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xué)習(xí)啦 > 生活課堂 > 旅游知識 > 旅游攻略 > 潮州八景--潮州旅游景點攻略

潮州八景--潮州旅游景點攻略

時間: 鞏詩1173 分享

潮州八景--潮州旅游景點攻略

  潮州八景舊時有內(nèi)外之分,內(nèi)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下面就隨著小編一同領(lǐng)略潮州八景吧!

  湘橋春漲

  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xùn)|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廣濟橋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為浮梁,稱“康濟橋”。此后,歷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fēng)格。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fēng)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橋的歷史風(fēng)貌。“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時當(dāng)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真似長龍臥波。觀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詩贊道:

  湘橋春漲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

  激石雪飛梁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

  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

  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層霄。

  韓祠橡木

  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巖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莊嚴(yán)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這里便是“韓祠橡木”的勝地。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因形似筆架遂稱筆架山。韓文公祠位于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筑亭游覽,并親手植下橡樹。后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rèn)為韓公嘗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yīng)遷建于此,所以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

  韓文公祠的建筑簡樸雅致,墻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nèi)分前后二進,并帶兩廊,后進升高七尺,有石階可登,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nèi)石柱多刻對聯(lián),四壁環(huán)立歷代碑刻四十面,詳載韓愈貶潮史跡和該祠興廢情況。

  相傳當(dāng)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jù)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xì)而長,葉脈凸起,作棱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崇尚韓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鄭蘭枝有詩云:

  高植一株聳翠巒,侍郎手澤倚欄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葉毓雙旌度歲寒。

  棱影參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壇。

  游人若問科名事,為指芳林舊姓韓。

  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韓江之濱,高約金黃四十余米,狀如覆釜,為潮州古城后枕,與西面的葫蘆山,東面的筆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金山古松,原名馬丘松翠。因宋末摧鋒寨正將馬發(fā),率領(lǐng)潮州人民奮起抗擊元兵侵潮,后元將收買南門巡檢黃虎子為內(nèi)應(yīng),攻陷潮州城,馬發(fā)“收殘率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為,令妻子自縊死,發(fā)自鴆”,滿門殉節(jié),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過程中幾遭殺盡。后人為紀(jì)念馬發(fā)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馬發(fā)墓,并植蒼松翠柏,以喻高風(fēng)亮節(jié)。鄭蘭枝有詩贊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萬古凝蔭一棵松。

  矗矗凌云懸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風(fēng)亭積翠飛層堞,虎石吹濤逐晚鐘。

  長峙海邦標(biāo)勁節(jié),滿林秋色入望濃。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設(shè)于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潮州知軍州事王漢見其“山之形勝萬態(tài)”。于是斬荊棘,興土木,開路徑,建荔枝亭、鳳凰亭、初陽亭、西暉亭,辟獨秀峰、初陽頂、望賢石,顯石崗諸景。歷代又不斷修葺并于巖石之上摩刻詩詞記事,使金山成為游覽勝地。

  鳳凰時雨

  鳳凰臺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鴉洲(后稱沙洲島或鳳凰洲)北端,明隆慶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鳳凰臺是鳳凰洲公園的主體建筑,該臺因立于洲頭,歷史上屢遭洪水猛浪之厄,這次重建前所存殘跡為民國初年所修,臺上是一座四柱、單檐歇山頂水泥結(jié)構(gòu)的亭臺,與原貌相差甚遠(yuǎn)?,F(xiàn)重建的鳳凰臺由臺體和閣亭兩部分組成,坐南朝北,高達四丈多。臺體中首層石座為高臺,高達丈八。二層為明臺,高約丈八,亭閣高達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門柱支撐,屋面是一個三開間,中間高,兩側(cè)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產(chǎn)生出前后六面檐口,兩側(cè)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錯落,檐牙高筑,峻凌飄逸,堂皇壯觀,再現(xiàn)了鳳凰臺的本來面目和迷人的風(fēng)采。亭閣上的“鳳臺時雨”、“中流砥柱”等牌匾與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明式拱斗和屋面的傳統(tǒng)青瓦相映襯,統(tǒng)一和諧,文氣斐然。若從遠(yuǎn)處欣賞,則有如古人所說的“煙云開罨畫,燈火見樓臺”,美不勝收。

  鳳凰臺以借景著稱,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時雨”,指的就是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測的時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時節(jié),江上奇景,千變?nèi)f化,有時薄雨疏疏,江面輕煙淡淡,帆影穿梭;遠(yuǎn)望湘子橋,煙雨蒙蒙,車水馬龍,宛如海市蜃樓;仰視筆架山,輕云渺渺,山上樓閣籠罩在薄紗之中。晴天烈日,時雨驟降,好似萬斛銀珠從天拋灑,陽光輝映雨點,又如千幅珠簾憑空搖蕩,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疑入仙境。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的詩,把這個景點描述得淋漓盡致:

  鳳城郊外聳層臺,時雨霏霏渡水來。

  云鎖湘橋疑海市,煙迷筆嶺憶蓬萊。

  一天銀竹侵朱檻,八面檐花點碧苔。

  雯后山川多景色,老鴉洲上好徘徊。

  龍湫寶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郁繁茂的樹林,有雅致幽靜的寺院,與車周的景物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fēng)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游艇常喜系纜于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從前觀賞此景,可見古塔屹立江中,與意溪遙遙相對,江水環(huán)繞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見湘橋如長虹橫貫江上,后面是高接云空的鳳凰山,右邊是炊煙裊裊的鬧市,左邊是一片廣闊的綠野鄉(xiāng)村。走進寺院,則見寺僧焚香禮佛,敲鐘弄鼓,別有一番風(fēng)味。夜間則游艇如梭,通宵不息。每當(dāng)月夜,游人或系艇塔邊,飲茶抒懷;或仰臥舟中,默數(shù)那滿天星斗,聆聽潺潺流水或掀簾觀賞江上悠悠飄去的浪花,實在悠閑自得,其樂無窮。正如鄭蘭枝所描寫的:

  古塔崢嶸鱷水頭,瀠洄院落好維舟。

  帆藏?zé)粲叭?,纜系鐘聲五夜游。

  停棹不妨風(fēng)瑟瑟,開窗正愛浪悠悠。

  幾層磴道遙望處,一幅江城入畫秋。

  可惜寶塔于清代已經(jīng)倒塌,寺院也荒蕪,殘存的塔基后來也被洪水沖去,小洲則因整治韓灑而被炸掉,僅存水下殘基。“鳳凰塔”是萬歷年間(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遙對鳳凰山,又與隔江的鳳凰臺相對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旱時溪水常涸,叫“涸溪”,鳳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圍十四丈四尺,七層八面,磚石結(jié)構(gòu)。塔建于潮州韓江東南側(cè),正當(dāng)兩股江水要沖,有如一道堤防,護住塔后一帶村落。夕陽殘照或旭日東升,水流影動,金光閃灼,甚是奇妙;每當(dāng)秋高氣爽,江面平靜,碧波如鏡,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為壯觀。沿塔內(nèi)扶梯登上塔頂,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護古城的天然風(fēng)貌,一覽無遺。

  鱷渡秋風(fēng)

  在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古時候潮州鱷魚為患,故韓江原稱之為鱷溪(惡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聞鱷魚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財產(chǎn),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shè)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稱該渡口為鱷渡。這里是韓江上游最寬闊的江面。每年秋天,這里的景色最為迷人:藍色的晴空映襯著片片白云,秋風(fēng)吹皺了平靜的江水,堤上魁梧筆直的木棉樹沙沙作響,斷斷續(xù)續(xù)落下的幾片黃葉,緩緩飄在遼闊的江面上。鼓滿白帆的船兒徐徐飄蕩,任意東西,顯得格外舒暢,自由自在。有詩贊道:

  輕舟渺渺逐清風(fēng),載向西來復(fù)向東。

  人立晴波秋水綠,葉飛遠(yuǎn)浦晚霞紅。

  一溪爽籟韓潮闊,兩岸涼飚鱷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處,于今歌詠在江中。

  西湖魚筏

  西湖魚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欲醉的絕妙景致,因魚筏出沒于瀲滟空蒙,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每當(dāng)夏初,湖水浸溢湖邊石堆,青蔥的樹木,別致的亭閣,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湖水中,岸畔柳條隨風(fēng)搖曳,遠(yuǎn)處蓮池散發(fā)著陣陣清香。十幾只漁筏,浮泛湖中,拋網(wǎng)捕魚,過后則泊聚湖邊,漁人在筏上曝網(wǎng)曬衣,飲酒談笑,充滿一片平靜歡樂的景象。秋日里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鑒,游魚如梭,漁筏飄蕩湖心,忽聚忽散,山樹橫映水底,影動波搖,若遇小雨疏煙,湖面一片空蒙。幾對漁筏若隱若現(xiàn),拋網(wǎng)收網(wǎng),儼似一幅天然彩畫。當(dāng)這秋色方濃的時刻,藏身于湖邊柳蔭或釣臺之上,觀魚垂釣,更是饒有風(fēng)趣,邑人鄭蘭枝觸景生情賦詩云:

  芳塘如鑒正清兮,漁筏隨風(fēng)看不迷。

  幾朵蘆花浮水凈,半竿山日落湖低。

  鷺飛磯上霜千點,魚織波心絹一溪。

  自有釣臺堪寄興,載將秋色過城西。

  西湖浚于唐代,原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為游湖。湖上有橫貫東西的虹橋,有別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漁莊,充分體現(xiàn)了南方園林建筑那小巧玲瓏、典雅古樸的特點。

  北閣佛燈

  北閣原是金山東面山下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里東臨急水直下的韓江流水,登臨北閣,北堤上的“鱷渡秋風(fēng)”,隔江相望的“韓祠橡木”,韓江下游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歷歷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相傳閣前佛燈,夜間金光四射,江面上從韓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陸路東從饒平的南武棟,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見燈光,為韓江夜航的標(biāo)志。

  北閣景區(qū),辟建于宋朝,形成于明朝,歷代均有興廢,解放前夕已盡遭毀塌。新的建設(shè)時期,通政人和,百廢俱興,這一湮沒已久的勝景又得到重建。整個景區(qū)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錯落,雄偉壯觀。新建的玄天閣,黃瓦紅墻,重檐翹角。九十八高齡的著名書法家秦鄂生為玄天閣題匾并重書對聯(lián):“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絡(luò)地維”。閣內(nèi)重塑真武帝的藝術(shù)造像。閣旁聳立石佛燈一座。閣下山坡是韓江樓,為雙層建筑,上作觀賞之用,下供關(guān)羽、關(guān)平、周倉塑像。香港中文大學(xué)教授饒宗熙先生為樓題匾,重書對聯(lián):“忠貞亙?nèi)f古而有光,何用別求白日;義勇垂兩間于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韓江樓的南面辟建迥瀾亭,亭刻對聯(lián)為:“折地河聲奔足低,脫天峰影落城頭。”再現(xiàn)了鄭蘭枝當(dāng)年詠嘆的景象:

  城北煙林閣幾層,琉璃座上看燃燈。

  一痕隱射青天靜,半點長隨白日凝。

  影什晨星懸古剎,光分夜月掛崗陵。

  梵宮自是長明鏡,照徹韓潮萬象澄。

39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