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jié)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祭月賞月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俗。那么你知道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為什么要吃月餅嗎?有什么特別的來歷呢?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分享的2017年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希望對你有用。
2017年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
第一種是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形成了。
另一種傳說是中秋節(jié)吃月餅始于元代。當時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使得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紛紛揭竿而起。朝廷肯定不會讓自己的江山如此簡單的就被推翻,于是開展大規(guī)模的搜查活動,各地起義軍間傳遞消息就十分的困難。后來劉伯溫想了個主意,命人在餅子里塞入“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八月十五那天,各地義軍同時響應,開始了全國范圍內的農民起義。
后來朱元璋得了天下,便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八月十五,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jié)月餅的起源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xiāng)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jié)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fā)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jié)必食之品。在節(jié)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節(jié)月餅的制作方法
1.大包酥酥皮制法:用料以5公斤計算,每公斤做12只月餅。先將皮料調成面團。制皮面團1.6公斤, 油酥面團0.775公斤。將油酥包入皮料,用滾筒面杖壓成簿皮(0.67厘米)。卷成圓形條條,用刀切成10塊,再將小坯的兩端,沿切口處向里邊折捏,用手掌撳扁成薄餅形,就可包餡。
要點:油酥包入皮內后,用面杖搟薄時不宜搟的太短、太窄,以免皮酥不均勻,影響質量。
2.小包酥酥皮制法:面團和油酥面團制法同大包酥酥皮制法。將皮料與油酥料各分成10小塊,將油酥逐一包入皮中,用面杖壓扁后卷折成團,再用手掌撳扁成薄餅形即可包餡。
3.制餡:根據(jù)配方拌勻,揉透滋潤即可。下列餡需預制成半成品:
(1)松子棗泥:先將黑棗去核、 洗凈、蒸爛絞成碎泥。糖放入鍋內加水,加熱溶化成糖漿,濃度以用竹筷能挑出絲為適度,然后將棗泥、油、松子加入,拌勻,燒到不粘手即可。
(2)清水洗沙:赤豆9公斤,砂糖15公斤,飴糖1.5公斤,生油2.5公斤,水3公斤,制法與豆沙餡同。
(3)豬油夾沙:所用的豆沙與清水豆沙制法相同。具體制法:將豆沙與糖、豬油丁、玫瑰花、桂花拌勻即可。
4.包餡:先取豆沙餡撳薄置于酥皮上,再取豬油丁、桂花等混合料同時包入酥皮內。
5.成型:包好餡后,在酥皮封口處貼上方型墊紙,壓成1.67厘米厚的扁形月餅坯,每只90克,再在月餅生坯上蓋以各種名稱的印章。
6.烘烤:月餅生坯推入爐內,爐溫保持在240℃左右,待月餅上的花紋定型后適當降溫,上下火要求一致,烤6~7分鐘熟透即可出爐,待涼透后下盤。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2017年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
2017年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
下一篇: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