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管理心理論文(2)
課堂教學管理心理論文
課堂教學管理心理論文篇二
《歷史課堂教學心理化初探》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也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那么在歷史課堂上如何使課堂教學心理化呢?首先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并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適時進行教育,同時要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關鍵詞】歷史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心理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曾經(jīng)極度盛行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即以分數(shù)、升學率來衡量學生、老師、學校,而忽視道德品質、心理健康的教育正在被素質教育觀所取代。當然素質教育觀并非是一個新觀念,但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并不全面。認為使學生掌握了各種知識、才藝就等于實現(xiàn)了素質教育。事實遠非如此。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總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環(huán)節(jié)。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已經(jīng)刻不容緩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1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
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中學生成長的需要。中學生正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高峰期,首先,面對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劇變化而產生的豐富而深刻的感受和體驗,會有諸多成長的煩惱;其次,面對沉重的學習、升學壓力和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帶來的各種刺激和誘惑,難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使得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顯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這是一個高科技的時代,需要人們具有獨立獲取、運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需要人們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這是一個交往頻繁的時代,需要人們具有與人合作的意識,團結的意識和民主平等的意識;這是一個生存困難的時代,需要人們學會生存,對社會有責任感,對他人有信任感,對自己有接納感。由此可見,未來社會對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教育既不能讓社會取消競爭,也不能退回到田園生活的時代,我們只能面對現(xiàn)實,幫助中學生以安寧平靜的心態(tài)來迎接和適應這種高科技,高效率,高競爭的社會浪潮。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今天的中學生就是我們祖國的明天,他們的素質關系著國家的富強與民族的興衰。而對他們進行素質培養(yǎng)的關鍵是在學校除,除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掌握豐富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外,更應注意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
2如何在歷史課堂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1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氣氛:所謂課堂教學心理氣氛,實際上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良好的課堂氣氛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為此,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做了這樣的嘗試:
第一:用教師對學科的熱情喚醒學生學習的熱情。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在《教學與發(fā)展》中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這段反映了教學中情感的作用。課堂教學的主體――人(教師與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個體。課堂教學時,情感因素無處不在,它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通過教師對歷史學科的熱愛和執(zhí)著態(tài)度來感染學生,就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自己學科的老師,他的學生也充滿熱愛知識、科學、書籍的感情。”在教學中,教師對所教學科和內容的情感,必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其所教學科和內容的情感,這是被無數(shù)事實所證明了的。因此,每當我重新接手一個班級時,第一節(jié)歷史課就是通過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告訴他們學習歷史的價值和趣味。進而從學生知道但并不熟悉的地方史(家鄉(xiāng)史)講到教材內容的豐富多彩;從學生喜愛的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講到歷史的真實性和嚴肅性,從而拉近學生與歷史學科的情感。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頭,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憑著自己多年積累起來的歷史知識,憑著自己對歷史學科的摯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歷史本身的魅力,引領著學生去結識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不同個性的歷史人物,去探究一件件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這樣,學生就會漸漸地從“學歷史索然無味”的心態(tài)中走出來,去悅納本就多姿多彩的歷史課。
第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是獲得知識的最強的動力。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采用情境激活法“把歷史還給歷史”,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殊“語境”,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例如:在上《五四愛國運動》時我就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假如你們都生活在1919年,是一批血氣方剛的北京青年愛國學生,聽聞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后,決定于5月4日到天安門前演講、游行示威,你們會喊出什么口號呢?”隨后請幾位平時喜歡表現(xiàn)的同學到講臺前面進行即時表演。這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點而且還激活了課堂,增強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可謂“一石三鳥”。
2.2充分利用教材內容,使學生體驗并內化。中學歷史課本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內容,其中更不乏心理教育的內容。這需要我們細心發(fā)掘,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體驗并內化為自己的品質。以《新航路的開辟》這課為例,在指導學生掌握新航路開辟的路線時,教師可以用深動的語言描述航海家開辟新航線的艱辛、困難。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航海家們迎風破浪、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明白我們的求學之路,我們的人生之旅非亦一馬平川,它布滿了荊棘,充滿了挫折也免不了孤寂。這一切我們無法回避,唯有鼓足勇氣,充滿信心,百折不撓才能開辟新的天地。又如《蒸汽時代的到來》這一課,課本小字介紹了瓦特在自己狹小的工作室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后,終于在前人的基礎上改良了蒸汽機。此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堅強地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在逆境中能知難而上、鍥而不舍、不斷完善自我的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的優(yōu)秀品質。
2.3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為最高準則。教師如何適時適度地評價學生,將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全面健康的發(fā)展。這是值得我們潛心研究的大學問。過去有的教師出口就是“豬啊,怎么這么笨!”、“榆木腦袋,你怎么不開竅呢?”,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總之,課堂教學時一門深奧的藝術。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技能,積極探索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提高自己的“師才”。牢牢把握住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課堂教學心理化。這樣有利于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力和生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新世紀高素質人才。
課堂教學管理心理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課堂管理論文
2.課堂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