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文權威發(fā)表(2)
文學論文權威發(fā)表
文學論文權威發(fā)表篇2
試談語言的雙重約束和社會心理
在日常交往中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交際語言受“會話準則”和“非會話準則”的雙重約束。比方說:一個人在街上碰到一位剛買了一件新衣服的熟人,而他認為這件衣服是不好看的或不適合他的朋友的。當這位熟人詢問他對新衣服的看法時.按照“會話原則”,他必須說實話,即不“理想、而出于禮貌他又不想掃熟人的興,就說道:“阿,還不錯.”這樣,他就處于雙重約束之中了。
“會話準則”的理論是語言學家H.P.Gice。于1975年在《邏輯與會話》一文中提出的。它包括四個交際準則:
準則:
數(shù)量準則——說盡可能多但又不超過必要的話。
質量準則——只說你認為是真實的話。
關聯(lián)準則——所說的話要與話題密切相關。
風格準則——表達要清楚,避免含糊其辭。
Grice把“非會話準則”又叫做“社會準則”。它實際上指的是“禮貌準則”(PoutenessMaxim).在性質上是美學的、社會的、道德的。后來,學者們又把“禮貌準則”升格為“禮貌原則”,與“合作原則”并列,并進一步推出“得體原則”,“謙虛原則”等等。1981年,美國教授Neal R.Norriek在其《非直接言語行為與雙重約束》一文中,提出了“雙重約束”理論(Double Binds)。他認為,在“會話準則”和“禮貌原則”之間,存在著準則沖突(Maximconnict)。如在下列至理名言中,就有
聽兩遍,說一遍。(Lisrentwice,speakonee.)
不要說話,除非別人對你說話。(Dont’tsPeakunless spoken to.)
不要跟陌生人講話。(Dont’t talk to strangers)
言語是銀.沉默是金。(speech is silver,si lence1 is gold.)
以上這些符合“社會準則”的金玉良言,卻明顯地與“數(shù)量準則”沖突;而有教養(yǎng),文明層次高的人在言語交際中卻不得不遵守這種原則。
再比如,在飯桌上,如果你說,“我去上廁所”,雖然內容真實,符合“質量原則”.卻不如說“我出去一下就回”顯得更符合“社會準則”。另外,西方人不喜歡說出自己的年齡、收入、信仰等;中國人堅持“和為貴”和“息爭”的人情態(tài)度等.也與“會話準則”相悖.實際上,在所有文化中,人們都可能隨時地要么違背“會話準則”,要么違背“社會準則”。而“社會準則”總是壓倒“會話準則”,這是人們在遵循過程中的普遍規(guī)律。因為,當二者沖突時,“社會準則”比“會話準則”受到更大的社會壓力;而對“社會準則”的冒犯會激起道德上的非難.導致交際的失敗。
一個人在以上兩種準則相沖突的情景中說話時,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雙重約束之中。要么吞吞吐吐.甚至張口結舌;要么說出自己立刻會感到后悔的話來。對“會話準則”的違反,會使聽話者嗤之以鼻,或敬而遠之。留意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比如,在評選先進的活動中一個各方面表現(xiàn)不錯的人,在別人推選他時,如他態(tài)度謙虛,會更受大家的尊敬。相反,如果沒等大家發(fā)言,他就迫不及待地毛遂自薦,認為自己這好那也好,即使他講的是實話,也會令大家反感,導致他威信大大下降。
語言交流中“雙重約束”現(xiàn)象的存在,導致了非直接言語行為的發(fā)生,其中包括有意的模棱兩可,請求中的虛擬語氣,針對忌諱詞語而產生的委婉用語.喻義言語行為中的暗喻和嘲弄,甚至還包括沉默或身勢語中的無可奈何姿態(tài)和恭維話在內。
在非直接言語中,最為典型的語言手段就是委婉語。委婉語是語言禁忌的產物,是擺脫語言雙重約束的有效手段。它是用溫和、客氣、含糊、愉快的說法代替生硬、刺耳、粗魯?shù)恼f法,也就是用令人愉快的方式提及令人不愉快的內容。它的產生和發(fā)展與社會文化和心理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在交際過程中,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禁忌的語言行為種類繁多.美國語言學家Bloom爾1d曾把其區(qū)分為“禮儀禁忌語”、“惡兆禁忌語”、“不體面禁忌語”。有的學者把它又分為:(l)以社會學為條件的禁忌語.如對官居高位的人的有關禁忌語,經濟活動與技巧中的禁忌語等;(2)身體的個別部分和特殊身體條件的禁忌語,如性器宮、疾病、死亡等;(3)宗教禁忌語,等等。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因為忌諱而采用委婉語,這首先是舊時代的一個特征。特別是當人們對一些事物認識不清時,這些事物便帶上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如對自然界的不理解,導致了恐懼,產生了迷信。超自然的神力.表現(xiàn)在外界的是水、火、風、雷,表現(xiàn)在人生的是生、老、病、死,并由此擴展到和這些有關的行為都成為禁忌的對象。例如,有些事物是不好直接說出來的,似乎一提明了,就會讓人想入非非,甚至想到不道德的行為。因此.在舊英國的社交場合中,leg(腿)常用limb(肢體)表示,比uy(肚子)比較粗俗,常用stomach(腹部)表示。“廁所”是不夠“雅”的地方,不屑講出來,所以,它的委婉的說法有;toilet(盜洗室)washcloset(洗手間),Gentleman’s/Lady’s(男子/女子),或者只用字母M/w來表示。隨之,上廁所也就當然地有了許多委婉的說法,如:
I must go to the bathroom.
Iwant to wash my hands
I’11 return in a tninute.
I want to go somewhere.
I’11 go to the comfort station
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在交際活動中使用委婉語言,更多的是受到某些社會因素的制約,與以下社會心理有關:
一、禁忌心理
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禁忌和委婉語象一對孿生兄弟便出現(xiàn)了。如各朝各代的統(tǒng)治者出于維護其地位的需要,都主張“避上諱”。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贏政”,從他那個時期始,“正月”(去聲)便被改讀“正月”(陰平)。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隨著封建社會及其等級制度的發(fā)展,“避上諱”的要求不斷發(fā)展,以至出現(xiàn)了“避官諱”。如今.人們在稱呼那些有點一官半職的人時,總是喜歡叫什么“李會計”,“王主任”、“張廳長”之類,就是采取遵循姓名禁忌語的逃脫路線,認為直呼其名是不敬的表現(xiàn)。
社會愈落后,人們思想意識中的迷信色彩就愈重,人們越加迷信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唯恐冒犯它會給自己帶來災難.如船家忌說“沉”、“翻”;戲班子忌說“散”、“離”。為了圖吉利,正月里人們不買鞋.怕把“邪”氣招進來;吃梨時不切吃,怕和親朋分“簡”。今天,人類社會已高度發(fā)展,但人們在選用數(shù)字時仍避諱理,不能不說是封建文化心理的一種反映.
二、性心理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忌諱首先表現(xiàn)在性行為上。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決定人們對性行為表現(xiàn)為慎重、冷靜。性心理表現(xiàn)則為含蓄、羞澀。所以,在語言表達上很少是直接的,露骨的;而用含蓄、文雅的委婉語而代之,如“同房”,“同床”,“親熱”等。近年來,英語中的make拍ve(作愛)也被引用,給人以親近、友愛的感覺,體現(xiàn)了正常性生活的男歡女愛,符合人們對此的審美心理。又如漂妓行為,向來被認為不是正人君子所為,但對這類骯臟事物.人們往往也冠以華麗的委婉詞語,如舊時的妓院被稱為“青樓”,“煙花柳巷”;妓女為“煙花女氣熱衷此道的人自然就成了“尋花問柳者”了。
與性有關.尤其是與女性有關的生理現(xiàn)象,人們也往往產生避諱的態(tài)度。這符合女性羞澀的心理特點。如月經為“例假”,懷孕為“有喜了”,“快做媽媽了”等。又如“計劃生育”本身就是個委婉詞,但我們在對外宣傳時,往往用的是familyptanning(家庭計劃)。戀愛、結婚是人類生活中最美好,最動人的事情,然而,受傳統(tǒng)文化性心理的影響,人們談及此事時仍很委婉。如解決婚姻問題是“個人間題”;找意中人是“找朋友”;熱戀中的青年男女是“男朋友”,“女朋友”,幾乎取代了未婚夫、未婚妻的說法。
三、承受心理
中華民族是承受力最強的民族之一。中國人民過去承受了幾千年封建統(tǒng)治的殘酷壓迫.近幾百年來又承受了夕隊的侵略和歧視。這種心理雖有麻木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忠厚善良的美德。委婉語的使用,可幫助人們提高對日常工作生活中許許多多難以承受事物的承受能力。
例如,在改革大潮中,出現(xiàn)了許多新事物,對其中的某些事物,一時間人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自然會對這些事物的說法產生反感。而采用委婉語.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增加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冠以“市場疲軟”、“經濟失控”、“滑坡”等委婉語來回避;無工作的年青人被稱作“待業(yè)青年”,“價格放開”幾乎等于價格上漲;人們又把漲價稱為“調價”等等。這些詞語的使用確實增強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尊重他人的心理
尊重他人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尤其是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夭,人們繼承了民族文化的精華,弘揚了傳省口見念中的美德,加上人們對語言美的追求,使得許多反映人們尊重他人心理的委婉語匯廣為采用。例如,現(xiàn)代城市里“環(huán)衛(wèi)工一,、“保潔員”不可缺少,而過去他們卻被稱作“掏糞工”、“掃馬路的”。又如,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人的稱謂也有很大的變化。對腐子、瞎子、聾子,不再稱作“殘廢”,而稱為“殘疾人”,回避了“廢”字,這樣,在意義上就融進了殘而不廢,仍有作為的觀念。過去.人們稱智力不全者為“呆子”、“傻子”、“白癡”.近年來,有關部門組織人力,開發(fā)他們的智力,“弱智”這一詞匯便走向了社會;隨之,便有了“弱智學校”。這種委婉語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社會對低能弱智者的關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這類人的歧視心態(tài),對他們也是個精神安慰。類似的例子在英語語言里也是俯拾皆是。如說某人耳聾,為“She is hard of hearing.”(她耳背);清潔工是sanitary engineer(衛(wèi)生工程師);監(jiān)獄稱作correctionfactity(改正機構),稱老年人為seniordtizens(長輩)等等。
五、娛樂心理
人們在日常言語交際中,都希望保持一種娛樂心理,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所以人們非常講究譴詞造句,注意委婉語的使用.如喝酒過多,人們不說“喝醉了”,往往說“喝多了”,使人不致于馬上聯(lián)想到醉酒后的狼狽像。談論某人的體型,不說胖,而說“豐滿”;不說瘦,而說“苗條”。又如,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從青年步入中年,最后進入老年,這本是自然規(guī)律.但在不同文化的國家里,人們對“老”這樣的詞匯會作出不同的反映。在我國,我們稱呼高齡的人時,常在他們的姓氏后面添上個“老”字以示恭敬,如“張老,您先請.”但這種尊稱在英美人當中卻行不通,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old(老)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詞.故no longe;veryyoung(已不那么年輕了)要比old更容易被接受。
young(已不那么年輕了)要比。ld更容易被接受。委婉語也叫“無害的騙人語”,因為它們并不帶來明顯的害處,而相反會使人感覺良好。如在英文里常不稱女人臉上的皺紋是wrinkle,而是“年齡線”(agoline)或“笑紋”(laushinslines).再如,在人們的戀愛和婚姻生活中,女方如果提出同男方絕交或分手,男方就被稱作收到了Dear:Johnletter。“dear”用在這里.是一咎幽默的說法,似乎表達了女方的抱歉心情。委婉語有意味深長的多方位心理效應。委婉語是謹慎的、親切的和寬容的,它起著一種鎮(zhèn)靜劑的作用,能避免引起可能的令人不愉快的反應.它試圖減弱或“美化”消息、觀點和描述.從而不傷害聽者的感情,使接受者能通權達變,對不合意或令人痛苦的消息去逐步加以考慮,慢慢消化。也可以說,往往是由于尊敬、虔誠、奉承、謙遜、迷信.甚至是幽默感.才激起或造成委婉語的運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委婉語的產生和社會心理的關系。社會心理是委婉語產生變化的重要基礎,委婉語是社會心理的重要體現(xiàn)。含蓄、文雅是委婉語的特點。它可以幫助人們解決交流中的雙重約束問題,即:語言要符合會話準則—實事求是地說話,又要遵循社會準則—禮貌文明的原則。由于它和社會心理密不可分,作為社會的產物.它勢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更新、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