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德典范的倫理價值論文
作為個體的人,其本質屬性是一種 關系的存在 ,只有在 關系的存在 中,一個有理性的人才會意識和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實性及其意義、自我與他者關系的真實性及其意義、自我和他者寄身于其中的人類社會整體與外在于人類同時又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人居條件和物質資料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關系的真實性及其意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論道德典范的倫理價值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道德典范的倫理價值全文如下:
摘 要:道德典范可以把道德行為具體化、形象化,具有促進德育的功能。但是從康德先驗哲學角度來看,道德模范不具有倫理價值,甚至對德育還有反作用??档碌膶嵺`理性觀點是一種元倫理學觀點,尤其適用于已經(jīng)具有形式思維的大學生德育。因而,有必要分析康德論證的合理性,并對大學生德育中的道德模范的價值重新進行評估。
關鍵詞:德育;道德模范;先驗;實踐理性
德育,也稱道德教育,重在養(yǎng)成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為的習慣。寬泛地說,全部人生都是德育的陣地。狹義的德育是指學校的道德教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為基礎,同經(jīng)過選擇的人類文化,特別是一定的道德觀念、政治意識、處事準則、行為規(guī)范相互作用,經(jīng)過自己的感受、判斷、體驗,從而生成道德品質、人生觀和社會理想的教育[1]280。其中,道德典范可以把道德觀點和行為具體化、形象化,產生一種感染力和影響力,有效促進德育。但康德對道德典范的倫理價值提出了批評,實在是有悖于我們的常識。在這里,從學校德育角度,結合康德的倫理學對道德典范進行先驗分析,考察道德典范在大學生思想政治課中的倫理價值與作用。
一、中西德育觀之別:西學中用
我國教育向來重視德育,黃濟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可以認為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倫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2]。例如,儒家經(jīng)典《論語》就是一本孔子和弟子們的對話錄,其中大部分內容涉及道德教育內容。再如,《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文治武功同樣突出的王陽明認為“古之教者,教以人倫……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3]。概言之,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一直強調政治、倫理、教育的三位一體,具有強烈的道德色彩。
西方教育不是一種倫理本位教育,德育和智育、美育、體育等是并列的。黃濟認為,西方道德教育主要有理性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存在主義幾種思潮。其中,背后的支撐是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分殊。理性主義屬于唯理論,功利主義偏向于經(jīng)驗論,實用主義旨在調和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而存在主義過于強調個人自由,偏向非理性主義。理性主義道德觀注重道德自律,功利主義道德觀強調他律。這和中國哲學中“義”和“利”的分殊是基本一致的。
中西德育定位的差異源自其哲學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哲學主要思考的對象是人,這個人指的是社會的人,“人的現(xiàn)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其核心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即社會秩序,這其中大部分涉及倫理道德。反之,西方哲學的思考對象在于物,核心問題有兩個,一個是人和物之間的統(tǒng)一關系,通常叫認識論;另一個是物的本源的探討,通常叫本體論。進一步而言,中國倫理,特別是儒家,核心理念“孝”和“仁”都和人情有關,強調倫常感情、情理協(xié)調,這是以世俗生活為本的體系;反觀西方倫理,諸如柏拉圖、康德,尤其是基于____義的體系,則強調高于人世間的關系、律令和規(guī)則,注重理性和感性的分離,甚至是理性控制感性。因而,中西倫理差異在于,一個強調情(欲)理交融,一個強調情(欲)理差別[5]86。
兩種哲學傳統(tǒng)的差異性,顯示其有互補性的可能。我國現(xiàn)代教育立足于中華文明傳統(tǒng),重視倫理的教育,但很少對道德模范的倫理價值進行形而上學的思考以及嚴謹?shù)倪壿嬚撟C,這是我們的一大缺憾。西方人重視理性分析和論證,對道德模范進行過系統(tǒng)的思考和分析,諸如康德的學說,對我們的德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二、道德典范具有倫理價值嗎
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的一顆明珠。他認為,道德模范的作用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其倫理價值是存疑的。這種觀點對于盲目推崇道德榜樣的行為,無疑是一劑清醒劑。其觀點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道德典范的正面作用僅在于經(jīng)驗層面,沒有上升到形而上學層面。“好的樣板(示范性的轉變)不應當充當?shù)浞?,而只應當充當合乎義務的東西的可行性的證明?!盵6]也就是說,榜樣只有對道德原則進行證實的作用,并不能確立道德準則。例證只能起鼓舞作用,把道德律先天規(guī)定的東西用經(jīng)驗的方式表達出來,變成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以此增強道德信念。但是,確立準則的應當是理念,即形而上的道德自律,而不是經(jīng)驗現(xiàn)實中的道德榜樣,因而道德典范沒有什么倫理價值。
其次,道德典范通常沒有現(xiàn)實的可行性,哪怕是至善的化身――耶穌。即使耶穌“把這些人從永恒的墮落中拯救出來,這樣的思想必然會引起我們的心靈對他的贊嘆、愛和感激……但是,他自身卻不會是作為可供效仿的榜樣,因而也不會是作為一種對我們來說如此純潔的、高尚的、道德上的善之可行性和可達到性的證明。”[7]因為至善的概念來自于理性所先天設定的道德完滿性概念。一方面,完滿性是個超驗的東西,超驗的東西不在經(jīng)驗范圍之內,不具備認識論價值,因而,沒有可效仿性。另一方面,康德意義上的上帝,屬于道德神學的范疇,道德推導出神學,而非由神學推導出道德,至善化身耶穌是道德理論的結果,而非促進道德的原因,因而,沒有現(xiàn)實的可行性。
再次,道德典范有時候反倒具有消極作用?!皩τ诘赖?,沒有什么比舉例說明更為有害的了。因為,任何舉出的例證其本身在事前就須對照道德原則來加以檢查,看它是否值得當作原始例證,也就是當作榜樣它并不增加道德概念的分量。”[8]此處表達了兩個觀點,首先,道德例子有可能起反作用,引起被教育者對道德典范的反感。其次,道德原則是道德榜樣的前提條件,沒有道德原則在先,根本不能提出合適的道德例子。道德典范并不具有促進道德概念的力量是因為道德原則屬于理念,是先天的,而道德典范屬于經(jīng)驗,是后天的,后天經(jīng)驗的東西在理論上當然不能促進理性理念。
最后,道德的力量是由內至外,而非由外至內。換言之,道德動機不是來自于外,即榜樣的作用,而是來自于內,即內在的道德動機,也稱之為道德義務概念。“為兒童樹立一些行動作為高尚、慷慨和值得贊揚的模范,以為通過灌輸某種熱忱就會獲得他們對這些行動的好感,這完全是適得其反”[9]213。因為兒童還沒有明確的道德原則,未接受良好德育的成年人也是如此,想利用情感來喚起其道德義務,沒什么作用,因為,“原理必須被建立在概念上,在一切別的基礎上只能造成一些暫時的沖動,它們不能使人格獲得任何的道德價值……”[9]213更為嚴重的是,感性沖動往往是易變的,一旦道德原理建立在感性經(jīng)驗上面,極有可能使得道德標準變成模棱兩可。
三、對道德典范的先驗分析
那么康德何以會提出這種看似違反直覺的觀點?這跟康德的元倫理學或形式倫理學立場有關。
首先,形式倫理學不在經(jīng)驗討論范圍中。形式倫理學獨立于經(jīng)驗,討論普遍的、必然的道德規(guī)律,超越具體的歷史條件和族群,適合于全人類。其基本道德法則為“要這樣行動,使得你的意志準則任何時候都能同時被看作一個普遍的立法原則”[9]39。這個法則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它立足于理性的邏輯的一致標準,而不是借助于經(jīng)驗而有效。相對而言,經(jīng)驗的東西都是特殊的、具體的東西,往往難以具備普遍性,強行對之進行歸納,由于“休謨問題”的阻礙[10],其可靠性也是存疑的??档乱越^對律令的先驗形式突出了理性主宰、統(tǒng)治、支配人的感性作為、活動、欲望、本能這一道德行為的特征[5]66。在形式倫理學體系內,道德典范是經(jīng)驗個例,不具備普遍必然性,因而沒有重要性。
其次,具有倫理價值的是道德法則或道德律。道德律令必須具有四個特征,(1)不能借助于經(jīng)驗的感受性,感受性沒有普遍性。(2)進一步而言,一切經(jīng)驗(質料的而非形式的)原則最終可追溯到感受性上。(3)道德法則只能是形式的(先天的),而不能質料的(或經(jīng)驗的),這樣方可達到一種普遍性。(4)形式的法則出自自由意志的德性,這實質上是一種自律,與之對應,幸福原則求助經(jīng)驗,是一種他律?!靶腋T瓌t……永遠也不能充當意志法則的那樣一些準則……因為,對這種幸福來說,它的知識是基于純粹經(jīng)驗素材上的,因為這方面每個判斷都極其依賴于每個人自己的意見,加之這意見本身又還是極易變化的?!盵9]48因而,道德典范會指向一種感受性,由(1)和(2)可知,道德典范是一種自愛或幸福準則,不符合倫理法則的要求(3)和(4)這兩條。
最后,形式道德律的前提是先驗自由。自由概念是批判哲學的拱頂石,自由構成了理性人的德性基礎,也是倫理價值的基石。自由分為兩個方面,消極的自由指的是獨立于經(jīng)驗因果鏈條,積極的自由是一種自由意志或者自律。自律適應于經(jīng)驗意義上的人嗎?答案是:不適應。具有自律的人不是針對思辨理性來說,而是針對實踐理性來說,對應于思辨理性是現(xiàn)象的人,而實踐理性是本體(智性)的人??档陆沂玖巳酥疄槿嗽谟诰哂小白杂梢庵尽?,其“倫理本體”地位遠在任何個體感性幸福、功績和事業(yè)之上。具體到道德典范,其倫理價值取決于自律的意志,而非意志的結果,因而其倫理價值不是依據(jù)其效應或結果,而是依據(jù)自律的動機。自由概念推導義務概念,義務概念推導動機概念,動機概念推導德性概念,所以,以道德典范來談德性無異于緣木求魚。
四、重新定位道德典范的德育功能
康德側重于從道德動機來討論德性行為,這種觀點往往被稱之為道德動機論。與之相反,功利主義則善于從道德行為的后果來談德性行為,又被稱之為道德效果論。道德典范更適合于效果論而非動機論,那么如何調和動機論與道德典范的沖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分析大學生道德心理發(fā)展狀況。
依據(jù)道德心理學理論,道德心理發(fā)展有三個要素: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先知后行,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后果,所以,道德認知在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源于皮亞杰發(fā)生學認識論,并由柯爾伯格加以完善的道德認知理論認為,青少年在后習俗水平階段,也就是第6階段,已經(jīng)能夠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可以根據(jù)良心做出相應的行為[1]293。以此類推,作為已經(jīng)成年的大學生,完全具備接受抽象形式思維的道德認知能力,更容易接受普遍必然的倫理原則。由這個道德心理事實,我們可以對大學生德育中的道德典范的價值做出如下評價。
第一,依據(jù)大學生道德認知狀態(tài),大學生具有接受抽象倫理原則的認知條件,進行道德認知教育的條件是十分成熟的。所以,可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康德的形式倫理學的理論教育,一方面可以鍛煉大學生的形而上學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樹立一種客觀、全面的倫理價值體系。這在當代功利主義價值觀大行其道的教育環(huán)境中尤為重要。
第二,道德認知教育中,不能把道德典范的作用盲目提高,甚至是把道德典范完美化、神化,這是極為不妥的。因為,考察德性不僅有效果論,還有動機論的維度。從動機論角度來看,完全有可能存在一種動機不純但效果很好的行為??梢姡赖碌浞恫灰欢ň哂袀惱韮r值,具有倫理價值的事件也不一定是道德典范。
因而,在形而上學層面,要清醒地意識到道德典范的倫理價值并不大,道德典范的德性來自先驗的形式律令,從邏輯順序來看,自由意志是因,道德典范是果。在具有形式倫理學認知條件的大學生群體中,就道德典范而言,分析、辨明道德典范的倫理價值的源頭應該占相關德育的主體位置,而列舉道德典范以進行激勵應該占相關德育的次要位置。
相關文章:
3.倫理道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