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自救知識手抄報的圖片
地方社會與民眾的災害響應能力是全社會減災能力的重要基礎(chǔ),這種能力應該從小培養(yǎng),也就是我們可以通過地震自救知識手抄報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地震自救教育。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地震自救知識手抄報的圖片,供大家參考,希望你們喜歡!
地震自救知識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世界地震分布
據(jù)統(tǒng)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fā)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guān)系不那么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nèi)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jīng)菲律賓群島轉(zhuǎn)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jīng)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jīng)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zhuǎn)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此地震活動帶蜿蜒于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傞L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fā)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該帶與上述三個帶相比其規(guī)模最小,不連續(xù)分布于大陸內(nèi)部。在地貌上常表現(xiàn)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
地震的自救與互救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jié)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尋找和開避通道,設(shè)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jié)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jié)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互救是指已經(jīng)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
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后遠”;
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后難”;
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后重”;
如果有醫(yī)務(wù)人員被壓埋,應優(yōu)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找尋被壓埋的人
看過“地震自救知識手抄報的圖片”的人還看了:
1.地震知識卡通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