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3500字
中國的哲學,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傳承與結晶。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3500字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于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3500字篇1
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
【摘要】哲學社會科學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思維武器,一個沒有發(fā)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既然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那么,筆者還堅持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有中國特色而且一定能綻放中國特色的時代。
【關鍵詞】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理論自信
感慨萬千,我深深感覺到了習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視和新要求,作為祖國一代青年,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意識到了這次座談會的里程碑意義和深遠影響,也覺察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法學研究方向并立志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做出貢獻。身為武大學子,作為珞珈山上的王牌軍,當以匡國治家為己任,以安民濟世為心期,我被習深刻而有內涵的講話所打動、所吸引,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經過一晚上短暫的學習,我就收獲很大,雖還在進一步地研習和學習中,但忍不住先就自己的學習心得寫出一二,以慰藉自己內心巨大的欣喜和感動。感受如下:
第一,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雖然我們要善于借鑒國外,但我們必須立足中國、挖掘歷史,我們要牢牢掌握中國的話語權,要對中國特色充滿自豪感,義正言辭抵制西方霸權主義,防止不良文化侵襲,我們沒有必要崇洋媚外。我們青年要充分理解不同文化之共存與交融,求同存異。一代之青年當胸懷中國夢,努力奮斗,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我們要以有中國特色而自豪,堅持我國進步和先進的特色文化,發(fā)揮文化引領作用。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我們要善于學習、敢于學習,但又不能迷失自我,不能忘卻一顆熱愛祖國、忠貞祖國的心,無論走到哪里,我們的“中國心”永存。我們還要有大國眼光、國際視野,為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我們要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
第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我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才真正適合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所以不管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所以,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chuàng)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如果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沒有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怎么用上來。
第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要有自信。在經濟全球化的年代,在中國還經受著國際種種挑戰(zhàn)的年代,國際形勢復雜,我們年輕人危機感重重。為了我國能夠長治久安,為了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作為一個愛國青年,作為一個以“中國特色”為自豪的青年,我深感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中國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要有強大的自信。為了鞏固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要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chuàng)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為了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具備中國特色并弘揚中國特色,歸根到底是要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奮斗的路上,我們要善于挖掘新材料、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guī)律性的新實踐?!?/p>
第四,立志要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做出貢獻。在這次座談會上,習明確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總要求,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同時,為這樣一個先進和新穎的“總要求”感到欣喜。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所以我們要提倡理論創(chuàng)新和知識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我們還要堅守我們的指導思想,時時刻刻都要以人民為中心。要讓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特色”真正體現(xiàn)出來。要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有所區(qū)別,根本標志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我想,我們要敢于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樂于承擔這項光榮而意義深遠的研究責任,共同努力,齊心協(xié)力,積極奮斗,真正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項總要求。
正如習所言,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想,這是一個需要有中國特色而且一定能綻放中國特色的時代,我始終以“中國特色”為驕傲,以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度而自豪。我堅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民為中心,舉國上下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奮斗,遵照習的總要求,一定會構建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光輝理論大廈,一定會迎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大繁榮大發(fā)展的時代。
關于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3500字篇2
淺論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
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傳承與結晶。幾千年來,中華文明以其深邃的智慧與博大的胸懷,思索、探求,而又吸收、融合,外觀乾坤,內省自身,形成了其融會貫通幾千年的哲學思想,而正是這傳承了幾千年的精華,引領著中華民族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延續(xù)至今。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只留下了些許的歷史痕跡。而中華文化不僅能夠延續(xù)至今,而且能在當今群葩爭艷的文明花園中盛放出更加絢爛瑰麗的花朵,貫穿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哲學思想功不可沒。
一、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宇宙觀:天人合一
這是中國哲學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都是自此延伸擴展開來。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莊子闡述,后來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將其發(fā)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所謂天人合一,通俗的說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人與自然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在中國哲學里,“天人合一”這個概念,“天”不僅僅是指自然,更包括了天命、天理的范疇。“天人合一”的“天”,是神、是自然,更是世間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盛衰成敗、循環(huán)往復、矛盾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只有人與天和諧統(tǒng)一,才能夠存在、發(fā)展。“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產物。
人與自然和諧,是天人合一的一方面,除此之外,還包括社會關系和諧和個體自身的和諧。
二、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世界觀:心物一體
中國哲學中的心物關系,實際上就是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中國哲學對待心物關系的態(tài)度是:心物一體論。
中國人不習慣把萬事萬物都一定要劃分出兩方面來,在對待世界觀的問題上,也是一樣。心物關系,在中國人看來,其實是全息對應的關系。全息對應,就是指在心對應著物,物對應著心。也就是說,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必存在于物質世界中,物質世界中存在的必然也會反映在精神世界中,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內容是一一對應的。這和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其實是一致的。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心物一體論,是唯物思想的體現(xiàn)。
三、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真理觀:一元多元互補論
這是北京大學辜正坤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真理是一元的,同時又是多元的,既是陰的,又是陽的,抽象地說是一元的,具體地說是多元的。我贊同這種觀點。
中國哲學的真理觀這種“一元多元互補”的觀點,正是中國辯證統(tǒng)一思想的體現(xiàn)。
四、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人生觀:樂感文化
與西方的罪感文化截然相反,中國的人生哲學是——樂感文化,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成果和表現(xiàn)。
中國影響深遠的思想流派是儒釋道,而這三個流派,都體現(xiàn)著一種快樂的人生哲學。
中國哲學是實用主義的,不論出世還是入世,都是要尋求一種極致的快樂與幸福,即天人合一。
五、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價值觀:道德理想高于一切
中國的哲學精神,是與道德倫理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中國哲學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就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即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
中國社會是群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因此,群體的利益尤為重要。中國崇尚中庸節(jié)制、和諧統(tǒng)一,正是群體利益的要求。因此,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是群體利益實現(xiàn)的可靠保障。而中國的群體,是由血緣身份來決定的,因此,倫理道德是實現(xiàn)群體內與群體之間和諧的基礎。
道德理想的實現(xiàn),分內外兩個方面。對內,是個體道德意識的完善。通過內省,完成個體道德意識的塑造與完善。對外,遵循政治倫理道德的要求,完成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六、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哲學傳統(tǒng):仁本主義(人本主義)
中國哲學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tǒng)。中國哲學精神的基本出發(fā)點都是人。
儒家的“仁者,人也”,“仁者愛人”,體現(xiàn)了立身之本;而“修己以安人”,正是從個體人格的塑造方面推己及人。對于群體,儒家也是義務本位的思想,依舊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的。
道家的思想多為出世,也是呼喚人性自由、回歸自然的。
天人合一,本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本就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的探索。
中國文化,一直崇尚著以人為本。
七、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思維方式:直觀性和實用性、思辨性和實踐性、唯物和辯證、系統(tǒng)性
中國哲學是直觀性的,是主觀聯(lián)系的直覺思維,見所見,聞所聞,聽所聽,行所行,而思于所見所聞所聽所行,拋棄了邏輯程序,開門見山切入主題。由于其直觀,實用價值便顯而易見,表現(xiàn)為“正德、利用、厚生”。
西方哲學是純思辨性的,中國哲學則是思辨性和實踐性緊密聯(lián)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來直觀體現(xiàn)理論。
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和心物一體論,是唯物論的體現(xiàn)。而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思想。
不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法家,都有其完整的哲學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由漢代思想家董仲舒根據前人的思想發(fā)展出的哲學思想體系。
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繁衍幾千年、傳承吸收而流傳下來的珍貴的精神財富,內外和諧的精神追求,引導著中國人民在這片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土地上繁衍生存、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引領著中華民族在當今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的世界上自強不息、無畏前進。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