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飲食文化知識有哪些
閩南的飲食文化知識有哪些
閩南飲食的發(fā)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閩南的飲食,接下來,學習啦小編就和大家分享閩南的飲食文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閩南的飲食文化知識
閩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遺風,又有創(chuàng)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營養(yǎng)、多樣,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膩。其品種繁多,式樣新穎,造型美觀、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風味獨特。
婚喪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饋贈親友的風味小吃有:榜舍龜、大花包、滿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頭甜粿 、麥餡粿 等。其中較有特色的榜舍龜,用糯米粉為皮,豆沙為餡心,蒸成形似龜狀,面染橙黃色,上面覆有大紅團壽圖案,以祈延年益壽。大花包以發(fā)面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為餡。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蓋紅色喜慶圖案,專門用于婚嫁納彩時,男方饋送女方的食品。滿月粿,是生小孩子滿月時要做的小吃,同時煮紅皮雞蛋及線面饋贈親友鄉(xiāng)鄰,祈求小孩健康成長。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里,家家戶戶都蒸糖粿、燒鵲橋,以示懷念。糯米丸子是冬至這天要做的小吃,而“紅丸子”是喜事宴請時祝頌甜蜜、圓滿,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時的小吃。
地方風味小吃有:蚵仔煎、鮮酥蚵串、魚仔粥、蠔仔粥、鱟羹、包心魚丸、鮮肉魚丸、水丸湯、馬鮫粳、網(wǎng)紗魚卷、酥炸魚條、捆蹄、面線糊、扁食、肉燕、燒芋果、芋包、雞湯伊面、干拌面、鹵面、蓮美豆干、糯米灌大腸、豬血尾口粳、苦菜大腸湯、蝦皮番薯粉團、豆簽、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其中蚵不僅營養(yǎng)豐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鮮美。閩南人有食粥的習慣,他們會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選擇時令食物,調(diào)配糯米制成粥。土筍凍,是用一種生長在淺海灘涂里,像蚯蚓的軟體動物熬成的膠狀體,不僅美味,還能降火消炎,清涼解熱。鱟羹是閩南特有的海產(chǎn),鱟全身可食,風味特殊。
民間傳統(tǒng)小吃有:肉粽、粳粽、豆粽、五香卷、雞卷、炸肉丸、嫩餅菜、桂花蟹、芋鴨、肉夾包、炒米粉、燒芋果、芋包、甜芋餅、菜果、水晶菜頭餅、腰子餅、肉餅、芥菜飯。其中肉粽以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制作精細,歷史久遠而享譽海內(nèi)外。肉粽、粳粽、豆粽都是端午節(jié)的必備供品。
閩南的飲食文化特色
湖頭米粉
籍貫:安溪湖頭
年齡:300余年
關鍵人物:李光地
掌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燁因平定“三藩之亂”,又逢29歲生日,迷信的康熙決定提前做圣誕。
快馬傳消息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為“升平嘉宴”增輝添彩?當時湖頭山高水險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少,百姓生活極艱難,實在無物上賀。李光地童年時曾被永春帽頂寨大王林日勝捉上山寨,是安溪縣城東岳廟和尚德輝禪師救出。未回家前,李光地在東岳廟學過做水粉。此時,李光地忽然想到,湖頭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韌細膩,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條再曬干好帶上朝去,到時自己還可當眾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說如此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難湯水淋漓,建議帶上湖頭的筍絲香菇同炒,味道更可顯得與眾不同。
這樣,李光地把湖頭米粉變成了貢品。他用肉絲、蝦仁、香菇炒熟,肉骨湯適量和米粉入鍋油炒翻動,快速提鍋倒入瓷盤的炒米粉,竟成為康熙帝“升平嘉宴”中宴請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
榜舍龜
籍貫:永春五里街
年齡:200多年
關鍵人物:葉紹本與孫榜
掌故:永春榜舍龜是一種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心制作,形似龜?shù)膫鹘y(tǒng)名牌食品。它細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深得人們喜愛。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孫清水、孫榜父子在永春五里街開了家小吃店,專營糯米龜和花生湯,生意十分紅火。
時任永春州官的葉紹芬在東門外租房,聘請私塾先生,讓弟弟紹本苦讀候考。紹本游手好閑,常到孫家賒龜,幾乎天天來食,孫家父子懾于權勢不敢得罪,久而久之也成為老主顧了。
有一年元宵,葉紹本因貪色被打,回家被私墊先生拒之門外后,孫榜父子收留了他。經(jīng)這一回,紹本終于悔悟,改邪歸正,發(fā)憤讀書,并仍常去孫家閑聊吃龜。一年后,紹本上京應試,竟中了進士,并被選入翰林院。
3年后,葉紹本被委任為福建學政,到永春主考鄉(xiāng)試,便特意前往孫榜店中還清舊賬并品嘗久別多年的糯米龜。其時孫父已去世,孫榜的小吃店的生意已大不如前,于是葉紹本故意坐著官轎,帶著眾秀才,一路鳴鑼開道到孫榜店中,以糯米龜祭祀孔子,并要秀才們嘗一嘗糯米龜配花生湯的滋味。此舉頓時在山城引起轟動,圍觀的鄉(xiāng)民都說孫榜顯貴了,應尊稱為“舍人”。從此,永春五里街這家小吃店做出的糯米龜就被稱為“榜舍龜”。后世還為此傳詩一首:
“孫榜好學做甜龜,知州胞弟吃不歸;
浪子回頭中進士,扶困揚名榜舍龜。”
深滬魚丸
籍貫:泉州海邊
年齡:900多年
關鍵人物:泉州太守王十朋
掌故:傳說晉江深滬魚丸在宋元初就很有名氣,這和王十朋寫的打油詩有關。據(jù)說當時泉州大旱,餓殍遍野,時任泉州太守王十朋便往法石寺觀農(nóng)。他發(fā)現(xiàn)有戶人家正在為老太君做生日,大魚大肉擺滿大殿。一問方知,原來是秦檜親戚秦興在法石寺內(nèi)為老太君做壽。秦興得知太守到來,便到廂房求王十朋題詞討個彩頭,并愿敬送紋銀十兩潤筆。王十朋早聽說這個秦興沒啥文化,官也是買來的,便提出詩成之后,一定要回市舶司當眾宣讀,紋銀十兩捐給法石寺作求雨香資,大殿上的供品全部留下讓法石寺周圍村民分享。秦興滿口答應。
王十朋便問詩題,秦興高興地出題:“秦百興升”。王十朋當場一揮而就:“秦家魚肉滿籮筐,百姓糠菜填饑腸。興福毋忘造福眾,升官莫作殃民郎。”秦興不知其意,還興高采烈地與家人阿山回城了。
秦興把詩拿到市舶司宣讀,本想借王十朋的詩炫耀一番,不料卻被市舶司上下傳為笑柄。秦興不敢得罪這些新貴,把王十朋恨得咬牙切齒,同時,也把仆人阿山趕出了秦家。
到了麥子揚花與灌漿時,泉州連日淫雨。王十朋又到城外法石寺觀農(nóng),路上有人攔住叫屈,原來正是秦家家人阿山。聽完阿山的陳述后,王十朋便為阿山出了個主意。那次在秦家太君生日宴上,王十朋只吃了一碗水丸湯,但覺得水丸太硬,味道也不好,他正有改良水丸的想法。于是,在法石寺內(nèi),王十朋便將京城御菜的做法與水丸結合起來,為阿山寫下了選料、制作、湯頭和內(nèi)餡的方法。
阿山如獲至寶,帶著王十朋的方子舉家遷往深滬,做水丸賣魚羹去了。深滬的水丸堅韌雪白,不易變質(zhì),入口柔潤清脆。魚丸用鰻、嘉臘、敏魚和五香肉做餡,并用肉骨清湯、油蔥、瘦肉配煮,味道與他處不同,據(jù)說就是按照王十朋的方子做的。
牛肉羹
籍貫:法石山
年齡:800多年
關鍵人物:南宋名臣陸秀夫
掌故:牛肉羹是泉州小吃中最受百姓喜愛,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據(jù)說,牛肉羹的問世與南宗名臣陸秀夫有關。
傳說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降元,并與元兵一同追殺文天祥等人。四月宋瑞宗死后,陸秀夫等人擁立年僅八歲的趙為帝。為了逃避元兵的追殺,他們時而居住在船上,時而*岸覓食,處境十分狼狽。一天,陸秀夫領著帝潛入法石山討食,荒野里只住一戶人家,父女相依為命。家中惟一一條老耕牛幾日前被元兵宰殺,如今只剩下一張牛皮和四個牛蹄。面對此景,陸秀夫只得與那父女倆一齊用刀將牛皮上殘留的肉屑一點點地刮下來。由于刮下的牛肉放入沸湯中煮熟,并隨手加入一些海鹽和姜末。不料竟香氣四溢,令帝飽餐一頓。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宋元兩軍在山?jīng)Q戰(zhàn),宋軍大敗。陸秀夫背著帝投海,南宋滅亡。但由陸秀夫和那農(nóng)家父女共同制作的牛肉羹,經(jīng)那農(nóng)家父女改進后在民間流傳下來。到了明代,隨著番薯從呂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綠豆粉成了制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這種牛肉羹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
看了閩南的飲食文化知識有哪些的人還看:
2.廣東的飲食特色
5.中國飲食文化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