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塞納河文章
巴黎塞納河文章
塞納河撫育了享譽世界一大批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底蘊醇厚塞納河畔是孵化大家巨匠名副其實之搖籃.......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巴黎塞納河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巴黎塞納河文章:塞納河夜游
夜幕降臨了,塞納河兩岸燈火輝煌,埃菲爾鐵塔金光閃耀。鐵塔下的游船碼頭游人如織。一艘又一艘游船駛離碼頭,載著游人去欣賞塞納河兩岸的夜色。由于我們來得較晚,理所當然地要在最后登船,晚上十一時許我們也登上了絮弗倫港(Port de Suffren) 的一艘游船。大概是因為時間較晚了,所以這艘船上的游客不多,我們就可以在船上自有行走,隨意找一個較合適的位置欣賞夜的風光。
這里的游船通常叫蒼蠅船,據說那是一種歷史的記憶?,F在的游船碼頭過去曾經是漁船碼頭,當然也是魚的交易場所。因為有魚,無論是新鮮的還是腐爛的,都會引無數蒼蠅來此覓食,所以這里是蒼蠅飛舞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發(fā)展了,這里成了旅游勝地,這個碼頭也就成了游船碼頭。大概是為了保留歷史的記憶吧,所以也就把游船稱作蒼蠅船。當然,或許還有游船如蒼蠅飛舞般輕盈隨意的含義呢。然而,轉念一想,或許法國人把登船游覽的人們比作昔日滿船逐腥的蒼蠅呢!別管那么多,欣賞景色要緊。
說是蒼蠅船,其實都是比較像樣的大船,有單層的,有雙層的,有些船還很豪華。大部分船的船體以漆成白色為主,飾以各種彩色,在夜色中非常醒目。船上配有強烈的射燈,可以使河面通明。也配有燈光有一定強度的各色彩燈,使行駛的游船船體透亮多彩,再配以游客的各色服飾,游船顯得華美多姿。船上配有音樂,悠揚的樂曲在塞納河上空盤旋,游人的心伴隨這樂曲在河兩岸蕩漾。船上還配有對兩岸景點的導游解說,是法語的,也有英語的,只不過我聽不懂,靠小蓉和小左來翻譯。游船從鐵塔下的碼頭出發(fā),逆流傍著左岸(人與江水同行,左手岸叫左岸)行駛,也就是向西岱島方向行駛,然后繞過圣路易島返回,傍著右岸駛回,再直行至自由女神像繞回原碼頭。
塞納河像一條玉帶從天上飄落下來,落在了人間大地,其中的一段正好落在了巴黎的中間,其柔和的曲線把巴黎分成南北兩塊,而且在中間還割出小島來。賽訥河養(yǎng)育了巴黎人民,賦予巴黎以靈性。正因為她分割了巴黎,所以也給巴黎增添了創(chuàng)造人類文化產物的空間,塞納河上的橋就是這種創(chuàng)造的見證,也是塞納河靈性的外顯。要是沒有塞納河和河上的橋,巴黎就會顯得很生硬死板,缺少情趣,更沒有靈性。塞納河夜游,我把重點放在了靜靜地欣賞橋的風姿,而沒有更多地去注意兩岸的燈火。只可惜,我沒有很好地拍攝橋的照片,因為我的照相技術太低劣了。
塞納河上究竟有多少座橋,我沒有細究過,我想也是很難統計清楚的,因為統計范圍就難以確定。據通常說法,河上有36座橋,而我們的游船只穿過其中的24座。夜色朦朧中,燈光輝映下,橋不再是生硬笨拙的建筑而顯得柔美如虹,光彩照人。塞納河上有那么多橋,各橋皆有個性,很少類同。而且各橋所牽連的背景各異,內涵就各具特色。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橋就有人物雕像,有橋就有歷史和文化藝術內涵。安放在橋中的人物雕像要么是天使,要么是管轄水域的神,或者就是英雄人物。讀橋就好像讀歷史讀藝術。
游船輕盈出航了,不遠處就有戴畢利橋(Psserelle Debiley)迎面而來,這是我們要穿過的第一座橋。該橋建于1899年,兩個橋墩落水,中間一大拱,高出橋面,燈光下如彩虹飛起。兩邊各半拱,伏于橋面下。橋顯得有點簡樸,但她卻挑著左岸的布朗利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和右岸有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e D’art Moderne)。這是一座挑著藝術的橋。船從橋下過,我似乎感受到了空氣中有一種美的力量向我襲來,使我這個不懂藝術的人也產生了對藝術的愛慕。
過了第一座橋,第二座橋隨即迎來了,她叫阿爾瑪橋(Pont de L’alma)。橋面很寬闊,橋面上幾排高高的燈發(fā)射出明亮的光。這是一座融著歷史的橋,從這座橋下通過,使人不得不想起過去的一段歷史和一件震撼世界的慘案。那段歷史是戰(zhàn)爭的歷史,1854年英法聯軍與沙俄軍隊在克里米亞進行了一場戰(zhàn)爭,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的一條名叫阿爾瑪的河邊首戰(zhàn)告捷,從而打開了通向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大門。1856年法軍凱旋,于是拿破侖三世就下令興建一座橋以紀念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而且把橋命名為“阿爾瑪橋”。據介紹,該橋原為五孔石橋,橋墩上有4座法國士兵的石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把該橋改建為鋼橋,橋下有一座士兵的雕像。該雕像實際上是水文標桿,可以從雕像被水浸沒的程度來衡量塞納河的水位。顯然這橋是頌揚英雄的橋。然而那件慘案卻與美女有關,英雄過去久了,美女來了。這位美女就是英國戴安娜王妃。她于1997年在該橋北端橋下的隧道內遇車禍身亡,此刻她正與男友在一起。戴安娜不留戀王室的高貴而追求自由的愛情,居然在這座橋留下了永久的愛情的記印,當然也留下了眾多追索者的問號。隧道的上方有一尊名為“自由之火”的火炬雕塑,這本是為紀念二戰(zhàn)時期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而立的,現在卻成了憑吊戴安娜王妃的地方,據說這里時常擺著一束束鮮花。人性是各民族共通的,凡是有美女香消玉殞的地方總會激起人們探訪的愿望,也引發(fā)人們想象的情思,拓展想象的空間。人們對戴安娜的憑吊其實說明人們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愛情的崇尚。
穿過橋去,人們可以感覺到從右岸香榭麗舍劇院飛越出來的情韻,激越的,悲傷的,一幕接著一幕,雖然我們不知道劇院正在上演什么劇目,情意是能夠穿越時空的,也是可以穿越一切障礙的。同時也可能聽到左岸美式教堂所撞響的鐘聲,此刻教堂的尖頂上正閃著光亮。
下一座橋也就是第三座橋叫榮軍大橋(Pont des Invalides)。那是四拱石橋,三個橋墩下水。每個橋墩上有一座人物雕像,或是頭像,或是坐像。其中的“四臂勇士”顯得勇猛威武。橋面微微有點拱。要是在此上橋,向右岸可以直通香榭麗舍大街,也可以欣賞傍邊的博物館,向左岸可以直通阿爾瑪廣場。穿過該橋,左岸又有一處與戰(zhàn)爭有關的建筑,那就是榮軍院。 這是承路易十四于1670年2月24日所下的旨令而興建的。其用途就是用來安置軍隊中傷殘軍人。如今,這座榮軍院雖然仍然具有初建時收容安置傷殘軍人的功能。但同時也是多個博物館的所在地,軍事博物館就在這里。拿破侖一世的墓也在這里。
我們要穿過的前面一座橋也就是第四座橋是最具美譽度的。她叫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這座橋為什么著名呢?首先是因為她是友誼的象征。眾所周知,1800年前后,俄法兩國屢有戰(zhàn)事。1812年拿破侖曾揮師攻打俄國,戰(zhàn)火幾乎把莫斯科燒成一片廢墟。但是戰(zhàn)爭的形勢瞬息萬變,拿破侖最后還是被亞歷山大一世徹底擊敗。100年后兩國一笑泯恩仇而結盟了。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了表示法俄親善而送一件禮物給法國,那就是造一座大橋。大橋就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力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這座橋是一座友誼的橋,人類需要和平,理智而善良的人們反對戰(zhàn)爭。拿破侖是英雄,然而這位英雄卻是靠主動挑起戰(zhàn)爭而顯示出來的。我想人類還是少一些那些主動發(fā)動戰(zhàn)爭的英雄為好。當然人類還是很需要那些奮起抗擊入侵者的英雄的,拿破侖曾經是這樣的英雄,只不過后來變了。拿破侖死了,友誼橋建起來了。這座橋直指拿破侖墓,我想意味是深長的。但愿人間友誼長存。其二,這座橋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在河上看這橋,可以說是金碧輝煌,誠如天上仙橋。即使沒有見過仙橋,看了這橋也就可以想見了。全長107米的大橋只有一個橋拱,不能不贊嘆其技藝之巧妙。橋兩端各有兩座大理石橋頭柱,柱上立著展翅騰空的鍍金飛馬雕塑,這雕像由長著翅膀的小愛神托著,造型精巧,色彩華麗,猶為顯眼。橋上有許多雕塑,每件都很講究。橋身的一面塑有俄國圣彼得堡的城徽以及象征涅瓦河睡神的雕塑,另一面則是象征巴黎與塞納河成長歷史的兩個侏儒。橋的兩端還各有兩根象征科學與文藝的立柱,以及象征工業(yè)與商業(yè)的兩匹奔騰的駿馬。橋的每一個入口都聳立著高高的角柱,柱上是鍍銅騎士的群雕像。橋的兩側鋼鐵骨架外面金色的欄桿上是華美的花形雕飾,花環(huán)叢中的美麗仕女若隱若現。橋上的燈安裝在銅銹色的雕塑燈架上,燈旁有蠟臺相擁,永遠像過節(jié)一樣。其三,或許是這座橋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她連著右岸的大皇宮、小皇宮和左岸是榮軍院,還有羅丹美術館。
第五座橋是與革命有關的協和大橋(Pont de La Concorde)。協和橋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曾被稱為革命橋。1789年,革命軍攻陷巴士底監(jiān)獄,革命委員會決定要徹底拆除巴士底監(jiān)獄,并用其石料來建造一座橋,以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1791年建成了這座五拱石橋,總長度153米,寬18米。后來波旁王朝復辟,該橋被命名為路易十六
大橋,1830年才恢復協和橋的名稱。該橋的橋面兩邊相應于每個橋墩的上方立有人物雕塑像,如真人相似。她的右岸直通協和廣場。1932年拓寬為34米。該橋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革命——復辟——協和”那是法國歷史的發(fā)展線。人們反對專制,也反對劇烈的革命,人們還是喜歡溫和的調和與妥協,那就是協和。
船過協和大橋,右岸的橘園美術館和左岸的國民議會大廈徐徐而來。橘園美術館誕生于1927年,而緣起于1922年。1922年莫奈將他的8幅尺寸為2x6米的巨幅畫“睡蓮”獻給國家,期望能找到一個適合展出的地方,政府則選定巴黎橘園舊址為展出地。當時的建筑師按照莫奈畫作的特點設計并創(chuàng)建了兩個具有四壁為弧形的橢圓形畫廊,將8幅巨著得以完美地向公眾展示。橘園美術館誕生之后,8幅莫奈的睡蓮成為鎮(zhèn)館之寶,遺憾的是美術館誕生之時,畫家卻在1926年去世。該館還收藏著讓.瓦爾特和保羅.紀堯姆捐贈的許多印象派畫家的畫作,如畢加索,塞尚,雷諾阿,馬蒂斯,蘇丁,盧梭,郁特諾,羅蘭珊,德蘭等人鮮為人知的藝術品。館雖不大,卻被人贊為“印象派的西斯庭教堂”,這是名副其實的。在橘園美術館側面的綠草地上點綴著一些白色模型,那里有兩座羅丹的雕塑像。其實右岸還有拉法耶特畫廊(Galeries Lafayette)。
接著,我們的游船要過第六座橋——利奧波德﹒塞達﹒桑戈爾行人橋(Passerelle L’eopold-Sedar-senghor)。該橋是單拱步行鐵橋,橋分兩層,上層是平橋,下層呈拱形。下層支撐著上層。橋的結構很特別,這種特別的結構使得她能夠承載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藝術。她連接著右岸的杜伊勒里宮和左岸的奧塞博物館以及杜伊勒里國立橘園美術館。
杜伊勒里宮其實是無字的法國歷史的讀本,該宮現在已經不存在了,與其說宮還不如說花園。杜伊勒里宮見證了皇朝的威風,見證了大革命的力量和狂野。雖然她與中國的圓明園一樣同是被火燒毀的,但性質卻完全不一樣。中國的圓明園是被入侵的強盜燒毀的,而杜伊勒里宮則是被革命的烈火燒毀的?;蛟S有朝一日該宮會被重建。
奧賽博物館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原來是奧賽火車站改建的,館內陳列著從拿破侖三世到立體主義興起之初,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藝術作品。它是聯結古代藝術殿堂盧浮宮和現代藝術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的過渡?,F有藝術收藏4千多件,其中包括繪畫,雕塑,以及家具陳設等,展出面積超過4萬5千平方米。底層展出的是1850年至1870年的繪畫,雕塑和裝飾藝術作品,其中有凡高、高甘、安格爾、德拉科盧瓦、莫奈等的作品。中層陳列的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其中有第三共和國時期的官方藝術、象征主義、學院派繪畫以及新藝術時期的裝飾藝術作品。
緊挨著的是國王橋(Pont Royal),也是我們要穿過的第七座橋。國王橋為四個橋墩落水的五拱橋,建于17世紀后期,是路易十四自己掏錢建造的。橋墩上有塔形的附屬建筑,上有塑像。橋建成后,成為巴黎人舉辦慶典的地方。歷史上法國伊麗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結婚慶典以這座橋為中心,當時吸引了50萬人前往觀賞。船過國王橋,人們一定會想起伏爾泰,因為左岸有伏爾泰飯店,有思想家伏爾泰工作過的樓,他于1778年5月30日就在這個小樓辭世。旁邊還有作家阿那多爾在法蘭西寫作10年的地方。
前面到來的是第八座橋——卡盧索爾橋(Pont du Carrousel)。該橋建于1834年,重建于1930年,為三拱橋。橋兩端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座塑像,有持劍而坐的,有女性悠閑地坐著的。那女性可就是貝蒂多(Petitot)女神,她顯得嫻靜而熱情,據說她是在向人們傳播技術和祈禱豐收的。橋的兩端各保留了兩座17世紀的雕刻,北側的主題是“工業(yè)”和“富足”,南側的主題則是象征“巴黎市”與“塞納河”。塞納河離不開藝術,法蘭西藝術院就在左岸。
第九座橋是著名的叫藝術橋(Pont des Arts),這是拿破侖于1804年下令建造的。藝術橋為步行橋,整座橋就好像是用鋼條編織起來的,那是七拱橋有六個橋墩下水。橋上種植著花木,橋的欄桿上豎立著藝術家弗朗西斯•加佐的作品,有塞納河上花園之稱。不光橋本身很具藝術性,而且她右岸連著盧浮宮。此刻的羅浮宮靜穆無言,她以自己豐富的內涵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人,而無需高聲叫賣。左岸有法蘭西研究院、法蘭西鑄幣博物館、巴黎鑄幣局和新亞歷山大圖書館。
游船繼續(xù)前進,西岱島向我們走來了。它那尖刀似的前端把塞納河剪開。一座跨越西岱島的長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她叫新橋(Pont neuf ),是我們要過的第十座橋。其名雖叫新橋,實際卻是最古老的橋。1578年由亨利三世奠基,工程因內戰(zhàn)中斷,直到1606年建成,此時已是亨利四世時代了。至今已有近400多年歷史了。此橋長238米,寬20米,是巴黎塞納河上最長的橋。有12個拱,橋的南段有五拱,水面上三拱,北段有七拱,水面上六拱。每個拱上塑了不知名壯士的頭顱,有的怒目圓睜,有的閉目靜思。新橋在西岱島上分開兩支然后又合攏,就在這分開的中心位置上立有亨利四世的騎馬銅像??梢娙藗冞€是不會忘記這些皇帝的。新橋自建成之日起的整整兩個世紀里,一直是巴黎的商業(yè)中心,橋上熱熱鬧鬧,有書商、有自編自演的藝術家、有流動攤販,甚至還有拔牙者。直到今天,新橋仍激發(fā)著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從橋上走過,可見橋兩邊的人行道還建有半圓形石椅,椅面凹凸不平,記載著歲月滄桑。橋東邊的西岱島上有大法院,據說曾關押過路易十六王后。還有圣禮拜堂和古監(jiān)獄。
我們的游船駛入南河道,前面有一座多災多難的橋,那就是第十一座橋圣米歇爾橋(pont saint michel)。圣米歇爾橋建于1857年,為三拱石橋,連接南岸和西岱島。1378年為了便于出入位于西岱島上的皇宮,在此造四拱的拱橋,橋上還建有用作商鋪的房屋。可是1408年這座橋被浮冰撞毀了。1416年又重新造了一座木橋。由于該橋毗鄰圣米歇爾教堂,所以就名為圣米歇爾橋。橋上依舊建了許多房屋,致使木橋不堪重負,后來又被船撞毀了。重修后的木橋又于1549年被洪水沖垮。歷盡劫難后,才于1618年開始用石頭重建,1624年建成。橋上仍然建有店鋪,這些店鋪直到1809年才拆除。1857年又決定重建該橋,把原來的四拱橋改為三拱橋。橋上有寫著“N”的圓型浮雕,據說這N是當時皇帝的手筆。
第十二座橋叫小橋(Petit Pong),也譯為佩蒂特橋。這是一座建于1853年的單拱石橋,那是南岸通往巴黎圣母院的橋。我們的游船通過的時候,巴黎圣母院死一般靜寂,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在祈禱著,但是人們似乎還是聽到了圣母院那沉悶的鍾聲。圣母院的沉寂,并沒有掩蓋此處的熱情和躁動。西岱島的河邊環(huán)島通道上很是熱鬧。有許多很年輕的人們三五成群地在河邊步行道上喝酒玩樂,其中也不乏少數孤獨者,獨自徘徊著。
西岱島是巴黎的發(fā)源地,通入小小的西岱島的橋就有多座。前面的一座叫雙倍橋(Pont au Double),應該是我們要穿過的第十三座橋。該橋是單拱鋼橋。據說在此處建橋的動議始于1515年,當時西岱島上有一家醫(yī)院,為了方便病人進入西堤島,所以民眾強烈要求弗朗西斯一世在塞納河左岸支流建一座小橋。可是民眾的呼聲一直沒有被接納,直到1626年才開始動建,1634年橋建成,總算連通了兩岸。然而,對進入西岱島的人要收過橋費,收費的標準是兩個“derrie”(那是當時貨幣的一種面值),于是就有了雙倍橋這個名字。1709年,橋梁坍塌。直到1847年,才在原地重建。1883年,雙倍橋被一座鑄鐵拱橋所取代。該橋正對著左岸的法蘭西學院。該學院建于1795年,由法蘭西研究院、科學研究院、文學研究院、美術研究院以及倫理和政治學研究院聯合組成。游船過此,雖然看不清楚學院的樣子,但是可以想見,學院的夜正燈火輝煌。學子們正在思考著研究著。
左岸通入西岱島的最后一座橋叫阿舍維舍橋(pont de l'archeveche),也是我們通過的第十四座橋。這座橋建于1828年,為三拱橋。1850年被巴黎市政府收購。雖然該橋高度不夠,影響航運,但是當年政府有法令該橋不能拆掉重建,所以一直保存著。該橋建在西岱島的東南端尾巴上,橋東邊有烈士紀念館。左岸有先賢寺(Le Pantheon),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圣•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后,作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先賢寺的裝飾畫改變了主題,突出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的特性。迄今為止寺中安葬了70多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其中有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居里夫婦和大仲馬等。
左岸通向圣路易島的橋有兩座,一座叫圖爾尼勒橋(pont de la tournelle),是我們通過的第十五座橋。該橋原是中世紀的木橋,1651年木橋被洪水沖走后,1656年重建成石橋。1918年,石橋坍塌,到1928年才重建成現在這個樣子的三拱橋。中間是一個大拱,兩邊各是一個小拱。大拱幾乎跨過整個河面,兩邊小拱各含小許河面。橋上有巴黎的保護神——熱那維阿夫的雕像,那是蘭頓斯基的作品。
通入圣路易島的另一座橋叫蘇麗橋(pont de la sully),那是我們通過的第十六座橋。蘇麗橋以圣路易島東端岬角為中心向兩方伸展,跨越圣路易島。該橋西南段較長,為三拱橋,東北段較短為單拱橋。該橋將亨利四世大街和圣-日爾曼大街連成一體。在19世紀時,該橋分為兩段命名,連接左岸的名叫君士但丁橋,該橋于1827年被洪水沖垮。連接右岸的叫達迷耶特橋,該橋毀于1848年,現在這座橋建成于1877年,把左右兩岸和圣路易島連成一體。
過蘇麗橋西南段,我們看到前面有一座橋,據介紹,那座橋叫奧斯特利茨橋(Pont D’Austerlitz)。該是拿破侖宣揚戰(zhàn)功的又一處建筑。1804年他稱帝后不久,便親自督軍,與俄國沙皇和奧地利皇帝統帥的俄奧聯軍,在奧斯特利茨地區(qū)展開激戰(zhàn),法軍大勝。這是法國人引以為豪的一次歷史性勝利,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就把這座橋命名為奧斯特里茨橋。只可惜我們的游船并沒有繼續(xù)前進而穿過這座橋。游船繞過圣路易島就傍著右岸往回駛。
往回駛的途中,首先穿過蘇麗橋的東北段,然后穿過與圖爾尼勒橋連接的瑪麗橋(Pong Marie),這是第十七座橋?,旣悩驗樗墓皹颍ㄓ诼芬资龝r代,1614年動工建造,然而直到21年后才建成。橋的名字來自于對建橋作出貢獻的柯麗斯托夫﹒瑪麗(Christophe Marie)。該橋的每個橋墩都有一個凹陷的洞,用于安放雕塑。橋南是圣路易島,島上的房子看上去和橋一樣古老,建筑物已經傾斜。著名雕塑家羅丹的女弟子卡彌兒•克羅黛曾在這兒工作,其工作室的墻皮都已脫落。該橋的右岸有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 17世紀初,孚日廣場是高尚生活和休閑娛樂的繁華地帶,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同時這里也是決斗者樂于選擇的地方。據介紹,廣場的6號樓內有維克多•雨果于1832-1848年間居住過的房間。
穿過第十七座橋,我們來到第十八座橋,即路易﹒菲利普橋(pont Louis philippe)。該橋為三拱橋,連接右岸和圣路易島。據介紹,1833年國王路易﹒菲利普為該橋奠基。1848年革命期間該橋被焚毀,1852年以“改革橋”的名字重建,1860年建成。共和國廣場(place de la republique)就在橋的右岸。據說圣路易島是房價最貴的富人區(qū),穿過這座橋就意味著我們就離開富人區(qū)了。
西岱島又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要過的第十九座橋,也就是右岸進入西岱島的阿科爾橋(pont d'arcole),是與雙倍橋相接的橋。該橋為單拱鐵橋。最早在此處建的橋是建于18世紀的步行木橋,那是為了連通西岱島與右岸的需要。1828年改建為單拱懸索橋。據介紹,橋名之所以稱為“阿爾科勒橋”,是為了紀念一個小人物。19世紀30年代巴黎爆發(fā)民眾起義,反對查理十世的專制統治,在此橋附近與國王的軍隊激戰(zhàn)。戰(zhàn)斗中有一個年輕人高舉三色旗奮勇當先,不幸中彈。臨死前,有人問及其姓名,他說:“就叫我阿爾科爾吧”。阿爾科爾是當時工人組織的代號。為永遠紀念這位年輕勇士,巴黎人就將這座橋更名為阿爾科。1854年再次改建為可供車輛通過的新橋。目前的橋梁則建于1995年。巴黎市政廳(hotel de ville)就在右岸橋頭。市政廳與圣母院隔河相望,市政府的官員們時時可聞圣母院的鐘聲,那是警鐘,可以提醒官員廉政為民?;蛟S官員們還會隔河暗向圣母祈禱呢。
圣母院又悄然出現在我們的左側,與小橋相接的圣母院橋(Pont Notre Dame)也悄然而至,她是我們要過的第二十座橋,建成于1914年,為三拱橋。中間一拱是大拱,鋼鐵結構,兩邊的小拱是石橋。巴黎東站(Gare de L’est)就在右岸。
第二十一座橋是交易橋(pont au change),建成于1858年,為七拱橋。那是承接圣米歇爾橋的,其裝飾與圣米歇爾橋基本相同。其實,交易橋是最早將西岱島與右岸連結起來的橋,她原稱“大橋”,與“小橋”相對應。之所以改用現名,那是因為1141年國王路易七世命令將巴黎各處的銀樓、錢莊都遷至該橋附近,該橋成為交易的中心,從此該橋也就改名“交易橋”。
過了交易橋以后,游船再次穿過來時穿過的諸座橋。兩岸燈火輝煌,繁星競相閃耀。尤其是埃菲爾鐵塔穿著彩衣直指蒼穹。而且時時變換顏色,或分上中下三段改變顏色,或者周身同時變色,就像綽約仙子顯現在游人面前。
游船回到了鐵塔腳下,但是沒有停泊,而是繼續(xù)前進。游船穿過第二十二座橋,這座橋叫勒拿橋(Pont D’Lena)。其實這應該是我們穿過的第一座橋,只不過碼頭就在橋下,當時我一點都沒有穿過橋的感覺,而在回來的時候卻清晰地感覺到了。她是連通戰(zhàn)神廣場(Champ de Mars)和特羅卡德羅公園(Jardins du Trocadero)的。公園盡頭有夏悠宮(Palais de chaillot),她與艾菲爾鐵塔建于同一年代,也是為迎接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產物。 夏悠宮分為兩大部分,東邊是法國建筑藝術博物館,歌劇院;西邊是民族博物館,海洋博物館(內有運拿破侖遺體船的模型)(Musee de la Marine)。夏悠宮的正門前有一個半圓形的廣場,廣場上立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法國英雄福熙(Foch)的騎馬雕像。福熙領導法軍從泥濘的戰(zhàn)壕里打敗德軍,但和談的時候卻沒有他發(fā)言的地方。后來還不幸被他言中,德國又引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廣場的平臺下方還有十幾門水炮,噴著水,是蔚為壯觀。
游船繼續(xù)行駛,前面就是游船要穿過的第二十三座橋,叫班-哈凱姆橋(pont de bir-hakeim)。該橋所在處原有建于1878年的巴溪橋,為了迎接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需要開始改建成公路鐵路兩用橋,1949年為紀念1942年自由法國部隊在利比亞沙漠取得的大捷而改名為班-哈凱姆橋。橋分兩層,下層為公路橋,公路橋上架起鐵路橋。橋頭立有銅雕像,那是英雄跨馬像。過橋,河心有一天鵝林蔭道(Allee des Cygnes), 我叫它為天鵝洲,綠樹成蔭。我想這天鵝洲應該不是天然的小島,而是人工造就的。
游船繼續(xù)傍右岸行駛,向前穿過第二十四座橋。這第二十四座橋叫格勒內勒橋(Pont de Grenelle)。這是一座鋼結構橋,那是1966年建的,原來這里有一座19世紀建的老橋。橋下天鵝洲的洲頭立有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面向西南而立,看上去與紐約的自由女神像一模一樣,神態(tài)逼真。據說這是紐約市政府于1885年送給巴黎的,是紐約自由女神之姊妹像,大小只有紐約的五分之一,可以稱其為自由女神之妹。
繞過自由女神像,游船駛回到出發(fā)的碼頭,我們夜游塞納河的行程也就結束了,然而夜游的余味卻長留在腦海。
巴黎塞納河文章:歲月流逝,我心依然——塞納河上的米拉波橋
2010年8月,我們在法國逗留了一個月。在巴黎,我和老伴就住在女婿的姐姐家;塞納河就從她家的窗前款款流過。每天清晨,我總是不等盥洗就站在窗前一邊呼吸著“巴黎的空氣”,一邊欣賞著塞納河沐浴在晨光中的景致。睡夢里的巴黎似乎還沒完全醒來。清新的晨飔輕輕地撫弄著窗外梧桐翠綠的葉子。不遠處的教堂在晨嵐中透出幾許神秘的韻致,不時傳來一陣悠揚的鐘聲……“上帝又賜予了我一個美麗的早晨,”我不由得兀自說道。一早一晚,尤其是在傍晚時分,在落日的余暉里,塞納河上浮光耀金,景色迷人。這時你可以看見,一撥一撥,三五成群的巴黎人悠然而至。他們或徜徉于河畔;或在河邊鋪開毯子,將他們隨身帶來的葡萄酒和各種點心擺開來,然后席地而坐,然后便打開了話匣子;法國人聚到一起喜歡聊天,他們就是喜歡聊天。他們一邊喝著酒一邊聊,波光瀲滟的河水從他們身旁潺潺流過,仿佛也在喃喃絮語著……法國人似乎總是這樣,不慌不忙,不緊不慢地品味著生活;他們給我的印象總是那樣優(yōu)哉游哉。當然,生活中誰都難免會遇到一些麻煩。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我發(fā)現法國人他們平常即便是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情,也頂多是聳聳肩,說一句:C’est la vie .(這就是生活)。
在巴黎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團,一撥一撥,成群結隊,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是的,巴黎的確值得一游。海明威說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只是幾乎所有的旅游團,他們大都瞄著巴黎的那些著名景點,直奔主題,趨之如騖。這也難怪,他們大多數人由于都是隨旅游團而去,身不由己,掌握不了主動權。因此只能按照事先的安排,走馬觀花地看看那些眾所周知的著名景點,乘游艇匆匆瀏覽一下塞納河兩岸的風光了。在巴黎,要看的名勝和人文古跡,實在是太多了。如果你是自助旅行,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能夠自行掌握時間,有興趣的話,你除了在塞納河上乘游艇觀光之外,還可以在兩岸的街區(qū)逛一逛,走一走。
塞納河把巴黎分成兩個區(qū)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左岸和右岸。河之北為右岸,河之南為左岸。塞納河的右岸凝聚著奢華宏大的文化象征:香榭麗舍大道、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等等(是旅游團的重點指向);左岸則代表著卓爾不群的精神指標:羅丹博物館、克呂尼館、MK2藝術院線等等。旅游團導游總是這樣概括:“右岸到處是銀行,左岸到處是咖啡館。“如果你有時間,不妨在左岸找個咖啡館坐坐。”據說,在左岸,你隨便走進一家咖啡館,一不留神就會坐在海明威坐過的椅子上、薩特寫作的燈下,或靠在畢加索發(fā)過呆的窗口旁。左岸的咖啡館是藝術家的精神家園,左岸的咖啡刺激了人的靈感,活躍了人的思維。左岸把咖啡和文學、藝術結合在了一起,把咖啡和創(chuàng)造、個性聯系在了一起。當然,在巴黎到處都有咖啡館,但是正如所有巴黎人都認同的一句話:“左岸的人們在咖啡館談藝術,其它地方的人們是在咖啡館談咖啡。”在某種程度上說,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本身就是一筆輝煌的世界文化遺產。
其實徜徉于塞納河兩岸是比較便捷的。塞納河流經巴黎市區(qū)13公里,河上橫亙著36座橋。它們陸續(xù)建于不同時期。橋的建造風格以及用材各異,或古典、華麗、凝重,或現代、簡約、輕靈。無論是在橋上漫步,還是乘舟在橋下穿行,都能感受其所折射的一種無與倫比的巴黎風格——古典、優(yōu)雅、時尚與浪漫。其中已經被列為歷史古跡的有三座,它們是新橋、瑪力橋和王橋。在人們眼里,巴黎塞納河上的橋已經不是連接左岸和右岸的交通樞紐,而是歷史給后人留下的件件鬼斧神工的藝術作品,記載、傳承厚重的巴黎歷史沉 淀、揭示巴黎特有的人文精神。而我下面要說的是一座叫做米拉波的橋。
米拉波橋是19世紀末金屬建筑物的代表,因法國大詩人阿波利奈爾愛情破裂,寫了一首題為《米拉波橋》的詩,而使這座橋名聲大振。這首詩不僅成為法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代表作品,還被永久刻在了米拉波橋橋頭。并被載入世界文學史冊。這首名詩在法國還收入學生課本,就像唐詩名篇那樣。幾乎人人會背,家喻戶曉。
紀堯姆•阿波利奈生于1880年,母親是波蘭貴族。阿波利奈爾是他母親和一個意大利軍官的私生子。孩童時代,他住在位于維伊奈的母親家豪華的房子里,生活優(yōu)越,極盡奢華。后來母親把他帶到法國上學。1895年到巴黎后卻陷入困頓。為了生存,他當過銀行小職員、書店小伙計、家庭教師、記者。后步入文壇,很快嶄露頭角。成為一位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詩人;一位 20世紀初巴黎前衛(wèi)藝術群體的軸心人物。阿波利奈爾畢竟是個天造之才。正是他“發(fā)現”了立體派、未來派等歐洲現代藝術流派。因此他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文藝運動先驅之一。
阿波利奈爾1911年發(fā)表第一部詩集《動物小唱》,兩年后發(fā)表代表作《醇酒集》。這部詩集包括他1898--1913年創(chuàng)作的詩篇,題材廣泛,風格獨特,含有潛意識成分。1913年發(fā)表了未來主義宣言《未來主義的反傳統》,主張詩的革新與現代化。后來的詩集《美好的文字》,進一步拋棄傳統的詩歌形式,其中有不少是將詩句構成圖案的立體詩。這種立體詩對后來的詩歌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除詩歌創(chuàng)作外,還寫劇本、小說和文藝評論。劇作《蒂雷西亞的乳房》被視為超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阿波利奈爾極有天分,對美非常敏感,他是自波特萊爾開創(chuàng)的新詩運動以來極富才華的繼承者之一,同時他對造型藝術的持久興趣和對形狀、色彩的天生感受力,以及加上詩人的異稟,造成他能較別人更快地對新藝術價值作出判斷。后來他與畢加索相識,并成為好友。而當時畢加索的“立體派”藝術還處在探索階段,印象派依然統治著法國畫壇。1907年,畢加索創(chuàng)作了大型油畫《亞威農少女》(現藏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幅顛覆了以往的藝術方法的立體主義經典畫作。可以說,沒有它,也就不會誕生后來的立體主義。所以,人們往往稱它為現代藝術發(fā)展的里程碑。然而,當時它卻遭到藝術界的一片斥責和謾罵。畢加索的這次大膽創(chuàng)舉給他帶來了空前的孤獨。連他的許多朋友也異口同聲地責難,有的說:“我們總有一天會看到畢加索吊死在他那幅大油畫的后面。”然而,詩人阿波利奈爾卻力排眾議,他不斷撰寫富有洞察力的藝術評論,對剛剛出現的“立體派”藝術進行推介,為之鼓與呼。使畢加索等畫家名噪一時。他在《立體派畫家》一書中寫道:“畢加索過去是第一種類型的藝術家。他在轉變?yōu)榈诙N藝術家時所經歷的過程,可以說是一種曠古奇聞。”后來,事實證明,立體主義成為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史上最有意義的一次革命,同時在繼續(xù)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的各個方面。
1907年阿波利奈爾在巴黎的畫展上認識了一位學繪畫的姑娘瑪麗•洛朗桑。兩人一見鐘情。阿波利奈爾把她比作莎樂美,并狂熱地愛上了她。阿波利奈爾相貌英俊,性格落拓不羈,談吐舉止幽默可愛,加之他博學多才,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無所不知。他無論走到哪里都十分討人喜歡。瑪麗•洛朗桑也為之傾倒。之后兩人開始同居。在他們這份浪漫的情人關系中,雙方都給對方帶來了心靈的慰藉和藝術上的啟迪。瑪麗•洛朗桑1883年出生,她是個私生女,從小由母親單獨撫養(yǎng),直到她22歲時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親是誰,那時她父親已去世8年。對孤獨與失落的深刻體驗促使他們走向了創(chuàng)作。1908年她的畫作《一群藝術家》在阿波利奈爾的朋友幫助下第一次被出售。作品主要刻畫了她和阿波利奈爾、畢加索和他的情人費爾南特的肖像。畫作表達了這一時期瑪麗•洛朗桑的生活和內心重心,即對藝術追求的無限渴望。這次作品的出售,確立了她在巴黎藝術圈中的畫家地位?,旣?bull;洛朗桑猶如一顆新星一夜之間升起在巴黎藝術界的上空。阿波利奈爾稱她“就像莎樂美一樣,使藝術得到了光輝的洗禮”隨之,她與法國著名藝術商人保爾•羅桑伯格簽署了一份長期合同(這份合同一直持續(xù)到1940年,保爾•羅桑伯格同時也是畢加索、勃拉克等人的代理商),合同規(guī)定將定期展出她的作品。在阿波利奈爾的傾情扶掖和竭力推崇下,瑪麗•洛朗桑逐漸成為法國立體派著名畫家。但漸漸兩人在情感上也出現了一些裂痕。而最終導致他們愛情破裂的原因應該還是與阿波利奈爾被卷入的那起盧浮宮《蒙娜麗莎》失竊案有關。以當時的道德觀,與警方和法庭的“牽扯”是很難洗刷的污點,洛朗森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兩人原本就存在的某些感情裂痕變得無法彌合,于是最終走向決裂。
盧浮宮《蒙娜麗莎》失竊案,也就后人說起阿波利奈爾時,常常提到的那起著名的“雕像事件”。正是這起讓他蒙受恥辱的事件,使他突然跌入人生低谷,從此變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事件的經過是這樣:
1911年8月的一天清晨,阿波利奈爾家響起急促的敲門聲。進來的是警察,亮出證件后,緊接著就是搜查、逮捕。罪名是窩藏罪犯,合謀偷竊,阿波利奈爾被直接送進郊區(qū)的一所監(jiān)獄。日后,這位詩人寫道:我覺得從此進入一個處于地球外的地方,我將在那里消亡。
《蒙娜麗莎》在羅浮宮失竊。實際上一個叫皮耶雷的小偷的惡作劇,當時他帶著一件從羅浮宮偷來的雕塑來到報社,他嘲笑羅浮宮保衛(wèi)的低能,并聲稱知道《蒙娜麗莎》的下落。這條消息被刊登在第二天報紙的頭條,把畢加索的好友、著名詩人阿波利奈爾嚇了一跳,因為他和畢加索曾經向皮耶雷購買過幾件從羅浮宮盜出的雕塑。阿波利奈爾當即找到畢加索,兩人決定將贓物丟進塞納河中。于是兩人將那幾件雕塑裝進箱子,鬼鬼祟祟地來到塞納河邊,由于河邊的人多,他們一直找不到棄贓的時機。于是又回到畢加索的住處。第二天,阿波利奈爾把贓物交給一家報社,希望報社在不透露他的姓名的情況下,將這些雕塑還給羅浮宮。報社在收下贓物之后立刻食言,把這件事作為報紙頭條刊了出來。阿波利奈爾自然也被警察逮捕。
巴黎警察局抓到阿波利奈爾之后如獲至寶,《蒙娜麗莎》失竊案到現在依然找不到任何線索,而小偷皮耶雷逃出巴黎之后,一直寫信給報社聲稱名畫就是自己偷的。警察局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決定拿阿波利奈爾當擋箭牌。他們對外宣布:皮耶雷和詩人阿波利奈爾是某個國際文物盜竊集團的骨干,而《蒙娜麗莎》的失竊正是該盜竊集團的杰作。阿波利奈爾頓時傻了,他感到自己陷入了一個難以自拔的深淵。他想如果畢加索站出來幫他說上兩句話,證明他和小偷皮耶雷之間沒有什么瓜葛,他就能洗刷冤情了??僧敭吋铀鞅粠У綄徲嵤业臅r候,卻一口咬定他不認識眼前這位詩人。他這一冰冷刺骨的“指認”像子彈一樣擊碎了阿波利奈爾的心,詩人絕望地哭泣起來。但不久警方便找到了更明確的線索,從而推翻了對阿波利奈爾的懷疑,將他釋放。阿波利奈爾出獄以后,離開了原來的朋友圈。從此絕口不提他和畢加索的友情。
1913年,瑪麗•洛朗桑與阿波利奈爾結束了保持著六年情人關系。之后與德國男爵奧托•馮•瓦特根認識,一年后她嫁給了他。
世事難料,人性多變,人心難測。人的一生總是存在著一些變數,和不確定的因素……有人認為阿波利奈爾這位世界著名“私生子作家“其身世充滿“黑色幽默”。可他那短暫而命乖運蹇的一生,卻讓我怎么也感覺不出什么幽默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阿波利奈爾從軍,申請加入法國籍。而對于他的這一舉動,有的傳記作家說他這是要證明他對法國的熱愛;朋友們則認為,這是他內心深處抹不去在巴黎坐牢的陰影,要用三色旗的榮譽去忘掉戴手銬的恥辱。而我覺得,他在愛情上遭受的打擊對他來說應該更加沉重;也許他還想通過把自己置身于殘酷的戰(zhàn)爭中來麻痹自己那顆遭受了愛情重創(chuàng)的心靈。因為沒有那次分手他也就不會寫出那首廣為人知的《米拉波橋》。
1916年他在前線頭部受重傷,做了開顱手術,轉移到后方醫(yī)療。1918年和一位法國女子結婚,他的健康在日益好轉,但這種感覺后來證明只是曇花一現。他那嚴重的傷勢降低了他的生命力。同年秋天,他就做了隨著停戰(zhàn)而來的西班牙流感的犧牲品。時年38歲。據畢加索回憶,就在阿波利奈爾去世的當天,巴黎街頭彩旗招展,游行的群眾高呼著絞死德皇的口號。 當時畢加索正沿著利佛利大街散步,當他擠過人群時,一個戰(zhàn)爭造成的寡婦所戴的皺綢面紗飄在他的臉上,裹住了他的頭,使他眼前頓時一片漆黑。他覺得這是個不詳的預兆,回到家,電話里就傳來了阿波利奈爾方才去世的噩耗。他從一戰(zhàn)的炮火中撿回一條命,最終卻沒能逃過流感這樣一個小小微生物的魔爪。正如他在《醇酒集》所預示的:你喝著這燒酒╱燙得像你的生命╱你喝你的生命╱像喝烈酒一瓶╱這瓶燒酒最終碎裂無聲音。在他去世兩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而隨著他的離世,法國的現代主義黃金時代也宣告結束。
“人的生命有時是很奇妙的,我們不知道在整個生命進程中哪一段旅程是最有價值的和值得珍惜的。我們事先都無法知道,只有在生命最后時刻才會了解。”所謂失去了的東西才覺得它的可貴。無論是當年畢加索對朋友的背叛,還是瑪麗•洛朗桑對愛情的背叛,后來的情況似乎都說明了這個問題:五十年后,《巴黎新聞》記者采訪畢加索時,提到當年盧浮宮一案,他對記者直認不諱,對那時的表現感到不折不扣的羞恥。1929年,他為已經去世了10年的阿波利奈爾立了一塊墓碑。瑪麗•洛朗桑當時聽到阿波利奈爾的死訊后痛不欲生,幾乎發(fā)瘋。1956年去世時,她在遺囑中要求將阿波利奈爾的情書放在胸口一起下葬。
命運有時就是這樣作弄人。如果說當年畢加索在關鍵時刻對朋友的背叛令人心寒。那么,詩人的愛情悲劇就不能不叫人惋嘆了。按理說兩個人相同的出身使他們同病相憐;對藝術的熱愛,又使他們志同道合。然而,他們最終還是分道揚鑣。當初的羅曼蒂克全都化作虛無,留給他們的只是一杯不堪下咽的苦酒。正所謂:有時命運把兩個戀人拉到一起,只是為了把他們分開。這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個悖謬。
《米拉波橋》正是詩人在那次愛情破裂之后心靈遭受重創(chuàng)的產物。全詩結構整齊、音韻和諧、意象流動,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使本詩迻譯難度較大。國內正式發(fā)表的譯文就多達十余種。其中不乏大家。如戴望舒、聞家駟(聞一多胞弟)、鄭克魯等。其中以詩人戴望舒的譯文最早,它發(fā)表于1944年11月25日香港《大眾周報》4卷8期。我一向認為詩是不可譯的,因為詩一經翻譯,就失去它本來的韻味。這正如將李白的詩譯成外文,外國人還能讀出我們從中讀到的那種韻味嗎?但是為了吸收外國文學精華,翻譯家們還得殫精竭慮,試圖譯出最接近作品的意旨和韻味來。我在瀏覽了本詩多個版本的譯文之后,又吟詠再三,仍覺意猶未盡?,F根據自己的閱讀和理解,不揣淺陋,也作一次試譯。
《米拉波橋》法文原詩:
LE PONT MIRABEAU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Et nos amours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Tandis que sous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L’amour s’en va
Comme la vie est lente
Et comme l’Espérance est violent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Ni temps passé
Ni les amours reviennent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米拉波橋
塞納河在米拉波橋下流淌
我們的愛情
還須追憶嗎
歡樂總在痛苦之后
讓黑夜降臨,讓鐘聲敲響
時光流逝,我心依然
手拉著手面對著面,我們依戀著
在我們胳膊的橋梁下
永恒的凝視越過倦怠的波浪
讓黑夜降臨,讓鐘聲敲響
時光流逝,我心依然
那消逝的愛情就像這流水
愛情消逝了
生命多么滯緩
希望多么熱切
讓黑夜降臨,讓鐘聲敲響
時光流逝,我心依然
日子一天天一周周地過去
不論是時間
不論是愛情都一去不復返
塞納河在米拉波橋下流淌
讓黑夜降臨,讓鐘聲敲響
時光流逝,我心依然
巴黎塞納河文章:親近最美塞納河____歐陸采風之八
一年前的五月,在中法建交50周年活動演講時感言:讀法國近現代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史的書籍,讓我豐富了對人類社會政治演進規(guī)律的思考。讀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圣西門、傅立葉、薩特等人的著作,讓我加深了對思想進步對人類社會進步作用的認識。讀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喬治•桑、福樓拜、小仲馬、莫泊桑、羅曼•羅蘭等人的著作,讓我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作為喜愛文學旅游攝影,關注世界人文歷史的筆者,此刻置身法國,與敬愛的頗有同感。
美國著名旅游學家麥金托什說:旅游是知識之路。我們正走在廣博浩瀚學無止境旅途中。法蘭西有著光輝燦爛人文歷史。列舉的這些巨匠皆是喝塞納河水長大的,即便莎士比亞、梵高這些旅居者也親近著塞納河成長。從某種意義解釋,是塞納河撫育了享譽世界一大批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底蘊醇厚塞納河畔是孵化大家巨匠名副其實之搖籃。而今我們來到巴黎,最渴望就是撲進醇美塞納河懷抱中,追尋大師們那涅槃浪跡.....
塞納河是法國北部的一條大河,全長780公里,包括支流在內流域總面積為78,700平方公里;她是歐洲極具歷史意義大河之一。塞納河以泉水為源,高盧人傳說:山洞中出一位名塞納降水女神而得名。塞納河從盆地東南流向西北,流速減緩蜿蜒伸展,穿過巴黎市中心,巴黎因塞納河而繁榮發(fā)展,因而稱為母親河。沿河十多公里形成石砌碼頭或寬闊堤岸,三十余座精美橋梁橫跨兩岸,高樓大廈兩岸鱗次櫛比,倒影水中景色頗為綺麗壯觀。塞納河歷史厚重感空前絕后,無數法國歷史上重要人物,對塞納河改造和巴黎城市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魅力無限塞納河,今日我們終于依偎妳懷抱中,兩岸梧桐樹微風中輕輕招手,嫵媚歡迎世界各種膚色游客乘船觀光。富麗堂皇高矮適中建筑群仿佛列隊接受莊嚴檢閱。北岸大小皇宮,南岸大學區(qū),河西埃菲爾鐵塔,河東段城島巴黎圣母院,對面雄偉市政廳,皆以個性鮮明建筑風格,呈現出不同凡響藝術魅力。游船劃著弧線美妙轉彎,游人不禁互相提醒著:快往那瞧,岸邊半島上矗立一座舉著火炬自由女神像,與紐約那座一模一樣啊!廣播解說隨之傳來:紐約那座是法國民眾送給美國民眾的禮物。巴黎這座明顯小巧玲瓏更具傳奇啊!人們由衷感嘆。河中偶現歷史遺存古老水閘,巨大鐵門嚴絲合縫,至今開合仍以手工操作,這使人們即沉思在滄桑久遠歲月中。
天氣晴朗暢游塞納河,最應飽賞是巴黎建筑師獨具匠心架設兩岸那三十六座各具特色橋粱;仰頭細觀名橋薈萃近在只咫,每橋造型風格迥異,極壯觀是金碧輝煌亞歷山大三世橋,筆者充分抓拍發(fā)在組圖顯著位置了。此橋以獨一無二鋼結構橋拱,將香榭麗舍大街和榮軍院廣場牽手相連,而且橋直通拿破侖墓。大橋兩端四只橋頭柱上鍍金雕像,由振翅欲翔小愛神擎托,造型華麗光彩奪目。夜幕降臨,眾人還特意到此橋上拍攝夜景,這讓吾不由想起海河上那北安橋、大光明橋,簡直如出一轍啊!嗷,百年多前那兒正是法國租借地,津灣廣場彰顯著典型法式建筑風格。塞納河十七世紀前建的橋為:瑪力橋、王橋與新橋。至今已三百多年歷史,見證著巴黎滄桑繁榮。
看了“巴黎塞納河文章”的人還看了:
2.關于法國的散文
5.埃菲爾鐵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