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必備古詩詞賞析
二年級必備古詩詞賞析
小學(xué)二年級我們學(xué)過的古詩大家還記得嗎?下面是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必備古詩詞賞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必備古詩詞賞析(一)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其一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鬢毛衰 一作: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賞析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xiāng)、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xiāng)熟悉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dāng)年離家,風(fēng)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tài),并以不變的“鄉(xiāng)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可還認(rèn)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fā)問作好鋪墊。
二年級必備古詩詞賞析(二)
贈汪倫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賞析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這句使讀者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cè)面表現(xiàn)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jié)句預(yù)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地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二年級必備古詩詞賞析(三)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fù)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diào)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diào)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tǒng)統(tǒng)“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fēng)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fù)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茨?ldquo;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fēng)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yuǎn)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zhuǎn)。上一聯(lián)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lián)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yuǎn)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yuǎn)”,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fù)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jié)清題意,關(guān)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