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學生論文綜述范文(2)
參考文獻:
[1]劉嵩,李英.積極心理學在現(xiàn)代護理及護理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11):46—47.
[2]高明.積極心理學理念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3):111—112.
[3]劉振興,潘書波.積極心理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8):108—109.
[4]齊越,秦杰,方偉,等.積極心理學干預對提高消化道潰瘍患者主觀幸福感的效果觀察[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3,11(12):32—35.
[5]呂薇,孟麗娟,王慧捷.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的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護理專業(yè)為例[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10(1):22—25,39.
[6]雷美英,李紅政,王創(chuàng),等.積極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在部隊心理服務中的應用[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3,27(4):287—289.
[7]吳靜,劉薇群,沙莎,等.心理學積極力量測評工具在護理領域應用的現(xiàn)狀與展望[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4):34—37.
[8]張芳,陳劍蘋,何林麗.積極心理溝通模式教育對中專護理實習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5):592—594.
心理學論文范文篇二:《試論教學實踐中心理學的運用》
【摘要】
在當今的教育實踐觀念中,心理學作為其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是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較為深入的探討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需具備的心理學技能,從實際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學生以更好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生活當中去。
【關鍵詞】學生;心理學;教學實踐
教師作為人類心靈的工程師,兼具人類文化具體傳播的使命,在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橋梁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推廣,時代要求越來越多的教師需要學習、理解和掌握心理學,通過教師的不斷努力將其運用于教學的實踐中。教師群體要面對的都是那些對各種新事物接受速度快,觀念比較新穎,敢于向舊觀念說不,勇于創(chuàng)新。故而教學工作就變得更加復雜與多變。因此,當前的教育工作想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與變化,掌握好、應用好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就成為了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心理積極面,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這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戰(zhàn)。
1應用需要層次理論和強化理論,完善更新激勵措施
由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知,人的心理需求是分層次的,越高的心理需求層次,引發(fā)行為的動機就越強烈,學生也不例外。一般心理需求根據(jù)來源劃分主要有兩類,一是主觀需求,二是客觀需求。主觀需求是形成動機的決定性因素,而客觀需求是形成動機的外部條件。合適的目標可以誘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校正學生的學習行動,具有較強地激勵作用。由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可知,教師可以通過某種強化物,能使其期望學生的行為發(fā)生概率增大,而學生受到這種強化物的激勵時其積極性會得到提高,這樣就通過正強化起到激勵作用。反過來,教師也可以通過某種強化物,能使其期望的行為發(fā)生概率減小,學生受到這種強化物的激勵,其積極性會消退甚至喪失,這就也就是負強化。如教師的某一行為如果會給學生帶來愉快和滿足,如給予贊譽、關愛和禮物等,學生就會傾向于重復行為;反之,教師的某一行為如果能減少和消除學生的不快和厭惡,如責罵、體罰和聯(lián)系家長等,學生同樣也會傾向于重復該行為。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不僅應該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放大學生的學生熱情,要著力做到幫助學生制定和確立恰當可行的學習目標,還要讓學生既可以有效投入學習,又可以體驗學習的成就感;善用強化理論達到預期激勵目的,最后還要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放大學生的學習熱情。
2發(fā)揮“羅森塔爾效應”的積極影響
“羅森塔爾效應”也可叫做“教師期望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教學實踐中予以驗證提出。指出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最顯著的體現(xiàn)在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在教學中,教師的期望是一種非常大而且潛力十足的教學力量。在學生與教師的交往中,如果學生從教師的行為與表情中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拒絕感和不信任,就會以不積極甚至消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教學甚至教師,而這種消極態(tài)度的積累,逐漸會使學生進一步拒絕老師的要求。反之,教師適度的關注和欣賞也會逐漸扶持一批對自己信心不足的“問題學生”認同自己,給他們進步的動力。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學會好好利用“教師期望效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認真鼓勵與欣賞每一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都寄予一定程度的期望,從而使那些學習困難和不上進的學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問題和外顯或潛在的自卑感。
3運用關懷心理效應,增強學習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福德認為,學生學習動機有兩種,一種就是社會交往動機,另一種就是榮譽動機。一種表現(xiàn)出的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愿意為他自己所喜歡的老師而努力學習,從而獲得老師的關心與信任;另一種就是希望自己能獲得其他人的認同、贊揚等方面,而且這兩種動機對學生學習自學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當今社會下學生的壓力和負擔都比較重,在不堪重負的壓力下會有部分學生自信心下降的情況,尤其許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處于中心地位,到學校后沒有得到老師的“關注”,心理上會有較大的落差時,就會產(chǎn)生不自信的感覺。鑒于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和心理學理論,教師就更應該從關心學生出發(fā),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盡可能主動愛護、幫助他們,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也會使學生體驗到歸屬感和溫暖,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去。
4加強深層次溝通,幫助學生接納自我
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會有學生對教師訴說自己生活中的苦惱和學習中消極的情緒,這時,老師就擔當起了心理咨詢師的角色。教師要注意細心傾聽學生的煩惱,不可表現(xiàn)表現(xiàn)出厭煩等消極情緒,要讓學生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里自由的表達自己,讓學生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根據(jù)學生的言語表達和肢體語言對其進行有針對的輔導。輔導過程中教師要以恰當?shù)恼Z言和真誠的態(tài)度接納學生積極與消極的方面。有時耐心地傾聽比說教更為有效,學生將自己煩惱和問題都說出來,這一傾訴的過程,也是問題解決的關鍵。繼而教師可以進行正確的引導與輔助,教會學生學會接納自己,采取相應的措施方法取悅自己,使學生在未來面對壓力和困難時,懂得如何應對與疏解,真正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相應的提高。
5結束語
通過以上討論可知,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學化,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廣泛應用是必不可少的。運用心理學的知識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是需要各位教師通過認真的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不斷強化自身的心理學素養(yǎng),提升心理學教學思維,并在具體地教學中不斷地積極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楊貴鳳.淺析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J].心理教科導刊,江蘇省鹽城電視大學射陽分校:江蘇.
[2]李彥軍.淺談教育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J].考試教研,2015.05.
[3]王燕.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高教研究,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陜西,2011.09.
[4]喬建中.教育心理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心理學論文范文篇三:《淺談美術作品欣賞中美術心理學的運用及作用》
實際上,美術心理學是心理學在藝術領域中應用的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通過借助美術心理學進行欣賞,并且在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過程中,會將人的心理活動作為重要的切入點,從而將美術作品作為重要的媒介,將作者的情感貫穿于美術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更具靈性,更能吸引欣賞者的眼光,并且欣賞者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欣賞美術作品。
一、美術心理學的應用能夠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完成美術欣賞
從某種角度上看,美術家也是心理學家的一種,美術家的視覺與思維比較獨特,用這種獨特的視覺和思維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從而將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與情感真切地表達出來。在美術家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主要根據(jù)自己的感覺而創(chuàng)作,用作品來描述自己的心理與情感。我們也可以認為,對于任意一個畫家而言,在創(chuàng)造一個作品的時候都是其心理激蕩的過程[1]。之后利用線條、色彩以及體積等等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將其創(chuàng)作為美術作品。但是,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完成并不代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的完成,其原因在于作品還未必與美術欣賞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經(jīng)得起考驗與流傳的美術創(chuàng)作才能夠被稱之為是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
如果欣賞者想要完全的林谷與理解作品的內涵,就需要不斷地追尋美術家創(chuàng)作的心理狀態(tài)與新路軌跡,從而使得欣賞之與美術創(chuàng)作者產(chǎn)生心理上的共鳴。為此,美術作品無論所隱含的意義多么復雜、難懂,創(chuàng)作者都會將自己的心理沖動利用繪畫語言表達出來。從美術心理學的角度看,美術創(chuàng)作者常常會有一種利用繪畫語言形式將創(chuàng)作的沖動物化為視覺形象。創(chuàng)作者正是由于視覺形象的存在,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者美術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因。
二、欣賞者從作品蘊含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美術欣賞
實際上,美術作品主要是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一種反映的產(chǎn)物。換言之,是人類對社會生活或者對世界的認識物化形態(tài)。這也表明人和一部美術作品都不是創(chuàng)作者在大腦中的憑空想象,它是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歷驗與社會、歷史結合的產(chǎn)物。一般而言,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需要將社會歷史作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從而側面的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情感[2]。另外,社會還需要應用美術作品去宣言一些真、善、美行為,斌企鵝鞭撻社會上的一些假、丑、惡行為。如科林伍德所說:“社會之所以需要藝術家的存在,其原因在于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對自己內心完全了解;同時由于社會沒有對自己內心的這種認識,便會在這一點上欺騙自己,對于這一點的無知代表著死亡。”
美術欣賞過程中,怎樣去把握美術家特定的審美意識與心理新宿,怎樣爭取的理解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社會內涵,對于欣賞者而言這幾個方面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欣賞者往往需要更深層次的去欣賞美術創(chuàng)作品,這對提升欣賞者的欣賞能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一,不僅能夠深刻地認識到美術作品中的內涵、時代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意圖等,還能夠把握與理解美術作品的寓意;第二,欣賞者能夠從本質上領悟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目的,從而使得自身欣賞水平進入更高的階段。這與美術心理學生的“美術欣賞活動會將欣賞者推向一種陶醉的體驗當中”觀點類似。美術家從創(chuàng)作到意趣方面的觀看,不僅是欣賞者應該認真解讀的內容,還是欣賞者對美術作品欣賞情感的一種沐浴方式。
除此之外,美術欣賞中,欣賞者還需要與自身心理感受特征與表現(xiàn)相結合進行欣賞[3]。欣賞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是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心物感應與物我兩忘過程,需要欣賞者用心體驗
總結:
本文主要對美術心理在美術作品欣賞中的作用與運用展開了相應的分析,了解美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并不是創(chuàng)作者在腦海中的一種憑空想象,而是美術創(chuàng)作者根據(jù)社會背景與生活時代創(chuàng)作的反應自己思想行為的作品。因此,欣賞者在欣賞藝術家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要從視覺上體驗作品的壯麗與輝煌,還需要在腦海中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體現(xiàn)出該作品存在的價值與表現(xiàn)的真實意義。實際上,美術欣賞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屬于一種獨特的心理行為。因此,美術心理學在美術欣賞當中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