生活狀態(tài)不同,從茶中品出的感覺也不一樣。茶聯(lián),就以大眾化的形式道出了茶客們的生活情調(diào)。四川華陽縣城老字號“興盛居茶館”,門前懸有一副挺別致的茶聯(lián):“邂逅相逢,坐片刻不分你我;彳亍而來,品一盞漫話古今。”很明顯,這是一個供路人飲茶解渴的地方,世界之大,行人熙熙攘攘,但同船過渡都是緣,互不相識的人在茶館里坐片刻喝茶,不也是一種緣分么?于是在飲茶的間隙,不分你我地漫話古今,說一通往事,哈哈一笑,然后又各奔東西。蜀地早年有一個茶館兼酒店,門上一副聯(lián)語對老百姓的人生世態(tài)更是描摹入骨:“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一杯酒來。”人生很忙也很苦,但再忙也不要忘了喝杯茶,再苦也不忘飲杯酒,這不是及時行樂,而是將艱辛的生活過出一絲快樂來。福州南門外有一茶亭,曾有這樣一副茶聯(lián):“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無煩惱;來匆匆,去匆匆,飲茶幾杯各西東。”人生路上,有好山好水相伴,我們何必還要去自尋煩惱呢?雖然我們?yōu)榱嗣鴣砣ゴ掖遥膊环亮酎c功夫來飲茶,因為喝茶也是我們?nèi)松枰陌?
有些茶聯(lián),寫出了人們對平凡生活的理性思考。唐代僧人皎然的《飲茶歌》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飲茶是件快慰的事,人們從飲茶當中還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生哲理,尋找出為人處世之道,茶聯(lián)就成了反映人們這種思考的窗口。廣州市有一座著名的“陶陶居茶樓”,三樓至今仍掛著一副著名的嵌名茶聯(lián):“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異寸,分寸無遺。”聯(lián)中巧妙地用了四個典故,含蓄地勸諭世人要飲食有度,珍惜光陰。與其說這是一副精巧別致的茶聯(lián),不如說這是一副深奧幽隱的勸世聯(lián),因為它的意義已經(jīng)超出了飲茶本身。貴陽城郊圖云關(guān)岔道口有一茶亭,亭上有茶聯(lián)云:“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guān)頭,須要認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這副茶聯(lián),雖然無一“茶”字,看似與茶無關(guān),但它懸在茶樓,卻又別有深意。也許光顧埋頭趕路,不認清方向,反而達不到目的,只有坐下來品一杯茶,靜一下心,在這短暫的小憩當中思考一下要走的路,反而磨刀不誤砍柴工,能快步“趕上前人”。福建泉州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聯(lián)云:“小天地,大場合,讓我一席;論英雄,談古今,喝它幾杯。”人生的舞臺很大也很小,我們每個人身處其中,是不是都學會了在適當?shù)牡胤?ldquo;讓別人一席”?如果大家都不相讓,也許就連喝茶的場子與心情都沒了,更遑論在人世上闖蕩下去了!茶聯(lián),反映的就是喝茶人的人生趣味,以及對生活深入的思考。
飲茶,不僅是人們現(xiàn)實的生活之需,還是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享受。茶香中的文化氣息,自古至今,裊裊不絕。正因為茶與文化共生,文化以茶為載體不斷生長蔓延,二者實現(xiàn)了靈與肉的結(jié)合,茶才有了區(qū)別于柴米油鹽等純食用之物的特點,才在人們的精神需求中占有一席之地。
茶史——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jīng)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jù)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jù)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fā)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xiàn)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
在國內(nèi),也有關(guān)于茶樹的最早原產(chǎn)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里現(xiàn)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并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shù)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fā)源時間:
1.神農(nóng)時期:唐·陸羽《茶經(jīng)》:“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nóng)業(yè)、與植物相關(guān)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jié)于神農(nóng)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nóng)才成為農(nóng)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jīng)以茶與其他珍貴產(chǎn)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jīng)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fā)現(xiàn)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jīng)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xiàn)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fā)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guān)于茶樹的發(fā)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和茶葉發(fā)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云南說: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fā)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jīng)》:“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jù)。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fā)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nóng)發(fā)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nóng)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fā)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fā)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xiàn)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fā)現(xiàn)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中寫到:“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shù)牧恕?/p>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jīng)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jīng)驗,也是經(jīng)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qū)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新發(fā)現(xiàn),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chǎn)地的中心。由于地質(zhì)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chǎn)地
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后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jīng)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chǎn)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發(fā)現(xiàn)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chǎn)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shù)界引發(fā)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jù),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xiàn)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qū)198處發(fā)現(xiàn)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nèi)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qū),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shù)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jīng)考證,印度發(fā)現(xiàn)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jié)合,從樹種及地質(zhì)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fā),對茶樹原產(chǎn)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chǎn)地。主要論據(jù),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fā)現(xiàn)的山茶屬有100多種,云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qū)集中,即表明該地區(qū)是這一植物區(qū)系的發(fā)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fā)源中心,當屬茶的發(fā)源地。
2.從地質(zhì)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qū)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qū)和小氣候區(qū),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nèi)變異,發(fā)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tǒng)發(fā)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于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qū),當屬茶樹的原產(chǎn)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qū)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chǎn)地的中心地帶。
茶文化與茶道藝術(shù)文章:茶道
道,在于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而有更多人遁行的是“別人”的道。
道之始,為人之道而行之,道之初,為人之道而遵之,道之途,為人之道而為之,道之終,為人之道而廣之。。。
所以,任何一種“道”的開始,都是學別人的,也就造就了一種局限而突破不了自己。當然,在很多的時候,我們也是需要借“道”而行。而想立,需得學,后破,再立。
茶道,在于心
茶可靜心,明智,觀人,知心,悟道,大自在……
以心馭茶,以茶融心,由心化柔,以柔入靜,由靜入凈,以凈入境,由境化境,天人合一,為之茶道。
茶道,一種修為,一種領(lǐng)悟,一種境界一種心態(tài)的體現(xiàn)??梢允谷诵撵o,柔,和,雅,清,寬……
在茶的世界里,你喝到的不止是茶,而是一種感覺,一種境界,心無煩惱,唯有清風和樂,心曠神怡,世界皆是柔和靜沁圓滿。
而這,即為茶道……
看過“茶文化與茶道藝術(shù)文章”的人還看了:
5.禪茶人生文章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