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yè)論文>文學論文>>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促進了小學數學教學向良性的方向發(fā)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篇一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讓學生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學有價值的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理念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可喜變化,但課程改革帶來的不僅是變革,在探索中也帶來了不少爭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在困惑中不斷地反思,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新課程理念下該如何進行數學教學?下面結合自身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感受。

  一、更新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是根本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在課堂上,我們應激發(fā)學生積極回答老師問題的欲望,給他們充分發(fā)表自己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考慮怎樣把教材上的知識點教會學生?,F在,我完全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分析每個知識點,考慮的是學生該怎樣學?學生怎樣帶著興趣去學?

  小學教學中的許多概念,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際,概念教學應盡量從實例引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可讓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問學生黑板的長度是多少米。學生度量的結果是3米多,那么不夠1米的部分用小數怎樣表示呢?就容易誘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如"除數是兩位數商中間有零的除法",例題教學前讓學生運用判斷商是幾位數的方法,說說3264÷24=16的計算結果對不對,設下"計算結果錯在哪里"的疑惑,激起學生想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好一切知識的原動力,是數學學習的源泉。要使數學教學邁上新的臺階,必須從多角度、多層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后,數學學科的學習便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晦澀難懂,而是充滿魅力,充滿情趣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能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需要教師設計好情境的程序,讓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并在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同時掌握相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要讓情境有效的為教學服務,首先,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一定要緊扣所要教的數學內容,要突出數學的實質,要讓學習內容本身吸引學生,要有數學味,否則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其次,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合乎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現實,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尋、去發(fā)現,感受到數學的親切。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我們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樣,數學問題也來源于生活、生產實際。教師巧妙地聯系學生的實際,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合理地組織好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一種認同感,親切感,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具體化,形象化。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問題的傾向,最初只是一種潛在的動機力量。這種潛在的因素要通過實際生活的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功,方能逐漸形成和穩(wěn)定下來。新《課標》也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方法的積累、數學規(guī)律的總結,都需要學生能從數學對象中抽象出數學模型。而這些數學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學生有極大的興趣,因此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就顯得至關重要。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可還給學生一個微笑,這是對學生莫大的鼓勵。在教學時,鼓勵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盡可能地找出更多的方法,每發(fā)現一種好的方法時,老師要微笑、點頭,以表示對學生的贊許,這就會大大激勵學生的思考興趣,使學生有一種向往思考,樂于思考的沖動,把動腦思考視為一種樂事,對于個別差生,老師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及時給與贊許的評價,是他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很好地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新《課標》也提出:"評價學生要多元化,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水平、情感態(tài)度和評價方法要多樣"。鑒于上述原因,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創(chuàng)設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層次不同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情況,挖掘學生在實踐、操作、測試等活動中表現出的各個方面的積極因素,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多元的評價,不能單以對或錯來進行判斷,這樣很容易扼殺學生的積極性,要善于根據學生的思維實際情況做出多元評價,不僅要指出"對"與"錯",還要指出"好"與"壞""繁"與"簡""難"與"易"是否有創(chuàng)新精神等,同時還要注重評價的相對性。只有通過多元化評價,善于抓住和肯定學生的亮點,才會對學生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鼓勵與推動作用。

  學生間存在著客觀差異,但教育機會人人均等,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師不宜偏愛優(yōu)等生,更不能歧視后進生,應給每個學生以平等的關注,激勵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因生發(fā)問,安排個別回答,不宜采用"齊答式"??勺寣W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使后進生在小組討論中也能動口說。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舉手回答的膽量也就大了。即使有后進生答錯了,教師也不能馬上給與否定,應給與點撥啟發(fā),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錯誤、自己糾正。如教學"圓柱的認識"在做圓柱側面展開的實驗時,可請后進生上臺,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如何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使其感到無比驚奇和歡愉,有為后面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奠定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篇二

  小學數學課改

  內容 提要:通過數學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改革數學課堂教學,即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 方法 ——激發(fā)學生的 學習 數學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探索數學 問題 ,培養(yǎng)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才能實現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素質 教育 。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 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標 學生

  創(chuàng)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chuàng)新是一種精神。***多次強調“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籍華人朱棣文曾一針見血指出:“ 中國 學生學習很刻苦,書面成績很好,但動手能力差,創(chuàng)新精神明顯不足,這是與美國學生的主要差距。”我認為這一評價非常中肯、切中時弊。那么我們的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怎樣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負擔太重—— 考試 頻繁、資料繁多、死記硬背、作業(yè) 機械重復,磨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數學現象的好奇心,題海戰(zhàn)術泯滅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參加數學活動幾乎是一種被動的行為。

  當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創(chuàng)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現,以學生能力 發(fā)展 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fā)展中的人,可發(fā)展的人,人人都有創(chuàng)造的潛能;學生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數學,數學教學就要充滿創(chuàng)新的活力;于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我們的課堂教學形式單調,內容陳舊,知識面窄,嚴重 影響 學生對數學的全面認識,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創(chuàng)造欲。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認知心 理學 關于學習機制的最新 研究 成果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只有當認識主體意識到是其自身在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生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從認識論意義上看,知識總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于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fā)展。

  鑒此,教師必須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教師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的情境性問題,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過精心設置支架,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產生認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促成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因此,在創(chuàng)造性的數學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成為教學的主體。在一節(jié)數學課的開始,教師若能善于結合實際出發(fā),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去,就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fā)現,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講勾股定理時,教師可出營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線,在沒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況下,怎樣使得拉出的線框每個角都是直角,為什么?華東師大出版社的課改教材七年級(下)6.3節(jié)時,可設疑“為了裝飾墻報,準備用長80分米的彩條圍一個長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樣圍才能張貼出更多的作品呢?”這樣設計,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認識了數學知識的價值,從而改變被動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解決 問題 的關鍵是 教育 內容 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 方法 的創(chuàng)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 發(fā)展 的過程。”弗賴登塔爾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學生的 學習 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 理論 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 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 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chuàng)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于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于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于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探索 規(guī)律 ,習得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如例:完成下列 計算 :1+3=?

  1+3+5=?

  1+3+5+7=?

  1+3+5+7+9=?

  ┅ ┅

  根據計算結果,探索規(guī)律,教學中,首先應該學生思考,從上面這些式子中你能發(fā)現什么?讓學生經經歷觀察(每個算式和結果的特點)、比較(不同算式之間的異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guī)律)、提出猜想的過程。教學中,不要僅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guī)律,更應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教師就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發(fā)展問題,不僅能將“游離”狀態(tài)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yōu)化的數學知識結構,而且能將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和條理化,有利于思維的發(fā)展,有利于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三、注重開放題的教學,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沿襲以久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開放題的教學,又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尤其對學生思維變通性、創(chuàng)造性的訓練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開放題的教學中,選用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既要隱含“創(chuàng)新”因素,又要留有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充分施展他們聰明才智的余地,如:調查本校學生的課外活動的情況,面對這個比較復雜的課題,一定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學生要討論的問題是用什么數據來刻畫課外活動的情況,是采用調查和收集數據。接著的問題是“可以調查那些呢?”對此,學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對學生提供的辦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充分討論,認識到不同的樣本得到的結果可能不一樣,進而 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從這些解釋中能作出什么判斷?能想辦法證實或反駁有這些數據得來的結論嗎?這是一個開放題,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發(fā)現問題、吸收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重組 應用 ,從綜合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 理學 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由于智力發(fā)展水平及個性特征的不同,認識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顯差異,由此所建構的認知結構必然是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和不盡完善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學生才會在此環(huán)境中大膽 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 分析 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課程改革以轟轟烈烈地在全國范圍展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主動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yǎng)的教學方式,成為在新課改中教育 工作者面臨的主要課題。我在教學工作中, 體會到課程改革后的數學課堂應創(chuàng)設富有探索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fā)現的 科學 精神。將創(chuàng)新的教材、創(chuàng)新的教法與創(chuàng)新的課堂環(huán)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篇三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使用了較多的“經歷……的過程,獲得……的體驗(感受)”,可見,數學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chuàng)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chuàng)造,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新課標 體驗 再創(chuàng)造 做數學 說數學 用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5-018-01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沐浴著新課程的陽光,我們“豁然開朗”:教師不是“救世主”,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chuàng)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chuàng)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fā)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tǒng)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 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yōu)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tài),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為“個人創(chuàng)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學習“圓的認識”后設計游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學完“用字母表示數”后,隨意取出一本書,問它有多少頁?學生們起先一愣,有的搖頭,有的茫然,過了一會兒恍然大悟:“這本書有X頁。”“有a頁。”“有b頁。”……我們的教學要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真正體驗數學的魅力.

  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培養(yǎng)、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有關小學數學教學論文推薦:

1.關于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2.小學數學教學畢業(yè)論文

3.小學數學教學相關論文

4.淺談小學數學主題圖的教學策略與作用分析

5.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論文

6.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論文

7.淺談小學數學論文精選

8.小學生數學教學優(yōu)秀論文

1542435