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投稿技巧
學術論文的投稿是作者將自己享有著作權的某一未發(fā)表作品投寄給報刊雜志社、廣播電視臺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學術論文投稿技巧的方法,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學術論文投稿技巧
1、選定一種期刊雜志作為自己的投稿對象。
怎么選呢,首先要看自己的行業(yè)和單位評職稱需要什么級別的論文。現(xiàn)在很多都要求必須是核心期刊。這個可以上網(wǎng)搜一下都有哪些。從這些期刊中選一個,打開它的網(wǎng)站。網(wǎng)站上都有它的介紹,要仔細看。看看是不是核心的,還要看它分的哪些版塊,看自己的論文適合不適合
2、選定要投稿的期刊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看此期刊的論文投稿要求。論文格式根據(jù)投稿要求進行修改。
不同的雜志社對論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樣。
3、察看此期刊的論文投稿流程,現(xiàn)在的期刊一般采用網(wǎng)上投稿。需要注冊。這個根據(jù)流程來就可以了。
4、注冊以后,可以根據(jù)網(wǎng)站上的導航式投稿進行操作。
5、投稿完了以后可以隨時登陸作者中心察看自己稿件的狀態(tài)。論文一般需要三審,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好的期刊時間更長。所以投稿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6、稿件如果被錄用,作者會收到雜志社的通知。繳納了版面F后就可以等著見刊了。繳費后雜志社會開FP,如果單位可以報銷的話一定要告訴雜志社準確的單位信息。
關于人情的學術論文
人情因素與交往法則
摘要:黃光國在“人情與面子理論”中,將人際交往關系分為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以及混合性關系,并根據(jù)二者間的不同關系厘定出需求法則、公平法則及人情法則。本文基于該理論模式,以《圍城》作為分析材料而剖析小說中涉及的各類人情關系,并對混合性關系進行重新分析,結(jié)合“請托者人情資源的掌握情況”這一條件,提出直接性混合關系和間接性混合關系兩個子概念。
關鍵詞:工具性關系;情感性關系;混合性關系
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倫關系十分微妙復雜,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是有其規(guī)律性可言。在這樣背景下臺灣學者黃光國提出了人情和面子的理論模式,該理論模式將有助于讀者深入了解人際互動中人情與面子的互動關系。 因此,筆者將使用這個模式中“資源支配者的心理歷程”部分作為本文分析的理論框架,并選取文學作品《圍城》中的人物關系作為分析材料。
一、人情理論模式的基本內(nèi)涵
(一)黃光國的人情理論模式
黃光國將交往雙方區(qū)分為資源的支配者和請托者,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就在于這兩者間的交往互動,而不同的行為取決于資源支配者對交往雙方關系判斷的心理歷程。作者認為,在支配者的心理歷程中,關系判斷是第一步。因此,作者將人際交往間的關系劃分為三種,如上圖所示,左邊的長方形代表不同的人際關系,斜線部分代表情感性成分、空白部分代表工具性成分,而根據(jù)兩種成分的比例大小即可得出人際交往中的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和混合性關系。
首先,情感成分占主導的是情感性關系。在作者看來,“情感性的關系通常都是一種長久而穩(wěn)定的關系……像家庭、密友等原級團體中的人際關系,都屬情感性關系之例。”[1](P.7)它滿足的是交往雙方的情感需要。在情感性關系中,行為體雙方彼此以“需求法則”交往且分配資源。即資源支配者在作出決定時主要考慮的是請托者的實際需要。
其次,工具性成分占主導地位的是工具性關系。個人與他人建立工具性關系,不過是作為個人達到某種目的、獲得某種利益的一種手段和工具。這種關系是短暫而不穩(wěn)定的,資源支配者在作出決定時主要運用的是相應的“公平法則”。在一般情況下,支配者能客觀地依據(jù)每個人貢獻比例的大小進行資源分配,使請托者獲得與其貢獻相當?shù)膱蟪辍?/p>
最后,混合性關系是介乎情感性關系與工具性關系兩者之間的一種人際關系。相對于情感性關系而言,混合性關系中交往雙方彼此認識但其情感關系又不及原始團體那么牢固;相對于短暫性的工具性關系而言,混合性關系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得以維系。因此,資源支配者運用的是“人情法則”,即在作出決定之前考慮的是決定會否影響到自身的人際交往,是否應該給予對方特殊的幫助以鞏固自己的“人緣”。
(二)混合性關系的解讀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三種人際關系界定的標準在于交往雙方情感性成分、工具性成分的比例大小。在資源支配者進行關系判斷的心理歷程中,考慮的范圍涉及雙方關系網(wǎng)絡中的其他人,情感深淺的判斷也好、利益驅(qū)動也罷,往往是一種間接的“人情”。因此,有必要在作者理論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條件,即人情資源的掌握情況。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混合性關系可以詳細劃分為直接混合性關系和間接混合性關系。
所謂直接混合性關系,就是交往雙方是認識的,有一定的情感基礎,且請托者擁有的人情資源較為缺乏,并未進入到支配者考慮的范圍之內(nèi)。具體來說,請托者是直接找到資源支配者,表達自己希望得到某些利益或幫助的愿望,而支配者會考慮本身與請托者直接關系的深淺,只有當雙方的感情達到支配者愿意實施幫助的程度,請托者的愿望才能得以實現(xiàn)。
所謂間接混合性關系,就是指請托者擁有較為豐富的人情資源,且支配者是據(jù)此作出相應的決定的一種交往關系。具體來說,請托者與資源支配者之間的交往程度一般,本身也難以為支配者帶來“回報”。因此,資源支配者更加重視的是對方擁有的人情資源。一方面,當“第三方”的力量足夠強大,支配者預期到實施幫助后會因為自身與 “第三方”能夠形成有利關系時,請托者的愿望才有可能實現(xiàn);另一方面,當支配者預期到拒絕請托者要求時會削弱到自己與“第三方”的交往時,也會盡量滿足請托者的愿望。由此看出,人情資源的豐富度或者人情資源對支配者影響力的大小在間接混合性關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人情理論模式的應用
在簡要分析其理論的基礎上,能夠深入理解其模式概念的內(nèi)涵。以《圍城》的片段作為分析材料,使理論更好應用實踐。
(一)情感性的關系
“吃晚飯時,丈人知道鴻漸下半年職業(yè)尚無著落,安慰他說:“這不成問題。我想你還是在上?;蚰暇┱覀€事,北平形勢兇險,你去不得。你回家兩個禮拜,就出來住我這兒。我銀行里為你掛個名,你白天去走走,晚上教教我兒子,一面找機會。好不好?”[2](P. 29)
這個片段較為充分地體現(xiàn)了黃光國的《人情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一文中所表述的情感性關系。文中認為“情感性的關系通常都是一種長久而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滿足個人在關愛、溫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社會交易和資源分配法則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則’。”[1](P. 7)家庭這個原級團體中的人際關系最能體現(xiàn)情感關系的特點。
文中丈人知道鴻漸工作沒著落,主動將其手中掌握的資源分配給鴻漸,這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家庭團體中。雖然鴻漸與丈人沒有血緣關系,跟他女兒的婚姻也是有名無實,但他丈人認定鴻漸是他家庭的一份子。作為長輩,理應為鴻漸謀取一份工作。這體現(xiàn)了反映情感關系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則”。“依照這一法則,每一成員都應當為家庭盡力,家庭也應當供給他生活所需之資源。”[1](P. 7)生活在同一團體的人往往會重視團體的利益,其中每個人都應該為團體中的人謀利益,壯大團體的力量。丈人用其資源幫助鴻漸,也是為了壯大周家團體的力量。正因為丈人與女婿這一情感性關系,丈人愿意將他所有的資源分配給鴻漸,維持彼此的翁婿關系。
看了“學術論文投稿技巧”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