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久不衰的英國小說分享
經(jīng)久不衰的英國小說分享
英國小說在中國大陸的出版史源遠流長。我國近代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譯作就是一篇英國小說——1873年刊載于《瀛寰瑣記》上的《昕夕閑談》。以此為開始,在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的沉默之后,伴隨著《時務(wù)報》上來自英國的偵探小說作家阿瑟·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進入國人視野,英國小說在中國大陸的出版史也正式拉開帷幕,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guān)于經(jīng)久不衰的英國小說,希望大家喜歡!
經(jīng)久不衰的英國小說分享:
1《呼嘯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他永遠也不知道我是這么愛他,并不是因為他長的英俊,而是因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們的靈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樣的。
He shall never know how I love him; and that not because he's handsome, Nelly, but because he's more myself than I am. Whatever our souls are made of, 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
—— Emily Brontë
艾米莉·勃朗特
作者推薦
艾米莉在短短的一生中,從沒體味過愛情的甘甜,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內(nèi)心世界是多么深沉!
一百多年以來,它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富有詩意的景物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如火如荼的愛憎激情,吸引著世界各國一代代的讀者及評論家,被譽為英語語言中最震撼人心的小說杰作,被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2《荒涼山莊》
Bleak House
愛情能持之以恒才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在別的方面沒有恒心,那么愛情方面的恒心也就一文不值,毫無意義了。
Constancy in love is a good thing; but it means nothing, and is nothing, without constancy in every kind of effort.
—— Charles Dickens
查爾斯·狄更斯
3《簡•愛》
Jane Eyre
如果上帝賜予我一點美,許多錢,我就要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xiàn)在難以離開你一樣。
And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 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
—— Charlotte Brontë
查爾斯·狄更斯
編輯推薦
《簡愛》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xué)史上首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tài)度和敢于斗爭、敢于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jì),簡•愛就已經(jīng)是這樣一位具有平等和獨立意識的女性了,她的精神也體現(xiàn)出她對等級制度不屈的反抗,因此這個藝術(shù)形象具有深遠的意義。
簡•愛是個不甘忍受社會壓迫、勇于追求個人幸福的女性。無論是她的貧困低下的社會地位,或是她那漂泊無依的生活遭遇,都是當(dāng)時英國下層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4《遠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我愛她是違背常理,是妨礙前程,是失去自制,是破滅希望,是斷送幸福,是注定要嘗盡一切的沮喪和失望的??墒?,一旦愛上了她,我再也不能不愛她。
I love her against reason, against promise, against peace, against hope, against happiness, against all discouragement that could be. Once for all.
—— Charlotte Brontë
查爾斯·狄更斯
作者推薦
《遠大前程》(1861)是狄更斯的后期作品,也是他思想上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
與他所寫的其他涉及孤兒題材的小說一樣,書中以充滿同情和細致人微的筆觸塑造了喬、匹普和畢蒂等樸實善良的小人物。
但不同的是,作家那時對社會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以往貫穿于作品中的幽默譏諷風(fēng)格逐漸淡化,在這部小說里呈現(xiàn)出狄更斯更趨成熟的人生觀。
5《到燈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如此而已——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一個隨著年華的消逝會向你越逼越近的問題。那偉大的啟示從來沒有出現(xiàn)。也許那偉大的啟示永遠也不會出現(xiàn)。 出現(xiàn)的是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奇跡、啟發(fā)、仿佛在黑暗中意外地擦亮了的火柴。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That was all — a simple question; one that tended to close in on one with years. The great revelation had never come. The great revelation perhaps never did come. Instead there were little daily miracles, illuminations, matches struck unexpectedly in the dark; here was one.
—— 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亞·伍爾夫
編輯推薦
如果說伍爾夫在《達洛衛(wèi)夫人》中描寫了她自己和她丈夫的一部分性格,那么她在一九二七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到燈塔去》中描繪的是她父母的性格。
她在日記中寫道:“這部作品將是相當(dāng)短的;將寫出父親的全部性格;還有母親的性格;還有圣-艾夫斯群島;還有童年;以及我通常寫入書中的一切東西——生與死,等等。但是,中心是父親的性格,……。”這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拉姆齊夫婦的原型,就是伍爾夫的父母。
6《米德爾馬契》
Middlemarch
世上善的增長,一部分也有賴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慘,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聞達,忠誠地度過一生,然后安息在無人憑吊的墳?zāi)怪械娜藗儭?/p>
……for the growing good of the world is partly dependent on unhistoric acts; and that things are not so ill with you and me as they might have been, is half owing to the number who lived faithfully a hidden life, and rest in unvisited tombs.
—— George Eliot
喬治·艾略特
7《名利場》
Vanity Fair
這世界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見自己的影子。你對它皺眉,它還給你一副尖酸的嘴臉。你對著它笑,跟著它樂,它就是個高興和善的伴侶;所以年輕人必須在這兩條道路里面自己選擇。
The world is a looking-glass, and gives back to every man the reflection of his own face. Frown at it, and it will in turn look sourly upon you; laugh at it and with it, and it is a jolly kind companion; and so let all young persons take their choice.
——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威廉·梅克皮斯·薩克雷
編輯推薦
窮畫家的女兒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絕頂聰明。她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從寄宿學(xué)校畢業(yè)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師起步,削尖了腦袋鉆進維多利亞時代的上流社會,成為一顆光芒四射的交際明星。
這一尤物的發(fā)跡歷程,在滑鐵盧戰(zhàn)役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背景映襯下,展現(xiàn)了堪稱世界文學(xué)中最成功的一個女冒險家藝術(shù)形象。
薩克雷的詞鋒犀利,機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入微?!睹麍觥穯柺缹⒔?60年來,一直被譽為一面諷世明鏡、一部警世寶典。
8《科學(xué)怪人》
Frankenstein
我本性也是仁慈、善良的,都是痛苦讓我變成了惡魔。請你讓我獲得幸福吧,這樣我就會重新變成品德高尚的人。
I was benevolent and good — misery made me a fiend. Make me happy, and I shall again be virtuous.
—— Mary Shelley
瑪麗·雪萊
編輯推薦
《科學(xué)怪人:弗蘭肯斯坦》西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恐怖作品之一!詭異、陰森、恐怖、跌宕,處處彌漫著絕望的窒息!令人恐懼而又悲傷,陷入久久沉思!
它是偶像級電影!它使恐怖片成為好萊塢具有影響力的經(jīng)典類型片!使弗蘭肯斯坦成為好萊塢最經(jīng)典形象之一!
《科學(xué)怪人:弗蘭肯斯坦》這個傷痛而恐怖的故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故事拍成的電影都要多,小說中的怪物亦成為西方家喻戶曉。
9《大衛(wèi)•科波菲爾》
David Copperfield
年收入二十英鎊,如果每年花銷十九鎊十九先令六便士,結(jié)果是幸福。年收入二十英鎊,如果每年花銷二十英鎊六便士,結(jié)果是痛苦。
Annual income twenty pounds, annual expenditure nineteen nineteen and six, result happiness. Annual income twenty pounds, annual expenditure twenty pounds ought and six, result misery.
—— Charles Dickens
查爾斯·狄更斯
作者推薦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愛的是這一部。人們不難相信,對于我想象中產(chǎn)生的每個孩子,我是個溺愛子女的父母,從來沒有人像我這樣深愛著他們。不過,正如許多溺愛子女的父母一樣,在我的內(nèi)心最深處,我有一個最寵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衛(wèi)·科波菲爾》。"
—— Charles Dickens
查爾斯·狄更斯
10《達洛衛(wèi)夫人》
Mrs. Dalloway
但是不知何故在倫敦的大街上,在這里、在那里,經(jīng)歷了人世盛衰,她幸存下來了,彼得幸存下來了,活在彼此的心中。她堅信自己是故鄉(xiāng)樹林的一部分,是那棟丑陋的、破敗不堪的房屋的一部分,是那些素未謀面的人們的一部分。她如薄霧一般在最熟悉的人們中間鋪散開來,這些人把她擎在他們的枝蔓上,正如她曾見過的樹木托著薄霧,而她卻蔓延得如此遙遠,她的生活、她自身。
……but that somehow in the streets of London, on the ebb and flow of things, here there, she survived. Peter survived, lived in each other, she being part, she was positive, of the trees at home; of the house there, ugly, rambling all to bits and pieces as it was; part of people she had never met; being laid out like a mist between the people she knew best, who lifted her on their branches as she had seen the trees lift the mist, but it spread ever so far, her life, herself.
—— 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亞·伍爾夫
作者推薦
它是二十世紀(jì)最感人至深、最具里程碑意義的藝術(shù)杰作。
—— 邁克爾·坎寧安
英國歷史書單 | 6本書看英國人怎么玩歐洲
從6本書看
英國人怎么玩歐洲
“英國和歐洲的關(guān)系是由介詞‘和’(with)而非‘之一’(of)表達的——我們和他們,但我們不是他們的一部分。”1953年,丘吉爾如是說。
上帝創(chuàng)造英國,似乎就是為了給歐洲找別扭。
1958年,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簡稱歐共體)成立,英國曾兩次申請加入,均被戴高樂拒絕;好容易熬到戴高樂下臺,1973年1月1日,英國正式加入歐 共體;可1975年英國人便就脫離歐共體舉行了公投,好在那次67.2%的投票者反對“脫歐”……可以說,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英國始終是個異數(shù)。
問題關(guān)鍵,在于英國一直將自己視為歐洲之外的全球大國,它與歐洲壓根就不是一回事,雙方是對等和平列的關(guān)系。
在英國人看來,如果將英國貶低為歐洲諸國中的一個,則它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與驕傲將徹底崩潰,而這注定是一個無法接受的局面。
可以從6本書中讀懂英國與歐洲之間的種種糾結(jié)。
1《通往工業(yè)革命的漫長道路》 作者:(荷)范贊登 出版: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啟真館
2《大分流》 作者:(美)彭慕蘭 出版:江蘇人民出版社
大分流之外還有小分流
所謂大分流,是美國著名學(xué)者彭慕蘭最早提出的概念。他發(fā)現(xiàn),在500年前,東西方文明彼此相差無幾,東方甚至還略有勝出,真正的分流發(fā)生在距今500年前后,雙方差距突然拉大。
是什么導(dǎo)致這場大分流?彭慕蘭認為,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在長三角、珠三角,而這些地方缺乏煤炭,受鄭和大航海影響,附近原始森林被砍伐殆盡,這使“江南道路”遭遇嚴(yán)峻的資源瓶頸,而英格蘭的優(yōu)勢在于那里有大量的、廉價的煤炭資源。
一個有力的證據(jù)是,瓦特蒸汽機面世后,法國、德國均大力引進,可很快就放棄了。因為瓦特蒸汽機耗煤驚人,成本太高,還不如用人來干活,而英國則無此虞,故能大量配置,這使其成為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領(lǐng)頭羊。
但,彭慕蘭的說法解釋不了1840年后中日兩國在走向現(xiàn)代化之路上的差距,為何日本能突破資源瓶頸,而中國卻不行?試圖用“客觀原因”“只能如此”來闡釋歷史,說服力似乎不夠。
而范贊登則在書中獨辟蹊徑地提出了一個“小分流”的概念,即:同樣是歐洲,東西歐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同樣發(fā)展失衡,甚至在西歐,拉丁國家與北海國家之間也非齊頭并進。
那么,這個小分流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可以看到,北海國家(以英國、荷蘭、比利時為主)貸款利率早在14世紀(jì)就已明顯低于其他國家,這意味著,人們獲得資本的成本更低,而從平均工資看,北海國家亦占明顯優(yōu)勢。
一般認為,這可能拜“黑死病”所賜,大量歐洲人病死,人力資本騰貴,這就有了用資本密集型經(jīng)濟替代傳統(tǒng)的勞動力密集型經(jīng)濟的可能??蓡栴}是,拉丁國家、東歐也經(jīng)歷了“黑死病”,為什么這些國家就沒能完成這個轉(zhuǎn)型呢?
問題的關(guān)鍵,在北海國家更早承認私人產(chǎn)權(quán),致農(nóng)奴制基本解體,當(dāng)人力匱乏時,北海國家無法廉價組織起生產(chǎn)力,只能大量購買東歐糧食。而東歐、拉丁國家尚未承認私人產(chǎn)權(quán),還存在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農(nóng)奴,可以很廉價地將他們集中起來大量生產(chǎn),以從北海國家消費者手中賺取更多鈔票。
其實,北海國家與東歐之間制度只有微殊,但黑死病將各方優(yōu)缺點統(tǒng)統(tǒng)夸大了,結(jié)果北海國家、東歐、拉丁國家不得不沿著自己各自的習(xí)慣路徑前行,最終造成了小分流的事實。
資金密集,則北海國家更愿投資人力,到1500年時,英國與荷蘭鄉(xiāng)村人的識字率已將近一半,在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人們15歲左右便結(jié)婚時,北海國家結(jié)婚年齡卻推遲到30歲左右,所以人口增長相對緩慢,其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成果未被同步增長的人口所淹沒。
范贊登點出了北海國家率先走進現(xiàn)代化的關(guān)鍵——制度優(yōu)勢+長期積累,而這絕不只是一個偶然的過程。
3《上帝與黃金》 作者:(美)米德 出版: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
4《無情的革命》 作者:(美)阿普爾比 出版:社會文獻出版社
英國為何能走在前面
那么,為何歐洲不學(xué)習(xí)英國的制度呢?這豈不是一勞永逸的方便法門?問題在于:歐洲根本學(xué)不了。
正如《上帝與黃金》中那個童話詩所寫的:海獅邀請牡蠣去沙灘散步,它講了許多風(fēng)景優(yōu)美、有利健康之類的話,牡蠣信以為真,結(jié)果它一走上沙灘,就被別人吃掉了。
海獅有海獅的辦法,可這個辦法套不到牡蠣身上,而事實給別的牡蠣留下深刻印象:海獅在忽悠我們,它所謂的制度優(yōu)勢其實是一個圈套。
歐洲未選擇英國道路,因為它被“贏家的詛咒”所套牢,西班牙人在美洲發(fā)現(xiàn)了特大金礦,由此獲得驚人財富,西班牙人沒必要改革制度,相反,要提高挖掘效率,只能對工人更苛刻、更殘忍,越簡單、越粗暴的制度,效果越好。
西班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英國是人類史上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可西班牙人所到之處只留下貧窮、奴役、專制,而英國人所到之處卻相對好得多,至少呈現(xiàn)出一定的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
并不是英國人更聰明,而是西班牙人搶到了最好的資源,而這資源卻反過來限制了其發(fā)展空間,英國人搶到的殖民地質(zhì)量相對差,只能通過開發(fā)來盈利,而想開發(fā),就要承認產(chǎn)權(quán),就要激勵每個參與者。一個是以黃金為寶,一個是以人為寶,結(jié)果自然不同。
西班牙人在美洲找到了黃金,英國人也找到了自己的黃金。在英法爭霸最激烈的時期,法國貴族卻將私人財產(chǎn)偷偷存入英國銀行,其實英國銀行利息只有法國的50%,但法國貴族們知道,那些能把權(quán)力放入籠中的社會才更安全,于是,法國寶貴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到敵國手中。
黃金多,帶來的紛爭就會更多,面對日漸動蕩的局面,歐洲不得不強化教會力量,試圖用上帝來震懾躁動中的人心,可結(jié)果卻迎來了法國大革命的血雨腥風(fēng)。相比之下,英國人的辦法更功利——離岸平衡手。
所謂離岸平衡手,就是歐陸誰強大,英國就聯(lián)合其他弱國對付它,拿破侖獨大時,英國與俄國結(jié)盟,俄國強大了,英國又和法國解夢,在歐洲大陸之外,英國 反而掌握著博弈的主動權(quán)。英國人堅信,規(guī)則與均衡遠比信仰更重要。如果說,資本主義本身就是一場無情的革命,那么,訴諸玄而又玄的東西,遠不如離岸平衡手 那么實在。
因為有均衡,所以英國沒有一家獨大的團體,沒有壓倒一切的聲音,所以當(dāng)法國向歐洲輸出革命時,英國能得以幸免。英國的思想者曾痛悔自己生活在一個犬 儒時代,為了個人利益,人人選擇沉默,可他們卻忘了,如果沒有這份腳踏實地的逐利精神,我們今天仍然有80%的人在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我們依然會每5年遭遇 一次饑荒。
產(chǎn)權(quán)重于黃金,實踐高于信仰,英國為被各種魅惑所包裹的人類闖出了一條路。
5《未終結(jié)的帝國》 作者:(英)達爾文 出版:中信出版社
6《英語民族史》 作者:(英)丘吉爾 出版:南方出版社
大英帝國仍未終結(jié)
從當(dāng)下來看,大英帝國似乎已輝煌不再,沉浸在舊日幻覺中毫無意義,英國目前就是歐洲的一個普通國家,可要想說服英國人同意這一點,恐怕難于登天。
在英國人看來,英國并沒滅亡,而是正以某種形式再生,因為英語還在全球各地流行,英國人當(dāng)年輸出的制度仍在不同國家生根發(fā)芽。表面看,這些制度幾無 共同之處,但這也恰好體現(xiàn)出英式制度的特點——它能根據(jù)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去主動適應(yīng),從實現(xiàn)效率、公平與秩序。在英國人看來,所謂全球化其實就是 英國化,如果英國被歐洲所埋沒,則人類史將喪失一個進步的推力,則未來的歷史又將如何展開?
一般來說,經(jīng)濟增長有三種主要模式:其一是不斷擴大規(guī)模,這是傳統(tǒng)、低效率、不可持續(xù)的增長;其二是斯密式增長,通過充分分工,達成更高的勞動生產(chǎn) 率,但斯密式增長存在其瓶頸,因為分工越充分,每個環(huán)節(jié)獲得的收入就越少,這就很可能出現(xiàn)“內(nèi)卷化”(有稱過密化)的局面,這依然是不可持續(xù)的;其三是熊 彼得式增長,熊彼得認為,經(jīng)濟發(fā)展其實是一次“創(chuàng)造性破壞”,舊的技術(shù)被淘汰了,人們不得不使用新技術(shù),從而提高了整體社會效率。
誒菲爾,熊彼得式增長是有門檻的,它不會在所有社會中發(fā)生,“創(chuàng)造性破壞”難免出現(xiàn)失控、否定與動蕩,在短期內(nèi)會給人們帶來痛苦。正如經(jīng)濟危機,沒有人會喜歡它,但沒有它,社會各階層就會固化,革命性的技術(shù)也將胎死腹中。
即使是落后社會中也有天才的發(fā)明,可這些發(fā)明會迅速會被鄰居克隆,隨著不斷傳播,人們已經(jīng)忘掉它是誰做出來的了,大家都在免費享用其成果,發(fā)明家本 人很難從中獲利,而同樣的發(fā)明在現(xiàn)代社會中早已推出了無數(shù)個升級版,不同人會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意,不論是原創(chuàng)者還是革新者,每個人都能拿到自己的那一份 回報,最終該發(fā)明會越來越完善,直到被未來更好的所替代。
熊彼得增長不僅需要寬容,更需要文化的支持,這文化承諾人人不同,卻又足以將彼此聯(lián)系起來,正如英國曾橫跨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它讓各種各 樣的人們從在這個平臺中獲得自己的利益,而每個人的奮斗都在為它做出貢獻。事實證明,英國式的氛圍最適合熊彼得增長,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英國能以彈丸之 地變成拉動人類整體進步的火車頭,而我們明天依然還需要這種文化。
只要現(xiàn)代性尚未凋謝,英國的歷史仍會延續(xù),既然是英國人創(chuàng)造出這一切,而非歐洲人,那么,英國人偶爾脫個歐玩玩,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看過"經(jīng)久不衰的英國小說分享"的人還關(guān)注了:
1.勵志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