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積極情緒的心理論文(2)
有關積極情緒的心理論文篇二
《積極情緒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摘要〕誘導積極情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但誘導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如誘導的時機、誘導的強度、誘導的地點、誘導的方式等都會對誘導結果產(chǎn)生重要影響,我們的研究從實證角度對這些技術問題進行了檢驗。從我們的研究結果來看,我們推測情緒變化可能存在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從原始情緒區(qū)域到情緒崩潰區(qū)之間應該存在不同的區(qū)域,而各區(qū)域間變化的規(guī)律對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積極情緒;心理資源;情緒變化;最近發(fā)展區(qū)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8-0012-03
一、誘導積極情緒為什么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積極情緒誘導對個體心理健康起作用的核心在于這種方式能增加個體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源其實就是心理能量,它主要用來支撐一個人產(chǎn)生或進行各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及外在行為。這個概念最早來自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尼曼(D. Kahneman)的注意分配模型理論。在卡尼曼理論的基礎上,心理學家康菲和阿克曼等人開始把資源這一概念引入心理學的其他多個領域,稱之為心理資源(psychological resource)。
心理資源本身是有限的,并且個體在處理環(huán)境的情緒刺激時伴隨著的情緒調(diào)節(jié)、思想抑制,同時抗拒誘惑等心理過程也需要消耗大量心理資源,因此個體容易出現(xiàn)心理資源不足的狀況,進而導致個體睡眠質(zhì)量下降,對刺激的反應不當或行為失控,以及各類心理問題和疾病,有時甚至還會出現(xiàn)犯罪行為。雖然心理資源是一個不能直接測量的心理能量,但是人們可以借助反應變量來對它進行操控或測量,就像人們可以通過計算個體的吃飯數(shù)量來測量饑餓程度一樣。因此,心理學研究者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研究心理資源的實驗模式,并得出了一些科學的研究結果。過去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不論是消極情緒還是積極情緒調(diào)節(jié),它們都會造成更多心理能量的損耗,而使隨后的任務作業(yè)成績或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下降。不僅是情緒調(diào)節(jié)消耗心理資源,思想抑制同樣消耗心理資源。有研究表明,在喝酒控制上,思想抑制的被試反而比未進行思想抑制的被試有更多的喝酒行為和喝酒數(shù)量。同樣,家長或老師越是不允許孩子出現(xiàn)某行為,孩子越有可能做出該行為,家教越嚴的孩子越容易出現(xiàn)網(wǎng)絡成癮。學生越是讓自己不要想即將到來的考試,越是心神不寧,現(xiàn)場發(fā)揮越差。這些都與思想抑制所產(chǎn)生的心理資源耗竭有關,一旦心理資源出現(xiàn)嚴重不足,孩子就會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非理智行為,如叛逆、爭執(zhí)、打斗、內(nèi)向攻擊等。另外,鮑邁斯特的研究表明了抗拒誘惑所帶來的心理資源損耗。只讓被試吃蘿卜而抗拒來自巧克力的誘惑,被試在描摹復雜的幾何圖形上所持續(xù)時間比吃巧克力組和隨意吃的控制組少很多,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抗拒過程中被試消耗了大量心理資源,從而影響了后續(xù)的任務完成質(zhì)量。同樣,當面對名牌服裝、手機或是漂亮的文具的誘惑時,孩子會出現(xiàn)一些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是偷或搶的行為,心理資源的不足或耗竭可以成為有力的解釋。
針對心理資源不足的情況,當代積極心理學研究為我們尋找到了一條有效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心理資源恢復途徑――誘導積極情緒。誘導積極情緒可以擴建認知領域的功能,擴展注意的范圍和思維的多面性和深刻性,改善對挫折、失敗的認知,提高抵抗壓力和逆境能力,以及從消極狀態(tài)中恢復的能力;還能擴建個體的生理資源(心血管活動恢復正常,以及減少患感冒概率);此外,誘導積極情緒能增加人們對陌生人的親切感和和藹感,同時也可以增加其對熟悉人的信任感;甚至還能擴建積極品質(zhì),誘導和增加了樂觀主義、寧靜(一種高級的主觀幸福感)、自我恢復能力等一些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品質(zhì)的形成。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些研究者發(fā)現(xiàn),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體驗積極情緒的個體,其心理恢復能力會更高,而且生活滿意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二、有關積極情緒誘導的幾個技術問題
當個體出現(xiàn)心理資源不足時,可以采用誘導技術幫助個體恢復和提高心理資源。但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誘導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有效地改善心理資源的。
第一,刺激量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次性給以過多的積極情緒刺激并不會有更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引發(fā)新的問題;二是連續(xù)不間斷地用適量的積極情緒誘導也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誘導積極情緒在增加個體心理資源時是有一定的限定范圍的,超過這個限定范圍之后,即使增加更多的積極情緒刺激也不可能相應持續(xù)地增加個體的心理資源。當我們連續(xù)用多個積極情緒刺激來影響被試時,被試的心理資源不能隨著多個積極情緒刺激的影響而出現(xiàn)持續(xù)性增加。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對被試執(zhí)行連續(xù)兩次的消極情緒刺激誘導之后,被試的心理資源反而增加。我們認為這主要與個體的心理適應性有關。
第二,誘導的時機問題。從我們已經(jīng)做的有關的研究來看,立即誘導的效果顯然沒有稍后誘導的效果好。這是因為個體經(jīng)歷了消耗大量心理能量的生活事件之后,需要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疲勞期以及生理、心理的不應期,此時對他施加的影響并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作用。此外,立即誘導還容易造成個體反復出現(xiàn)敏化效應,以及各類心理問題。先前應對的消極體驗、壓力和逆境等的經(jīng)驗使個體在今后面臨類似的消極經(jīng)歷時變得更為脆弱,這將導致更為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建議,只要在應激事件之后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沒有處于崩潰的狀態(tài),應當延遲一段時間之后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第三,誘導方式問題。當個體因某種刺激而出現(xiàn)心理資源不足的情況時,相比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參與過或者較差持續(xù)性的活動而言,采用個體較為熟悉的娛樂方式以及團體活動的形式來進行誘導的話,會產(chǎn)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對災區(qū)失去親人的居民進行情緒調(diào)節(jié)干預時,研究者發(fā)現(xiàn)打撲克的效果要好于其他積極情緒誘導方式(如安慰、觀看輕松的電影、參與游戲)所產(chǎn)生的效果,因為打撲克是他們平時最喜歡從事的娛樂活動。因此,在我們找到能改善個體情緒體驗的誘導方式之前,還是應當慎重地考慮需要外界介入調(diào)節(jié)的個體。針對不同人群的行為習慣、生活愛好,采取不同的誘導方式,消除非理性行為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通過恢復以及重構個體的心理資源,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和動態(tài)發(fā)展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從積極情緒誘導的這些具體技術問題可以看出,誘導作用通過心理資源起作用,心理資源與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關系,而且并不是越多的積極情緒誘導就會產(chǎn)生越多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源的增加是有一定范圍的,因此當個體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外界所能施加的影響也是具有一個特定范圍的。這就提示我們,積極情緒的變化可能存在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
三、情緒最近發(fā)展區(qū)
情緒變化過程可能存在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因為誘導的作用要通過心理資源來起作用,為此,我們在對此前眾多情緒研究實驗進行審察的基礎上,提出了情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ZPD)概念,也就是說心理學所能施加的外在影響存在一個特定的范圍。
從結構角度上來看,個體的情緒由深層到外層可以劃分為四個區(qū)域,這四個區(qū)域分別是原始狀態(tài)區(qū)(簡稱ZPF,zone of protopathic feature)、自我防御區(qū)(簡稱ZSD,zone of self-defense)、外力援助區(qū)(簡稱ZOH,zone of outer help) 和崩潰區(qū)(簡稱ZBE,zone of breakdown in emotion)。個體在受到外在刺激而出現(xiàn)情緒問題時,心理學所能施加的外在影響具有一個特定范圍。ZPD主要有兩個區(qū)域構成,一個是ZSD,另一個是ZOH。當一個外在消極刺激所造成的情緒問題的強度處于ZSD內(nèi),它只能造成個體出現(xiàn)暫時性的、短期的情緒波動。這時個體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幫助,時間就可以使個體恢復到早先的穩(wěn)定狀態(tài),因此應該盡量避免過渡性援助的發(fā)生,過渡性援助會解構個體原來的自我防御區(qū),而使援助的外力成為個體新的心理問題源,導致個體出現(xiàn)新的心理問題。當一個外在消極刺激所造成的消極情緒(也即出現(xiàn)了情緒問題)的強度處于ZOH內(nèi),ZOH區(qū)域內(nèi)的情緒波動由于個體已不能純粹依靠自身的防御機制而必須借助外在力量的幫助來恢復或者重新構建一個新的穩(wěn)定結構。無論恢復還是重構,兩者都需要消耗個體已有的自我心理能量。同樣,外力的援助要適當,過大的外力援助會消耗個體過多的心理能力,個體的反抗力也越強,甚至會拒絕外來的援助。因此,心理幫助應該是心理落差和自我心理資源的一個平衡,應該適時適度。
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兩個組成部分(自我防御區(qū)和外力援助區(q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從而導致原先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一方面,外力援助區(qū)的內(nèi)容會向自我防御區(qū)轉化。個體通過外力援助而獲得了應對類似心理問題的經(jīng)驗,以后問題再出現(xiàn)時就不需要外界的幫助而能自行解決,也就是過去心理學研究中所說的“鋼化反應”,個體對于消極刺激的耐受性提高,“見怪不怪”。另一方面,自我防御區(qū)的內(nèi)容也會向外力援助區(qū)轉化,也就是原來心理學研究中的“敏化反應”。個體雖然通過自我防御方式使心理恢復到穩(wěn)定狀態(tài),但是,以后面對類似的刺激或問題時會更敏感,不僅無法自愈而且需要外界的介入才能恢復穩(wěn)定狀態(tài),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心理自愈水平主要由自我防御區(qū)的大小決定,但是促進個體的“鋼化反應”也要注意教育方式,適度訓練并且應為社會所接受。
情緒發(fā)展區(qū)之間的比較
四、積極情緒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開源節(jié)流,節(jié)省心理資源的同時想辦法增加心理資源。首先是心理資源的節(jié)約,教育者不能對孩子要求太苛刻,應適當?shù)刈尯⒆舆x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減少情緒調(diào)節(jié)、思想抑制和抵抗誘惑所耗費的心理資源,避免因心理資源不足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和非理智行為的出現(xiàn)。減少自我控制的次數(shù)可有效地節(jié)省心理資源。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們可以通過形成強烈的行為動機、形成積極的情緒、建立行動意向、接受榜樣啟動等策略來減輕自我控制力消耗效應。馬拉維等人也發(fā)現(xiàn),當被試清楚地知道下一個任務的利益會高于當前任務時,他們會有意識地節(jié)省自己的心理資源來用于下一個任務。另外,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練習冥想等方式在增加心理資源上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2.采用適當?shù)姆绞竭m時適量地進行積極情緒的誘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咨詢對象的興趣愛好,尋找其感興趣的話題或活動,成為“自己人”,這樣才能最容易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積極情緒的引導,例如孩子喜歡故事、游戲,那么心理工作者可采用講家庭故事、做游戲的方式讓孩子獲得生活的信念,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像前面提到的災后干預一樣,采用災民所熟知喜愛的打撲克的形式要好于那些生疏的“自以為是”積極誘導手段。另外,出現(xiàn)應激事件,如果當事人沒有處于崩潰狀態(tài),最好延遲一段時間再進行心理干預,這樣有利于心理資源的恢復和干預效果的提高。當然,刺激量也是個重要的問題,接連不斷的安慰并不見得好于簡短幾次的問候,“小題大做”地對待一般心理問題也是沒有必要的,不僅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過多的心理資源的消耗反而會導致咨詢對象的抗拒,適得其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情緒誘導技術時間的把握和程度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
3.科學利用情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首先,只要外力施加的影響是在心理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都是可接受的。對于情緒問題,不同的咨詢流派持有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對于同一問題,有人采用高強度的積極情緒去引導,有人采用低強度的積極情緒去引導,有人讓其大哭一場來發(fā)泄,有人安慰其要堅強勇敢。雖然矛盾,但是,只要引導方式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積極促成外力援助區(qū)向自我防御區(qū)的轉化,讓孩子的心理在生活中獲得免疫,不能事事都要家長包辦,以家長的觀點替代孩子的意愿,讓孩子遠離“時間貧困”和“空間貧困”,尊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給足空間讓他們自己思考和處理問題。只有這樣,孩子的心理自愈能力才能不斷增強,將外力援助區(qū)轉化為自我防御區(qū)的能力才會越強,節(jié)省下來的心理資源才會越多。(稿件編號:100722004)
參考文獻:
[1]Kanfer R.Ackerman P L.Motivation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An integrative/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skill acquisi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9,74:657~690.
[2]Muraven M,Tice D M,Baumeister R F.Self-Control as 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774~789.
[3] Schmeichel B J,Demaree H A,Robinson J L,Pu J.Ego depletion by response exagger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6,42:95~102.
ofGeneralPsychology, 1998, 2: 300~319.
[4] Muraven M,Collins R L,Nienhaus K.Self-control and alcohol restraint:an initial application of the self-control strength model[J].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002,16(2):113~120.
[5] Muraven M,Tice D M,Baumeister R F.Self-Control as 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774~789.
[6] Baumeister R F,Muraven M,Tice D M.Ego depletion:A resource model of volition,self-regulation,and controlled processing[J].Social cognition,2000,18(2):130~150.
[7] Fredrickson B L,Branigan C.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J].Cognition & Emotion,2005,19:313~332.
[8] Kuroki M.The effect of positive emotion on infants’ gaze shift[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07,30(4):606~614.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心理系,321004,電郵:renj@zjnu.cin)
有關積極情緒的心理論文相關文章:
有關積極情緒的心理論文(2)
上一篇:社會心理學相關探究的論文
下一篇:淺述變態(tài)心理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