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案例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案例
作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應當義不容辭的承擔起相應責任。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在于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能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合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案例,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案例篇1
有一位教師在叫“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講解式”(擺小棒)的呈現方式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發(fā)現式”,這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爸爸讓明明計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會兒,向同學們求助,誰有妙法幫我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頓時情緒高漲,積極思考,此刻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同桌互說等形式,充分發(fā)揮集體的作用,體現團結合作的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加強了學生間多向交流。最后,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數手指的;也有用豎式計算的,等等。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后,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正是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一種體現。
問題一旦經過一番努力后被解決,學生就會有緊張愉快的體驗,有成就感、自豪感、價值感,這些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源動力。 其次,可建立學習小組。學生的發(fā)展存在者不平衡性,無論哪個班的學生,他們的智力發(fā)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生活、對數學問題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在課堂上,面臨著要解決的一個個數學問題,學生的解決方法是各不相同的。為了使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解決問題,我們可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建立學習小組,小組中學習水平上、中、下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推薦一個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組長,讓不同水平的層次的學生的信息聯系和反饋信息在多層次、多方位上展開。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案例篇2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探索解決新問題,并積極思維,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學時要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全過程,經過獨立思考,艱辛的探索,成功的愉悅,從小培養(yǎng)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他們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鑒于此,在設計此環(huán)節(jié)時,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在發(fā)現了單根不夠減時,就打開一捆和3單根合起來再減這一單一的思考方法,而是精心設計教學結構,展示知識的全過程,使呈現給學生的算理“活”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23—7=16,但當你問他們“你是怎么想的”時,他們就說不出來了。就在學生腦子一片空白時,我不急于教給學生算法,而是將這一學習任務完全交給學生。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主動學習的工具——小棒,對學生說“用小棒來擺一擺,好嗎?”擺完了和你的同學說一說。讓他們自由獨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題的方法,允許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算法,此時此刻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的過程,在學生匯報方法時,也沒有在黑板上板書抽象的算理,而且讓學生比較得出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通過擺小棒,對于已經知道得數的學生,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對于不知道得數的學生,他們也學會了如何計算進位加法,也同時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一這基本理念。我沒有統(tǒng)一強制算法擇優(yōu),而是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了指導,教師在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鼓勵他們去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在實踐中去發(fā)現、認識、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fā)展自己的認知結構。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案例篇3
教“總價=單價X數量”的前三天至一個星期,教師就布置學生調查商店、飯店、地攤等地點的各種商品的價格,了解如何算總價。上課時教師首先請學生報告單價情況。有的學生說,一只鋼筆是10.5元;有的說,地攤上的氣球1元買3個……學生爭先恐后地報告自己的調查情況,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盡情地投入,為計算公式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同時,單價表示的多樣性,是教師難以一時說清的,而學生在自己的調查中卻輕而易舉地弄懂了。這正是“問題解決”所追求的教學情境。
再如學生學習了四則計算后,就可以創(chuàng)設商品購買的情景,讓學生說說怎樣購買物品最合理;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校門,了解一些旅游點的價格,然后制定一份最精簡的旅游計劃。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后,可以請學生在家里設計一些家電的外殼包裝的材料等。有一教師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后,把學生帶到學校大操場的一塊空地上,讓學生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個面積是30平方米的花壇,可以有幾種設計方案。當學生接觸這道題時,積極性十分高漲。他們幾人一組,一邊測量,一邊設計,顯得十分的投入。最后竟設計出十幾種圖形優(yōu)美、很有創(chuàng)意的花壇。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先要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這一知識重新進行組合,有一個新的認識。然后要對分割法、平移法、大面積減小面積等求面積的方法進行選擇,看著哪些方法更適合于設計。這樣,在學生的設計過程中,既解決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的計算),又拓寬了長方形的知識點(計算簡單的組合圖形),更為重要的是在設計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一次難得的實踐鍛煉機會。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