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論文寫作指導 > 愛國思想論文范文

愛國思想論文范文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愛國思想論文范文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 這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國思想論文范文,僅供參考!

  愛國思想論文范文篇一

  淺談杜甫的愛國思想及其影響

  【摘 要】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用詩歌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前后當代人們的生活畫面,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人民生活的真切關注,還是對祖國命運的擔憂,無不體現(xiàn)出深深地愛國愛民的思想。而我們現(xiàn)代人大多數(shù)忽略了對他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學習杜甫的詩,有助于我們找到方向,培養(yǎng)深沉的愛國意識。

  【關鍵詞】愛國思想;壯志難酬;憂國憂民

  愛國詩是杜甫詩歌的靈魂,他七歲就開始作詩,一直到生命的最后,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是人類巨大的精神財富,其中有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有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有對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官場貪污的痛恨,內容真切感人,振聾發(fā)聵。

  一、杜甫的一生

  杜甫公元712年,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是西晉有名的儒將;祖父杜審言是著名的詩人;父親杜閑曾任奉天縣令,從小接受儒家的傳統(tǒng)教育,飽讀詩書,人才出眾,七歲就學會了作詩,“七齡思即壯。十幾歲時,他的詩文就為各名士所驚嘆,為文壇耆宿所賞識,“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二十三歲,應試落地,然后開始漫游,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頗清狂”的生活。正是青年的苦學與壯游,使杜甫積累了知識,培養(yǎng)了扎實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了生活,為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三十五歲應試,遭到李林甫的陷害。此后,知道四十四歲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職務。此期間,地府生活潦倒,過著“買藥都市,吉寄食有朋”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使他開始了對現(xiàn)實清醒的認識,開始用詩歌面對慘淡的人生,也開始了對百姓生活的關切。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親眼目睹了,黎民百姓的悲慘生活,感受到國破家亡的苦難,加上自身的貶斥與屈辱使他與社會百姓的關系更加緊密,這個時候他的詩歌達到了最高的高度,現(xiàn)實主義與愛國精神達到統(tǒng)一。杜甫一生顛簸流離,生活悲慘,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但是他一生都在反抗,并沒有因為政治才能不能得到施展而消極避世。相反,越是生活困苦,他越是頑強,在他最困苦的時期留下了很多千古名作,他創(chuàng)作精力旺盛,朝夕不暖的生活,是他更加認識生活,認識人民,認識國家的命運,憂國憂民的感情有增無減。

  二、杜甫的愛國之心

  (一)杜甫的報國之心

  杜甫的核心政治理想是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宣揚德政的,即以德治國。青年時期,杜甫認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相信,憑借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理想社會,為此他憧憬著未開,并不懈地努力這著。他的《望岳》,就體現(xiàn)了那個時候他的抱負“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讀起來宏大,富于展望,讓人感到詩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狀態(tài)。隨后,他屢次應試不第可他“語不驚人死不休”,又在長安呆了一段時間,屢次上書,請求舉薦,最后才得到一個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潛逃到鳳翔行在,任左拾遺。從漫游時的應舉,到長安十年困頓的應舉,二十多年已經過去,可是仍然沒有空間給自己施展抱負,一片報國之心讓人遺憾。

  (二)安史之亂后的心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節(jié)度使安祿山趁唐朝內部腐敗,聯(lián)合同羅、契丹、突厥等民族組成15萬民兵,以“憂國之危”在范陽起兵,前后達八年之久,后世稱之為“安史之亂”。這次戰(zhàn)亂,使唐王朝由盛轉衰,社會經歷了一場空前的災難。國破家亡,人民受難于水火之中。杜甫目睹了這場災難,也經歷了其中的艱難困苦,飽受了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他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在看到山河破碎,國破家亡時應運而作的,鳥語花香,陽光明媚,但是國家卻如此破敗,連鳥花都要感傷落淚,深切的寫出了作者當時痛苦的心境。

  在安史之亂這段期間,杜甫寫了300多首詩,寫出了百姓生活的困苦與艱辛,國家的危難,體現(xiàn)出了作者深深地愛國之情,如最有名的《三吏》、《三別》。這些詩,體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八年戰(zhàn)亂的畫面。

  (三)對百姓的掛念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一生中都在牽掛著勞苦大眾,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記錄了人民群眾的悲苦生活。在看望妻子的途中,根據(jù)自己親眼所見,作了《自京赴奉先縣永懷五百字》,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體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的仇視,更多的是對黎民百姓的同情。

  (四)壯志難酬的感慨

  杜甫一生都在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努力,但是每每都是以失望而告終,應試不第,報國無門。他年輕時,滿懷憧憬與信心,“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是一生都是顛沛流離,未能高官厚祿。

  杜甫的登《登高》、《蜀相》、《八陣圖》等最能反映他的壯志難酬。《蜀相》中的“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對諸葛亮不能完成中興漢室大業(yè)的感觸,對諸葛亮的際遇和自己的相比,從側面表現(xiàn)出了自己想要報國卻無門的感受?!兜歉摺分?,用猿猴的哀鳴、落木、長江等意象描寫時光流逝,容顏易老,自己衰老多病,卻還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為此感到深深地哀嘆?!栋岁噲D》以洗練的語言贊頌了諸葛亮一生的功業(yè),對諸葛亮深切的嘆惋。另外還有“健兒寧可死,壯士恥為生”都是表現(xiàn)了自己的壯志難酬。

  他的詩歌體現(xiàn)了人民的苦難,國家的不幸,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現(xiàn)實主義愛國詩人。

  三、杜甫的愛國精神對現(xiàn)代人的積極教育作用

  杜甫的事給后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詩歌的形式,內容,后人都在爭相模仿。但是這里要提到的僅僅是杜甫愛國主義精神,給我們現(xiàn)代人的提示。而現(xiàn)代人,往往容易忽視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人心變得比以前冷漠,曾經的走家串巷在現(xiàn)在幾乎不再流行,每個人都是躲在自己的角落里,關心自己的家庭,關心自己的收入,把自己無意識的與整個社會脫離,這種現(xiàn)象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所以才有了“我爸是李剛”、“小悅悅”等事件的發(fā)生,這帶給了我們痛苦,就是因為社會變得冷漠而造成的。而杜甫的詩,里面包含的深深地人文情懷是我們應該學習與尊敬的。

  【參考文獻】

  [1]金啟華.杜甫詩論叢[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崔松林.唐代詩文鑒賞[M].人民文學出版社.

  [3]莫勵峰,匡亞明.杜甫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傅庚生.杜詩析疑[M].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

  愛國思想論文范文篇二

  陳獨秀的早期愛國主義思想研究

  [摘 要]陳獨秀一生始終堅持愛國主義。早期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了他早期的愛國主義思想。他認為愛國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所在,“自古道國亡家破,四字相連”;愛國的主要內容應為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專制統(tǒng)治,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和富強;愛國需要理性,只有為人民謀利益的國家才值得國民去愛、去建設。

  [關鍵詞]陳獨秀;早期;愛國主義;思想

  近代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思想發(fā)展的共同出發(fā)點是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陳獨秀也不例外。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從這個平凡而偉大的起點――愛國主義開始的。青年時代的陳獨秀就很關心國家大事。在他15歲那年,即1894年,爆發(fā)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又一次戰(zhàn)敗,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一個大國竟然被日本這樣一個小國打敗了,15歲的陳獨秀認為其中一定有緣故,但是是什么緣故,他卻說不清楚。不過,他已經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使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不受外敵的欺辱,逐漸富強起來。

  1897年冬,陳獨秀寫了一篇論文《揚子江形勢論略》,這是目前能見到的他寫的最早的一篇文章。該文主要分析了長江從荊襄到吳淞口這一段的基本情況以及不利形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方案來加強長江防備。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醒清政府注意到自己危機四伏的現(xiàn)狀,提高加強長江防備的意識。這是一篇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論文。1903年俄國拒不撤退在東北的侵略軍,反而向清政府另提出七項新要求企圖獨霸東北。在一貫的愛國主義思想的驅使下,從上?;氐桨矐c的陳獨秀馬上聯(lián)系了潘贊化等人,經過商討與準備,成立了安徽愛國會。以此為載體,陳獨秀等人舉辦了愛國演說,促使了該地區(qū)拒俄運動的發(fā)展。這一年的5月17日,陳獨秀等人又在安慶“藏書樓”發(fā)起了皖省的首次拒俄大會,到會者有300多人。他在大會上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講,他說:“我國與俄戰(zhàn)之仇固結不解,我國之人有一人不與俄死戰(zhàn)皆非丈夫!”我們雖人少力薄,但是要消息靈通,關心國事;要有愛國的思想;要有健壯的體魄。如“能依此三要件,”必能“籌出切實辦法”。[1]P10-11此次演講反映了陳獨秀一貫的愛國情感和堅決的反帝意志。隨之遭來了安徽巡撫的指名通緝,他被迫離開安慶來到上海。1904年,他又從上海悄悄回到安慶,3月末創(chuàng)辦了《安徽俗話報》。在《安徽俗話報》上,他以“三愛”為筆名發(fā)表了很多文章,內容非常廣泛,有論文、小說、詩歌、歷史故事等多種文體。在這很多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最突出的主題思想便是反帝愛國,其次是反對封建主義及其所造成的愚昧、迷信等惡俗,實質上這也是愛國的表現(xiàn)。1905年,他在結束了《安徽俗話報》的工作之后,又與柏文蔚等人重建了岳王會,意思是崇拜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陳獨秀早期的革命實踐活動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愛國主義思想。

  一、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所在

  陳獨秀的愛國心和責任感是非常強的,他認為一個國家興衰成敗與本國人民息息相關,沒有人能逃得掉。因為國家是大家的國家,獨立與富強的實現(xiàn)是每個國民都應當關心并且為此盡心盡力的。中國人“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1]P64但是“自古道國亡家破,四字相連”,如果國家滅亡了,那就絕對無法實現(xiàn)“人人快樂,家家榮耀。”[1]P44陳獨秀又把國家與個人的關系比喻成一個人的全身和全身上一塊肉的關系。如果全身不死,只有一塊肉有病了,那這病可以治好;如果全身都死了,就算盡力單保這一塊肉,也無法保住。所以,大家只要都能懂得國家是大家的國家這個道理,并且人人都關心國家大事,懂得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那就一定會實現(xiàn)國強民富,自然不會存在怕洋人欺負的事情。

  二、愛國的主要內容是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專制統(tǒng)治,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和富強

  在對帝國主義與清政府的本質較早有所認識的基礎上,陳獨秀指出,要想實現(xiàn)人民解放和國家獨立富強,必須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因為他們互相勾結、互相依靠。在《瓜分中國》一文中,他詳細分析了俄、德、法、日、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勢力范圍以及進一步瓜分中國的陰謀。他指出帝國主義國家想把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當作切瓜一樣,大家各分一塊,這就是所謂的“瓜分中國”。中國雖然擁有比較大的國土面積,但是也禁不住各帝國主義國家今天你割一塊,明天他割一塊,照這樣割下去,用不了幾年,中國就被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彰顯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我們的官府害怕外國“活象老鼠見了貓一般,眼看著他(俄國,作者注)占了奉天,那敢道半個不字。”[1]P21他們不但不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反而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剝削和壓迫中國人民,迫害那些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的愛國進步人士。所以,陳獨秀提醒老百姓,我們是要共同努力,做強國的百姓好呢?還是不問國事,國難當頭,明哲保身,終因身家不保,做亡國的百姓好呢?答案當然是前者。他號召大家,抓緊時間,積極行動,出錢出力,“辦團練”、“練兵”或者“開學堂”。[1]P22早在1903年陳獨秀為友人寫的《哭汪希顏》中,他說:“英雄第一傷心事,不赴沙場為國亡。”[1]P14這更是表明了他為反帝反封建而不惜犧牲的決心。

  三、愛國需要理性,而非盲目

  陳獨秀認為在發(fā)揚愛國主義之前,必須弄清楚所愛之國為何國,是否值得去愛。愛國主義應該把理性和愛國之心完美的結合起來。事實證明,沒有理性的愛國主義是不會給國家?guī)砗锰幍?,甚至會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危險至極。陳獨秀認為,所謂的愛國主義者,應當是“愛其為保障吾人權利謀益吾人幸福之團體也。”[1]P147反抗他人侵犯本國的行為是愛國主義的行為,幫助本國侵犯他人的行為是帝國主義的行為。

  陳獨秀批判了中國人錯誤的“國家”觀念,進而將國家與朝廷區(qū)別開來。他認為中國人視國家與社稷齊觀,愛國與忠君同義,這是將國家與朝廷相等同的結果。事實上,國家“是一國人所公有的國,”并非皇帝一人所私有,皇帝也只是眾多國人中的一員。過去中國人總是把國家與朝廷相混淆,如果皇帝的姓氏發(fā)生了改變,就錯誤地以為是“亡國”,其實則不然,這只是“換朝”,而絕不是“亡國”。[1]P54   中國自春秋戰(zhàn)國及至大一統(tǒng)之后,國家觀念越來越淡薄。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傳統(tǒng)的國家觀念才有所復興。陳獨秀給大家介紹了西方流行的構成國家三要素(土地、人民、主權)學說,及其三要素的不可或缺性。他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土地,就像一座房子沒有地基,懸在空中一樣;一個國家如果只有土地,土地上卻沒有人民,那也不能稱為國家;一個國家既有土地,又有人民,但是沒有自己做主的權力,也不能稱為國家,必須擁有主權,“才算得是獨立的國家。”[1]P45當時的中國是什么情況呢?國家面臨著被列強瓜分的危險,而清政府本身卻法日廢、吏日貪、兵日亂、匪日眾、財日竭、民日偷、群日潰,情況糟糕至極。即便將執(zhí)政的官吏重新?lián)Q掉,“取而代之者,亦非有救民水火之誠,”還是如以前一樣剝削和壓迫廣大民眾。概括地說,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既不能抵御外敵的入侵,又不能保護自己的國民,而且還對其進行剝削和壓迫,“朝野同科,人民絕望。”[1]P149-150所以說,只有為人民謀利益的國家才值得國民去愛,才值得國民去建設。

  同時,陳獨秀指出人們一般會把愛國者理解為為國犧牲的烈士,我們確實應該尊敬和頌揚這種愛國行為,但經過深入思考后,他認為這種愛國行為“乃一時的而非持續(xù)的,乃治標的而非治本的。”[1]P232一般來說,愛國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救亡,一個則是本質上清除導致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實現(xiàn)愛國主義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為國犧牲,一個則是提高國民素質以實現(xiàn)救國。在陳獨秀看來,如果每個中國人都能夠不斷加強修養(yǎng)、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那么,中國實現(xiàn)獨立富強的希望還是有的。從表面上看,國民素質似乎是個人問題,與整個國家社會關系不大,事實上卻不是這么一回事兒。因為無數(shù)個個體組成了社會,個人素質的高低好壞勢必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如果一個社會的人民都具備良好的素質,那么這個社會就會是積極向上的;相反,如果一個社會的人民素質比較低,那么這個社會就會是愚昧落后的。只有擁有眾多素質高尚的人民的國家才能實現(xiàn)繁榮富強。所以,陳獨秀指出,愛國主義的行為,主要應該在于“為國家惜名譽,為國家弭亂源,為國家增實力。”[1]P232

  反思辛亥革命,陳獨秀逐漸認識到廣大民眾并沒有積極參與此革命,他們的思想依然麻木。所以,在一貫的愛國情感的驅使下,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青年雜志》(1916年改名為《新青年》),其首要職責是革中國人思想的命,對國人進行思想啟蒙。這時的陳獨秀以《新青年》雜志為陣地,以“民主”和“科學”為武器,對封建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有效攻擊,并且表示“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2]P11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正體現(xiàn)了陳獨秀那一貫的愛國主義思想。

  五四運動以前的陳獨秀對帝國主義還是存在一定幻想的。當時,他批判的對象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俄國,對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缺乏清醒認識,甚至相信并贊頌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的所謂和平宣言,對巴黎和會也充滿希望。很快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和陳獨秀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受其影響,促使他對帝國主義的真面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于巴黎和會,他認為:“各國都重在本國的權利,”所謂的公理、永久和平等等,“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2]P90-91對于中國外交的失敗,陳獨秀同全國人民一樣,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中,陳獨秀親自起草印刷《北京市民宣言》,并到北京鬧市區(qū)香廠新世界屋頂花園向下層露臺上看電影的人群散發(fā),隨即被暗探逮捕。當他被捕后,各界人士和許多社團、機構紛紛致電致函政府,要求放人。在眾多援救者中既有擁護新文化運動的人,也有反對甚至受到新文化運動沖擊的人。這是因為陳獨秀的這一舉動是在自己的祖國被帝國主義侵略、民族處于危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一種愛國主義行為,這種大無畏的英雄舉動得到了國人的尊重。

  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陳獨秀的愛國思想愈加成熟,對帝國主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指出,生產過剩的恐慌導致帝國主義國家迫切需要尋找國外的銷場,所以,“他們用極強大的海陸軍保護殖民地還不過是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則是“擴充銷場,擁護商業(yè)”。[2]P205這里陳獨秀正確分析了帝國主義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根源,使他的愛國主義思想達到了質的飛躍。另外,隨著中國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工人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他們逐漸有了成立代表自己階級利益政黨的要求。陳獨秀順應這一要求,與李大釗等同志一起,勇敢地肩負起時代和階級的重托,辛辛苦苦地籌建中國共產黨,使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付諸于革命實踐。

  參考文獻:

  [1]陳獨秀著作選編(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陳獨秀著作選編(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郭元陽(1980-),女,滿族,遼寧省本溪人,博士研究生,大慶師范學院講師,專業(yè):中共黨史,方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建設。

21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