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書法作品圖片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品,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shù)魅力與價值?,F(xiàn)如今,王羲之的十七帖作品得到人們的欣賞與喜愛。對我國書法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王羲之十七帖書法作品圖片。
王羲之精美的十七帖書法作品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jīng)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時間內(nèi),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圣”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書法圖片
王羲之(303—361),瑯邪 臨沂人,字逸少。后移居會稽山陰(今 浙江紹興)。他一生曾任秘書郎、參軍、刺史、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等職,人稱“ 王右軍”。后稱病去職,與東土諸名士優(yōu)游自適以終老。 王羲之出身于名門望族,伯父王導、王敦以及父親 王曠,都是曾經(jīng)左右東晉形勢的重臣。王氏家族與當時的皇族司馬氏平起平坐,地位顯赫。王羲之雖然父親早逝,寄養(yǎng)在伯父王導家中,但這并不影響他具有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與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據(jù)說他小的時候不善言辭,長大成人后卻善于思辨,并以骨鯁著稱。
《十七帖》法帖淵源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 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xiàn)傳世《十七帖》是 刻本。唐 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 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此帖為一組書信,據(jù)考證是寫給他朋友 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 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fā)展的重要資料。清人 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 遠宦帖》、《游目帖》等。據(jù)載: 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 文徵明朱釋本、 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 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chuàng)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于行書中的《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 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 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xù),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并用,寓方于圓,藏折于轉(zhuǎn),而圓轉(zhuǎn)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nèi),外標沖融而內(nèi)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lǐng)略的境界與法門。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