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修理的方法
現(xiàn)代小提琴的出現(xiàn)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自1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被譽為“樂器皇后”,其制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致的工藝技術。今天學習啦小編給大家講講小提琴的使用與維修的相關知識,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提琴修理的方法
潮濕氣候會使提琴板膨脹開膠,干燥時又會使提琴板收縮開裂,提琴的聲音就會沙啞,嘈雜。這時,就應該及時修理。
如果提琴板開裂得很大就應該用與原琴板同一種樹種和質量的木材,截成與縫隙同等寬度的木條,在裂縫周圍和木條上涂膠水,將木條鑲入縫隙,待膠干了以后,將木條加以修整并用砂布磨光上漆,琴聲就會恢復原樣。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隨著聲音的震動而加大縫隙。如果琴板的縫隙不寬而長,那就要把裂的琴板拆出來,經過粘接以后才能粘回提琴上去。
提琴脫膠大多在面板,背板和側板的粘接處小提琴的使用與維修聲樂器樂。修理時,要用濕了熱水的毛巾洗干凈殘存的余膠,然后才能用金屬片沾上膠水均勻的涂在脫膠處,用膠帶或夾子把粘接處固定,并用濕毛巾把溢出的膠水清理干凈,等膠水完全干了以后,把膠帶或夾子解開就完成了。如果是低音梁脫膠修理時就要麻煩一點,首先要把面板拆下,然后用膠水粘住,用夾子夾緊,夾子需要特制
粘合提琴的脫膠與裂縫,應用膠性強一些的膠水,比如魚膠就很好。魚膠在春,秋兩個季節(jié)里使用是最好的。這樣可以防止琴板因為膨脹或收縮而引起變化。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在氣候非常潮濕或顯著干燥的天氣和場合膠粘琴板。
關于提琴的維護
在樂器里,提琴是一種既精致又脆弱的樂器經不起摔壓磕碰,要特別注意維護。從琴盒里或布套中取琴時,要拿住琴頸部分,不要抓琴頸或指板,以免弄斷琴弦或指板脫落。定音要用標準音來定,可用440赫茲音叉或者鋼琴來校對。擰轉弦軸時,動作要慢,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將弦定得過高而損傷琴弦;面板和琴頸。
琴弦在指板上必須有一定的高度,琴弦過低的話發(fā)音震動會碰到指板而產生雜音。如果太高的話又會影響手感,不易按弦。測量琴弦的高度,以指板上端弧面到琴弦的距離為準,一般小提琴E弦為3.5-4毫米,G弦為5-5.5毫米為宜。中間兩根則平緩過渡。琴弦一般建議用鋼繩弦,因為鋼絲弦的泛音大,在提琴的領域中,音色純美的,干凈的才叫好琴。琴馬在提琴上對音色的影響很大,一個好的琴馬與一個普及的琴馬價錢相差非常大,在音色上也有非常明顯的差距。一般來說,新琴馬要進行修整才能用,首先應把馬腳修好,馬腳薄的要比厚的發(fā)音要靈敏。琴馬的厚度要以琴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是上端為1.5毫米,下端馬腳部分為4.5-4.8毫米小提琴的使用與維修小提琴的使用與維修。琴馬不宜過厚,太厚的話就會像加了弱音器一樣,聲音發(fā)不出來。如果太厚,應該把它平放在砂布上磨薄。如果你的提琴音量小,建議使用稍微薄一點的琴馬。如果你的琴音躁,建議使用厚一點的琴馬。面板弧度較小的琴適合用較高的琴馬;面板弧度較大的則適合用較矮的琴馬。
小提琴的音柱是可以自己制作的,首選紋理順直的魚鱗云杉木來制作,直徑為6到6.3毫米之間,音柱位置適當與否對提琴發(fā)音的優(yōu)劣關系很大,尤其是琴馬修好后尚有未消除的缺點,可借音柱的移動來改進。音柱應當立直,長短要恰好在面板與背板之間。安裝要用特殊的專業(yè)工具---音柱勾來完成,應稍微拉緊,使它在震動時不易脫落。如果發(fā)現(xiàn)脫落,應及時松弦立好。音柱的位置是正對琴馬的右腳稍微后一點,距離大概半厘米左右。然而,每一把提琴都會有它的合適的音柱位置,并非千篇一律,一成不變,應該經過不斷的試奏來糾正。
琴弓在使用時,不要將弓毛上得太緊,用完后一定要記得把弓毛松掉,以免弓子失去彈性。新弓子使用之前要把錘碎的松香灑上弓毛,以免使用時打滑,以后應經常擦松香,以保持它好用。
每次提琴用完以后,不必放松琴弦,因為經常調弦定音,要比琴弦張緊時的壓力大得多。如果提琴長期不用,應該把每根弦都松5度到6度音,以免壓壞面板和拉彎琴頸。但也不可松得太多,避免琴馬和音柱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