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xué)習(xí)啦 > 在線閱讀 > 散文欣賞 > 散文 >

關(guān)于有關(guān)秧歌的長篇散文5篇

時間: 美怡21215 分享

  關(guān)東秧歌,由來已久。早在4000多年前,遼西牛河梁曾經(jīng)有一個女神廟,在女神廟中供奉著女神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挠嘘P(guān)秧歌的長篇散文,供大家欣賞。

  有關(guān)秧歌的長篇散文:秧歌情思

  過年扭大秧歌,是關(guān)東大地的一大民間風(fēng)俗。20世紀80年代,每逢佳節(jié)歡慶之日,尤其是新春佳節(jié)之際,城鎮(zhèn)、鄉(xiāng)村,萬人空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身穿五彩服飾,手持一把扇子和一塊手帕,腰間扎一條或紅或綠的彩帶,腳踩高蹺,在眾人的簇擁下,走上街頭,扭將起來,加入大秧歌隊列的男男女女,無拘無束的“浪著”、“逗著”、“戲著”、“耍著”。扭大秧歌的人們越扭越熱烈,越扭越歡快,越扭越狂放,有一種狂放不羈的生命自由精神。那歡快的、熱烈的場面給節(jié)日平添了許多樂趣。

  關(guān)東秧歌,由來已久。早在4000多年前,遼西牛河梁曾經(jīng)有一個女神廟,在女神廟中供奉著女神像。圍繞婦神像的還有一個巨大的廣場,是祭祀女神用的,這個女神廟的巨大廣場就是用來跳舞的。

  唐宋時期,國力幾度強盛和封建城市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歌舞表演藝術(shù)的空前繁華,其中最顯著的標志便是歌舞表演藝術(shù)水平的提高和職業(yè)藝人隊伍的壯大,有力地推動了民間歌舞由自娛性、群眾性向表演性、職業(yè)性發(fā)展轉(zhuǎn)化的,從而產(chǎn)生了由宮廷到民間,由都市到鄉(xiāng)村,文藝舞臺皆由歌舞表演藝術(shù)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局面。從史籍中記載的宋代民間舞隊情況來看,當(dāng)時在新年、元宵燈節(jié)、清明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場合所表演的《劃旱船》、《踏蹺》、《村田樂》等節(jié)目,至今仍是漢族城鎮(zhèn)、鄉(xiāng)村“走會”活動里常見的基本內(nèi)容。

  關(guān)東大秧歌的歌詞,都是謳歌關(guān)東民風(fēng)的歌謠,如:“一元復(fù)始萬象興,慶賀新春賞花燈。二儀呈祥福祿增,燈節(jié)焰花飛滿城。三羊開泰洪福至,前村后鎮(zhèn)鞭炮鳴。四季平安家家樂。豐衣足食喜盈盈,五福臨門生活美,海安河清響歌聲。六合同春普天慶,恭賀民眾享安寧。七星高照年景好,禽畜興旺稻谷豐。八節(jié)康泰萬民福,二十節(jié)氣人太平。九州升平人和睦,國泰民安天下寧。十全十美國運興,萬里江山彩霞紅。(《十字令》)。

  還有一些流傳于民間的秧歌詞,緊扣民情,而且隱喻,譏諷時弊,如:《煞公詞》,就是一些走南闖北的民間藝人,即興編詞,隨機演唱的。歌詞是:

  走街串巷唱民風(fēng),佳節(jié)秧歌頌太平。

  五湖四海萬民樂,東西南北慶安寧。

  秧歌隊里有唐僧,師徒西天去取經(jīng)。

  勸人行善莫作惡,天網(wǎng)恢恢不留情。

  騎馬坐轎是燈官,頭戴烏紗是皇差。

  當(dāng)官不為民辦事,貪贓枉法混吃穿。

  鐵面無私是包公,三口銅鍘亮锃锃。

  貪官污吏喝民血,早晚難免遭報應(yīng)。

  如今,扭大秧歌,是人們精神的一種灑脫,一種進步,一種回歸。當(dāng)人們走進大秧歌的行列的時候,便忘卻了被生計問題纏繞壓抑的困惑,便自覺不自覺的實現(xiàn)了一種對現(xiàn)實的灑脫,當(dāng)人們在大秧歌的行列中,歡樂地、盡情地、忘我地舞蹈著的時候,仿佛離開了生活的大地而飄飄欲仙,是那樣的輕松、暢快和愉悅。

  現(xiàn)在看來,扭大秧歌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也不局限與過年、過節(jié)了。它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調(diào)味品”。

  不論是在城市,或是在鄉(xiāng)村,每天早晨或晚上,在廣場,在社區(qū),在場院等一些公共娛樂場所,您都能看到扭秧歌的“長龍”隊伍,那真是:

  喇叭聲聲響連天,關(guān)東秧歌扭得歡。

  升平歌舞歌頌黨,小康日子比蜜甜。

  有關(guān)秧歌的長篇散文:生生不息話秧歌散文

  今天,電視、電腦無孔不入,它們的勢力擴張到了每一個角落,差不多像糧食、水和空氣一樣,成了人們的生活必須品。而其他的表演藝術(shù)、舞臺藝術(shù)、民間藝術(shù),都受到了它的強力沖擊,活動的舞臺越來越小,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盡管人們也在不斷舉辦這個藝術(shù)節(jié),那個文化節(jié),這個匯演那個匯演,企圖使其復(fù)興,但終歸挽救不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命運。但有一門藝術(shù)卻如日中天、方興未艾,大有燎原之勢,那就是秧歌。只要是節(jié)慶的日子,就都可以看到歡快活潑的秧歌表演。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秧歌也成了一種不可缺少的藝術(shù)。每當(dāng)夜幕降臨,在公園里,在廣場上,在大街上,到處都可看到扭秧歌的隊伍。每當(dāng)我看到秧歌隊伍,就把我的思緒帶回了童年,帶回了我那貧窮的小山村。

  在我們那個小山村里,幾乎常年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娛樂活動,就是扭秧歌了。但扭秧歌并不是總有,只有到了年關(guān)才能看到。所以我們盼年,除了盼穿新衣、包餃子、放鞭炮之外,就是盼秧歌了。到了年關(guān),十里八村就都組織起了秧歌隊伍,你到我這個村來演,我到你那個村去演,你來我往,一直要持續(xù)到正月十五。秧歌里嗩吶,是最霸道的一種樂器,只要它一響起來,就會響遍全村,那就是海報,那就是通知,人們就會紛紛從家門走出來,站在路邊,饒有興趣地看這一年到頭才能看上一次的秧歌表演。

  在鑼鼓聲聲、嗩吶陣陣中,一隊穿著花花綠綠綾羅綢緞的秧歌隊伍,像長龍一樣在鄉(xiāng)村雪路上舞動著。男隊員瀟灑、活潑,女隊員嫵媚、艷麗。伴隨由嗩吶、鑼鼓組成的秧歌調(diào),秧歌隊員們一手舞彩綢一手搖彩扇,進兩步退一步,左一擺右一扭。扭到興奮時,隊員們有的擠眉弄眼,情態(tài)夸張,有的聳肩弓背,步履蜿蜒,有的搖搖擺擺,羞羞答答,天寒地凍里扭出了東北人特有的渾厚風(fēng)韻,豪放風(fēng)格,淳樸風(fēng)情,異樣姿態(tài)容納了多彩內(nèi)涵?;鸨瑲夥障?,路兩側(cè)擠滿了男男一女女、老老少少,喜氣洋洋中品頭論足,目不暇接中你擁我擠。個子高的還好說,個子矮的只好踮著腳看,有的干脆爬到路旁的圍墻或柴禾垛上居高臨下欣賞,看得出了神,看得著了迷,如癡如醉,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孩子們則興高采烈地尾隨著秧歌隊從村子的東頭跟到村西頭,雀躍著,嘻鬧著,奔跑著,有的干脆跟著模仿去扭去跳……

  秧歌調(diào)在吹奏,在飄蕩;秧歌隊在行走,在舞蹈。喜慶的氣氛籠罩著寒冷的冬日,彌漫在鄉(xiāng)村的上空,久久不散,仿佛春天已經(jīng)提前到來。

  在秧歌隊伍里,還有各種節(jié)目穿插在里面。當(dāng)跑旱船扭過來時,村民們就會歡呼起來。所謂跑旱船,就是用紙糊一個船形,船中間站一個人,多為女性,手扶船兩邊,邊走邊扭。我至今也不明白,村民們?yōu)槭裁磳ε芎荡敲锤信d趣,他們甚至把看秧歌就直接說成是看跑旱船。每當(dāng)秧歌進村時,人們就會攜妻帶子,招呼左鄰右舍:“跑旱船的來了,走哇,去看跑旱船去?!贝送膺€有跑驢的。也是用紙糊一個驢的樣子,中間也同樣站著一個女性,意思是騎在驢上。所以不同的是前面還有一個牽驢的。這兩個人,往往是一對情一人或戀人,在表演中,還做一些挑一逗性的動作,但發(fā)乎情止乎禮,動作并不過分。其中也有扮演《西游記》中師徒四人的,也有扮白娘子的,也有扮小丑的……但對我們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則是踩高蹺。每當(dāng)高蹺走過來,就會被孩子們簇擁著,跟著往前走,一直送出村為止。隨后我們也模仿高蹺的樣子,用樹杈做成高蹺,踩在上面,在村里走來走去,有時上學(xué)也踩著去。

  秧歌隊偶爾也有舞獅子的,但不很多。在我的記憶中只有一次。那一次,秧歌隊在村里舞著舞著,忽然向生產(chǎn)隊的場院舞去。人們在后面呼一呼拉拉地跟著。到了場院才知道有舞獅子。由于農(nóng)村道路不平整,不能在路上舞,場院相對平整些,所以選擇了這里。只見一頭大獅子和一頭小獅子跑進場院,歡快地舞動起來。有一武士打扮的人手持彩球,逗引著獅子。你看那獅子一會兒搔一癢,一會兒抖一毛一,一會兒打滾,動作流暢可愛。演到最后,大獅子和小獅子都站起來亮相。引來一片歡呼之一聲。

  從秧歌的“秧”字來看,這項活動應(yīng)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guān)。所記載,在很久以前,農(nóng)民為了祈獲豐收,每當(dāng)春天到來,都要在田間地頭舉行祭祀農(nóng)神的活動,祈盼新的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祭神活動中,逐漸吸收武術(shù)、雜技、戲曲等門類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發(fā)展成一門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在民間生生不息,上千年來一經(jīng)久不衰。

  不過現(xiàn)在農(nóng)村這種活動已經(jīng)不多見了,卻在城里漫延開來,成為人們一種喜聞樂見民間表演形式。但內(nèi)容已簡化了許多,除了娛樂之外,還有了健身功能。只有這種形式,沒有被電腦電視沖垮,仍以其特有的形式,活躍在人們中間。

  有關(guān)秧歌的長篇散文:鼓韻悠悠秧歌情

  六時許,在鏗鏘的鑼鼓聲中,東豐縣老年秧歌隊似巨龍般在廣場上翩翩起舞,凌空而來。走在最前面的是“秧歌頭”,武丑打扮,手持大扇子服飾別具特色,彩色的秧歌服外邊披著一襲玫紫色鑲邊的金絲絨披風(fēng)。她踏著鼓點,動作協(xié)調(diào),一招一式,透出特有的美感,后面的隊員以她為核心,變換隊形,扭什么樣式都跟著她的感覺行進。她們身著色彩各異的綢裝,排著整齊的隊型,踏著鼓點,有條不紊地扭著,跳著,浪著,一會兒舉起彩扇,當(dāng)頭揮舞,立刻,眼前翻動著粉紅的朵朵祥云,在夜色和霓虹下不斷幻化;一會兒舉起綢帕,前后旋轉(zhuǎn),配合默契,揮灑自如,登時,朵朵鮮花盛開,如櫻花燦爛。隊伍的最后頭是弄一根紅頭繩把頭發(fā)扎成豎起來的小辮兒,把臉一邊涂上一個紅桃A,眼帶墨鏡,身穿紅綢襖,腰系綢裙,手持折扇,隨著鼓點扭著十字步,一走一退的小老頭,二傻子一般的風(fēng)趣幽默滑稽,讓人捧腹大笑。緊接著一隊挨一隊,一伙接一伙,一串連一串裝扮華麗的秧歌隊踏著高亢的嗩吶,踩著歡快的鼓點,扭著浪不丟的腰肢,花枝招展,五光十色,無拘無束,盡情發(fā)揮,走、搖、顫、跳、騰、挪、抖、閃,令人眼花繚亂,九支秧歌隊各有各的扭法、各有各的招式、各有各的的彩妝,他們將古裝盛妝與現(xiàn)代時髦服飾巧妙融合,或扮成小丑,那滑稽的忸怩作態(tài)逗你開懷大笑,樂癲不已;或男扮女裝,女的盡顯一握的柳腰,嬌滴滴美若天仙,顫微微眼波流動,男的充滿滑稽,臉蛋擦得油光錚亮,打情罵俏,粘粘乎乎,暗送秋波,令你過目不忘,忍俊不禁,驚艷稱奇。

  他們所吹奏的樂曲不只是傳統(tǒng)的秧歌調(diào),還將流行歌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悠揚、舒緩、歡快、激越,形式融戲曲、舞蹈、表演于一身,扭、逗、浪、俏、哏,粗獷、奔放、熱情、火辣、歡快、詼諧幽默,將東北人民熱情質(zhì)樸、剛?cè)岵男愿裉卣鞅憩F(xiàn)得淋漓盡致。欣賞的人們在相互品評、嘖嘖稱道的同時,也不自覺的翩翩起舞,沉迷其中。他們享受的不僅僅是一種感官藝術(shù),更是一種百姓情結(jié)的完全釋放。

  他們是來自于各行各業(yè)的普通市民,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他們熱愛生活,他們享受人生,他們在自娛自樂中把東北大秧歌這種大眾化的娛樂賦予了傳承和創(chuàng)新,將東北人的熱情質(zhì)樸、粗獷豪放的性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成為了東北人民長期以往積累下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廣袤的黑土地,純樸而豪放的大秧歌風(fēng)情,是東北人現(xiàn)實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惟妙惟肖的再現(xiàn),是永遠的也描繪不完的和諧、美好的生活畫卷。

  夏天閑時就盼著落一場大雨,不要長。突然就潑了下來最好。先是黑云壓城,晝夜難分,接著一道閃電一個炸雷,雨就不要錢的潑了下來。當(dāng)然最好不要起風(fēng),就是雨直直的垂落,不斷的。半個小時后,雨又莫名其妙的晴了。這時雨后的街上便出現(xiàn)了小販的叫賣聲,西瓜,桃子,甜瓜,都結(jié)了雨水的緣。而我最希望出現(xiàn)的則是推著老式自行車,車后架著兩個條筐的賣葚子的人。掀開遮雨的塑料布,清白色的葚子露了出來,買之前當(dāng)然要先嘗嘗。嗯,甜,裹了水的甜,來一盆。那時葚子并不這么稀罕,尤其是雨后小販急于脫手,葚子格外便宜。所以買了一大盆,洗凈了,就放在門洞的板凳上,看著雨后晴天,凈如明鏡,抓一把放在嘴里,這感覺真是舒適極了。

  “搗漿蜜”是我小時的一種玩食,之所以說它是玩食是因為買它并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一種“搗”的樂趣。高粱細桿做成的棒在一盆糖漿糊里刮上一掇,然后就兩根棍將這糖蜜糊搗來搗去,直至顏色由暗紅變成了乳白色,那算你功力深厚。不過貪食的小孩沒耐性,沒兩下便一股腦的捅在嘴里吃了。我就是。

  小時每年陰歷八九月正是打棗的時節(jié)。我爸持一根長細竹竿爬到偏房屋頂,撲楞楞的打棗。這樣幾下棗就咚咚的落下來。蔫的棗做棗卷子,又紅又脆的棗收起來洗凈了做醉棗。先取一個玻璃的水果罐頭瓶,把棗倒進去,再倒進白酒,封口。醉棗做法簡單,總共三步,可卻要等上三四個月才能吃。醉棗開封時正是年下,那時罐里的棗果真喝醉了,一個個酒氣沖天,酒色顏表,泛著一種水的紅色。咬一口,酒味的甜,而且涼絲絲的。那時過年走親必會帶著自家腌制的醉棗送人,即便家家都有。后來棗樹不再見,醉棗也就不見了。忘了提一句,我家做醉棗用的是大棗,不是金絲小棗。

  有關(guān)秧歌的長篇散文:大地秧歌

  上善若水,水即生命。水的靈性、陰柔和纏綿,不只給予萬物以生命的滋養(yǎng),更給人類帶來精神的潤澤,尤其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民歌,都是與水密不可分的。秧歌,就是其中一道展示在大地上的風(fēng)景。且勞動且唱歌,不只是活躍了勞動場面,又能使人在愉悅中解除疲乏

  、抖擻精神。在我國的水稻產(chǎn)區(qū),人們勤奮地在田間栽秧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把陣陣歌聲如同放飛風(fēng)箏那樣,讓其帶著開心的音符在田野上蕩漾,所以,這樣的秧歌又被人們稱做栽秧歌。其實,我國有兩種歌曲的覆蓋面最廣,一是秧歌,它是流行于不少地方的肢體舞蹈

  ,屬旱歌;一是栽秧歌,這是在水稻種植區(qū)域人們栽秧時,用于相互對唱的歌,屬水歌。

  “夾咚代夾咚代,帶你帶我夾咚代的夾咚代——哎?!迸c其說這是打鼓人粗獷悠揚的開腔,不如講這是為栽秧歌起出的歌門,就像一出大戲上演時開啟帷幕那樣吊人胃口、引人入勝、提精振神。

  踏入孟夏的門檻,氣溫上飚,萬物競茂,秧苗勃發(fā),水歡魚躍。此時,隨著打鼓人的一聲悠長秧歌開腔,水鄉(xiāng)田園里的栽秧大戲,便盛大登場了。

  栽秧是一項看似輕松實則單調(diào)、枯燥又繁重的勞動,既要體力的嚴重透支,又需精力的長久消耗,一個秧季就要近兩個月。由此不難想象,這么長的時間,整天從早到晚都是彎腰弓背低頭伸頸的在水田里勞作,苦不堪言的程度是無法用文字來言說的。如此苦臟累環(huán)境,

  要想獲得精神支柱,最好的方法便是用歌解乏、以唱提神,所以,栽秧歌便流傳了開來,演變?yōu)槔仙俳砸说奈幕瘋鞒?。栽秧又是浪漫的,大地作舞臺,藍天當(dāng)背景,在水的五線譜上,用禾苗的音符彈奏出一場聲勢浩大的栽秧大戲,這是地球上最壯觀的田園秧歌和為期時

  間最長的農(nóng)耕盛事——翻耕、上水、耙田、起苗、挑運、栽秧,長達兩個月的時間,都是在唏哩嘩啦的水田里進行,因此,栽秧時的唱歌,好像就是專門在與水為歡、親水為樂、為水而歌。

  走進栽秧大地,置身水田世界,腿腳在陷入泥水后,讓人在與大地的親密接觸時,頓感親近、滋潤和慰籍,更主要的是在栽秧過程中,能夠體味到水的浸心潤肺和泥的細膩撫慰,那種在水田里的摸爬滾打和赤祼擁抱,不只是真正意義上的接地氣、見生機、添活力,也是

  在以無法替代的接近方式,感受大地的寬厚和溫馨,分享水土合歡給田園帶來的舒筋展臂,于血脈流暢、通體放松中,撩撥出神清氣爽的興奮。

  米是水稻的結(jié)晶,水稻是秧苗的子孫。一苗一生命,一茬一場夢。季節(jié)用陽光雨露之手,攢足時間的能量,以風(fēng)雨的輪回進行培育錘煉,經(jīng)過晝夜的反復(fù)熏蒸,從電閃雷鳴的磨礪中采來天地靈氣,過濾掉浮躁和粗劣,篩選出歲月精華,終使水稻由幼小的秧苗茁壯成長為

  根深稈粗的水稻,再由揚花的稻穗結(jié)出籽粒飽滿的豐碩稻谷,最后在水和溫度的共同培育下,奉獻出濃香四溢的米飯,為生命的延續(xù)提供美好的物質(zhì)來源。

  大地秧歌,是同秧苗栽插時應(yīng)孕而生的,既是秧歌,那就注定與水稻密切相聯(lián)。有關(guān)水稻種植的鼻祖之爭,曾經(jīng)眾說紛紜,最終以我國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和穰草(稻稞秸稈)堆積物為證,結(jié)束了中外學(xué)者們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口水仗,也

  維護了水稻出生的籍貫權(quán)威性,佐證了中國在7000多年前就已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國,用事實宣告,長江下游及附近地區(qū)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這一論據(jù)說明,大地秧歌已是積淀豐厚、淵源流長的水鄉(xiāng)民歌與中國民歌。

  栽秧時在水田里唱秧歌,在我國起源于何時,盡管暫無確切的定論,但它的產(chǎn)生來之于人們在勞動中的創(chuàng)作已是不爭的事實。秧歌為流行小調(diào),曲調(diào)高亢,粗獷豪放,聲情并茂,優(yōu)美動聽,栽秧時邊栽邊唱,一問一答一唱一解一附一和。在沒有實現(xiàn)機械化與革新為拋秧

  的年代,廣袤田野上綠油油的秧苗,都是靠人以手工方式,一棵棵一撮撮地栽進水田里去的。這是一項相當(dāng)艱苦而又辛勞的農(nóng)活,整日手腳黃天浩日地浸泡在泥水中,時間一長手腳不只是白胖起皺,指丫趾間還會在奇癢無比中潰爛,加之?dāng)?shù)日長久的低頭屈腰,上體懸空

  時間長,腰酸背疼、頭脹眼花,腿腳、手臉都會出現(xiàn)浮腫,眼皮酷似注了水那樣變成明晃晃的眼泡子。面對單調(diào)枯燥的水田勞作,為在苦中尋樂、排解沉悶,顯然用歌聲來打岔消遣成為了妙方,于是,大地秧歌逐漸變成了人們栽秧時自娛自樂的最好選擇。

  秧歌乃百戲之源,具體生于何時、盛于何時、分枝于何時,暫無確切定論,不過所有的秧歌皆是來之于栽秧歌的演變,無論是東北秧歌、陜北秧歌還是膠州秧歌、花棍秧歌等等,都是由水田里的栽秧秧歌衍生而來的,形象的說法,是因流傳和喜聞樂見的需要,從水田里

  爬上岸的。唐朝一位布袋和尚在某次與農(nóng)夫栽秧時,苦累悶睏的辛勤體驗,不僅沒有將他壓得倒頭呼呼大睡,而是被面朝水田、背負藍天、手腳并用、秧栽滿田的植根大地撥動了詩興的觸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p>

  既道出了栽秧的辛勞和艱苦,又描寫出勞動的成就和浪漫,并以栽秧暗示出做人的道理,啟發(fā)人們腳踏實地、心無雜念、凈心做事,也就是如今人們俗說的愛崗敬業(yè)。此項工種看似卑微,實則是低下頭來正可以看見水中倒映的藍天,天空的廣闊原來也可于低頭勞作中,

  審視到內(nèi)心的容忍和大度,只有當(dāng)我們的身心不再為外界物欲困擾時,才能算是修行之道。栽秧的最大特點,是邊栽邊后退,此中又頗具哲學(xué)道理,后退的這種方式換來的是勞動成果,所以退步就是在前進。做人的道理自然蘊含其中,看似在退步,實則是取得了長足的

  進展。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

  由是不難看出,大地秧歌在田野里悠揚了幾千年,這是大地的情歌,也是勞動的戀曲,大地和勞動就像情投意合的伉儷,用它們的耳鬢廝磨孕育出了愛情的結(jié)晶——秧歌。

  有關(guān)秧歌的長篇散文:陜北秧歌

  仔細聽,隨著“咚咚鏘、咚咚鏘……”的鼓點你扭頭看去,樂隊的漢子們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個紅邊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銅嗩吶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銅镲拍爛,一心想把那小銅鑼擊個窟窿……閉上眼睛,靜心地聽。時而粗獷奔放,能使河流為之激揚動蕩;時而穩(wěn)步柔美,能使無數(shù)人為之心醉;時而緩和細膩,能使大地為之傾倒。

  仔細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來了。排是排,行是行。一會排成“龍擺尾”;一會猶如“梅花盛開”;一會好像“老虎揚尾”;一會勝似“大燈籠”;一會能比得過大姑娘的長辮子;一會好像一朵朵棗花……紅與綠的扇子在姑娘們手中飛起來轉(zhuǎn)起來,紅與綠的絲帶飄起來,觀者不僅是眼花繚亂,而且是眼神跟著扇子起落,不知道最后的眼神落在何方?;ㄕ蹅阍诤笊鷤兪种袚纹饋砦杵饋?,撐起時,似乎要直穿云霄,舞起時,猶如飛輪旋轉(zhuǎn)。手、腳、頭,全部是活的,真是眼光不知道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恰到好處的。

相關(guān)文章:

1.關(guān)于有關(guān)牡丹的經(jīng)典散文5篇

2.關(guān)于經(jīng)典的精美散文精選5篇

3.關(guān)于短篇散文精選5篇

4.關(guān)于現(xiàn)代散文詩5篇

5.關(guān)于關(guān)冰心的優(yōu)美散文5篇

5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