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責任的政治論文2500字
關于責任的政治論文2500字
有一種力量是從你那個跳動的心中發(fā)出的,它會指引你去做你認為重要的事,并且一定會竭盡全力,這就是責任.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責任的政治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責任的政治論文篇一
論特殊責任主體的侵權責任
摘 要 本文主要論述了《侵權責任法》中幾個特殊侵權主體造成他人損害時適用何種歸責原則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對《侵權責任法》如何進行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 侵權責任主體 侵權責任能力 歸責原則 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
作者簡介:郭聲龍,武漢商業(yè)服務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2)11-010-02
《侵權責任法》第4章對特殊責任主體進行了規(guī)定,包括:他人致害行為的責任歸屬、侵權責任能力、因有隸屬關系的工作人員致他人損害時的侵權責任、在公共開放空間和設施發(fā)生損害時的侵權責任以及損害特別發(fā)生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時的侵權責任以及由于對安全保障義務的違反從而單獨地或者與第三方侵權行為共同地導致損害發(fā)生時的侵權責任。
一、侵權責任能力
《侵權責任法》關于侵權責任能力的規(guī)定,是以“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前提的,其關鍵性的規(guī)定存在于《民法通則》中,這里不用贅述。具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對由他引起的損害,按不同的侵權行為,分別依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等原則承擔侵權責任。本文在此著重討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由他引起的損害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2條第1款規(guī)定,由監(jiān)護人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關于這條規(guī)定,首先是“監(jiān)護人”的規(guī)定。將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適用于侵權法上的監(jiān)管義務,這點是否適當,本文對此存在疑問;其次這種監(jiān)護人對于被監(jiān)護人行為原則上應承擔無過錯責任,這點也是少見的。不過,侵權法第32條第1款也規(guī)定了在監(jiān)護人盡到監(jiān)護義務的情形下,這種責任可以減輕,但如果監(jiān)護人沒有不法行為,僅僅是減輕責任是不夠的。
《侵權責任法》第32條第2款對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充分的自己責任予以限制,并體現了衡平責任的觀點,因被監(jiān)護人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首先從其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監(jiān)護人的賠償只是輔助性的。
《侵權責任法》第33條規(guī)定了暫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責任:因行為人自身過錯使自己陷入暫時無意思或失控狀態(tài)的,行為人對因此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行為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藥或精神藥品也適用該條的規(guī)定。若行為人無過錯,行為人應根據其經濟狀況給予受害人補償,這體現了衡平責任原則。但非因過錯因酒精、毒品或精神藥品導致失控或無意思的情形也適用衡平責任原則的規(guī)定,值得商榷。筆者認為,此種情形,從規(guī)則的體系性角度考慮,應當適用不受限制的侵權責任。
二、雇員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35條規(guī)定了雇員造成他人損害情形的侵權責任,由單位或者雇主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人員對他人造成的損害,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關系中,是雇員自己而非第三方遭受損害的,應當由雇主和雇員依據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以上規(guī)定中,雇員或勞務派遣人員對他人造成的損害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或由接受勞務派遣一方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與是否存在雇員(勞務派遣人員)的過錯、雇主(接受勞務一方)自己的過錯或雇主(接受勞務一方)自己的侵權行為并無關系,雇主或接受勞務一方應承擔嚴格責任。這里不太明確的是,上述規(guī)定,是否僅僅是歸屬規(guī)范,還是侵權責任規(guī)范,或者是除此之外還創(chuàng)立了對雇主侵權責任獨立的請求權基礎。這一疑問,或應取決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來進一步明確。第34條還規(guī)定了勞務派遣單位也有過錯的,承擔補充責任,顯然,勞務派遣單位承擔過錯責任。這種勞務派遣單位與勞務接受單位承擔不同的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也是缺乏合理的解釋。
第35條規(guī)定了,在勞務關系中,雇員自己遭受損害時,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依據雙方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雇員自己遭受損害時,這已經不僅是侵權法調整的范疇,而且是勞動合同法調整的范疇了;第二,在雇員遭受損害的時候,依據過錯責任原則,雙方承擔侵權責任。以此邏輯,若雇主無過錯,而是雇員違反操作規(guī)程,使其受到損害,則應由雇員自己承擔全部責任,這顯然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
三、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guī)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因網絡用戶引起的損害他人權益的行為承擔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的侵權行為而未阻止,由此造成的損害,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對網絡侵權行為,被侵權人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刪除、屏蔽、斷開等。
根據該條的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也就是說,即使考慮到技術問題,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其技術條件下不能識別網絡用戶的侵權行為時,依第36條規(guī)定,也要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guī)定是值得商榷的。筆者認為,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應分為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直接責任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自己組織、編寫、發(fā)布信息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而承擔的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間接責任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為其他侵權行為提供條件而應承擔的責任,適用過錯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的侵權行為而未阻止,由此造成的損害,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guī)定適用的是過錯責任,與前款規(guī)定不一致。而且有了前款的規(guī)定,該款本可不需要規(guī)定。
第36條第2款規(guī)定,被侵權人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侵權行為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刪除、屏蔽、斷開等。該條的規(guī)定更應該說是被侵權人的請求權,即被侵權人可以請求停止侵害和排除妨礙。只是當這一請求權沒有得到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實現時,被侵權人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由此擴大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但被侵權人提出該請求權時應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侵權情況證明,否則,網絡服務提供者不應采取反侵權措施。被侵權人指控侵權不實,被控侵權人因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措施受到損失,應由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
四、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guī)定,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公園和娛樂場所等公開的或者公眾可進入的建筑和設施中造成他人損害時,由上述不同情形中的管理人以及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guī)定采取了無過錯這人的原則。問題是,侵權責任主體僅僅限于管理人和組織者是否合適?對于危險源負有責任的或者從設施中獲取了經濟利益的是否應承擔侵權責任?而前者與后者并非總是相關聯。因此,筆者認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主體應該包括:建筑物的所有者、建筑物的維修負責人、設施的經營者、群體性活動的組織者。
五、發(fā)生在幼兒園、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8條、第39條、第40條規(guī)定了幼兒園、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侵權責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損害的適用過錯推定責任;限制民事能力人受到損害的適用過錯責任;因教育機構以外的第三方導致損害發(fā)生的適用過錯責任并僅在第三方責任以外承擔補充責任。這些規(guī)定顯然是將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與兒童和青少年的照看關系納入了侵權法的范疇。因此,對于有必要被特殊照顧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損害的,相較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損害,要承擔更嚴格的侵權責任。但需要說明的是,對義務的違反從而導致過錯,必須是人身損害發(fā)生的原因,并且被違反的義務必須指向受侵害人的個體保護。這一點應在今后的司法審判中進行相應的目的性限制。
關于責任的政治論文篇二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淺析
摘要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兩類不同性質的民事責任。二者有著重大的差異,對兩類責任的不同選擇,會產生不同的法律后果。但是,二者在某些情況下又會產生競合,經常會令法律從業(yè)者頭疼。因此,為了當事人的公正利益,為了正確合理的發(fā)揮法律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對二者逐一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民事責任 違約責任 侵權責任
作者簡介:韓霖,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2009級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1)01-025-02
權利構建了民法的核心內容,所以,整個民法就是以權利為中心而構建的體系。正如德國學者馮圖爾所說:“權利是司法的本質內容,同時也是對法律形式多樣性的最后概括。”但是,權利又與義務和責任緊密相連。通常,我們這樣概括這三者的邏輯關系:有民事權利,必有相應的民事義務,反之亦然;違反民事義務,必然產生相應的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含義是民事主體違反合同約定或者不履行民事義務而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根據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的性質和內容的不同,民事責任可以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違約責任也叫合同責任。違約責任,是指因違反合同約定的義務、合同附隨義務或違反《合同法》規(guī)定的義務而產生的責任。侵權責任,是指因侵犯他人的財產權益與人身權益而產生的責任。
一、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不同
從學術角度出發(fā),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有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上,他們都屬于民事責任,其構成要件大致類似,而且在承擔責任形式上也都基本一致。不同點上,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二者的基礎起點不同
違約責任的前提,也就是違約責任產生的基礎是約定,或者說合同。顧名思義,違約責任是指因為違約方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因此也損害了對方的權益。我們得出: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的或者說生效的合同關系是違約責任產生的前提。如果合同無效、或者說尚未實行,就不存在合同,也就更不存在違約責任了。也因此,我們說違約責任保護的是合同相對人的權利,即債權或者債權人。這種權利的實現必須要對方去實際的履行合同義務。但是,在債權責任產生之前,侵權人和受侵權人之間不存在任何債上的關系。它保護的主要是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繼承權等在性質上是對世權的民事權益,而這些往往不是合同上規(guī)定的權益。所以,這種權利的實現一般不需要借助他人的積極行為,主要為消極行為,這往往都是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而非合同雙方的特別約定,或者說需要靠一個合同來約束對方。
(二)二者對責任人的要求不同
違約責任是具有特殊身份性的主體,一般是合同權利義務里的債務人,一般要具備符合法律事先規(guī)定的能夠作為合同主體的資格條件。根據合同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如果不能成為合同當事人,他們簽訂的合同自然無效,當然也就無法承擔違約責任了。侵權責任人則不然,他不必要必須具有債務人的這一法律規(guī)定的特殊身份。法律為了保證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的公共利益,設定了所有人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強制性義務,無論何人,只要非法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均可成為侵權行為,也就所以必須要承擔侵權責任了。
(三)二者的責任人違反民事義務所表現的外部形式也相異
違約責任人違反的是合同相對人之間約定的特別義務,法律承認和保護這種特定當事人之間依法產生的義務。違反合同義務包括不履行和不完全履行兩種情況。不履行合同是指合同履行期限結束后,某一方或者雙方完全沒有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不完全履行合同是指合同期限結束后,當事人雖然履行了部分的合同義務或者也履行完畢了,但卻沒有完全按照合同規(guī)定的質量、數量、期限、地點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侵權責任的責任人違反的是法律規(guī)范的禁止規(guī)定,通常這也是不容當事人特別約定或者商量可放棄的。
(四)二者責任承擔的形式與范圍也不同
首先,侵權責任的承擔形式是不能適用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guī)定的十種支付違約金的方式的,這也是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再次,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guī)定可以得出,財產形式的責任方式是違約責任的主要承擔形式。這是因為現如今合同的簽訂大多發(fā)生在經濟生活領域,而經濟生活合同大多以物質權益為內容或與財產權益相聯系,如果不履行合同義務,便常會給相對人造成物質財產上的損失。也所以,縱觀我國民法上的非財產責任的承擔形式,比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等是不適合用于違約責任的。而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卻非常的廣泛,除了支付違約金這唯一的形式外,其他的方式都可以使用。最后,在一定條件下,侵權損害賠償的權利人還可以獲得賠償性損害賠償金,便又使之往往大于違約損害賠償范圍。
(五)二者在程序應用上也不盡相同
比如,在訴訟時效方面,違約責任的訴訟時效一般是兩年,而絕大部分的侵權責任則只是一年。在舉證責任方面,違約責任中受害方一般無須就違約方是否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侵權責任中,受害人一般要承擔舉證責任證明侵害人有過錯。在歸責原則方面,違約責任可以分為嚴格責任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卻適合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歸責原則。
二、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初步了解了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幾個主要不同之處,這是我對理論的分析。然而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法律職業(yè)者卻發(fā)現在很多看似簡單的實例中卻無法抉擇到底是適用違約責任還是侵權責任為好,由此,我們有必要來探討分析的這二者責任的競合。
競合一次來源于合作競爭理論。在民事法律領域,責任競合是指行為人實施某一違法行為符合多種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時,在法律上導致相互沖突的民事責任形式,由于受害人享有多種請求權,也稱請求權的競合。責任競合作為法律上競合的一種類型,它即可能發(fā)生在同一法律部門內部,亦可能發(fā)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之間。具體到本論題,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某一違法行為,具有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雙重屬性,從而在法律上同時產生了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比如,某位乘客乘坐公交車,不幸在途中,公交車與一輛違章駕駛的小轎車相撞,但是該位乘客卻成為受害者,受到了重傷。此位乘客購買了車票,從合同法意義上講,乘客與該公交公司形成了客運合同關系,負有違約責任。同時,另一輛違章小轎車是此次交通事故的肇事者,造成了此位乘客受傷,侵犯了乘客的人身權,應該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從這個簡單案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根本原因是合同法和侵權法的相互獨立又相互交叉”,和實際情況的紛繁復雜。同時,王利民教授也指出:“一種違法行為雖只符合一種責任要件,但是法律從保護受害人利益出發(fā),要求合同當事人根據侵權行為制度提出請求或提請訴訟”。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主要特征有:(1)一般只有一個行為。如果行為人實施兩個以上的不法行為分別引起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雖然也同時發(fā)生,但應適用不同的法律規(guī)定來承擔不同的責任,因為這里沒有競合的情況,而是兩個分別獨立不相重合的不法行為。(2)同一不法行為必須同時既符合侵權責任的要件,也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3)兩個及其以上的民事責任相互沖突,既不能包容也不能并存,最終,行為人只能選擇承擔一個民事責任。
三、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解決方法
面對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各國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目前公認的有三種,他們是:法條競合說、請求權競合說、請求權規(guī)范競合說。
法條競合說。這種學說的最先提出者是德國學者,他們借鑒了本國的刑法理論的特點發(fā)揚到了民法的應用中來,以此來解決民法中的難題。他們認為,首先,違約和侵權行為都是侵害他人權利的違法行為,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其次,如果某一違法行為違反了合同的約定并構成了侵權行為,則應當將違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的特殊形式。我國著名民法學者王澤鑒教授也這樣描述道:“同一事實具備侵權行為及債務不履行時,依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之原則,只能適用債務不履行之規(guī)定,因而只發(fā)生契約上之請求權,無主張侵權行為請求權之余地”。
請求權競合說。它同時又分為兩個小分支:請求權自由競合說和請求權相呼應兩種。但是,首先他們都認為一個行為如果具有具備侵權行為與債務不履行之要件者,分別就各規(guī)范判斷產生兩個獨立的請求權。這是二者的共同點,即請求權競合說的基礎。其次,自由競合說認為基于違約和侵權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相互獨立并存,他們的成立要件、舉證責任、賠償形式與范圍等方面,應當獨立分別考慮。一旦相對方選擇使用一個請求權,如果達到目的,另一請求權隨之消滅。但若相對人選擇使用請求權不能形式或者中斷,則另一請求權仍然存在并可以使用。請求權相呼應學說則又以自由競合說為基礎,認為這兩個請求權并不毫無關系,不是絕對對立非此即彼的,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比如侵權責任可以用在合同關系里。相反在侵權關系中也可以使用合同關系上的請求權。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法學者也判例的繼承了請求權競合說,認為當事人有權自由選擇行使請求權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具體到我國現行法律法規(guī),不難發(fā)現我國也一定程度上選擇了請求權競合學說。從下面的法律條文就不難發(fā)現。比如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侵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它是限定在一定條件下的,即不法行為必須是首先是違約行為,在其同時也侵害了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情況下,受害方才可以自由選擇以何種形式形式請求權。相反情況下,我國還無相關條文可循,所以受害方只能選擇違約責任請求權。
最后,筆者認為,受害人應當清楚的看到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相同與不同點,仔細分析二者對受害人救濟權利的影響,以助于其選擇最有利的請求權來保護自己,這是非常必要與及時的。再者,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我國的立法也應當隨之完善以充分有效的保障受害方的利益,構建權利與義務的和諧,滿足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為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發(fā)揮其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民安主編.債法總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利明.違約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看了關于責任的政治論文的人還看
2.承擔責任政治論文
3.有關責任的議論文
4.社會責任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