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史論文
中國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華文化差不多是同步發(fā)端和發(fā)展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穩(wěn)定的系統(tǒng),通過中國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脈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建筑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國古代建筑史論文范文一:中國古代文學的線性空間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即以語言為媒介來塑造藝術形象,以實現(xiàn)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把握和主體思想感情的表達。語言作為文學的媒介和工具,是在時間的序列中綿延的線條。于培杰說:“語言的線型性質(zhì)使它在反映現(xiàn)實生活時必須改變、扭曲對象的實際狀態(tài):共時性的現(xiàn)實存在變成了歷時性的語言流動,三維空間的形體,被擠壓到一維時間的線條中去。”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外一切文學都具有“線”性特征,而且時代越早,
“線”性特征越明顯。但是,在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與繪畫、雕塑等藝術樣式一樣,西方文學逐漸將“線”演變成團塊結構,而中國古代文學則沿著原始敘事文學原初的“線”路,發(fā)展并凝固成“線”性結構??梢詮膬蓚€方面加以認識。其一,“線”性敘事;其二,白描出神。
1、“線”性敘事
文學的敘事方式,大略地劃分,有兩種類型,線型和非線型。中國古代文學的敘事方式屬于前一種。
中國古代文學的敘事方式主要是線性敘事。中國文學從原始勞動歌謠、遠古神話到《詩經(jīng)》中的敘事作品,從標志著中國小說成熟的唐傳奇、變文,直到宋元話本、元代雜劇、明清長篇小說,在敘述事件時,通常采用時間順序方式,有頭有尾,強調(diào)情節(jié)單一和完整性。體現(xiàn)出鮮明的“線”性特征。如《吳越春秋》所載的一首《彈歌》:
斷竹,續(xù)竹,
飛土,逐宍。
四句八言,描寫了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獵工具,然后用彈丸去追捕獵物的整個勞動過程。再如見于《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的神話《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是一個悲壯的英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對事件過程的單向的時間描述。又如《詩經(jīng)·采薇》篇前三疊: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奠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盛,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這三章分別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開頭,從薇之“作”(萌芽)到薇之“柔”(幼苗鮮嫩狀)到薇之“剛”(長成堅硬的莖),依時間順序描述薇的生長過程。又由“歲亦暮止”到“歲亦陽止”,即從歲暮年終到夏歷十月,這樣便將戍邊生活置于一個綿延連續(xù)的時間段中,由薇的生長周期與寒來暑往的時節(jié)轉換來暗示戍邊生活的長久。再如《濤經(jīng)·衛(wèi)風·氓》篇,這是一首棄婦詩。全詩以這不幸女子的口吻敘述了她與氓從求愛,定婚。結婚到受虐待,遭遺棄的全過程,是一種典型的單向性時間敘述過程。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也是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全詩敘述了劉蘭芝與焦仲卿從美好婚姻走向悲劇結局的線性過程,自始自終,首尾連貫?!赌吧仙!分?ldquo;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完全是順序展開?!赌咎m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面面俱到,務求完整。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當然,最能體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線”性結構的還是小說。小說作為一種最典型的敘事文學體裁,包括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三個最基本的要素。中國古代小說最重視的還是情節(jié),最看重歷時性的生活流程,當然也有環(huán)境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但環(huán)境是作為情節(jié)展開的氛圍而出現(xiàn)的,而人物則是以情節(jié)——事件的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局的參與者,執(zhí)行者和完成者而出現(xiàn)的。相對于情節(jié)而言,環(huán)境和人物已退居次要地位,環(huán)境和人物從來不會沖淡情節(jié)之“線”的綿延,相反。環(huán)境和人物都被納入、融合于情節(jié)之中,共同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情節(jié)結構中,中國古代小說大都遵循自然時空順序,“按照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來安排結構,雖然其中也有插敘、倒敘,但插敘、倒敘都不影響情節(jié)的線性發(fā)展,所以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線式結構形式。在這種結構形式中,時間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即‘始’是向著‘終’行進的,空間總是有其連續(xù)性,作家依循著時間的一維性和空間的連續(xù)性來結構小說。”如白行簡的傳奇小說《李娃傳》,寫貴族公子滎陽生赴京應考,與妓女李娃相識相愛;當資財蕩盡后,李娃遵照鴇母旨意,設計棄逐滎陽生,致使滎陽生由一個世家公子淪落為挽歌郎;繼之在京遭父鞭撻,淪為乞丐;后與李娃邂逅重逢。李娃悔悟,遂救滎陽生于危難,并助其應考得官,成就功名,最后二人結為夫妻。作者將滎陽生和李娃由相愛到終結連理這一復雜的過程一步步展現(xiàn)出來,曲折有致地描繪其所遭遇的磨難和坎坷,線索清晰,時空順序連接有序。再如《柳毅傳》作者通過神奇而優(yōu)美的想象,精心結撰了書生柳毅傳書龍女,并與龍女化身分氏結為夫妻,最后變成神仙的故事?!栋啄镒佑梨?zhèn)雷峰塔》,描寫的是一個悲劇愛情故事。主人公白娘子是蟒蛇精,出于對人間愛情生活的向往,遂化為美麗多情的少女與許仙結為夫妻。但她的舉動冒犯了天條,為了她所追求的愛情理想,決不逆來順受,而是起來抗爭,她盜官銀、財物、戲弄道土、驚嚇心懷不軌的李將仕,驅逐蛇先生,最后勇斗法海,直到被鎮(zhèn)于雷峰塔下。無論是大團圓式的浪漫愛情。還是棒打鴛鴦式的悲劇愛情,作者都是按時間的自然順序,有頭有尾,自始至終地展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一條“線”,讀者可以循著這條“線”去尋繹愛的美麗與凄婉。
當然,中國古典小說并非都是如上所舉的單一的線型故事,還有復線型故事、環(huán)線型故事等等。
復線型故事,即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就每個故事而言,采用的仍然是“線”性描述。在古典小說中,諸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至于……按下不表”、“且說”、“卻說”、“再說”等轉承語比比皆是。無論套了多少小故事,整個情節(jié)(大故事)中仍有一條貫串始終的依時間順序展開的主線,決沒有西方小說的倒敘、斷開、閃回等敘述方式。如《水滸傳》的結構,“英雄排座次”以前是若干個英雄人物的傳記故事,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地先后連接。就每個傳記故事來看都相當完整,自成段落,情節(jié)為單線發(fā)展。就整部《水滸傳》來說,從“逼上梁山”到轟轟烈烈的英雄偉業(yè),最后接受招安,英雄末路,主線明晰,仍然只有一個敘事方向。再如《三國演義》,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章回體長篇小說的初步定型,盡管卷帙繁浩,但“演義”的整體線索是相當清晰的。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從蜀、魏、吳三國之間征戰(zhàn)到三國的漸次消亡,這是一個風云變幻、峰巒疊起的“過程”,對這一“過程”曲盡其致的敘述,形成了《三國演義》的線性結構。另一方面,每章每回的情節(jié)展開都是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之“線”。整部小說的“線”就是由這一段一段
的“線”連接而成的。
環(huán)線型故事,不像單線型故事和復線型故事那樣具有貫串始終的主線,而由許多小故事連綴成篇。這些小故事或是上下鉤連的連環(huán)式結構,即由一個故事引出另一個故事;或是獨立的平行的故事,前者可以《官場現(xiàn)形記》為代表,后者可以《聊齋志異》為代表。
關于《官場現(xiàn)形記》的連環(huán)結構,可參考胡亞敏教授在她的《敘事學》中所引述的西方學者唐納德·霍洛齊的分析:
《官場現(xiàn)形記》是由彼此相關的十個環(huán)形構成的,每個環(huán)形包括四到九個事件,限于某一群人物或某一地域,當出現(xiàn)一個新主人公或一個新的 環(huán)境時,就標志著一個環(huán)形轉向另一個環(huán)形。比如第一個環(huán)形是對官場內(nèi)部關系的介紹,第二個環(huán)形是官場對外關系問題,第三至第八個環(huán)形依次具體展示了官場活動的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第九、十個環(huán)形則是一種結論性的 總結,指出了官場的腐敗與奴性。這樣,小說的焦點不斷地從一個環(huán)形移向另一個環(huán)形,中國晚清官場內(nèi)幕也一次一個方面地逐步得以揭示。這種環(huán)形式情節(jié)類型的統(tǒng)一原則在于事件的語義安排。
《聊齋志異》則不同,功名失意的蒲松齡“于耳目所者者見記,里巷所流傳,同人之籍錄,又隨筆撰次而為此書。”(蒲立德《聊齋志異》跋)其故事來源駁雜,體裁不一,主題多樣,人物各異。如果說。從《官場現(xiàn)形記》和《儒林外史》中我們看到的“線”是上下鉤連,左右綰結的 網(wǎng)絡式的“線”,那么。從《聊齋志異》中我們看到的則是一束自由律動、平行 發(fā)展的“線”。
2、白描出神
中國古代 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繪畫中的“白描”手法,在描寫景物、刻畫人物時,用粗線條勾勒的方式略貌取神,或營造意境或表現(xiàn)人物的典型性格。如《世說新語》寫阮籍與晉文王同坐,坐席間嚴肅莊重。唯阮籍“箕踞嘯歌,酣放自若”,只用了八個字就勾勒出阮籍不拘札法,任達簡傲的性格。再如,司馬遷《史記》就用極其簡練的筆墨,一兩句話甚至幾個字就能生動地表現(xiàn)人物的情態(tài)或 心理。如寫荊軻刺秦王失敗反被秦王所擊,“斷其左股”、“被八創(chuàng)”而荊軻卻“倚柱而笑,箕倨以罵”,僅八個字就活脫脫地展示了一個俠義之士威武不屈、視死如歸的氣概。其他如《三國演義》寫關羽溫酒斬華雄,著墨極少,關羽勇猛善戰(zhàn)形象便躍然紙上。《水滸》中魯提轄魯智深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一段,“打”的過程極為簡練,魯智深的勇武便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出來了?!都t樓夢》第33回寶玉挨打后寶釵來探望,說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有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著心里也——”一個“也”字包含有愛憐、矜持、羞澀、圓通,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效果。黛玉來時只說了一句話:“你可都改了罷!”語短情長,表面上是責備,心底卻是說不盡的痛楚和珍惜,比起寶釵,則顯得更為知已,更為貼心。再如第74回抄檢大觀園時,晴雯:“挽著頭發(fā)闖進來。‘啷’一聲,將箱子掀開,兩手提著底子,往地下一倒,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來。”探春:“一語未了 ,只聽‘拍’的一聲,王家的臉上早著了探春一巴掌。”寥寥數(shù)字的動作描寫,就將晴雯的不甘屈服和探春的凜然不可侵犯的性格特征展現(xiàn)出來了。
古代詩詞多以冷靜客觀的筆觸圖山范水,輕描淡寫。簡約入神,不施粉黛,自得風流。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由遠及近,如同素描,極形象地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恬靜、優(yōu)美。再如,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寥寥幾筆就勾勒了一個畫面,表達了一個意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則近于水墨畫,以粗線條把握整體印象。氣勢雄豪,令人稱奇。
在表現(xiàn)情感和哲理方面,古代詩詞亦多用簡筆。柳永《八聲甘州》中“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一句道出了“妝樓颙望”的佳人執(zhí)著深沉的思念和無奈、惆悵、失望、寂寥的心境。李清照《聲聲慢》中開頭的一組疊字將孤苦無依,清凄哀怨、沉痛悲涼的境遇和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具有一唱三嘆,蕩氣回腸的抒情效果。辛棄疾《摸魚兒》中“閑愁最苦”四字傳達的是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幽怨和憤懣,摧剛為柔,潛氣內(nèi)轉。晏殊《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lián)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可能與時俱逝,這是極其自然的,也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生總是交織著成功與失敗、得意與失意,往往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既如此,我們就不必為一時的失意而自暴自棄,也不必為一時的成功而趾高氣揚。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高處不勝寒”、“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等,都通向 哲學和理趣,言簡意賅,給人們以多方位的深層啟迪。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文學側重歷時性時間流程的敘事模式和白描手法的運用。鑄就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線”性品格,并以此與西方文學的團塊模式區(qū)別開來。
中國古代建筑史論文范文二: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研究
【摘 要】中華民族的文明發(fā)展歷史悠久,建筑藝術源遠流長,橫向發(fā)展為風格迥異、各有千秋的建筑類型,縱向以獨具特色的中華古文明為源頭,經(jīng)歷幾千年的洗禮成長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建筑藝術。本文沿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路線,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藝術
中國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體系中最古老的一種重要建筑藝術,有實物可考的建筑源于七千年以前,并不斷發(fā)展,在三千年前形成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封閉的院落為基本形式的建筑風格。在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中始終保持“象出自然,律合自然、境生自然”的審美形式,蘊含著深厚的藝術性。
一、中國古建筑的發(fā)展
1、夯土技術和木構架的形成
在北京、貴州、浙江等地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居住的崖洞表明我國原始人最初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場所。時間的齒輪轉動到新石器時代,部落開始出現(xiàn)在黃河中游地區(qū),人們結成群體,用黃土壘成墻壁,用木頭、草等搭建半穴樣式的居所,中國古建筑由此發(fā)展到地上,并形成了木構架的基本結構,奠定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基礎。夏朝的建立終結了荒蠻的原始社會,經(jīng)歷了商、周、春秋、戰(zhàn)國的社會變遷,都邑開始出現(xiàn)在華夏大地上,夯土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鑄造城墻等防御性建筑中。這一時期的宮殿建立在夯土臺之上,夯土技術、木構架基礎都已初具規(guī)模。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興師動眾建立阿房宮、秦始皇陵兵馬俑,迎來了中國古建筑第一個高潮。漢朝大規(guī)模修建長城,開拓絲綢之路,在長安城內(nèi)大興土木筑起桂宮、光明宮、上林苑等,并建造洛陽城。[1]
2、佛教建筑的發(fā)展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各民族融合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佛教建筑傳入中國。東漢時佛教在中國開始興盛,風靡程度上至朝廷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帝王將相廣修寺廟,佛教寺廟和高塔在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著名詩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對這一盛況的描述。據(jù)記載,北魏時建佛寺三萬多座,僅洛陽城內(nèi)就有一千多座,數(shù)量之龐大可以想見。大同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明清時期由于政治需要在蒙、藏、甘等地區(qū)興建喇嘛教建筑,形成中國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3、中國古代建筑的成熟期
隋唐時期,中國與外國的溝通逐漸增多,外國文化流入中國,在對前代建筑風格的傳承之上又融入了外國元素,逐漸形成特色的建筑風格,走入了成熟時期。隋朝時開通京杭大運河,重修萬里長城。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思想開明的唐朝在洛陽大修宮殿,重新規(guī)劃城市格局,中國出現(xiàn)了早期的商業(yè)模式。并且唐朝唏噓發(fā)展佛教,將佛教建筑又推向了更大的輝煌。
4.元、明、清時期的繁榮發(fā)展
元、明、清三個朝代歷經(jīng)中國六百多年的發(fā)展,基本是祖國統(tǒng)一的平和階段。元朝時營建大都,明清時期建造了恢弘、建筑技藝高超的故宮,并興起了建造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的風潮,大大推動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升華。
二、中國古代建筑的表現(xiàn)形式
1、華美的宮殿
歷代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追求,鞏固皇權的統(tǒng)治而大規(guī)模興建宮殿,宮殿建筑是中國古建筑中建筑技藝最高的建筑類型。宮殿自奴隸社會形成便出現(xiàn),秦朝時“宮”成為皇帝和皇親國戚居住地的特指。宮殿建筑設計中軸對稱,華美的大型宮殿建造在中軸線上,周邊的建筑相對矮小,以突出皇權無上高貴。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宮殿建筑有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布達拉宮。
2、宗教崇拜的禮制建筑
廟壇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為了表達對宗教的崇拜感情,禮制建筑應運而生。與宮殿不同,禮制建筑主要面對古代封建禮儀活動,具有祭祀、墓葬、鞏固皇權統(tǒng)治等功能。其中墓葬制度直接促成了墓葬建筑的產(chǎn)生,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陵墓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墓葬的等級觀念越來越強烈。用于“敬天尊祖”的壇廟建筑也是宗教的產(chǎn)物,具有深刻的文化蘊涵,具有文化和藝術的雙重意義。古人將天、地、人、建筑結合在一起,祈望通過壇廟建筑實現(xiàn)天人和諧的愿望。[2]
3、精妙絕倫的園林建筑
中國園林建筑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具有超高的文化內(nèi)涵和貢獻。商周時期開始利用自然環(huán)境建造園林,魏晉南北朝時期走向成熟,形成了獨特的山水畫風格,明清時期達到鼎峰。中國園林建筑包括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和精致婉轉的私家園林,著名的皇家園林有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私家園林以江南居多,有蘇州的拙政園、揚州的個園等。
三、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色彩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豐富多樣,不同的建筑風格有著不同的色彩運用方法。宮殿、壇廟、寺院等多使用鮮艷的明黃色、大紅色等,墻上多繪有顏色明麗的繪畫,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建筑呈現(xiàn)出宏大、輝煌的氣勢。如古代建筑中常用的琉璃瓦,顏色豐富多達數(shù)十種,以黃、綠、藍三色居多。黃色的琉璃瓦常用于宮殿、寺廟建筑中。中國古典建筑色彩不僅有奪人眼球的明快艷麗,還有樸素深沉的黑、白、灰。在江南一帶的民居和私家園林中,黑灰瓦與粉白墻交相輝映,在緩緩流淌的溪水邊靜靜佇立,給人安靜祥和的美好感受。
四、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聚合有序
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是相對封閉的院落。建筑中非常重視各建筑在位置上的和諧關系,要求中心建筑突出、內(nèi)部建筑和諧有序、交通道路合理。高高在上的中心建筑代表建筑主人不可撼動、統(tǒng)治全局的地位,是權力的象征。院落一般以中軸線為基準修建主干道,輔道以游廊為主,使整座建筑曲折婉轉,蘊含著起承轉合的韻律美。建筑內(nèi)部空間的布局也受到禮制的約束,“一廳兩內(nèi)”符合長幼尊卑的順序,明清時的民居建筑中以主人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女子滿13歲移居繡樓的格局彰顯著禮教制度。[3]
結束語
中國古代建筑既是由自然而生,又是中國古代特色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藝術產(chǎn)物。中國古代建筑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它的藝術性為中國文明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是蘊含著我國古人巨大智慧、偉大勞動的結晶。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有助于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進程,對于發(fā)展古代建筑文明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蔣小兮,陶振民.中國古代建筑美學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J].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10,10(04):19-21.
[2]李純.天人觀念下中國古代建筑審美特征的嬗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04):23-25.
[3]張釗.建筑審美的發(fā)展――中國故宮古建筑群的魅力[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31(09):12-13.
中國古代建筑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