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
師出同門的名師們在同一套拳路上仍有不少差異。孰是孰非?也許各人理解不同,在習練研究的過程中逐漸打出了自己的風格。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1.起勢
傅文:雙手臂上行時指尖向前,提腕。
趙文:舉臂時,兩手中指(非食指)領(lǐng)力。
奚文:雙手上行時,意在手(腕)。起勢定勢是否到位的檢測,請人用單手或雙手來托我下按之左掌或右掌。如果手掌沒有被托起,則說明該定勢正確。
我的疑問:奚先生書中講到在做起勢這一式時,兩手的上行軌跡呈弧度向下、向外的圓弧形,而下行的軌跡呈弧度朝身體、朝內(nèi)的圓弧形,這樣,整個起勢過程中,兩手上行和下行的軌跡呈橢圓狀。
我試驗了一下,感到做不成。因為兩手的上行或下行都是以肩為圓心,雙臂在運行中不是挺直的,也不是彎曲著。上行時,雙手距離肩頭最遠的距離應(yīng)該是雙手下垂(預(yù)備式)和舉至與肩同高時。如果運行中手臂一點不放松的話,應(yīng)該是畫一個朝外的弧形(如其書中所示);如果手臂放松、略帶彎曲的話,那是畫一個弧度很小的朝外的弧形(近乎斜線)。而在下行的軌跡也是近乎斜線的、朝外的弧形。如果按照奚先生的圖形來做,下行剛一開始,馬上就需要回抽手臂。
我認為,上行和下行的軌跡是近乎斜線的、平行的朝外的兩條淺弧形,下行的弧形在里側(cè)。
另外,雙手上行時以手腕和中指領(lǐng)力可以使初學者不易走彎路。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2.左掤
右腳尖外撇及定勢右腳的度數(shù)
傅文:外撇45°,定勢90°,腳尖正西。
趙文:外撇60°。定勢未提及,只說“蹬右腿”。
奚文:外撇45~60°。定勢右腳45~60°。
左腳尖內(nèi)扣的度數(shù)
傅文:30~45°
趙文:30°
奚文:45°
左腳尖與右腳的橫向距離
傅文:左腳尖與右腳跟在一條直線上。
趙文:左腳尖與右腳掌心在一條直線上。
奚文:左腳尖與右腳掌心在南北經(jīng)線上。兩腳斜向平行或基本平行。
此言令人詫異、不解。因為在實際操作當中,當身體朝西,按照奚文所言定勢時,身體似乎是扭曲的。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3.右掤
此勢三家差異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右掤的第一動隨轉(zhuǎn)體,左臂內(nèi)旋,左肘尖向左后微下撤,掌心朝右下,移于左胸前尺許,右掌抄至右腹前,兩掌斜相對,成斜抱球狀。
定勢時右手腕與肩平,左掌在右腕關(guān)節(jié)稍下(傅、奚),相距約一拳(趙)。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4.捋勢
兩手掌的運行路線
傅文:向左平捋。向左下或向下捋的動作都是錯誤的。但也不要一開始就使兩臂往左外捋。
趙文:(同傅文)
奚文:左捋的運行軌跡是一條邊向里、邊左、邊略向下的一條曲線。右手要略高于左手,兩手間一小臂的距離,橫向距離為前臂直徑。
本人從奚先生的圖示來看,向里向下的路線要長于向左的路線。而傅先生的向下的路線幾乎不明顯。其中奚先生提到左捋時應(yīng)以腰帶手,兩手掌不偏離身軀中心線。定勢時,左掌與腹同高,右掌與胸同高。我認為如果傅和奚結(jié)合一下,似乎更好。奚向下的路線過長,意味著引進的路線過長,很容易被對方拿住。
左坐腿的適宜度檢查
傅文、奚文:(未提及)
趙文:當重心后移后座時,不可蹲得過低,左膝尖與左腳尖基本齊。捋時應(yīng)特別注意肩胯相合。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5.擠勢
定勢右手高度
傅文:由胸前擠出,平直向前。右臂呈弧形橫于胸前。
趙文:(同傅文)
何時雙掌相貼
傅文:左掌附在右小臂里側(cè)向前(西)擠出。左掌根隨擠漸漸貼近右腕脈門內(nèi)側(cè)。
趙文:隨弓步右手前擠,左掌移向右掌脈門處(似合非合)。
奚:左掌與右脈門先相對,再相貼,然后前擠。掌心輕貼右脈門(不要用左手指,也不要用左掌根)。
勁點
趙文:右掌背尺骨一側(cè)。
奚文:左掌根。
趙和奚的勁點不同,所以動作有差異。本人認為奚的做法似乎更合乎拳理。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6.按勢
傅文:兩手基本平來平去,弧形不大。抹回時掌根應(yīng)高于肘,高度在胸肋間。按出時兩拇指相距一拳。(在講課中,傅老師說,回抹時,曲肘即可)
趙文:后坐時臀部與后腳跟齊,不可再過。兩臂撤回時,兩肘不可外突,也不能夾肘。高度是掌心與肩平,按擊對方胸部。
奚文:兩拇指之間距離始終保持一拳之隔。左右手掌來回的兩條路線是互相平行的。在心口處內(nèi)旋呈淺弧形向前按出。從俯視方向看是兩條平行線。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7.單鞭
(由按勢接單鞭)關(guān)于實腳與虛腳轉(zhuǎn)動問題:(奚文)目前流行的傳統(tǒng)楊式太極拳是由楊公澄甫定型的。但楊公的拳照應(yīng)分兩個時期(宜以1928年左右為界)……不宜說誰對誰錯,因為虛腳轉(zhuǎn)和實腳轉(zhuǎn)都是楊祖師傳下來的練法,只不過虛腳轉(zhuǎn)在前(期),實腳轉(zhuǎn)在后(期)而已。
關(guān)于扣右腳的角度問題
傅文:身體左轉(zhuǎn)(約135°),同時右腳尖盡量內(nèi)扣(超過90°)。
趙文:右腳尖盡量內(nèi)扣135°。
奚文:最好接近135°。
問題是:重心仍在右腳,從右腳尖正西扣向東南135°幾乎不大可能。所以我認為傅老師所講盡量內(nèi)扣(不少于90°),然后在單鞭定勢時右腳跟外碾成東南45°是最合理的。
勾手的方向和運動軌跡
傅老師是這樣講解的:右手掌變勾手時向右(南偏西)斜伸,左掌手指近右手腕部;隨即先開左胯,再轉(zhuǎn)腰,同時左手向東方弧形翻掌移出。在開左胯的同時,右勾手隨胯腰的左開而自然被吸到正南方,隨即左右手分開,前推后勾。前手與鼻尖、腳尖在一個立面上,后勾手與后腳尖相照。
奚:朝正南勾手,然后移動至西南方向。
我認為傅老師講的合理。
各家語言中精辟之處
傅文:左弓步時,左掌經(jīng)面前(距臉部不超過30厘米)左移。
趙文:定勢時,左手尖、鼻尖、足尖方向一致,三尖相對。對身體的整體要求,要做到“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這并不是單對此勢這樣要求,勢勢都要求做到。
奚文:對于“三尖” 一般有兩種解釋。其一,三尖者,手尖、鼻尖、腳尖。其二,鼻尖、膝尖、腳尖。宜將上述兩種說法合二為一,即四尖相對:鼻尖、手尖、膝尖、腳尖。所謂相對,就是在大部分動作中,要求四尖分別各自互相對應(yīng),有時要求兩尖、三尖或四尖的方向一致,有時要求兩尖在同一垂直線上,或在同一水平線上。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8.提手上勢
左腳尖內(nèi)扣度數(shù)
傅文:15~30°(講課中說10°左右)。
趙文:45°。
奚文:小于45°。
雙手高度
傅文:右手尖與眉齊,左掌指尖高與胸齊,正對右肘關(guān)節(jié)。
趙文:右手尖與鼻尖齊,左掌心正對右肘關(guān)節(jié)。
奚文:右手尖與鼻尖齊,左掌與心口齊平。
各家關(guān)鍵語言
傅文:沉、合、提、送、頂。
趙文:前腳負重約十分之一。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注:趙 式的提手包括肩靠,為什么?)
奚文:定勢時兩腳間距約10厘米,左肘尖距左肋10厘米,右肘尖距肋約20厘米。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9.白鶴亮翅
各家講解差異不大。
傅文:有朝上的氣勢,但右腿要坐下來,沉氣、落胯、腰拔起,應(yīng)有上下對拉、肢體拔長的感覺。
在講課中,傅老師強調(diào)要下坐(但身體并沒有真的下落,只是為了不提重心而已)。
趙文:臀部坐齊腳跟。
奚文:(1)腰跨左轉(zhuǎn)10°,兩手變作捋狀;(2)繼續(xù)左轉(zhuǎn)10°,左右掌旋轉(zhuǎn)成左采右抄、成抱球狀;(3)腰胯右轉(zhuǎn)20°,出右腳踏平(東南45°)左掌扶右臂擠于胸前;(4)身軀平行右移,以右肩外側(cè)靠出,左蹬右弓,重心右七左三;(5)腰跨左轉(zhuǎn)45°(面東),成高位左虛步(身體高度略高于提手上勢之右虛步及手揮琵琶之左虛步)。右掌橫切掌,以掌沿掤架擊我頭部之手,左手掌下采擊開我腹部之手或以肘擊人肋部。
我個人感覺奚先生講的細致、透徹。但我對奚先生之“定勢時腕不過發(fā),肘不過肩”不大明白。觀察分析傅先生、趙先生之書上圖示及錄像,肘均過肩。我們自己行拳中也都過肩。也許個子較高,手臂較長者可以做到?但“肘不過肩”從理論上講是對的,因為過于抬肘會把肋部暴露出來。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10.左摟膝拗步
腰胯右轉(zhuǎn)的角度
傅文:75°。
趙文:30+30=60°
奚文:10+25+15=50°
兩腳橫向距離
傅文:略小于肩寬。
趙文:同肩寬。
奚文:20~25厘米
左掌運行路線
各家所講基本一致,均是從左胯側(cè)至胸前,至右腹前,再坐腕馬蹄形摟至左胯旁(傅文),左膝旁(趙文),左大腿側(cè)上方(奚文)。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左手運行中最高點均未超過上胸部,但在實際行拳中,傅和趙的左手幾乎與肩平(未見到奚的拳照)。
右掌運行路線
傅文:右掌下落經(jīng)胯側(cè)弧形右斜角上移——拇指朝耳折臂——前推。腕高略低于肩。
趙文:右掌下落經(jīng)右胯旁——右斜角(掌高與肩齊)——右耳旁——前推。
奚文:從身前中弧線下落至心口前(掌心朝里偏左),旋至右胯旁(手背斜向后)——右上方右肩外側(cè)(腕同肩高)——右耳旁(掌心朝北偏東微朝下,不宜手指朝前)——立掌推出(腕高略低于肩)。
定勢時左手掌的高度
奚文:臂長著,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約一個平拳。中臂者,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約一個立拳。短臂者,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約兩個平拳。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11.手揮琵琶
各家腰胯右轉(zhuǎn)均45°,右腳提起向前的距離約一腳許,只 有傅老師講基本原地踏下,但在實際行拳中也向前進約一腳許。
左掌的高度
傅文:食指高與眉齊。
趙文:食指高與眼眉齊。
奚文:食指尖與鼻尖同高。
右掌位置
傅文:左肘里側(cè),右扭指高與左手肘齊。
趙文:左肘里側(cè)身體中線處。
奚文:與左肘尖相對。
我的問題是:傅老師講此動為左挒右采;奚老師說提手上勢以合勁為主,用法是使對方脫曰或斷臂;手揮琵琶以撅勁為主,用法是將對方掀倒;我還記得崔仲三老師在問題解答中曾說提手上勢勁力向上,而手揮琵琶是合勁。
我不大明白其區(qū)別。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12.進步搬攔捶
左腳尖外撇之度數(shù):均45°。
搬時右腳上步方向及右拳定勢高度
傅文:右前(略偏東南)出步,右拳與肩同高。
趙文:右前斜方45°上步,胸前搬出,高不過鎖骨。
奚文:45°上步,右拳經(jīng)胸部向前向右搬出,與肩同高。
搬時左掌的運行路線(此動趙不同于傅)
傅文:左掌向右手靠攏,掌根附在右腕里側(cè)。
趙文:左掌向左而上畫弧,高不過耳,后不過肩,自左而右弧形栘至右小臂里側(cè),在胸前欄出。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13.如封似閉
兩掌交叉時(封式)兩掌之高度(此時重心在兩腿之間)
傅文:與肩平。
奚文:胸前。
坐實右腿時兩掌分開的寬度
傅文、趙文:稍窄于肩。
奚文:兩小指間距與肩同寬。閉式時,兩拇指間距與肩同寬;向中間相合,及至兩拇指相距約一拳之隔。
左弓步按出時,兩掌之高度
傅文:手腕略低于肩。
趙文:腕與肩平。
奚文:兩掌高與肩平。
要點
傅文:兩手收回和按出,是基本上平的向后向前,肩與胯要保持上下對準,齊進齊退,肘沉,但手不沉下去。 趙文:后腿坐實時,臀部與后腳跟齊。
如封似閉之“按”與攬雀尾之“按”的對比:(除掌形方向之外)如封似閉之“按”是接“閉”式,軌跡有點兒像一個不帶勾的“兒”字。而攬雀尾之“按”平進平出,是兩條平行線。
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14.十字手
兩掌上舉之最高度
傅文:額前兩拳(但在講課和錄像中,大扭指略高于頭頂)。
趙文:額前約三拳。
兩掌下落至何處抄抱
傅文:兩手掌根不要低于腰部,在腰部即開始外旋抄抱,相合。
趙文:合抱于腹前。
看了“楊式太極拳名家之拳路比較”文章的人還看了:
6.楊氏太極拳的特點
10.淺議太極拳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