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心理健康論文 >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應著力于增強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體驗,挖掘和培植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全面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一:人文關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進入全面的轉型時期,在這重要轉型時期,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深入分析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并據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顯著地提升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夠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立足于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積極地引入人文關懷的概念,要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為何”“生又為何”的人文教育真諦,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人文教育的內涵,鼓勵并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huán)境,切實提高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

  據最新的調查研究表明,雖然我國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問題依然存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或有問題者呈上升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有大半都有過心理問題,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心理偏執(zhí)現象,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造成大學生輟學、自殺等這些不良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概率更為嚴重[1]。據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前景是不容樂觀的,造成當前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影響

  家長是每一個學生的啟蒙教師,為此,學生家長品質的優(yōu)劣、文化水平層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當以及家庭環(huán)境等眾多因素無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縱觀我國當前的家庭教育現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自身的條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不利,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極為粗暴,動輒打罵孩子,使得孩子從小就對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長過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難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幫助,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難以得到家長的有效引導和鼓勵,致使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壓抑感”和“委屈感”。

  2.學校教育不當

  受制于整體的教育環(huán)境,我國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和弊端,片面重視學生的專業(yè)素質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國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高校教育雖不像中學教育那樣片面追求升學率,但這種應試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學生自身的專業(yè)素質教育,將學生專業(yè)成績的優(yōu)劣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這勢必會造成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單調,使得很多學生不得不面臨嚴重的升學和就業(yè)壓力,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眾多學生存在持續(xù)的心理壓力和一定的心理問題。

  3.社會不良影響的存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潮日益滲透到當前的大學生群體,而大學生群體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還不夠穩(wěn)定,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處在形成和穩(wěn)定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社會上各種現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認,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視等內容的傳入,對大學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有的學生對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這些來自社會上的負面影響,造成了當前大學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謂的“人文”包括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因此,人文素質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成是文化素質,即指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yǎng)。一般而言,一個人的人文素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人文知識、人文態(tài)度和人文精神,在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個人文素質的最高形態(tài)[2]。人文教育對學生內在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過積極有效地傳播人類文化,將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內化成人的穩(wěn)定的基本品格。這些品格包括我們的人格、品質和修養(yǎng)。通過這種品格的內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會進步的標準。由此可見,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積極地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簡單意義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過人文教育讓學生學會怎樣做一個順應現代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凸顯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諧性,積極領悟其中的真諦所在,并用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在現實學習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矛盾,要積極鼓勵大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并據此有效探索個人成長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契合點,進一步明確并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用以滿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進一步協(xié)調好內心的和諧和均衡發(fā)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人文關懷的策略

  1.積極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誤區(qū)

  近年來,關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關教育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各院校及相關教育部門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有效地開展了眾多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就當前我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現狀來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存在著嚴重的失衡性[3]。如有的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沒有產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重視并預以加強,更有甚者,片面地認為,大學生已經成年,其個人的心理品質業(yè)已定性。要想切實優(yōu)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要積極地轉變觀念和認知,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事實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有效地融入相關的人文教育策略,積極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種誤區(qū),并據此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發(fā)展。

  2.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

  高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是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主要機構,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對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點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必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意義。建立大學生的心理檔案能夠更好地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的心理檔案一定要依據科學規(guī)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學生的智力、個性及學習適應性,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未來的職業(yè)潛能有著準確的描述和預測,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分析學生心理的各個側面,對學生的評估要堅持從內到外的整體勾畫。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實施科學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也能為高校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關的心理依據。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提升對自身的認知,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從而顯著地幫助他們預防和緩解種種心理問題。

  3.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

  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這些壓力和沖突來自多方面,如學業(yè)上的不順,感情上的糾葛,人際關系的緊張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這些常常使得大學生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為此,在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據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關懷,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體凝聚力和心理歸屬感。群體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夠進一步增強群體對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吸引力。正是因為群體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對群體活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4]。學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須要有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通過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使得學生在群體之中建立更為融洽的同學關系。同學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愛,對于形成健康、和諧的人際心理氛圍有著積極的作用。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幫助,幫助學生積極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體生活中去,增強他們的群體凝聚力和群體歸屬感,對于優(yōu)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切入點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倍受高校重視,但事實表明,預防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促進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并未較好達成。原因何在?筆者認為,脫離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導致此項工作缺乏實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欲取得實效必須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必須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生活境遇,以學生現實的心理需要為切入點。

  一了解和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是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為本的體現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成人”———成全人的生命,讓每個人能夠完整實現自我的潛能。個體成人的過程不僅僅是簡單適應當下個人周遭的現實生活,而是生命的豐富和心靈的成長,是精神成人,是個體人格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進學生心靈健康,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是師生心靈的共同參與,是師生共同的心靈歷險。在這種參與過程中,師生獲得生命意義的豐富與完美個性的成長,彼此找到自我生命發(fā)展的方向。達成此目標的前提是教育者對學生生命狀態(tài)的了解和把握。因為游離于個體生命之外,遠離對學生生命細心呵護的教育缺乏影響力。因此,對大學生生命狀態(tài)的了解應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大學生從生理年齡看已近成年,但卻正處于個體心理變化最劇烈和心理發(fā)展從不成熟趨向成熟的時期。此時,生理發(fā)展雖已趨成熟,但心理成熟滯后于生理成熟較多見,身心發(fā)展呈現不平衡狀態(tài),心理能力難以控制來自于生理上的沖動,常出現情緒起伏較大,遇事不冷靜,易沖動;受到打擊,易自卑、失望、心灰意冷、絕望輕生,耐挫力差等。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不成熟體現了其年齡階段性特點。精神分析學家艾里克森(Erik-son)認為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心理和社會發(fā)展任務,青年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確立自我同一性和避免角色混亂。多數大學生正處于這一發(fā)展階段。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過程中,他們面臨著職業(yè)、理想、信念、世界觀等選擇。而他們既有的人生經驗尚不足以幫助他們應對和處理這些成長中的問題,因而內心苦惱。他們期待教師能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從他們的視角體貼他們“成長的煩惱”并提供幫助??梢姡行У貛椭麄?,教育者需要知曉和理解他們的成長狀態(tài)。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說是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的教育。

  二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為本的出發(fā)點

  “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1]。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為本意味著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的本性。

  1大學生完善自身的需要———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一個人有自我進步的愿望,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欲望,即自我實現,它是“有機體內部固有之物的成長,更精確地說,是有機體自身的成長”[2]。自我實現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結構中處于最高位置,是一種成長性需要,對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西方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fā)展了馬斯洛的這一思想,他們的有關研究部分證實了人在生理上具有的自我修復功能,在心理上也存在[3],即人有完善自身的需求,具有自我成長的內在力量。這一結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儒家的內在本原成德觀頗有暗合。儒家的內在本原成德觀認為成德是人之為人的本性,即成德是人的天然的、本性的要求[4]。人有成德的本性追求,即在德性上止于至善,完善自己,最終“成仁”。人的這種“向善”的發(fā)展欲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下的自我發(fā)展力量。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要研究人類自身的積極力量和美德以使人類生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義,中國的儒學文化追求“成仁”,也表達了人之為人的意義。這似乎都說明了人活著就要“活得像個人”。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自我發(fā)展的需要,這種需要會激發(fā)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等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核心要素。學生作為正在成長中的人,他們有“向上”“向善”的要求和渴望,他們希望“活得像個人”,希望自我實現,希望并且想要過一種積極健康、幸福的生活,這是心靈的內在訴求。教育者不能對這種心靈要求視而不見。

  2解決實際心理問題的需要———免除心理困擾,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確立期,這一階段是他們探索和確立自我的重要時期,最為關切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方式、價值選擇、自我發(fā)展等問題,更多地以自身為認識對象,思考“我是什么樣的人”“我將成為什么人”等人生命題。他們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確立和防止同一性混亂的發(fā)展任務。如果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會導致個人的無目標感和無意義感,可能處于彌散型同一性狀態(tài),甚至表現出障礙性行為癥狀。MartinOeGoedeetal.(1999)對15~24歲的學生的縱向研究發(fā)現,同一性形成與心理健康水平正相關,即同一性狀態(tài)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5]。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們諸多的心理困擾正是伴隨著自我同一性確立產生的。如:適應、學習、交往、情感、就業(yè)的困擾、人生目標和人生信仰的困惑等。這些心理困擾反映了大學生們探索自我、渴望發(fā)展自我的心理需要。他們急切想知道:怎樣適應大學生活?怎樣合理分配空閑時間?如何有效地學習?怎樣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與異性交往?如何處理情感問題?怎樣擇業(yè)?如何求職?等。他們在思索“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究竟有何意義?”但思考,不等于得到答案。即使有了答案,心靈也未必得到慰藉。心靈的成長需要學習,需要分享他人的人生經驗,并非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而自然而然地成長成熟起來。但有時我們常常忘了自己曾經也是懵懂少年,也是從孩子走過來的,于是想當然的認為學生能夠處理自己面臨的問題。而事實上,他們仍需要適時的關懷和指導,需要分享我們的人生經驗,需要我們再次與他們經歷成長。

  三心理健康教育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及體現

  斯坦福大學前校長唐納德•肯尼迪曾高聲疾呼:“重新設計大學……必然要把學生的需要擺在首位”[6]。促進學生心靈的成長必然要把學生的心理需要擺在首位,高校需要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所有學生的心靈成長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生命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既有潛在的自我內心沖突,也有潛在的自我完善的內在能力,個體一般都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最終發(fā)展狀態(tài)。正如西方一所教堂所刻著的“生下來你是什么,這是上帝給你的禮物,你將成為什么,這是你給上帝的禮物”所表達的意蘊。人對自己的最終發(fā)展是具有自我決定能力的。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自身發(fā)展的方向和高度。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在意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秉持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愛之心”給予學生人性的關懷,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潛能、動機、能力、希望等積極品質,從正面去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即以肯定的態(tài)度、鼓勵的語言對待每一個學生,努力培養(yǎng)并充分挖掘其積極品質,加以欣賞、承認、鼓勵,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克服自卑心理,體會美好人生。當學生的積極品質得到充分發(fā)揮后,就能體會到生命存在和發(fā)展的快樂。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他將這種需要細化為“對名譽或聲望、地位、統(tǒng)治、認可、關注、重要性或贊賞的渴望”[7]。因此,教育者要善于識別并贊賞學生的積極品質,尊重他們的天性,滿足他們自尊的需要。通過培養(yǎng)或發(fā)展其內在的積極品質,增進其積極向上的心理能力,獲得心靈成長。

  2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應學生之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中解決心理問題,如學生面臨的適應問題、學習困擾、交往困惑、情感問題、就業(yè)問題等。不僅要幫助大學生認識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與他們分享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提供實際的幫助。在師生共同參與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在實踐中成長、成熟起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只有人本身的積極品質(如感恩、勝任、樂觀、勇氣、對未來充滿希望等)才是預防問題產生的最好武器。要預防學生出現問題,就必須致力于培育學生的積極品質,而發(fā)展學生積極品質的最有效途徑則是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8]。心靈的成長需要心靈的積極體驗。沒有心靈的體驗,就不會產生幸?;蛲纯嗟母惺埽簿筒粫行撵`的歷練和成長。

  四以人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開發(fā)心理資本,以使學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動力

  人的發(fā)展、成功和幸福需要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因素的支撐,更需要充分認識和發(fā)掘個人內在的心理優(yōu)勢。這種內在的心理優(yōu)勢是貯藏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永不衰竭的力量,是實現人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動力。這一原動力被著名組織行為學家、美國前管理學會主席FredLuthans稱為心理資本。所謂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具體表現為:在面對充滿挑戰(zhàn)性的工作時,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樂觀);對目標鍥而不舍,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希望);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超越(韌性),以取得成功[9]。其核心詞匯即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學生的心理資本是其實現人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動力。開發(fā)學生的心理資本就是要培育學生的希望、樂觀、自我效能和韌性。

  1培育希望

  人類是憑借希望活下去的。希望與前途畢竟是決定年輕人生活并奮斗的最重要理由。希望是“在成功的動因(指向目標的能量水平)與路徑(實現目標的計劃)交叉所產生體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tài)。”[10]希望的培育路徑是,與學生共同制定適合他們的有彈性的發(fā)展目標,使其形成對成功的合理期望,然后分步向目標前進,每一步目標達成隨即給予肯定、鼓勵、表揚加以強化,從而學生每前進一步都鼓舞了他們的積極性(自我內在激勵),這反過來又增加了他們成功的信心,并產生螺旋上升的希望。

  2學習樂觀

  樂觀是人們說得多而理解得少的一種心理優(yōu)勢。Seligman認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即對積極事件作持久的、普遍的和個人的歸因,而對消極事件作短暫的、具體的和外在的歸因[11]。對事件的樂觀解釋能讓人積極看待與吸收過去、現在和未來生活中好的一面從而充滿自信。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將對事件悲觀的解釋風格轉向樂觀的解釋風格,即習得樂觀。學會維持樂觀的態(tài)度有助于避免抑郁,實際上還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12]。樂觀當然不是自我陶醉,不是不切實際的自我膨脹,而是人對各種事件的積極解讀,從中體驗學習、生活的樂趣,對人生充滿希望。譬如,愛迪生對自己實驗失敗上千次的積極解讀使他始終有勇氣堅持并最終獲得成功。我們可通過正確的評價客觀現實并進行積極的解釋,從中吸取正向的意義幫助學生學習樂觀。當然,這需要教師首先是一個具有現實、靈活的樂觀特質的人??梢?,教師首先需要學習樂觀。

  3提升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夠激發(fā)動機、調動認知資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動來成功完成某一項工作的信念(或信心)。”(班杜拉,1986,1997)在點滴的進步和成功體驗中可增強自信,提升自我效能。學生在完成恰當任務的過程中反復體驗成功可以形成自我效能。人有表現自己的天性和渴望,在擅長的領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最令人愉快,做自己所想做且能做的事最為幸福。因人而異,教師可為某些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有機會體驗成功,即讓他們做自己擅長的事,在體味學習和生活的快樂中提升自我效能。

  4增強韌性

  韌性指一種可開發(fā)的能力,它能使人從逆境、沖突和失敗中,甚至是從積極事件、進步以及與日俱增的責任中快速回彈或恢復過來。[13]韌性可視為一種復原力以及超凡的意志力。學生身處逆境時,教師幫助其識別有無可調用的個人資源,如智慧、技巧和社會支持網絡等,可以增強大學生應對逆境的能力。如,對現實中失敗的具體事件,讓學生列出已利用的資源及未利用的資源,別的同學也可助其補充沒有列出的可利用資源。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對自己在面對逆境時可能產生的想法和情感進行批判性反思,并思考如何基于多種資源和選擇,采取最合理的方法來克服逆境,最終達到目標[14]。如果人們對某一理想、目標或使命有堅定的信念,他們會全力以赴地去實現這一理想。堅定的信念能提高人們的韌性水平。故培育學生的韌性還應幫助學生形成堅定的信念。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以學生為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的根本。“以學生為本”不是僅僅關注“學生出了什么問題”,更要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和心理需求,考慮如何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狀態(tài),重視尋找培養(yǎng)和充分開發(fā)學生心理資本的途徑,成全每個學生的生命。如果不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尊重學生的人格和發(fā)展?jié)撃埽灰詫W生為本,任何教育措施都不會產生效果。

90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