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乓球反手擊球的重心技巧
兵乓球反手擊球的重心技巧
反手擊球是兵乓球球基本技術中最常見的擊球方法,初學者一般 是先學習正手擊球后在學習反手,當正手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學習反手比較容易,反手擊球動作技術有些與正手相似,因此,學反手擊球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兵乓球反手擊球的重心技巧,歡迎閱讀!
兵乓球反手擊球的重心技巧:
反手擊球的“重心交換”
根據(jù)“重心交換”把反手大體分成“中國流派”和“歐洲流派”,呵呵。不過為了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我也到處搜索這方面的資料,結果越看越糊涂:即便像李曉東、唐建軍等這種層次的教練的說法都不太相同呵呵。
但歸納起來大體有三類:從左到右、中間、從右到左。而且各種說法的解釋都讓你覺得似乎很有道理,呵呵。
不過無意中看到“鐵蠶豆”網友關于這個問題的觀點,雖然這哥們不像那些高層次教練有名,但是看了他的觀點之后,我倒是有一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意思!
說起“鐵蠶豆”朋友,和我應該算是一位“素未謀面”的“老朋友”了:當年我們同屬于活躍在論壇“燒技術”的那幫人。只是后來他逐漸淡出論壇(印象中好像是因為觀點不同而導致有人在論壇上“惡語相向”,而“鐵蠶豆”又同樣是一位性格直爽、心直口快的人,最后竟然弄得不歡而散,呵呵),而我自己卻不知不覺混成技術版塊的版主了,呵呵(從研究技術理論的“嚴謹程度”而言,我覺得“鐵蠶豆”比我更適合技術版塊版主這個位置,畢竟我這個人有時候會“信口胡說”,愛“灌水”,呵呵)。所以,我既然作為版主,還是有責任提醒各位球友一句:觀點不同可以保留意見、可以爭論,但是切勿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甚至“惡語相向”,影響和諧大局。
好了,下面進入正題,我先把“鐵蠶豆”的觀點歸納一下:
1、三種重心交換方式都對。
2、引拍位置不同:“從左到右”引拍在身體中間左側;“中間”引拍在身體中間;“從右到左”引拍在身體中間右側。
3、各自優(yōu)缺點:“從左到右”力量大、適合遠臺發(fā)力,缺點是正反手轉換慢;“中間”力量一般、適合中臺發(fā)力;“從右到左”穩(wěn)健、適合近臺發(fā)力,缺點是力量差點。
上述這3點已經把反手擊球的重心交換表述得很清楚了,我再結合自己的體會補充幾點(右手持拍):
1、站位:“從左到右”必須是右腳在前,否則就是給自己找別扭,呵呵;“中間”一般是兩腳平行或左腳稍前;“從右到左”最好是左腳稍前。
2、重心交換方向和幅度:“從左到右”幅度最大,即引拍時大部分身體重心在左腿,完成擊球之后大部分在右腿;“中間”幅度最小,即身體重心在“兩腿”之間交換幅度最小,主要是通過引拍時的“收腹”和揮拍時的“展體”讓重心交換在“前后上下”中得到體現(xiàn);“從右到左”的重心交換體現(xiàn)在引拍時重心在右腿到揮拍時重心到“兩腳之間”(不是大部分重心移動到左腿)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重心交換過程中引拍時肩部和肘部有一個前頂?shù)膭幼?、揮拍時腰部有一個“擰”的動作。
3、練習順序:就練習動作的順序而言,一般橫拍反手都是從“撥”開始,所以我個人建議初學者最開始主要是采取“重心在兩腳中間”的站位,即兩腳平行或左腳稍前,而重心交換主要是體會前后上下的移動;等到反手撥動作基本定型之后,可以嘗試增加擊球的旋轉,這個時候就可以采取“從右到左”的重心交換來體會“擰腰”的動作;至于“從左到右”那就要到你已經具備反手弧圈能力的時候練習了。
4、說到底,你該采取何種重心交換方式,一方面和來球有關,另一方面和你反手具備何種能力有關。
乒乓球運動中正反手擊球的發(fā)力支點問題:
無需置疑,我們在打球時的擊球的作用力肯定來源于我們的腳蹬地,這樣才有相互作用力把球往前打出。但是,我們留心一下周圍打球的朋友就可以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把地蹬的很響,球卻沒有出去,或者球速很慢,好像沒有什么力量一樣。是我們的絕對力量不大嗎,肯定不是,因為乒乓球只有4克多一點兒,很輕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這里一個就是發(fā)力的效率問題,另外就是發(fā)力機制問題。只有發(fā)力機制,也就是發(fā)力方法對了,才能提高效率。當用腳蹬地,力量隨著腿部傳遞到腰部,隨著轉體,可以傳到肩部,手臂,手腕和手指,再作用于球拍擊球,這是一般的順序。這些力的傳遞過程環(huán)節(jié)很多,往往會出問題,初學者要多體會,否則其中有一環(huán)錯誤,那結果就是錯誤的,至少效率會降低。 發(fā)力支點: 為了有效的發(fā)力,我們必須使自己的力量起到最大作用,那么找到發(fā)力支點是個捷徑。如果沒有一定的支點,人的蹬地力量就被自己耗散了,并沒有打到球上。原中國乒乓球隊蔡振華總教練說過,擊球時,要讓球拍像鞭子一樣抽球,這就是所謂的鞭擊效應。 比如橫拍反手擊球時,動作結構較簡單,在用腰或者不用腰發(fā)力時,基本發(fā)力的支點在手臂的肘部位,照顧的范圍也較小。特別是在彈擊和撥球動作時更明顯。如果拉下旋來球或者距離球臺較遠時也應該用腰輔助發(fā)力才更穩(wěn)定。 難點在正手: 正手擊球是我們得分的重要手段,因為正手相對照顧范圍大、力量足、落點活,往往得分都在正手的進攻上。但是,正因為如此,正手往往在技術動作上更難練習,容易犯的錯誤也更多。為了有效率的發(fā)力,正手攻球的支點應該在右腳上(右手持拍者),側身攻斜線時在腰部,側身攻直線時也在右腳上。擊球時,大臂特別要注意放松,然后蹬地的力量由腰腿傳遞到小臂及手上,迅速收縮小臂擊球即可獲得滿意的鞭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