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反思
反思是語文教育教學的法寶。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的堅持,貴的執(zhí)著地追求。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诵W語文教學方法反思,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么?”“你想怎么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
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chǎn)生強烈閱讀欲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chǎn)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于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臺,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后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
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yǎng)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xiàn)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
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tài),毫無探究欲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tài),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jié)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后,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xiàn)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么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xiàn)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
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于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xiàn)了新知識,需要培養(yǎng)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xiàn)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反思:
一、寫精彩之處
成功的課堂往往有一些精彩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亮點”,這是教學反思的第一素材,教師最好能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精彩問答,記錄自己的所言所行,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和新課程理論加以闡述。
我在教學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上冊)的第一課時,在導入部分就出現(xiàn)了精彩的環(huán)節(jié)。課始,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課文第2自然段中的兩句詩—“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游人多處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先引導學生讀準這兩句詩中的字音,再引導學生辯析這兩句詩的異同, 最后引導學生圍繞“誰更了解春天”這個話展開辯論。課上,學生們就“游人”與“兒童”誰更了解春天進行了激烈的爭辯。
支持游人的一方認為,游人一般是成年人,他們見多識廣、閱歷豐富、知識淵博,當然應該比兒童更了解哪里的春光最飽滿、最燦爛了,他們舉例說春游時都是大人帶著孩子去的,沒聽說有孩子帶大人去春游的。
支持兒童一方認為,兒童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充滿朝氣,沒有成人的那種老眼光、老觀念、老印象,容易發(fā)現(xiàn)新鮮的事物,春天在哪里他們看得更清楚,現(xiàn)在大人們整天在辦公室里忙得不可開交,只有孩子能無憂無慮地親近大自然,春天也最愛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在雙方爭持不下的時候,我把正確答案告訴學生:“只揀兒童多處行”。隨即板書課題,引導學生齊讀課題。
課后我是這樣反思:“詩句—冰心—課題”,三位一體,三點一線。以這樣的方式引入課題,自然流暢且充滿詩意,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情趣。
其中,由詩句所引出的游人與兒童“誰更了解春天”這一話題的爭辯,不只是在為引出課題開啟帷幕,它實質上還潛藏在整篇課文的閱讀之中,課后練習第4題就有“為什么‘只揀兒童多處行’,就能找到春天”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課伊始,設置這個爭辯的話題,可以一下子就觸及到這篇文本閱讀的主旨。
反思教學的精彩之處,可以是在教學過程中達到預期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可以是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的措施,可以是別具一格、特色鮮明的板書,可以是某些教學思想的成功滲透,可以是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等。詳細得當?shù)赜涗涍@些情況,可以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參考,并由此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教學。
二、寫獨特之處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常常會因為偶爾觸動而產(chǎn)生靈感,時常會有“創(chuàng)新的火花”閃爍。教師應該及時反思學生那些獨特的見解,準確地捕捉這些火花。
我在執(zhí)教《最佳路徑》(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下冊),在教學格羅培斯的設計過程時,很多人都為這位世界建筑大師“撒下草種,提前開放”的方案叫絕,可有一個學生卻高高地舉起了反對的手。
他覺得格羅培斯的方案并不是最好的,理由是格羅培斯讓游人隨便亂踩,一定有無數(shù)條路,方向各不相同,這樣很難看,而且游人也不該隨便踩踏草坪。對于該生獨特的見解,我交給學生去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學生說他在公園里看到的人行道都是彎彎曲曲、有寬有窄,那樣的道路不但不難看,反而優(yōu)雅自然,讓人走在上面心情舒暢。還有學生說迪斯尼樂園那么大,如果都是筆直的路,那多單調啊!一番討論后,該生認識到:草坪被踩只是一時的損失,換來的卻是順其自然、給人自由的路徑,這是小損失換來大收獲。
下課后,我及時整理了學生的爭辯并寫下了這樣的反思:給人自由是格羅培斯成功的關鍵。其實,給學生自由也應該是教師追求的目標。沒有自由就沒有創(chuàng)造。
三、寫遺憾之處
無論怎樣出色的教師,其課堂教學中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會有疏漏失誤之處,造成課后的遺憾。對其進行回顧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可以使之成為日后的經(jīng)驗教訓。淺析賞識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四、寫困惑之處
課堂教學中還常常出現(xiàn)一些困惑,這也是反思的落腳點之一。我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上冊)后,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愛在金秋》。我首先想到的方案是引導學生從秋天的植物、秋天的動物、秋天的水果、秋天的節(jié)日、秋天的保健等方面開展研究。
可是轉念一想:這么多內容有多少是“語文”的東西?于是改為研究秋天的詩句、秋天的成語等。但改過之后,我又覺得研究的內容太單薄,一時陷入了困境。此時,我針對這個困惑反思:語文綜合性學習,究竟應該怎樣“綜合”?
相關文章:
4.小學語文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