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論文
個體能夠適應發(fā)展著的環(huán)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tài),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xié)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對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對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全文如下:
一、研究背景
創(chuàng)新是21世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而人才是創(chuàng)新的關鍵。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大任務,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人才的成長,因此政府與社會應更加重視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而我國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對滯后,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才開始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從研究成果數(shù)量以及影響力來看,中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為了更好地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對研究問題進行反思,用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分析現(xiàn)有的關于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從“量”和“質”兩方面探討我國研究現(xiàn)狀,為今后相關的研究提出建議,這也是我國這一相關領域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結論
經過對現(xiàn)有的文獻進行分析與梳理,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一)研究問題不全面,探討不深入
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的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例如:朱愛民、張虎祥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而劉純姣、王金道等則通過調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由于研究現(xiàn)狀與研究取樣、時間等因素的差異,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因此,不能以偏概全。關于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朱小茼等提出職業(yè)壓力影響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歐朝輝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人際氛圍可以正向預測教師心理健康。干預措施方面,黃辛隱等針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出了完善的團體心理訓練計劃。
此外,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以及預防心理問題的探討較少。在研究問題的選擇上,較多是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探究,而對高校教師這一群體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還存在不足。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著文獻涉及多個研究問題,但對各個方面的探討都不夠深入的現(xiàn)象。國內80%的研究都同時涉及了基本狀況、影響因素、干預策略等問題,如:陸桂芝從心理健康現(xiàn)狀、心理問題產生原因以及維護措施3個研究問題著手,但是并沒有做到深入探討其中任何一個研究問題;而潘孝富則選擇了高校管理氣氛與高校教師心理健康關系這一個問題進行深入討論,這種集中精力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較少。總的來說,研究者并沒有發(fā)掘新的研究問題,而且對現(xiàn)有問題的探討也并不深入。所以近10年的研究成果普遍影響力較小,并沒有出現(xiàn)深刻而精辟的觀點。
(二)研究設計固定,研究工具單一
近10年的文獻研究中有63.07%采用了定量實證的研究方法。這些實證研究多采用測量法和問卷法,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研究設計,即“發(fā)放問卷--回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描述基本狀況--探討影響因素--提出干預對策”。類似于羅小蘭運用干預前后測試、呂雅英采用半結構式訪談等方法來研究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則很少。采用個案法、實驗法等實證研究方法者更是幾乎為零,這也限制了研究的發(fā)展,導致了研究成果的片面性。問卷法是一種橫斷收集數(shù)據(jù)的方式,已有的研究并沒有采取縱向研究的方式來探討相關問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導致了研究幾乎沒有涉及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變遷、干預對策的有效性等問題。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68.29%的文獻實證研究都采用了癥狀自評量表。是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測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量表,但能否對正常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量仍存在很大爭議。此外,因為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應該編制針對教師的心理健康量表,提高研究信效度。在研究工具的編制中,俞國良等編制了教師心理健康評價量表并報告了其信效度,鄭紅渠等編制了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量表。然而,國內尚未編制并公開發(fā)表針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量表。
(三)基礎研究不充分
在研究性質統(tǒng)計中,只有20%的文獻是基礎研究,15.38%的是綜合研究。關于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幾乎沿用了其他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標準,俞國良、蘭卉、邊玉芳等都提出了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從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認為應從教師的職業(yè)特征來界定其心理健康,而且標準只反映了教師現(xiàn)在的心理狀態(tài),并未考慮到心理健康水平的未來發(fā)展。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是否完全等同于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標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確認。在理論探索中,相關性研究較多,例如馬雪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影響其教學效能。然而,關于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等理論方面缺乏研究,其概念的界定也很模糊。理論指導實踐。如果理論基礎不扎實,研究者提出的干預對策等應用方面便容易變成空談,從而容易導致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干預對策等實踐性研究的盲目性。
(四)研究發(fā)展停滯不前
從2010年開始,研究與課題數(shù)量呈現(xiàn)下降趨勢。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并非由于過于飽和導致研究數(shù)量下降,恰恰相反,由于研究問題不全面、研究方法單一、基本理論研究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國內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難以突破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停滯不前,從而進入了研究發(fā)展的“瓶頸期”。近10年針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獻總體數(shù)量并不多,這也表明相對于中小學教師,國內高校教師的研究剛剛起步,遭遇困難是必然的。但是理論發(fā)展以及現(xiàn)實的需要又亟須加強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研究。因此,應該正視研究的不足與缺陷,促進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相關研究進一步發(fā)展。
三、建議
第一,研究問題需要創(chuàng)新并且進一步深入。應該注重對理論方面的探討,不僅要對核心概念、關鍵因素的作用機制等加強研究,而且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的維護與預防措施也需要提出完善的對策。同時,需要編制相關研究工具,提高實證研究的信效度,進一步研究怎樣建立綜合全面的心理健康評價體系。由于現(xiàn)有研究與中小學教師的相關研究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并延伸其成果,但是不能一味模仿與驗證研究,還需結合高校教師的實際狀況與群體的特殊性,發(fā)現(xiàn)新的研究問題,使研究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第二,研究設計需要綜合化。在研究思路上,心理健康本來就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學科、多方法的綜合研究是必然趨勢。為了避免研究方法的簡單化與單一性傾向,應該加強縱向研究,并積極使用實驗法、個案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
第三,關注國外研究動態(tài)。國外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運用、研究問題的關注點、研究思路的切入點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鑒與學習的地方。研究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不能閉門造車,在今后的研究中,更應該關注國外動態(tài),并結合中國實際完善相關的研究領域。
第四,應該加強相關領域的課題立項以及支持力度,激勵國內研究者對相關問題進行關注,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而課題立項應該側重于研究基本理論、探索研究方法等方面。
【對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