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fā)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zhàn)爭。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給大家具體介紹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背景
鴉片戰(zhàn)爭后, 中國開始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憑借《 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
濟各方面大肆侵華。清政府為了支付高達2800萬元的戰(zhàn)爭賠款和贖城費,彌補由于鴉片大量輸入而造成的財政虧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銀1000萬元),加緊橫征暴斂,增加稅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國工業(yè)品大量傾銷,使中國城鄉(xiāng)手工業(yè)受到摧殘,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紛紛破產。地主階級乘機兼并土地,加重剝削。
民族矛盾的加劇促進了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廣大農民饑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鴉片戰(zhàn)爭后十年間,各族人民自發(fā)的反清起義達100多次。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qū),清朝統(tǒng)治者對廣大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十分嚴酷;又加以天災人禍,廣大農民苦不堪言,反抗斗爭此伏彼起,終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發(fā)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guī)模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歷程
金田起義
1844年(清 道光二十四年), 洪秀全偕馮云山在廣西傳教,秘密進行反清活動。1850年夏,洪秀全發(fā)布總動員令,號召各地 拜上帝會眾到 桂平金田村“團營”。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2萬余人在廣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與楊秀清、馮云山、 蕭朝貴、韋昌輝、 石達開等組成領導核心。清廷聞訊,調集兵力進行“圍剿”。
永安建制
太平軍向東南發(fā)展受阻后轉至 武宣。3月23日, 洪秀全在武宣東鄉(xiāng)自稱“天王”,并分封 楊秀清為中軍主將, 蕭朝貴為前軍主將, 馮云山為后軍主將,韋昌輝為右軍主將, 石達開為 左軍主將。5月16日由東鄉(xiāng)突圍北上 象州,因遭清軍堵截,折回金田地區(qū),被包圍。9月下旬,突圍北上攻占 永安( 蒙山),粉碎清軍圍攻。太平軍在永安一面抗擊清軍進攻,一面進行軍政建設。12月,天王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jié)制。
突圍北上
1852年4月5日,太平軍自 永安突圍,攻桂林不下,轉攻 全州,馮云山中炮身亡。后折入湖南道州( 道縣),在此整頓隊伍,增修戰(zhàn)具;制備軍火,并作出“專意金陵,據(jù)為根本”的戰(zhàn)略決策。8月10日,棄道州東進,占郴州,建立“土營”。9月攻長沙,蕭朝貴陣亡。12月占岳州( 岳陽),建立水營。
1853年1月攻下武昌,震動清廷。2月9日,洪秀全等率領號稱50萬眾、船1萬余艘,夾 江東下,連克 九江、安慶、 蕪湖,勢如破竹。3月19日占領江南重鎮(zhèn) 江寧(南京),定為都城,改稱天京。旋派軍兩支攻占 鎮(zhèn)江、揚州,與天京形成犄角之勢。
定都天京
太平軍攻占江寧后不久,清軍即趕來堵截。欽差大臣 向榮率萬余人在天京城東建立江南大營,阻扼太平軍東出蘇、常;欽差大臣 琦善率萬余人在揚州外圍建立 江北大營,遏止太平軍北上 中原。同時擬南北配合,伺機奪占 天京。洪秀全、楊秀清決定固守天京,同時派兵北伐京師,西征長江中游。
出師北伐
1853年5月13日,天官副丞相 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 李開芳等率領2萬余人由 浦口出發(fā) ,奉命“師行間道,疾取燕都”。太平軍經安徽、河南、山西、直隸(河北)長驅北上,于1853年10月29日進抵天津西南的 靜海、 獨流鎮(zhèn),駐守待援。清廷震驚,以勝保為欽差大臣,后又任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 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 參贊大臣,會同勝保“進剿”。
北伐軍陷于清軍重兵包圍之中,時值隆冬,軍資缺乏,援軍不至,處境日艱,被迫于1854年2月5日突圍南走 束城,旋又至 阜城。清軍緊追不舍,北伐軍再度被圍。洪秀全、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時,才考慮派軍增援。
1854年2月4日, 夏官又副丞相 曾立昌、冬官副丞相 許宗揚等統(tǒng)率北伐援軍7500人,從安慶出發(fā),經皖北、 蘇北,直入山東。4月12日克臨清,旋遭勝保部圍攻,27日在南退途中潰散覆滅。5月天京再組援軍未果,北伐軍遂陷于孤軍作戰(zhàn)。林鳳祥、李開芳得知援軍北上,于5月5日由阜城突圍東走,占領 東光縣連鎮(zhèn)。為分敵兵勢,迎接援軍,李開芳率千余騎于28日突圍南下,占據(jù) 山東高唐,獲悉北伐援軍已敗,乃筑壘固守。北伐軍兵分兩地,勢更孤單。
1855年3月7日,連鎮(zhèn)被僧格林沁攻陷,林鳳祥被俘。僧格林沁旋南下會勝保軍猛攻 高唐。 李開芳突圍南走 茌平縣馮官屯。5月31日,馮官屯在僧格林沁引水浸灌下失守,李開芳被俘。北伐軍將士英勇善戰(zhàn),但由于戰(zhàn)略上犯了孤軍深入的兵家大忌,終致全軍覆沒。
領軍西征
在北伐的同時,1853年6月3日, 春官正丞相 胡以晃、夏官副丞相 賴漢英等率戰(zhàn)船千余艘,步軍兩三萬人,由天京溯江而上,開始西征。意欲奪取皖贛,進圖湘鄂,控制安慶、九江、武漢等軍事要地,以屏蔽天京。10日西征軍占領安慶,旋進圍南昌,攻城80日未下,撤圍北返。
石達開至安慶主持西征戰(zhàn)事,集中 兵力進攻皖北,于1854年1月14日攻克廬州(合肥)。繼率師西攻,于 黃州堵城大敗清軍,乘勝再占 漢口、 漢陽,進圍武昌。同時分軍兩支向鄂北、湖南進軍。與 曾國藩所率 湘軍戰(zhàn)于岳州、 湘潭和靖港,失利退出。湘軍乘勢陷武漢,并突破太平軍 田家鎮(zhèn)、 半壁山防線;
1855年1月, 兵鋒直逼九江。為阻遏湘軍攻勢,石達開率軍馳援,于 湖口、九江大敗湘軍水師,一舉扭轉不利戰(zhàn)局。旋乘勝反攻,再克武漢三鎮(zhèn)。清廷為挽救敗局,調集兵力圍攻武漢,西征軍與湘軍在武漢周圍激烈爭奪。
1855年10月上旬,曾國藩自江西遣軍援鄂,武漢形勢危急。石達開又率部西上,敗湘軍于 咸寧、 崇陽,并乘虛挺進江西,連占7府40余縣,困曾國藩于南昌,西征軍事達到巔峰。
1856年3月,石達開奉命率主力回救天京,西征作戰(zhàn)結束,基本實現(xiàn)預定戰(zhàn)略目標。自太平軍北伐、西征后,天京一直處于清軍江南、江北大營的包圍之中。
1853年12月,太平軍棄守揚州,江北僅占瓜洲。1854年夏,清軍自廣東調“ 紅單船”50艘駛抵天京江面, 天京上下游交通受阻。
1855年8月,蕪湖失守,鎮(zhèn)江危急,天京外圍的軍事形勢日趨嚴重。是年底,洪秀全、楊秀清決定從西征戰(zhàn)場調兵回救。
1856年2月,燕王 秦日綱率數(shù)萬人白天京援鎮(zhèn)江,北渡瓜洲,4月攻破江北大營,重占揚州,旋又南渡,連破鎮(zhèn)江外圍清軍營壘后撤 回天京。時石達開率部從江西前線趕回,太平軍兵力更厚,6月攻破江南大營。向榮敗走 丹陽,不久憂憤而死。至此, 天京的威脅基本解除。
天京事變
1856年8月, 楊秀清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密令韋昌輝、石達開回京相救。9月初,楊秀清及其部屬數(shù)萬人被 韋昌輝殘殺。
不久,韋昌輝又被洪秀全處死。合朝文武迎石達開到京輔政。石達開因遭洪秀全疑忌,于1857年5月負氣出走,率數(shù)萬將士脫離 天朝,獨立作戰(zhàn)。雖繼續(xù)反清,但遠離根據(jù)地,于1863年6月在四川 大渡河畔覆滅。
經此“內訌”,太平天國受到極大損害,軍事形勢不斷惡化,武漢、九江相繼失守,湖北、江西根據(jù)地大部丟失,只有安徽戰(zhàn)場控制地區(qū)略有擴大。從此,太平天國開始衰敗!
防御戰(zhàn)
此時,在太平天國影響下,全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處于高潮,加之洪秀全起用 李秀成、 陳玉成等一批年輕將領,才使軍事形勢沒有發(fā)展到惡化的地步。
1858年初,清軍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再次圍攻天京。 為解京圍,后軍主將李秀成請命出京,與前軍主將陳玉成在安徽 樅陽舉行會議,確定作戰(zhàn)方略。
會后,陳玉成率部首先攻占廬州,后南下會李秀成部,于1858年9月27日攻破位于浦口的江北大營。此時,湘軍自湖北兩路東犯,南圍安慶,北攻廬州。湘軍悍將 李續(xù)賓率5000之眾于11月3日進抵廬州南面的 三河鎮(zhèn),陳玉成得報,約李秀成等部先后赴援,在 三河外圍全殲李續(xù)賓部,并乘勢收復舒城、 桐城等地,迫使進圍安慶的湘軍撤回湖北。
1860年初,江南大營再次合圍天京。忠王李秀成與干洪仁玕商定采取“圍魏救趙”之策,解救京圍。2月10日,李秀成率2萬余人經皖南入浙,攻占杭州,誘使江南大營分軍往救。俟清軍援兵抵杭,即棄城晝夜兼程北返。4月下旬,各路太平軍進抵天京外圍。5月2日,再破江南大營。旋乘勝東征,連占 句容、丹陽、常州,6月2日占領蘇州。接著進軍上海,因內應被破壞,又遭英法侵略軍阻擊,未能得手。正當太平軍進攻上海之際,清 兩江總督曾國藩、湖北巡撫 胡林翼督率湘軍水陸師5萬余人東下進圍安慶。9月,洪秀全調集大軍,西上救援。陳玉成率軍走江北,李秀成率軍走江南,約定次年4月“合取”湖北,迫使湘軍回救,以 解安慶之圍。
1861年3月,陳玉成占領湖北黃州,由于受到英國侵略者恐嚇阻撓,停攻武漢,4月下旬返回安徽。李秀成部遲至6月才抵武昌外圍,得知陳玉成部先回安徽,也東返浙江。“合取湖北”計劃徹底落空。此后,洪秀全增調兵力,三次強攻圍困安慶之敵,均為湘軍所敗。9月5日,安慶被湘軍攻陷。陳玉成坐守廬州,束手無策。
1862年初,派扶王 陳得才、遵王 賴文光等赴河南、陜西招兵,皖北兵力更加單薄。李秀成率部再次進軍上海,因英法侵略軍與清軍聯(lián)合抵抗,未能得手. 4月至5月間,署江蘇巡撫 李鴻章率淮軍6500人自安慶分抵上海,東線軍事形勢日漸嚴峻。 5月,荊州將軍 多隆阿率清軍來攻,陳玉成棄城走壽州,為團練頭子 苗沛霖誘擒,解送清營遇害。天京西部防線瓦解,東南方面卻有所發(fā)展,太平軍于年底攻占杭州及浙江大部地區(qū)。
1862年3月下旬,湘軍水陸師2萬余人從安慶沿江東下,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 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線督戰(zhàn)的李秀成火速回援。9月,李秀成等“十三王”統(tǒng)率10余萬人自蘇州等地回救,急攻40余日,未能取勝。
不久,洪秀全又責令李秀成率部“進北救南”,企圖取道江北西入湖北,迫使圍城湘軍回救。李秀成部在西進途中遭湘軍節(jié)節(jié)阻擊,進至 安徽六安被迫折返,途中又遭湘軍攔截,損失精銳數(shù)萬。
與此同時,李鴻章淮軍在“常勝軍”支持下,由上海西進,于1863年12月攻陷蘇州、無錫,兵鋒直逼常州。 浙江巡撫 左宗棠率部自江西攻浙江,于1864年3月攻陷杭州,并基本占領浙江全省。 曾國荃部湘軍則逐一攻占天京城外要點,對天京形成合圍。 蘇州陷落后,李秀成自前線返回天京,建議“讓城別走”,遭洪秀全拒絕,乃布置死守。
太平天國運動評價
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從1851年起共堅持了14年,勢力擴展到17省,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這場由千百萬群眾參加的偉大戰(zhàn)爭,由于領導集團政治上過早的封建化,組織上不能始終保持領導核心的團結,軍事上戰(zhàn)略決策一再失誤,以及外交上缺乏經驗,太平天國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領導人沒有真正認識到列強的實質,最后遭到內外鎮(zhèn)壓,陷于失敗。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