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有哪些能力
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有哪些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它具體包括哪些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先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能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有哪些能力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包含的能力
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如何認識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如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殘酷性和進步性;如何看待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發(fā)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義的破壞性和建設性;如何分析歷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認識革命的暴力性與和平性(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中,以和平奪權的方式,建立蘇維埃共和國);如何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與選擇性(中國沒有經(jīng)過資本主義社會,革命后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躍入社會主義社會)等等,如果用確定的、線性的邏輯思維模式來看待,就很難找到它的合理內核,若以辯證思維作指導,就能解開它的“歷史之謎”。所以辯證思維能力是歷史思維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培養(yǎng)學生擴散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可以以一個歷史事件為圓心,把自己的思維擴散開來,延伸出去。例如19世紀末,日本成為亞洲強國,擺脫民族危機,學生可以就此思考相關的明治維新、甲午戰(zhàn)爭、壟斷形成、《馬關條約》、八國聯(lián)軍、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戰(zhàn)爭等。加深理解,提高應變能力。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表現(xiàn)為打破慣常解決問題的程式,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guī)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 。例如某學生一反史學界對方伯謙臨陣脫逃、最終伏法的定論,認為“方案”純屬冤獄,并通過旁征博引,自 圓其說,得出“重新認識甲午戰(zhàn)爭中的方伯謙”的觀點。該過程實際就是由心智到實踐,最終演繹出創(chuàng)造思維的過程??梢姡趧?chuàng)造思維過程中,學生可以高度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囿于成規(guī),突破問題的固定反應方式,從史實的現(xiàn)象及本質中,剖析探索,尋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維結論。
第四,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如證明書上所給的結論(“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你如何證明?)或者進行逆向設問,清學生思考,如隋煬帝如果不窮奢極欲,他能成為一代明君嗎?為什么?商紂王曾經(jīng)殺了自己的叔父,唐太宗卻殺死自己的親兄弟,那唐太宗也和紂王一樣是個暴君嗎?為什么?
第五,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在科學的思維方式中,歷史思維包括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還應包括運用直觀形象、表象進行想象、聯(lián)想、分析、綜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維。在中學歷史課堂上,大量的課本插圖、照片、地圖、投影片、影視音像制品往往用于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歷史感,以形象地展現(xiàn)或佐證課本上寫的、教師講的知識,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主要功能。今天,新的課程改革呼喚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和研究,學會自己去尋找規(guī)律和作出結論。教學中,教師要使形象化的歷史資料素材在啟發(fā)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方面發(fā)揮作用,把學生從直觀性的學習,帶入到探究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歷史的領域。
強化政治學研究的歷史思維
理性主義政治學面臨哲學貧困
理性主義在政治學研究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強提出,以實證為特征的理性主義政治學在面對政治沖突、解決構成政治內核的認同問題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換言之,理性主義政治學在哲學上的貧困,賦予了歷史研究以哲學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續(xù)添談到,歷史是政治科學最基本的資料源,是政治科學論證最有力的支撐,是政治科學科學性檢衡的標尺;政治科學分析離不開歷史的“變化”思維、“因果”思維,歷史思維對特殊性的追求與政治科學的比較研究可以有效對接,歷史思維的細致邏輯與政治科學的實證研究也可實現(xiàn)結合。他主張,當下的中國政治科學研究應當恢復和重塑歷史思維在政治科學中的基礎地位,重建“歷史理解和解釋的政治科學”。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后濱就政治學與史學資源如何進行互鑒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他認為,從政務運行切入的制度史研究面臨方法論轉型,需要借鑒吸收政治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歷史學對于政治學研究的價值也不限于史料的提供,同樣具有方法論層面的意義。
從比較歷史視野解析政治學概念
在比較歷史視野下展開政治學研究成為學者關注的新亮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楊光斌認為,中國學界存在嚴重濫用合法性概念的狀況,必須在比較政治的視野下重述合法性概念,才能避免淪為“觀念的囚徒”。“一些學者從西方政治哲學出發(fā),尤其是引用李普塞特的選舉授權概念來談中國政治,難免得出偏離現(xiàn)實的結論。”他提出,事實上,中國政治滿足了合法性理論的最大公約數(shù),即合法律性、有效性、人民性和正義性,所以才有如此高的民意支持率。
在比較歷史的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指出,亞洲政治發(fā)展的經(jīng)驗表明,在工業(yè)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新興社會集團是政治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其獲取政治參與和政治權力的努力導致政治體系的變化。對于學界一般將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作為觀察、衡量社會發(fā)展與轉型的重要依據(jù),房寧表示,人均GDP無法反映社會結構的變化,對于亞洲的新興工業(yè)化國家而言,城市化率對觀察、衡量社會轉型更為有效。
對觀念與制度進行歷史梳理
對于中國政治發(fā)展中觀念與制度的歷史梳理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重視。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馬德普對啟蒙在中國現(xiàn)代化中的命運進行了反思,認為以科學理性為核心的啟蒙運動雖然促進了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但卻包含著必然與自由、普遍性與歷史性的悖論,并在中國造成了對科學方法萬能以及西方經(jīng)驗和政治原則的迷信等消極影響,從而難以處理好西方現(xiàn)代文化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史衛(wèi)民基于對中國公民的身份認同、發(fā)展認同、政黨認同、政策認同、文化認同、體制認同的實證調查,對中國的政治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調查顯示,身份認同在各項認同中最高,其中對于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意識較強,而對于公民身份的認同相對較弱;文化認同中權利因素的預測作用最強,因此關注公民權利不僅具有政治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在考察中國政治進程的研究中,歷史制度主義是頗具影響力的分析路徑。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閭小波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時期選舉策略的歷史分析提出,中國共產黨的選舉策略經(jīng)歷了建黨之初“無限制的普通選舉制”、國共合作期間“革命的議會行動”、蘇維埃時期階級話語下的選舉策略以及抗戰(zhàn)時期強化民族主義話語的選舉策略幾次重大轉換,但這并不意味著斷裂,而是在變中堅守其“常”。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郎友興通過對溫嶺民主懇談會演進歷程的分析,提出溫嶺民主治理機制鞏固、持續(xù)的關鍵在于對觀念與制度的共識。
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立足課本,把課本讀懂、讀精、讀深。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而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從基礎抓起的。沒有全面準確的歷史基礎知識,無法談能力的培養(yǎng),況且,歷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隱性知識,要挖掘出這些知識,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諦。隱性知識的挖掘,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將起重要的作用。要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不僅不能冷落課本,而且對課本一要讀懂,二要讀精,三要讀深。讀懂,就是對課本中段與段、節(jié)與節(jié)、章與章、圖與文之中一些內在聯(lián)系要讓學生讀明白,要挖掘歷史概念的外延與內涵,尋找歷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外因與內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對一些注釋內容也要領會。讀精,就是要善于歸納總結。讀深,就是要挖掘課本里的一些隱性知識、實現(xiàn)知識遷移。隱性問題的答案語言往往不是課文中的原話,因此,要根據(jù)課文內容精選一些題目讓學生練習,把訓練貫穿于教材與課堂之中,一方面讓課本知識延伸,另一方面讓學生歷史思維向深層發(fā)展。不要一味追求高、深、難,不要一味挖掘一些理論要求過高且與政治課過于靠近、答案隨意性較大的內容進行訓練;材料解析題訓練的重點不要放在那些生澀難懂的古文上。否則,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將使考生缺乏對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而事倍功半。
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歷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列出提綱,找出每課的重點、難點、疑點。要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講課之中,變原來陳述式教學為論證式、探究式教學,從傳授知識“是什么”的教學轉變?yōu)?ldquo;為什么”的教學。課堂上注意一題多問,培養(yǎng)多角度思維能力;反向分析問題,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同類項比較歸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綜合概括思維能力;對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培養(yǎng)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等等。對教材中一些難點,大膽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采眾議,達成共識。講評課不要單純進行答案的灌輸,更不要讓學生認為老師的答案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要鼓勵學生對權威、對教師、對答案、對題目質疑。特別是一些問答題及材料解析題牽涉主觀意識的答案,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然后教師集思廣益。同時,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考題,充分發(fā)揮潛在能力,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切勿把學生變成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上課讓學生單向靜聽;切勿上填鴨式習題講評課,不允許學生對“標準”答案質疑。這些做法都不利于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三、以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fā)展。
1、以“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我完成部分學習任務,并創(chuàng)造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朝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運用討論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具體做法如:進行探索和揭示歷史規(guī)律的討論;進行從整體事物的個別方面研究事物本質的討論;進行把事物的各種屬性聯(lián)合成一個整體,從而反映歷史發(fā)展輪廓或全貌的思維方法的討論。
2、以“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辯論會,也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途徑。隨著現(xiàn)代社會信息媒介多樣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到來,輿論界對社會各界活動作了大量報通,各種紀念活動廣泛持久展開,形成全球性熱點。我們可以組織一場年級辯論會。首先擬定辯題。有關于背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不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有關于結果的:戰(zhàn)爭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利與弊等等。讓學生自發(fā)組織,選取辯題,展開辯論。這種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源于課本,又適度超出課本內容,把課堂知識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此外還鍛煉辯論技巧 ,大大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了發(fā)散思維能力。
3、以“小論文”提高學生史論結合的動手能力。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基本上是屬于再生性思維。但中學生再生性思維發(fā)展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逐步開始發(fā)展。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是專指對歷史學提出新觀點、新結論,而是指他們能以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精神對待學習,以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未知史事進行有創(chuàng)見的思索。在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基礎上,提倡撰寫小論文,就是這樣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工作。
四、從歷史地分析、階級分析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標準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比如用中學生就掌握對數(shù)和三角函數(shù)去和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比較,以為祖沖之不偉大,這就違背了歷史地看問題的方法。通過平日的強調和潛移默化,學生就會練就一雙歷史的眼睛。
2、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里并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例如,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調整有利于當時人民生活和國家的發(fā)展,就應肯定。蘇聯(lián)犧牲波蘭人民利益與德國法西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應否定。 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就應否定,而主持開鑿大運河、派人去西域和臺灣就應肯定。
3、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絕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題。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國”答成“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誤為“法國大革命”等。又如,馬克思《資產階級和反革命》中說: “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不認真分析就會在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誤認為“1648年革命不是英國革命”,而實際上正是英國革命。馬克思的意思是強調英國、法國革命的國際影響。
五、用討論式教學創(chuàng)設思辨的課堂,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討論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精心指導下,為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任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引導啟發(fā)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進行辯論和研究學習。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此方法來把問題引向深入。
1、討論式教學的一般方法包括四個方面:(1)教學組織方法,如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創(chuàng)造自由輕松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啟發(fā)引導思考、置疑詰問等等。(2)指導學生準備、參與討論的方法,如指導學生怎樣明確問題、選擇論點?怎樣收集資料,提供論據(jù)?采用何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怎樣抓住別人言論的中心?等等。(3)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方法,如啟發(fā)學生變換角度考慮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前面的討論是否偏題,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等等。(4)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發(fā)展自我的方法。如指導學生填寫自測情況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行反思,教會學生如何沉靜下來、反復思考問題等等。
2、討論式教學的組織程序如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假設、分析、論證→總結評價(討論的準備)(討論過程)(修正、遷移)實施結果與分析討論。① 根據(jù)中心問題,創(chuàng)設思考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思維不合邏輯、對問題的原因迷惑不解,或者不符合應有的客觀歷史現(xiàn)狀,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② 引導學生明確問題實質,收集歸納論點與論據(jù)(歷史事實)形成觀點,同時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其他觀點,分析其正誤及思考表達的方法。③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隨時記錄別人觀點中的重點問題,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適時對前一段討論進行分析反潰引導學生注意邏輯性與科學性,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把問題引向深入,從而揭示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④ 總結評價學生討論,評價學生在知識與能力層次上所達到的目標是否實現(xiàn),啟發(fā)學生自我總結,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矯正的方法。也可以再提出一個相似的問題,讓學生作出回答,以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遷移。
看過“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有哪些能力”的人還看了:
5.成人邏輯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