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學素養(yǎng)論文
淺談文學素養(yǎng)論文
文學素養(yǎng)體現人的文化層次和精神境界,也體現了人的審美情趣和品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學素養(yǎng)論文,供大家參考。
文學素養(yǎng)論文范文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摘要】以往大學英語教學中只重視英語學科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不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在英語教學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诖它c,本文將重點分析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希望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英語文學素養(yǎng)
在我國教育領域深入改革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此才能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現行素質教育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是在傳授英語學科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學生文化素養(yǎng)、語言能力、心理素質等素養(yǎng)得以提升。基于此點,本文筆者將從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出發(fā),重點分析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除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點教授學生英語學科知識以外,還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如此才能使學生有更廣闊的視野及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以便學生可以靈活運用英語這門語言。由此可以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1.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感知。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英語語言學習就是英美文化的學習。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可以對英美文化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文化體現、文化滲透等方面予以了解,如此才可以提升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感知。2.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還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因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對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英語詞匯、英語語法、英語口語等方面之外,還要模仿英語運用的情境,促使學生靈活運用英語這門語言。而注重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質,則要通過各種英語語言的情境運用來增強學生的語感,促使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得以提高。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對策
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可以充分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意義的。那么,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呢?
1.引導學生搜索學習資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能夠在英語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化素養(yǎng)。在課堂中應當開展一些實踐性的小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投入到英語文學的問題解答中,如此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而在英語課堂實踐活動中,有目的的引導學生搜索學習資料是非常有效的,促使學生在學習資料搜索中觀看英語文學、解讀英語文學、利用英語文學解答問題,如此可以使英語文學影響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例如,在英語課堂中開展“大學體驗英語”主題教學活動中,提出莎士比亞的名言,并通過情景演繹來說明名言,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這句名言,找到英語文學名言的出處、背景及相關文學知識,如此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投入其中,那么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將得到提升。
2.利用多種形式開展閱讀活動。
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還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英語文學作品,在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了解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示、文化體現等,如此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對于多種形式閱讀活動的開展,可以在英語課堂中提出一個閱讀主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與之相關的英語文學讀物,進而編制詩歌;也可以要求學生選取讀物中某個片段來進行話劇演繹等。通過此種生動的、愉悅的、輕松的閱讀方式的呈現,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得到能力鍛煉,提高自身英語文學素養(yǎng)。
3.開展課外自主學習活動。
因課堂時間有限,很難系統的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所以,在課外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課外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則是教師組織學生利用晚自習或課余時間進行文藝類英語電影的觀看、參加英語文學論壇、英語文學專題講座等,要求學生將自己所體會或感悟出來的心得或總結性的話語運用英語語言表達出來,如此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還能夠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三、結束語
在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活動時,應當注意進行各種閱讀活動、自主學習活動等,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文化素質、語言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素養(yǎng),為使學生更加靈活的、標準的運用英語這門語言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劉江華,譚雅素.大學英語教學與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09(42):96-98.
[2]王孝會.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培養(yǎng)[J].大學教育,2014(5):126-127.
[3]朱翠華.淺談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英美文學素養(yǎng)[J].教育界,2014(16):113-113.
[4]趙冬勤.英美文學閱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356-357.
文學素養(yǎng)論文范文二:新聞記者的古代文學素養(yǎng)
摘要:我們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經過千百年的洗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因為,所謂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當時的社會人對于所在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與體現。
關鍵詞:新聞記者;古代文學
新聞,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作用和重要性越來越不容忽視,它如空氣一般存在于現代人的生活之中,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有效的幫助和參考,人類社會生活的信息交流方式也有賴于新聞媒體的參與。而隨著科技更新帶來的技術升級和信息革命,使新聞傳播的方式和速度不斷發(fā)生變化,這賦予新聞媒體更高的技術要求和認知地位。與此同時,作為新聞工作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在工作中,不斷提高寫作技能以適應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要求,更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具備的能力。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然而,追尋新聞的發(fā)展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新聞寫作是從文學寫作中汲取了營養(yǎng),而又形成了獨特的自身特點的一種特殊文體。在新聞寫作中,適當地運用和借鑒古代文學的語言和思想,對于提高新聞作品的語言色彩和豐富新聞作品的內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文學作品對當代新聞寫作的價值和影響
追溯我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新聞寫作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受到西方模式的影響,但直接源頭卻是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璀璨耀眼的文學著作,其深遠的思想內涵和文約事豐、含蓄蘊藉的簡潔之美,決定了中國新聞作品特有的中國骨骼和氣質。在政治方面,新聞活動直接就是政治活動或是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以直接“向社會提供新聞文本的形式影響人們的政治觀念、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行為”。古代文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心懷濟世救民的目的,希望創(chuàng)立一個理想的社會秩序,垂范后世。如《搜神記》卷六第一二一“人生角”一條,借晉武帝時元城人突生犄角的社會新聞,批判了趙王篡亂。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的20多年時間里,中國新聞工作者以“事實為政治服務”為唯一宗旨,對政治意識、群體意識過分強調,對個性意識忽略,造成了新聞報道中“人的主題”幾乎一片空白,“事實為政治服務”帶來了“新聞人物為政治服務”的后果。因此,新聞人物被附以極強的政治色彩,他們成為一種象征、一種符號,甚至成為形象化的工具,從而失去了新聞本身的事實性和真實性。這不能不說是一段歷史的遺憾。而當今,中國新聞的歷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新聞工作者就要學會以史為鑒,尋找事實的本真,引發(fā)這個時代新的思考,體現這個時代應有的價值觀。在道德方面,新聞作品中所體現的道德情懷不但彰顯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養(yǎng),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引領和體現著這個時代的道德標準。我國古代,儒家士子希望用他們所提倡的“明禮義”“知廉恥”等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對社會行為進行一種規(guī)范和約束,以其評價好壞善惡,糾正道德行為,達到道德自律從而維系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而今,在有些人崇尚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甚至在新聞工作者的隊伍當中,出現一部分人娛樂至上,只片面追求新聞寫作的商業(yè)價值,而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導向性。所以,作為將事實真相報道給廣大受眾的新聞工作者更有責任將這些古已有之的道德價值傳承下去,承擔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角色。在審美方面,古代文學以特有的言簡意賅的行文風格以及寓意深遠的人文精神,足以令現代新聞工作者嘆為觀止。新聞,強調的是依據事實記錄事實真相,文章要簡潔明快、通俗易懂,越是行云流水一般的文章才越切合新聞傳播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而新聞所向讀者呈現的美感,除了新聞內容上的扣人心弦,主要就來自于新聞語言上的文字表達。古代文學敘事大多簡單,語言清晰簡潔,通俗明快,以“白描”為主。特別是《史記》,在記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皆以“白描”式的語言勾勒。所以說,司馬遷的《史記》中的白描式語言為中國新聞寫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另外,在新聞寫作中適當地運用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方法,加以白描、鋪陳,將使新聞類的文章不拖沓冗長反而尤顯清新自然。
二、如何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古代文學素養(yǎng)
“過去的新聞是現在的歷史,現在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未來的歷史是現在的新聞。”我國的新聞寫作,在文體上與古代文學著作有著天然的血緣聯系。新聞報道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報道,也是對歷史或過去發(fā)生的事的總結。古代文學無論在人文情懷還是在寫作手法上都有許多可以讓我們現代新聞工作者借鑒的地方。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加強古代文學素養(yǎng),不僅要學習其寫作手法,還要了解具備大量的歷史人文知識,了解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更要以史為鑒,在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批判地繼承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
1.加強古代文學知識的積累
文學知識是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備的基礎。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幾千年,燦爛的文化猶如繁星點點,指引著后世之人。作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或引經據典,或以史為鑒,或信手拈來古典詩詞加以潤色,都將為新聞作品增色不少。這就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古代文學常識,要大量閱讀歷史上的名著名篇。如司馬遷的《史記》,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對于我們寫通訊,就有不少可資借鑒之處。而《左傳》是歷史上記錄戰(zhàn)爭最經典的作品,對軍事記者大有裨益。《詩經》中的作品可以說字字珠璣,恰如其分地運用到新聞作品中必會增添華彩。
2.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當中的人文情懷
流傳于世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優(yōu)美的語言、凄美的故事、傳奇的色彩,其中的人文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新聞對古文的借鑒不能僅局限于古典詩詞的運用,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文情懷表達等才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新聞寫作如能把握住這一點,才能取得互利共贏。中國古代文學是先人給我們后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直影響著后人精神層次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從最早的《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清代小說,這些得以流傳的文學作品都記錄著那個時代的人文精神,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對于后代的思想啟蒙和發(fā)展引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后人有一種精神上的傳承。如中國古代文學當中所頌揚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情懷,體現在經濟、軍事和政治等各個領域,至今仍是我們時代發(fā)展前進的不竭動力。古代人文精神是現代人文精神得以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培養(yǎng)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古代人文精神,對于社會文明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
3.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學價值觀
我們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經過千百年的洗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因為,所謂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當時的社會人對于所在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與體現。如儒家思想的君臣、父子等觀念,在當今社會便不合時宜。然而,儒家思想當中的“仁”的觀點,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觀點在我國古代就體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人文情懷,是文人志士對人民重要性的肯定和憧憬。這一文學觀點在我國的政治領域方面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國古代文人墨客都具備相當的憂患意識。這也體現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比如前文提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關注和人民的熱愛。而對于現代新聞工作者,也應當具有這種憂患意識,通過自己對事實的報道,對社會和國家要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揭露和鞭撻假惡丑,呼吁和弘揚真善美,向人們傳達正能量,不造謠、不誤導,不做假新聞。一個合格的新聞人不僅要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優(yōu)秀的才華,更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公德心和正義之心、憐憫之心,要有古代文人那樣的以天下大任為己任的擔當之心。要用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事實,報道事實,還原事實的原貌,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新聞事業(yè)不斷地走下去。新聞工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是作家,也是時代的指引者。要在堅持新聞報道必須完全是真實的原則下,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開闊思路,借鑒手法,以史為鏡,做一個有素質、有責任的新聞傳播者。
參考文獻
1、從高校中文系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反思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陳利娟;張利鈞;教學與管理2014-04-20
2、論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本萑四川師范大學2010-03-24
淺談文學素養(yǎng)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