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結課論文2500字(2)
毛概結課論文2500字
毛概結課論文2500字篇二
《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摘要:這是一堂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思路,課堂導入時,提供事例,提出問題,學生產生疑問,帶著問題學。采用對比、舉例、設問等教學方法講清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必要性。關注當下,指出當前階段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與方向,同時回應課堂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堅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是政治理論課一個重要內容。如何在政治理論課中講清這個問題呢?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以下思路,與各位同行交流。
關鍵詞:政治理論課;市場經濟
1采用事例導入,提出問題
筆者在上課時,用幻燈片呈現(xiàn)兩個事例:今年1月,發(fā)改委宣布,自1月13日24時起,汽油、柴油最高零售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40元和135元。
2014年,發(fā)改委對24家保險公司進行處罰。原因是"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xié)議"。
提問:發(fā)改委做的兩件事情,你認為哪一件是它應該做的?學生帶著問題聽課。
2從資源配置角度講清計劃與市場
(一)資源配置
生產中需要各種資源(請學生舉例)。教師引導學員得出結論: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不能生產人們希望擁有的所有物品與勞務(資源稀缺性)。任何社會都必須采用一定的調節(jié)機制對資源的不同用途和在不同使用者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就是資源配置。
提問:請大家思考,如何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引出下面的內容:計劃與市場。
(二)計劃
給出計劃的概念:由政府官員決定經濟中稀缺資源的配置。提問:剛才我們提到發(fā)改委的降油價決定,這是計劃手段嗎?(回應課題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計劃機制的特征:高度的計劃指令性:產品的數(shù)量、品種、價格、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方向、就業(yè)及工資水平、經濟增長速度等等均由中央當局的指令性計劃來決定。
計劃機制的長處:一是能夠集中人、財、物進行重點建設。二是能對經濟進行宏觀預測和規(guī)劃。三是貧富差距小,身份等級差別較小。
計劃機制運行條件:要有全面、準確、快速和及時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傳達系統(tǒng)。要有統(tǒng)計網絡系統(tǒng),計算系統(tǒng),分析系統(tǒng),預測系統(tǒng),保證計劃是最優(yōu)解。當計劃機制運行條件得不到滿足時,弊端顯現(xiàn)。引出計劃機制的弊端:一是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相互脫節(jié)。二是動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三是計劃容易脫離實際,造成浪費。
與計劃相對的是市場。
(三)市場
市場機制的概念:當許多企業(yè)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是相互交易時,通過它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
提問:企業(yè)和家庭根據(jù)什么來做出決策?回答:產品或服務的價格。講解在價格的引導下,社會資源在某個生產領域的流入或流出,完成資源分配。
市場機制的優(yōu)點:一是根據(jù)價格漲落及時靈活地配置資源。二是調動生產者積極性,通過提高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有效利用資源。
舉例:上海房價火箭式上漲說明市場機制的弊端:一是盲目生產,資源浪費。二是發(fā)生經濟波動與混亂。三是收入差距拉大,兩極分化。
請學生思考:計劃與市場最大的差異是什么?我國為什么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
3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
(一)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
從1978年開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由否定市場到逐步肯定市場,理論和實踐不斷深入。
第一階段:突破完全排斥市場的經濟觀念。
引用鄧小平的話:“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以說明問題。
第二階段:明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第三階段:搭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黨的十四大明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比較完整地構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舉例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成績。
實踐證明,發(fā)展市場經濟,極大地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給社會主義制度注入了巨大活力和動力。
4當前階段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與方向
(一)存在問題
1.生產要素市場化進程相對滯后
通過舉例指出問題,便于理解。從勞動力市場看,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和農民工大規(guī)模向城鎮(zhèn)轉移,城鄉(xiāng)分割的體制弊端進一步凸顯,勞動力市場被戶籍制度人為分割為城鎮(zhèn)就業(yè)者和農民工就業(yè)者的二元格局。
從土地市場看,在現(xiàn)行土地管理制度下,我國土地市場還不完善,在城鄉(xiāng)之間發(fā)展不平衡、不統(tǒng)一,特別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基本被排斥在土地市場之外。一是農民土地被征收后,土地所有權都轉為國有。另一個則是征收集體土地對農民的補償標準比較低,農民不太滿意。
2.政府權力過大
舉例說明,政府權力過大,應該下放。以來,發(fā)改委系統(tǒng)中“栽下馬”的官員數(shù)量在國務院25個組成部門中最多。專家表示,“發(fā)改委系統(tǒng)官員落馬,主要因為發(fā)改委集各領域的審批權于一身,審批權權限過大”。
發(fā)改委原黨組成員、副主任劉鐵男落馬后寫報告謀求寬大處理,提出建議:審批權應當大量下放到市場,從源頭上解決政府不該管的,防止以權謀私。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如何起“決定性”作用?
一是建立建設全國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發(fā)改委表示:十三五期間,將逐步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實現(xiàn)成品油價格完全市場化。(回應課題引入時提出的問題。)
5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從資源配置講起,明確計劃與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計劃手段曾經是我國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由于計劃手段經常脫離人們的需要,不能形成合理的價格,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違背了經濟規(guī)律,我國最終選擇了市場手段。實踐與認識相互促進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也說明,我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具有必然性。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fā)展過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當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看過“毛概結課論文2500字”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